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新课程背景下,各个学校都重视青年教师校本培训,但培训存在许多问题:一是培训内容见子打子,缺少利用系统的培训内容提高培训实效性。二是培训者较少关照哪些内容是可以通过培训易于让青年教师受益的,而哪些内容是必须依靠教师自身的教学实践与教学认识而进行自我建构的,即较少从培训内容的可接受建构的角度反思培训的有效性。三是培训者未能充分了解受训者对培训内容的心理需求,在培训中较少进行交流与对话,培训实施不充分,即较少从受训者的需求与有意义的建构角度反思培训的高效性。四是培训过于注重教学之术,很少关注青年教师的教学情怀与精神世界,未能有效促进青年教师可持续发展,以至于我们常常遭遇到这样的现象:一些青年教师职初阶段发展良好,但随后的教学就缺乏应有的理想与追求,在这些青年教师中,较少产生人们期待的名师,而另一些青年教师更是缺乏专业发展的主动性,培训过后就听之任之,甚至还有青年教师对培训本身就不重视,即较少从培训的情智交融角度反思培训的可持续发展性。五是培训者与受训者并未对培训的各个环节进行有效反思,也未对青年教师在培训后的教学实践的行为与效果进行深度分析,培训流于任务而已,即较少关注培训的实践性,以有效改善培训行为。总之,青年教师培训容易出现随意性、残缺性、浅表化、形式化、任务型等。要提高青年教师校本培训的有效性,就应做到:
一、培训内容的可接受性与系统性
教学的实践告诉我们,应在青年教师培训内容上注重两个问题:一是要考虑哪些内容是可以通过培训就会让青年教师得到收获,青年教师自身需要培训哪些内容。二是培训者应怎样组织培训内容才会促进青年教师得到更好的收获,根据教育理论与实践,培训内容应关注:
1.培训内容的可接受性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很多学习问题是不能通过教育改变的,只能通过教育引起改变。但有些问题是可以通过教育直接使受训者获得收获,并通过受训者的积极内化,就可直接领悟受训内容。已有的研究证明,教育教学经验、教育教学理论、教育教学方法与技巧等工具性知识是可以进行直接传授的。所以,在培训内容的安排上,应尽可能安排这些内容进行培训,促进教师深化认识,并进行积极迁移,提升教师对教育教学现象的领悟能力。在培训内容上一要注意名师有效的教育经验。班杜拉认为:“由直接经验导致的所有学习现象,都可以通过观察他人及其结果而发生。”所以,培训时围绕系列的主题内容,请名师为青年教师进行专题交流,他们在与名师交流的过程中,获得名师丰富的教育经验,并促进在工作中关注并理解名师的言行。马克思说:“一个人的发展取决于和他直接或间接进行交往的其他一切人的发展。”请名师同青年教师交流问题,既有内容上的收获,也有精神激励作用,为青年教师借鉴名师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
二是注意教育理论知识的学习。青年教师通过学习这些理论知识,至少可以让青年教师逐渐得到信奉的教育理论知识,为他们在教学实践中应用教育理论知识奠定基础,促成青年教师教育教学观念的变化。如,我们在培训中学习了一个专题:青年教师,你离专家教师有多远。让他们明白专家教师的特征,利于引领教师关注并含蕴专家型教师的行为,让青年教师向着专家型教师行为潜滋暗长,不断拥有专家型教师的专业情感。
三是重视教育教学技巧与方法。我们引导青年教师学习怎样备课等工具性知识,有利于教师形成程序性知识与策略性知识,为他们进行教学工作提供抓手,在教学中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运用。
2.内容的系统性
人学到的很多东西并不是从正规的教学中得到的,而是通过高度系统的有组织的培训学来的。所以,在教师培训中,要基于青年教师的特点组织高度系统化的培训内容,我们的培训内容有:青年教师,你离专家型教师有多远。怎样备课,怎样上课,怎样批改作业,怎样撰写教学案例,怎样观听课,怎样进行描述性评课,怎样进行说课,怎样进行教学设计,怎样选编习题与命题,怎样与家长、学生及教师进行交流,怎样反思教学实践,怎样加强课堂管理(注意生本管理),教师生涯规划与教师职业幸福等。受训教师系统认识这些具体的教育教学问题,也促进他们延伸扩展认识这些问题,形成综合认识,增强教师的教学实践性知识,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并且有利于在对话中生成教学智慧。
二、培训形式的对话性
通过对话形成教师知识动态转换和相互影响的“场”,这对于教师真切理解教育教学问题十分必要,对话有多种形式,我们可从正式性对话与非正式性对话角度来思考教师培训的有效做法。
1.正式性对话
有了上面具体的主题与内容,有了受训者对内容的接受,还需要考虑受训者的有意义建构,那就是受训者对相关问题有哪些想法与困惑,他们需要通过对话澄清这些问题,并进行意义的再生成,因此,培训不是“你讲我听”,而是需要受训教师敞亮自己的教育感悟与困惑。我们在培训者进行主题学习后,就由受训教师进行发言与交流,可以是接着培训话题进行交流,也可以是在下次培训时由中心发言人发言,大家再进行群议,在交流中,培训者要注意倾听他们存在的关键问题,并分析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引领大家共同商议解决这些问题的有效方法。如,青年教师在观课中,常常重点关注上课者怎样处理教学内容和怎样实施教学进程的,但他们不大关注上课者怎样设计这些问题(基于学科的或基于学情的);这个问题的学习价值在哪里;这些内容有哪些逻辑联系,从而形成有效的结构;上课者是怎样利用这些方法来引导学生领会学习内容的,上课者是怎样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并注意教学效率的。所以,培训者就应引导受训者注意学科的本原问题,包括教学内容反映的学科思想,注意教学的知识结构、教学进程的逻辑结构等,受训者利用大家熟悉的教学课例进行分析与透视(青年教师要听学校的优质课),让大家在理解真实的教学课例中获得实在的感受,有利于受训者领悟教学实践知识。而且大家在相互探讨中会发生智慧性碰撞,青年教师还可以感悟到同辈教师的思考,知晓大家共同存在的问题,增强自我角色认同,也会发现自身的薄弱点,增强专业发展的自觉性。这种集体思维的价值不可小视,钱学森就倡导“社会思维学”,其出发点在于怎样使一个集体在讨论问题中能互相启发、互相激励,从而使集体远胜过一个个不接触别人的人的简单总和。
一、培训内容的可接受性与系统性
教学的实践告诉我们,应在青年教师培训内容上注重两个问题:一是要考虑哪些内容是可以通过培训就会让青年教师得到收获,青年教师自身需要培训哪些内容。二是培训者应怎样组织培训内容才会促进青年教师得到更好的收获,根据教育理论与实践,培训内容应关注:
1.培训内容的可接受性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很多学习问题是不能通过教育改变的,只能通过教育引起改变。但有些问题是可以通过教育直接使受训者获得收获,并通过受训者的积极内化,就可直接领悟受训内容。已有的研究证明,教育教学经验、教育教学理论、教育教学方法与技巧等工具性知识是可以进行直接传授的。所以,在培训内容的安排上,应尽可能安排这些内容进行培训,促进教师深化认识,并进行积极迁移,提升教师对教育教学现象的领悟能力。在培训内容上一要注意名师有效的教育经验。班杜拉认为:“由直接经验导致的所有学习现象,都可以通过观察他人及其结果而发生。”所以,培训时围绕系列的主题内容,请名师为青年教师进行专题交流,他们在与名师交流的过程中,获得名师丰富的教育经验,并促进在工作中关注并理解名师的言行。马克思说:“一个人的发展取决于和他直接或间接进行交往的其他一切人的发展。”请名师同青年教师交流问题,既有内容上的收获,也有精神激励作用,为青年教师借鉴名师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
二是注意教育理论知识的学习。青年教师通过学习这些理论知识,至少可以让青年教师逐渐得到信奉的教育理论知识,为他们在教学实践中应用教育理论知识奠定基础,促成青年教师教育教学观念的变化。如,我们在培训中学习了一个专题:青年教师,你离专家教师有多远。让他们明白专家教师的特征,利于引领教师关注并含蕴专家型教师的行为,让青年教师向着专家型教师行为潜滋暗长,不断拥有专家型教师的专业情感。
三是重视教育教学技巧与方法。我们引导青年教师学习怎样备课等工具性知识,有利于教师形成程序性知识与策略性知识,为他们进行教学工作提供抓手,在教学中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运用。
2.内容的系统性
人学到的很多东西并不是从正规的教学中得到的,而是通过高度系统的有组织的培训学来的。所以,在教师培训中,要基于青年教师的特点组织高度系统化的培训内容,我们的培训内容有:青年教师,你离专家型教师有多远。怎样备课,怎样上课,怎样批改作业,怎样撰写教学案例,怎样观听课,怎样进行描述性评课,怎样进行说课,怎样进行教学设计,怎样选编习题与命题,怎样与家长、学生及教师进行交流,怎样反思教学实践,怎样加强课堂管理(注意生本管理),教师生涯规划与教师职业幸福等。受训教师系统认识这些具体的教育教学问题,也促进他们延伸扩展认识这些问题,形成综合认识,增强教师的教学实践性知识,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并且有利于在对话中生成教学智慧。
二、培训形式的对话性
通过对话形成教师知识动态转换和相互影响的“场”,这对于教师真切理解教育教学问题十分必要,对话有多种形式,我们可从正式性对话与非正式性对话角度来思考教师培训的有效做法。
1.正式性对话
有了上面具体的主题与内容,有了受训者对内容的接受,还需要考虑受训者的有意义建构,那就是受训者对相关问题有哪些想法与困惑,他们需要通过对话澄清这些问题,并进行意义的再生成,因此,培训不是“你讲我听”,而是需要受训教师敞亮自己的教育感悟与困惑。我们在培训者进行主题学习后,就由受训教师进行发言与交流,可以是接着培训话题进行交流,也可以是在下次培训时由中心发言人发言,大家再进行群议,在交流中,培训者要注意倾听他们存在的关键问题,并分析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引领大家共同商议解决这些问题的有效方法。如,青年教师在观课中,常常重点关注上课者怎样处理教学内容和怎样实施教学进程的,但他们不大关注上课者怎样设计这些问题(基于学科的或基于学情的);这个问题的学习价值在哪里;这些内容有哪些逻辑联系,从而形成有效的结构;上课者是怎样利用这些方法来引导学生领会学习内容的,上课者是怎样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并注意教学效率的。所以,培训者就应引导受训者注意学科的本原问题,包括教学内容反映的学科思想,注意教学的知识结构、教学进程的逻辑结构等,受训者利用大家熟悉的教学课例进行分析与透视(青年教师要听学校的优质课),让大家在理解真实的教学课例中获得实在的感受,有利于受训者领悟教学实践知识。而且大家在相互探讨中会发生智慧性碰撞,青年教师还可以感悟到同辈教师的思考,知晓大家共同存在的问题,增强自我角色认同,也会发现自身的薄弱点,增强专业发展的自觉性。这种集体思维的价值不可小视,钱学森就倡导“社会思维学”,其出发点在于怎样使一个集体在讨论问题中能互相启发、互相激励,从而使集体远胜过一个个不接触别人的人的简单总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