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应强化人文精神的体现

来源 :学术理论与探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eyingz4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文性是语文学科的灵魂。课程标准十分注重语文学科人文性的特点,强调了体会课文中关键句在表达情意方面的作用,提出了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关心作品中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等要求。重视人文教育旨在使学生于接受人类文化成果中,感悟启迪,潜移默化,指导自己的日常行为,做有益于社会的人。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要达到上述目标,必须让学生充分地自己读书,读出声,读出意,读出味,读出情,读出神,读得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临其境。在读中整体感知,理解文意;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潜移默化的思想教育和情感的熏陶;在读中积累语言,学习表情达意的技巧。进行合作学习,应鼓励学生畅所欲言,与同桌、与老师、甚至与作者和编者进行平等的对话和交流。要关注个体差异,珍视学生独特的发现,独特的感受、理解和体验。
  中国传统文化主张“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强调人类的教育要与天地协调、符合人的本性。“人文”是一种使个人的才能得以最大限度的发挥、具有道德精神的教育制度。从本质上说,人文教育是指弘扬人性、重塑人的尊严,强调人文精神的教育。当代人文教育是应理性主义的科学教育而生,试图呼吁把人从机器文明之中解放出来,还给人以本应具有的内在素质。
  我国有着丰富的文化资源和悠久的历史传统,因此重视借鉴传统文化的精华以丰富学生的人文素养是近几年来教育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倾向。例如由潍坊市实验小学发起的“小学生古诗文素养实验”,充分挖掘传统文化的宝贵资源,利用流传千古的名家名篇在小学生中开展吟诵活动,不但弘扬了传统文化,而且开阔了学生的人文视野,极大的丰富了少年儿童的文化素养,对借鉴传统文化实施素质教育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思路。这项实验完全符合江泽民同志提出的“学一点占典诗文,有利于陶冶情操,加强修养,丰富思想”的要求,应该说是一项造福后代的举措。
  从浯文教学所特有的形成功能而言,其终极功能是发挥语文的文化价值。语文的文化价值,是一个宽泛的范畴,从其表现形式上可以划分为:表现真的科学文化价值、表现美的艺术文化价值、表现善的道德文化价值、表现圣的宗教文化价值等。语文教材包容了古今中外种种不同的文化形态和文化层次,涉及到丰富的文化现象,潜藏着深刻的文化实质,语文所承担的这种文化价值无疑是非常重要的,它的传递与学生习得的中介便是语文教学了。语文的这种文化价值一旦为学生所掌握,学生就会立足于真理价值的精华的基础上,具体地体现“精神性修养”。我们所倡导的素质教学其本意即是专注于“人”的世界,不同于应试教育专注“物”的世界。学生语文素质的完善和发展的前提在于语文教育要把学生的人格世界作为出发点,把学生的独立人格和独立性作为首要的追求目标。语文教学缺乏“活性”,也就是缘于缺乏此目标。
  从语文教育的内容来看,无沦是古人所云“文以载道”还是今人所云“工具性与思想性”、“人文性与工具性”,其本质目的是说明语文教学的“人文”特征,,无疑,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但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如果“主体”价值得到尊重和挖掘,那么,语文学科的合理精神、基于艺术表现美的精神、基于社会表现美的创造精神、基于社会认识与行为的审美与博爱精神等会逐渐融入学生心田。学生会在适应语文特质的探究、创造、鉴赏等的教学过程中达到教师所期待的“教是为了不教”了。这种学习过程尤能培育起作为文化创造力或创造态度的问题解决力,探究真理的人类精神价值。相反,语文教学过于强调“原型启发”,忽视学生创造力。其结果则只能是“动力定型”。
  教学过程中贯彻人文精神,是一个长期的循序渐进的过程,是一个师生互动整合知识要素的过程。语文课应该飞扬着激情。教师满怀激情的诵读,声情并茂的讲述,恰到好处的点拨,学生自然会在愉快轻松的气氛中接受熏陶。苏东坡所挥洒的万丈豪情;朱自清吟唱的春的赞歌;老舍描绘的济南水墨画;毛泽东面对北国风光的壮丽情怀。这些都应该是呈现给学生的人文教育的好素材。
  从以上的论述我们可以得到总的结论,当前的语文教学应以对学生人文精神的重构为重要目标。但人文精神的相对抽象性,决定了这种重要目标的实现在语文教学中的相对难操作性。文化价值、人生道德、审美情感不存在逻辑的可证明性,则有赖于教师声情并茂的讲述,设置情景的诱导,身体力行的感悟,形成一种充满人性灵光的崇高的教学场。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要投入自己的人生体验。一个对真善美没有深刻体验的教师不可能将真善美讲得打动学生心弦,一个对艺术没有较高鉴赏水平的教师不可能将学生带入艺术殿堂。在语文教学中也要引入学生的人生体验。不调动学生的健康心性是难以与艺术名作的真善美产生共鸣的,不启动学生的积极兴趣是难以与文章的文化道德情感融为一休的。总之,人文精神只有在理解中体悟,在体悟中重构,才是出路。
其他文献
摘要:在体育教学中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真正把开启知识的钥匙交给学生,是提高学生身心素质、掌握知识的最佳途径。  关键词:体育教学;主动参与;学习兴趣    教师的教不能代替学生的学,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激发他们学习的求知欲望,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开发学生的智力,促使学生能积极主动地开展学习,使课堂教学真正成为师生共同参与,共同研讨的教学过程,从而促使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这是我们每个教学工作共同追求的
期刊
爱国主义是一个国家存在发展的根本,是凝聚力形成的保障。而爱国主义的情感是从小就要注重培养的,因此,教育担负着神圣的使命。而情感教育的最好课程就是语文教学,尤其是初中语文教学。儿童思想的形成初中阶段是关键。因此,语文教学中改革的重点是情感教育。     一、拓展文章境界,体会作者的情感,陶冶学生情操    中学阶段,语文学习的目标,逐步拓展到文学这个艺术领域,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阅读和学习文章,要注
期刊
摘要:作者结合工作实践,分析了军队集中采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针对问题提出了审计对策。  关键词:集中采购; 审计    随着后勤财务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入,军队以集中采购为主要方式的现代采购制度在全军范围全面推行,但在实施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存在着种种问题和漏洞,如何发挥审计监督在军队集中采购中职能作用,已成为当前不可忽视的问题。     一、集中采购中存在的的主要问题    1、部分领导干部对集中采购精
期刊
摘要:有线电视以其传输质量好、容量大、以及可双向传送等特点得到迅速发展,受到社会的普遍欢迎。有线电视网络的发展和完善是社会各界人士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有线电视网络的升级与改造关系到千家万户的切身利益。本文以县级有线电视网络的发展与完善做以探讨,供同志们参考。   关键词:有线电视; 网络完善; 技术特点    我国的有线电视自90代初发展至今,无论是用户规模,网络技术以及网上多功能业务开发的水平都
期刊
摘要:兴趣是学生学习的源动力,培养学生学习数学兴趣的关键在于如何激励学生内在的求知欲,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的方法有多种。本文从一题多解的角度来谈谈如何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   关键词:中学数学;学习兴趣;一题多解    浓厚的数学兴趣对于数学知识的积累、数学基本方法的灵活应用起着奠基性的作用。根据作者多年从事中学数学教学的一些心得积累,认为在中学数学教学的适时地灌输一定的开放性的思想方法,将对教学
期刊
21世纪,人类进入知识经济、循环经济时代。世界各国正把“发展循环经济”和“建立循环型社会”作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所谓循环经济,是一种建立在物质不断循环利用基础上的经济发展模式,它要求把经济活动按照自然生态系统的模式组织成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物质反复循环流动的过程,使得整个经济系统及生产、消费过程中基本上不产生或者很少产生废弃物,它要求以废旧物资 “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再使
期刊
摘要:伴随着国际交流和贸易日益频繁,日语专业的设置正是为了培养既精通日语又有相当广的知识的、社会急需的、复合型的高级日语人才。这一培养目标要求我们转变人才培养模式,改变过去那种无法适应市场需要的单一日语专业和基础技能的人才培养方向,使新世纪日语专业的大学生在社会上能有更强的竞争力和适应能力。但日语专业的人才培养应根据日语本身的特点以及从地域的实际需要来进行相应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我们基于这一观点
期刊
摘要:我国关于刑事诉讼证明标准的规定仍欠完善,传统的证明理论也存在诸多的不足。我国的刑事证明标准理论应用“法律真实”取代传统的“客观真实”。主要应从诉讼阶段、证明对象、证明主体等三个方面体现证明标准的差异性。为此,本文认为我国证明标准体系至少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完善:对有罪判决的证明标准仍可表述为“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但应对其涵义有全面的认识;应降低侦查起诉阶段的证明标准,改变以有罪率来衡量检察
期刊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就是要把教学大纲对学生学习学科知识的要求,转变为学生求知的欲望。在物理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中学生思维活跃、情感丰富、求知欲强的特点,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物理教学的效果。    一、教师要从创设情境入手着眼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实践告诉我们,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创设情境,通过提出一些与课文有关的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将学生引
期刊
摘要:农村中小学德育普遍存在德育低效问题,德育成长卡注重考察学生的德育践行,纠正了德育知识与行为实践脱节的现象,实现了各德育阶段的有效衔接,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适宜在农村推广使用。  关键词:德育践行;自选目标;自我评价;德育体系德育复查    江泽民同志曾强调“依法治国,同时也要坚持不懈的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依德治国与依法治国是相辅相成的。“德,国家之基地”,在处于社会主义转型期的今天,各类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