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应国际化需求的动物医学类专业双语课程群建设与实践

来源 :现代职业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avapage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调研、分析18家外向型企业动物医学类专业职业岗位群,明确核心岗位工作任务,结合职业岗位核心能力设计,优化课程教学内容,编制课程标准;研究教学改革新思路、新方法,更新课程内容,创新教材的呈现形式,校企合作建成职业技术双语课程群。同时,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在校外,与外向型企业合作共建了48家校外实训基地;在校内,建立了包括教学动物医院、动物解剖标本馆等5个生产实训基地,并设中、英文对照标识,配备中、英文讲解员,将生产和教育教学融为一体,缩短了课堂教学和生产岗位的差距,从而实现“资源共享、协同育人”;校内外双语基地的创建和条件的改善,满足了学生实验、实训和顶岗实习的教学需要,形成了“产教融合、协同育人”双语教学育人模式。
  [关键词]  双语教学;课程群;动物医学类专业;高职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1)30-0068-02
   在教育国际化和养殖规模化、标准化的影响下,国内外对动物医学类专业人才需求不断增长。然而,高职院校国际化教学资源相对不足,具有国际化视野、能够适应国际化教学的师资、基地等教学资源严重不足。因此,立足于服务区域经济发展,建设适应国内外高职动物医学类专业发展所需的双语课程群显得十分必要和紧迫。本校从2003年开设“动医/英语”“动检/英语”等双专业起,开始走上了双语教学资源建设和实践之路。2007年6月以来,本团队顺应国际化需求,建成并应用了双语课程群的建设成果:一是明确教学目标,建成中、英文双语课程群;二是改善教学条件,实施“产教融合、协同育人”双语教学模式;三是因需施教,培养适应国际化需求的各类技术技能人才。本研究打开了动物医学类专业教育国际化的先河,在国内外产生了重大影响。
   一、双语课程群的建设与实践
   (一)明确教学目标,建成中、英文双语课程群
   在调研药明康德新药开发有限公司、英惠尔集团等18家外向型企业的基础上,分析动物医学类专业职业岗位群,明确核心岗位工作任务,结合职业岗位核心能力设计课程教学内容;针对外向型企业实际需求,优化教学内容和目标,校企合作編制课程标准;研究高等职业院校课程改革和教材建设的新思路、新方法,更新课程内容、创新教材的呈现形式;与企业合作编写讲义,建成“课上课下、线上线下、国内国外”均可使用的双语职业技术课程群,填补了国内空白,为动物医学类专业教育走向国际化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多方协同,创设“产教融合、协同育人”双语教学模式
   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多方合作,改善教学条件,创设课程双语教学模式。在校内,建立教学动物医院、动物解剖标本馆等5个生产实训基地,其中的动物标本、畜禽品种、中药品种、新技术等标识均设有中、英文对照,动物解剖标本馆、畜牧文化馆、中药科技园等区域均配备了中、英文讲解员,将生产和教育教学融为一体;在校外,与药明康德新药开发有限公司、英惠尔集团等外向型企业合作共建了48家校外实训基地,学校和企业双方实现“资源共享、协同育人”;校内外双语基地的创建和条件的改善,满足了学生实验、实训和顶岗实习的教学需要,形成了“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双语教学模式。
   (三)因需施教,培养适应国际化需求的各类技术技能人才
   本校动物医学类专业学生生源类型多达11种,主要包括提前单招、对口单招、中职注册、自主单招、统招、高考注册的专科生,3+3、3+2、4+0等分段培养继续教育学生、外国全日制和非全日制留学生等。针对国内就业学生、即将去外企就业的中国学生、外国留学生等不同类型的学生实施中文、中英文或全英文教学,因材施教,再加上双语课程群的资源运用,培养了10535名技术技能人才,其中包括10356名来自全国各地32个省(市)的高职动物医学类专业学生,179名来自津巴布韦、苏丹、印尼等国家和地区的外国留学生。
   二、双语课程群的建设与实践解决的教学问题
   (一)有效解决了信息化双语教学资源不足的问题
   调研了药明康德新药开发有限公司、英惠尔集团等18家外向型企业,分析了动物医学类专业职业岗位群,明确了核心岗位工作任务,结合职业岗位核心能力设计课程教学内容;与企业合作建成“课上课下、线上线下、国内国外”均可使用的双语职业技术课程群,填补了国内空白,基本能满足本专业国际化教学需要,有效解决了信息化双语教学资源不足的问题。
   (二)有效解决了高职动物医学类专业国际化师资不足的问题
   针对教师实际,创新实践“内培外训”制度。“内培”主要是指在校内培训英语水平和教育教学能力,“外训”则指到国内外企业训练岗位技能或参加外单位组织的教育教学能力培训。选派45名教师去国际化企业实践锻炼6个月以上,108人次教师参加各种类型的教育教学能力专项培训,63人次教师去国内外高校访问进修,并邀请了澳大利亚、美国、英国、荷兰等国家和地区46名外籍教师来我校培训交流。这种“内培外训”的教师培育制度,建成了校内双师双语教学团队;同时,实施了校外教师“双聘请”制度,聘请10名来自国内外向型企业和国外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技术骨干,建成校外国际化教学团队。这种校内外双向交流团队合作机制,加速了2个团队的融合,打造了一支专兼结合的国际化双语教学团队,弥补了高职动物医学类专业国际化师资不足的问题。
   (三)有效解决了国际化大型企业用工难的问题    当前,具有较好英语沟通能力的技术技能人才需求量较大,然而专科生英语水平不够,从而产生用工难的问题。本团队针对不同类型的学生实施中文、中英文或全英文教学,因材施教,再加上双语课程群资源的有效运用,培养了一大批技术技能人才,解决了外向型企业招聘过程中遇到的用工难问题。
   三、小结
   (一)双语课程资源建设成果显著
   本课程群建设成果在推广应用过程中获得了一系列荣誉,其中有3门课程被遴选为江苏高校省级全英文授课精品课程,2门为国家级精品课程,2门为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6门为江苏省精品课程。此外,课程群建设子成果获全国信息化大赛一等奖3项、二等奖4项,省级微课比赛一等奖2项、二等奖6项,全国多媒体课件评比三等奖1项,江苏省多媒体课件比赛二等奖2项、三等奖3项。
   (二)双语授课教师综合素质得到提高
   授课教师在双语课程群的建设和教学实践过程中,不断拓宽国际视野,外语交流水平和专业知识水平也得到很大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也得到提高。教学团队中目前教授16人,副教授29人,讲师10人,全部具有硕士以上学历,省“青蓝工程”中青年学术带头人3人,省创新创业大赛优秀指导教师2人,农业职业资格高级考评员20人,全部有出国(境)研修经历,出国六个月以上的有12人。团队成员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省级教学成果特等奖1项、一等奖1项,江苏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全国农业职业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8项。
   (三)学院国际影响力得到提升
   学院自2003年开始招收双专业,2007年开始实施中外合作办学,2012年起开始招收全日制留学生,到目前为止,共招收来自苏丹、津巴布韦、缅甸、印尼等国家的各类留学生179人,这些活动给本成果提供了建设和完善的契机,也提供了展示的舞台,学院的国际影响力也日趋加大。2016年12月,学院被评为2015—2016“江苏省来华留学生教育先进集体”;2016年4月,本校被遴选为“留学江苏培育学校”,也是入选的唯一一所农业类高职院校。
   参考文献:
   [1]李韬,左示敏.涉农高校开设双语课程“World Agriculture”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农业教育,2014(3):66-69.
   [2]王文琴,秦福高.中外合作辦学背景下双语课程的设置与教学改革[J].计算机教育,2014(11):46-49.
   [3]马庆禄,陆百川,杨林.国际视野下的双语课程教学效果评价[J].中国高等教育评估,2014(1):19-23.
   [4]王天芳,薛晓琳,方廷钰,等.中医诊断学双语课程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中医教育,2009(3):19-22.
   [5]唐红.高校双语课程教学改革的困境与出路探析[J].法制与社会,2014(1):231-232.
   [6]贺秀媛,张君涛,常洪涛,等.动物营养及代谢病双语课程教学的探索与思考[J].黑龙江畜牧兽医,2015(11):270-272.
   [7]黄华,张莉.浅议推进江苏高职院校双语课程资源建设[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4(17):91-93.
   [8]李迺璐,杨华,朱卫军,等.面向国际化人才培养的“风力发电原理”全英文课程建设探索[J].风能,2016(7):46-48.
   [9]余冉,杨安康.“以学生为中心”的全英文课程教学模式改革与探索:以《环境微生物学》为例[J].高教学刊,2017(4):8-9,12.
其他文献
[摘要] 当下,教育部要求高校大力推动以“课程思政”为目标的课堂教学改革。通过简述“课程思政”和“黄炎培职业教育理念”的概念;分析了“课程思政”与“黄炎培职业教育理念”的关系,得出可从培育学生健全的人格,树立正确的劳动观、服务观、职业观方面进行高职课程思政工作的启示。  [关键词] 黄炎培;职业教育理念;课程思政  [中图分类号] G711 [文献标志码] A
[摘要] 中职学生生理和心理不够成熟,冲动、易怒,且认知发展水平相对较低,自控和情绪管理能力较弱,规则意识淡薄,因此中职学生参与校园欺凌的比例远远高于其他年龄段的学生。中职学校校园欺凌的持续反复发生不仅干扰了正常的校园秩序,还会影响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因此,中职学校的校园欺凌问题需要得到规范化预防和处理。为此,研究调查贵州黔南地区中职学校校园欺凌现状,为制定预防校园欺凌对策提供理论依据。  [关
[摘要] 为了能够加强我国人才的储备,提高人才质量,需要对现阶段各大高校对于劳动教育认知不足的情况进行分析,思考如何能够发挥劳动教育立德树人的积极作用。就劳动教育和立德树人的内在联系进行分析,分析劳动教育在我国民族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背景下的具体内涵和内容,总结得出正确的劳动教育观念,确保高校学生能够了解劳动教育的意义,提高自我管理能力,从而保障我国人才的有效培养。  [关键词] 劳动教
[关键词] 高职院校;财务管理;思政建设  [中图分类号] G71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1)30-0028-02  2014年,上海市委、市政府印发《上海市教育综合改革方案(2014—2020年)》,提出上海教育综合改革的基本目标,就是构建三个制度体系,从教育系统内部来说,其核心就是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立德树
[摘要] 人工智能技术重塑了包装生产的整个业务流程,改变了包装产业价值链的各个环节,催生出新的业态,也对包装专业人才培养提出新要求。通过典型包装企业调研,分析当前人工智能背景下包装岗位需求以及包装人才知识结构和能力要求,提出人工智能时代高职包装专业转型建议。  [关键词] 人工智能;包装专业;人才培养转型  [中图分类号] G71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
[摘要] 为了明确我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能够依托于继续教育模式进行长足发展,因此在农业继续教育背景下,提出了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发展的策略。通过解析农业继续教育背景下新型职业农民的现状,发现培育新型职业农民过程中,存在教育支持力度后劲不足、培训流程过时且单一的问题,因此提出完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策略:精确定位培育对象,明晰职业培育原则;完善培育机制,构建良好的培育政策环境;提高教育支持力度,优化
[摘要] 劳动教育已重新纳入国家教育体系。中共中央、国务院就加强新时代劳动教育作了系统部署和顶层设计,要求把劳动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贯穿大中小学和家庭社会各层面各阶段。高职院校是面向服务、管理、生产一线职业岗位,培养具备较高职业技能和职业操守的应用型专门人才,也是输送社会主义劳动者的主渠道[1]。因此,聚焦并探索高职院校劳动教育的意义、特点及内容,是构建更高水平的高职人才培养体系的必然要求。 
[摘要] 高校作为人才培养基地,迫切需要社会各方面通力合作,努力构建实践育人共同体。分析了目前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中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而探索相应的人才培养机制及培养方案,提出完善课程体系构建、建设高水平师资队伍、共建校企合作实习基地等策略。以此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提高大学生就业率。  [关键词]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 G715 [文献标志码] A
[摘要] 目的:探讨情景模拟联合标准化病人教学模式在药物学基础教学中的效果。方法:选择2019级60名中职护理学生,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30人,实验组应用情景模拟联合标准化病人教学模式,对照组应用常规教学模式,课程结束后对两组学生的教学效果进行评价。结果:实验组学生考核成绩、学习能力、教学效果满意度等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药物学基础教学中引入情景模拟联合标准化
[摘要] 休息权的合法性论证,是解释我国当前休息权机制失灵的一把钥匙。马克思的时间理论从劳动出发,以实践为导向,对雇佣劳动关系、社会时间结构、人的全面发展等进行了开创性的研究,阐释了雇佣劳动中社会时间分配的基本原理。尝试运用马克思时间理论对休息权展开剖析。首先,通过探讨自由时间的社会性与历史性,证明自由时间具备成为权利客体的潜质;进而,通过梳理自由时间的三种形态,证明自由时间的规范形态是其成为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