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发展小学生的“统计观念”是时代发展的需要,也是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习统计的核心目标。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要把统计教学的目标定位在“发展统计思维,掌握统计知识和方法”,加强批判意识与辨别能力,以此培养统计观念上面。
关键词 统计观念 统计思维 统计方法 批判意识
传统的统计图表教学注重的是统计图表的特点和制作方法。老师教学时习惯于直接提供给学生一些数据或材料,要求学生按指定的方法进行简单的分类或整理,制作相应的统计图表,而忽略了让学生去发现、感受统计的必要性,不重视学生的亲身经历和体验的过程,加上教学课时少,老师教得快,学生也忘得快,所以谈不上统计观念的培养和发展。而新的课程标准要求将统计观念的培养作为重要目标,这是很有必要的。教学统计图表首先要转变教育观念,端正教学思想,重视统计观念的培养和发展,力求三维目标的统一。如何发展小学生的统计观念呢?
一、发展统计思维,培养小学生的统计观念
发展统计观念的基本前提是具备良好的统计思维。统计思维类似于数学中的数感、符号感,美术中的美感,以及人们对于音乐的乐感、节奏感等,是一种对给定数据及与数据有关的量、表、图的潜意识的反映;面对与数据信息有关的问题时,能本能地从统计的角度进行思考,即遇到有关问题时,能想到去收集数据和分析数据。教学时,如遇到我国人口和国土面积占世界的百分比统计图,让学生在两幅图的对比中产生强烈的视觉冲击:我国人口众多而国土面积却很有限,因而要控制人口,节约有限的土地资源。学生如果经常对接触到的各类统计数据、统计图表进行深入地思考,自然会促其统计思维的形成。
二、掌握统计知识和方法,培养小学生的统计观念
让学生学习数学知识是数学课程的首要目标,也是实现其他目标的载体。形成良好的统计观念的关键在于统计方法的获得和掌握,只有懂得统计方法,才能产生正确的统计思维和有效地处理与数据信息有关的问题。小学生应掌握以下基本方法:学会对简单数据进行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会画简单的统计图、统计表,会进行基本的统计计算。统计方法的掌握离不开实践和亲历的过程。教学时要引导学生主动投入统计活动中,经历数据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全过程,解决实际问题。例如,要求调查“本班同学早饭吃什么主食”,让学生在一个真实的生活环境中从事调查研究,他们就需要考虑很多的问题:如何收集数据、如何来展示这些数据,从这些数据中发现了怎样的问题,你想对本班同学的早餐情况提出怎样的建议。针对本班同学不注意早餐营养的现状,再组织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开展一个微型课题的研究,在与同伴的合作交流中相互促进、共同发展。这样可以使学生经历数据收集、处理的过程,体会统计的作用,掌握统计的方法,培养学生的统计观念。
三、经历思考过程,培养小学生的统计观念
1.结合折线统计图,引导学生学会解释数据的合理性。折线统计图反映的是同一物体在不同时间中的数据变化情况。这种变化肯定有其存在的合理性,有时是生物自然的生长(如身高变化情况),有时是季节更替的自然结果(如某地区一年中各月降水量情况),有时是正常生理现象的反应(如跳绳与心跳变化情况)等,教师在引导学生关注数据变化的同时,更应该让学生学会透过数据本身去了解这些变化的合理性及形成的原因,从而培养学生更加深刻地读图的能力和水平,丰富学生的视野。
2.对后续数据作出合理的预测与估计,是统计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这种能力的培养在折线统计图的教学中显得尤为重要。以苏教版数学第八册第99页第2题的第2小题为例,“你能估计出2001年、2002年他们的年人均可支配收入大约有多少吗?”由于该折线统计图反映的是1995~2000年湖南省城镇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情况,而学生对于改革开放以來国民经济持续增长、人均收入逐年提高已有感性认识,因而合理估计出这个问题难度不大。更何况,折线上升的趋势本身也为学生作出估计提供了一种形象直观的支撑,使学生的合理估计成为可能,学生在估计的同时潜移默化地接受着一种无形的爱国主义教育。
四、加强批判意识与辨别能力,培养小学生的统计观念
统计观念的重要体现就是能对数据的来源、处理数据的方法及有关信息与结论进行合理的质疑与判断。批判意识是一个人思想独立的重要标志,而衡量一个学生统计观念强弱的重要指标是看他是否具有反思和批判意识。如果要求学生根据中国在近几届奥运会上获得的金牌数预测下一届奥运会可能获几枚金牌,这是不科学的。金牌的获得取决于运动员的身体素质、心理素质等多方面的因素,出示这样的问题容易引起学生的误解。为了增强小学生的批判意识,还可以让学生自己收集报纸、杂志、电视中公布的数据等,分析它们是否抽样得当、有没有提供数据来源、来源是否可靠等,这样能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促使学生更好地认识世界,同时理智地对待各种媒体公布的数据,对现实世界中许多事情形成自己的看法。
教师要用课程改革的全新理念来指导统计知识的教学,让学生在活动中提高自觉统计的意识,积累统计的方法,提高信息处理的能力,有效培养小学生的统计观念。
关键词 统计观念 统计思维 统计方法 批判意识
传统的统计图表教学注重的是统计图表的特点和制作方法。老师教学时习惯于直接提供给学生一些数据或材料,要求学生按指定的方法进行简单的分类或整理,制作相应的统计图表,而忽略了让学生去发现、感受统计的必要性,不重视学生的亲身经历和体验的过程,加上教学课时少,老师教得快,学生也忘得快,所以谈不上统计观念的培养和发展。而新的课程标准要求将统计观念的培养作为重要目标,这是很有必要的。教学统计图表首先要转变教育观念,端正教学思想,重视统计观念的培养和发展,力求三维目标的统一。如何发展小学生的统计观念呢?
一、发展统计思维,培养小学生的统计观念
发展统计观念的基本前提是具备良好的统计思维。统计思维类似于数学中的数感、符号感,美术中的美感,以及人们对于音乐的乐感、节奏感等,是一种对给定数据及与数据有关的量、表、图的潜意识的反映;面对与数据信息有关的问题时,能本能地从统计的角度进行思考,即遇到有关问题时,能想到去收集数据和分析数据。教学时,如遇到我国人口和国土面积占世界的百分比统计图,让学生在两幅图的对比中产生强烈的视觉冲击:我国人口众多而国土面积却很有限,因而要控制人口,节约有限的土地资源。学生如果经常对接触到的各类统计数据、统计图表进行深入地思考,自然会促其统计思维的形成。
二、掌握统计知识和方法,培养小学生的统计观念
让学生学习数学知识是数学课程的首要目标,也是实现其他目标的载体。形成良好的统计观念的关键在于统计方法的获得和掌握,只有懂得统计方法,才能产生正确的统计思维和有效地处理与数据信息有关的问题。小学生应掌握以下基本方法:学会对简单数据进行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会画简单的统计图、统计表,会进行基本的统计计算。统计方法的掌握离不开实践和亲历的过程。教学时要引导学生主动投入统计活动中,经历数据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全过程,解决实际问题。例如,要求调查“本班同学早饭吃什么主食”,让学生在一个真实的生活环境中从事调查研究,他们就需要考虑很多的问题:如何收集数据、如何来展示这些数据,从这些数据中发现了怎样的问题,你想对本班同学的早餐情况提出怎样的建议。针对本班同学不注意早餐营养的现状,再组织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开展一个微型课题的研究,在与同伴的合作交流中相互促进、共同发展。这样可以使学生经历数据收集、处理的过程,体会统计的作用,掌握统计的方法,培养学生的统计观念。
三、经历思考过程,培养小学生的统计观念
1.结合折线统计图,引导学生学会解释数据的合理性。折线统计图反映的是同一物体在不同时间中的数据变化情况。这种变化肯定有其存在的合理性,有时是生物自然的生长(如身高变化情况),有时是季节更替的自然结果(如某地区一年中各月降水量情况),有时是正常生理现象的反应(如跳绳与心跳变化情况)等,教师在引导学生关注数据变化的同时,更应该让学生学会透过数据本身去了解这些变化的合理性及形成的原因,从而培养学生更加深刻地读图的能力和水平,丰富学生的视野。
2.对后续数据作出合理的预测与估计,是统计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这种能力的培养在折线统计图的教学中显得尤为重要。以苏教版数学第八册第99页第2题的第2小题为例,“你能估计出2001年、2002年他们的年人均可支配收入大约有多少吗?”由于该折线统计图反映的是1995~2000年湖南省城镇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情况,而学生对于改革开放以來国民经济持续增长、人均收入逐年提高已有感性认识,因而合理估计出这个问题难度不大。更何况,折线上升的趋势本身也为学生作出估计提供了一种形象直观的支撑,使学生的合理估计成为可能,学生在估计的同时潜移默化地接受着一种无形的爱国主义教育。
四、加强批判意识与辨别能力,培养小学生的统计观念
统计观念的重要体现就是能对数据的来源、处理数据的方法及有关信息与结论进行合理的质疑与判断。批判意识是一个人思想独立的重要标志,而衡量一个学生统计观念强弱的重要指标是看他是否具有反思和批判意识。如果要求学生根据中国在近几届奥运会上获得的金牌数预测下一届奥运会可能获几枚金牌,这是不科学的。金牌的获得取决于运动员的身体素质、心理素质等多方面的因素,出示这样的问题容易引起学生的误解。为了增强小学生的批判意识,还可以让学生自己收集报纸、杂志、电视中公布的数据等,分析它们是否抽样得当、有没有提供数据来源、来源是否可靠等,这样能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促使学生更好地认识世界,同时理智地对待各种媒体公布的数据,对现实世界中许多事情形成自己的看法。
教师要用课程改革的全新理念来指导统计知识的教学,让学生在活动中提高自觉统计的意识,积累统计的方法,提高信息处理的能力,有效培养小学生的统计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