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建设低碳城市是当前城市规划的一个新视野,城市规划在低碳城市建设中理应发挥龙头作用,把低碳理念、低碳做法贯穿到城市规划编制与管理的各个环节,通过规划手段实现最大限度的节能降耗、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探索出切合我国发展特征的低碳发展新模式和新路子。
关键词:低碳城市;城市规划;建筑;交通
一、低碳城市
低碳城市主要指在保持经济发展前提下,以降低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为核心目的和手段,以低碳生产和生活理念为主要内容,并促进新经济形态产生和发展的城市模式。其与生态城市和绿色城市有一定相近性,但也存在不同。生态城市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1970s提出,根据前苏联生态学家杨尼斯基的观点,生态城市是一种理想城模式,其中技术与自然充分融合,人的创造力和生产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而居民的身心健康和环境质量得到最大限度保护———强调城市是以人为主体的复合生态系统,从系统和循环角度考察城市各要素的运行和相互协调。根据许多学者的意见,绿色城市与生态城市大体一致,笔者基本赞同这样的观点,但认为生态城市更偏重于系统层次,而绿色城市则更偏重于环境方面。这两者与低碳城市的相同之处在于三种理念都反映了在环境变化背景下,人们对于城市问题的反省和对未来的认识,最终都是以改善生态和人类生存环境为目的,而寻求城市发展的理想模式。不同在于,低碳城市直接以降低碳排放为目标,侧重于低能耗和新能源利用;而生态城市和绿色城市则从城市宏观环境入手,侧重于整体环境的营造。
二、低碳城市规划
(一)形成合理的城市空间结构
城市空间结构是城市人类与自然、经济、社会和文化等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在城市地域内的综合反映,是城市形态在空间上的物质表现形式。城市空间结构对于生态文明建设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基于生态文明的考虑,城市空间结构的建构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城市空间结构要适度紧凑
在西方学界,紧凑城市是近年来流行的一个概念。但是,其支持者与反对者都很多。近年来,我国的许多大城市盲目追求扩展城市空间规模,通过/撤县(市)设区等行政区划调整方式使城市的边界迅速向外推移,其结果是各城市组团过于分散,不但造成了就业)居住之间的通勤距离过长,而且使得公共交通难以发展起来,对小汽车的依赖增强,能源消耗增加很快,交通污染大幅度增加。因此,考虑到中国人多地少的现状以及节能减排的要求,我国的城市应适度紧凑发展,土地混合利用,这样有利于减少市民的通勤距离,有利于公共交通的发展,有利于减少小汽车的使用,促进能源资源的节约和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
2、城市空间结构要与生态环境系统相协调规划
空间结构模式应考虑保护和提高该地区的生物多样性水平,应考虑其他生物的生存与发展,在城市自然条件和容量的状态与特征允许时才进行城市空间结构的拓展,城市空间结构应与区域生态环境支持系统有较高的协调程度。
(二)低碳交通
我国交通碳排放大约占排放总量的8%左右,而发达国家这一比例大约在30%左右,交通碳排放是未来我国城市碳排放增长最快的领域。低碳城市建设将面临交通排放需求日益旺盛的严峻挑战,低碳城市规划必须把交通放在突出的位置。
交通碳排放几乎与城市发展的各个方面都相关,大到城市的发展战略、发展模式和空间布局,小到居民的出行习惯,都影响交通的碳排放。在低碳城市规划中,要实现低碳交通,应着重关注一下几个方面:一是加强交通的需求管理,优化城市的空间布局。通过紧凑、混合的土地利用模式和一定空间范围内居住与就业岗位的平衡、公共服务性设施的合理覆盖,减少居民日常出行的总量、缩短出行距离,减少机动车出行需求;二是确定公交优先的理念和交通发展模式。在控制城市交通需求总量的同时,通过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提高公共交通分担率、减少道路上的机动车交通量,减少交通碳排放总量。三是车辆管理,提高车辆技术、制定严格的排放标准、实现降低机动车单车排放量的目的。四是燃料替代,通过相对低碳的天然气和碳中性的生物燃料替代高碳汽油、柴油,通过设置充电桩和相应的优惠政策,推广电动车、混合动力车的使用。五是推广LED等节能灯的使用,减少道路照明的碳排放。
(三)建筑规划
优先使用节能技术和材料,营造舒适节能的环保建筑,促进建筑低碳化。建筑是城市活动的主要载体,也是居民生活方式的集中体现,对城市碳排放影响较大。要实现城市低碳目标,规划还需要从建筑设计角度入手,倡导节能、节水、节材的环保理念。在建筑节能方面,要重视提高节能设备普及率,推广太阳能利用工程,降低建筑电耗;在建筑节水方面,要重视水循环利用,提高水利用效率,减少水耗;在建筑节材方面,要选用隔热保温的建筑材料,合理设计通风和采光系统,选用节能型取暖和制冷系统。其主要的引导性指标有节能(节水)器具普及率、单位建筑面积电耗、日人均生活耗水量、太阳能普及率。
(四)产业规划
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研究国际产业发展规律和我国各地产业发展的自身规律,紧紧抓住国家实施节能减排战略和建设两型社会的有利时机,先行先试,降低高碳产业的发展速度,提高发展质量;加快城市经济结构调整与升级,加大污染工业、设备和企业的退出力度,全面完成城区高污染企业的退出;提高各类企业的能源使用效率和排放标准;提高钢铁、有色金属、建材、化工和电力等高能耗行业的规划准入条件;制定低碳产业规划战略,将可再生资源、高新技术产业作为产业发展的重点,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城市规划应该对低碳产业的发展规律加强研究,在用地规划等方面为低碳产业发展提供便利和有效的引导。
(五)使用低碳和零碳能源
推广低碳城市应用技术,其节能减排效果是显著的。据调查测算,使用10平方米太阳能熱水器,每年可节约1.8吨标准煤;每年使用太阳能电池1000兆瓦,每年相当于减排二氧化碳100万吨。如果用地源热泵来代替集中供暖和夏季制冷,几乎没有任何污染,每年每平方米建筑面积可节约标准煤40公斤~70公斤,供热运行费用每季约为16元/平方米,低于大部分城市集中供热收费标准(如北京为30元/平方米),制冷运行费用每季仅为1元~2元/平方米。全球甲烷排放比例中垃圾填埋场占11%%,每减少1吨甲烷,相当于减排二氧化碳21吨[2],如将我国每年填埋的约1.1亿吨生活垃圾产生的填埋气体全部收集利用,就相当于30亿~70亿标准立方米的天然气,是我国目前天然气总产量的1/6~1/8。规划应重点着眼于中长期战略技术的储备,整合市场现有的低碳技术,加以迅速推广和应用。在一年四季阳光充足的城市,应该大力推广太阳能综合利用,包括太阳能的热利用和光伏利用,对新建住宅小区要实行统一安装太阳能热水系统,对采光或照明要求不高的公共场所或部位采用太阳能LED技术。地源热泵技术适用的范围和地区更为广泛,北方城市,特别是集中供热无法覆盖的地方,可以利用地源热泵技术来供热、制冷和提供生活热水,南方城市可以用地源热泵技术来制冷。对生活垃圾采用卫生填埋的城市如果填埋规模达不到一定水平(垃圾堆体达到15米、体积达到150万立方米),可采用敷管、排放、点燃的技术;对于达到一定规模的(垃圾堆体达到15米以上、体积达到150万立方米以上),要考虑填埋气体发电等回收利用措施。
参考文献:
[1]付允,汪云林,李丁.低碳城市的发展路径研究[J].科学对社会的影响2008(2).
[2]赵宏宇,郭湘,闽褚筠.“碳足迹”视角下的低碳城市规划[J].规划师,2010年5期.
关键词:低碳城市;城市规划;建筑;交通
一、低碳城市
低碳城市主要指在保持经济发展前提下,以降低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为核心目的和手段,以低碳生产和生活理念为主要内容,并促进新经济形态产生和发展的城市模式。其与生态城市和绿色城市有一定相近性,但也存在不同。生态城市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1970s提出,根据前苏联生态学家杨尼斯基的观点,生态城市是一种理想城模式,其中技术与自然充分融合,人的创造力和生产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而居民的身心健康和环境质量得到最大限度保护———强调城市是以人为主体的复合生态系统,从系统和循环角度考察城市各要素的运行和相互协调。根据许多学者的意见,绿色城市与生态城市大体一致,笔者基本赞同这样的观点,但认为生态城市更偏重于系统层次,而绿色城市则更偏重于环境方面。这两者与低碳城市的相同之处在于三种理念都反映了在环境变化背景下,人们对于城市问题的反省和对未来的认识,最终都是以改善生态和人类生存环境为目的,而寻求城市发展的理想模式。不同在于,低碳城市直接以降低碳排放为目标,侧重于低能耗和新能源利用;而生态城市和绿色城市则从城市宏观环境入手,侧重于整体环境的营造。
二、低碳城市规划
(一)形成合理的城市空间结构
城市空间结构是城市人类与自然、经济、社会和文化等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在城市地域内的综合反映,是城市形态在空间上的物质表现形式。城市空间结构对于生态文明建设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基于生态文明的考虑,城市空间结构的建构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城市空间结构要适度紧凑
在西方学界,紧凑城市是近年来流行的一个概念。但是,其支持者与反对者都很多。近年来,我国的许多大城市盲目追求扩展城市空间规模,通过/撤县(市)设区等行政区划调整方式使城市的边界迅速向外推移,其结果是各城市组团过于分散,不但造成了就业)居住之间的通勤距离过长,而且使得公共交通难以发展起来,对小汽车的依赖增强,能源消耗增加很快,交通污染大幅度增加。因此,考虑到中国人多地少的现状以及节能减排的要求,我国的城市应适度紧凑发展,土地混合利用,这样有利于减少市民的通勤距离,有利于公共交通的发展,有利于减少小汽车的使用,促进能源资源的节约和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
2、城市空间结构要与生态环境系统相协调规划
空间结构模式应考虑保护和提高该地区的生物多样性水平,应考虑其他生物的生存与发展,在城市自然条件和容量的状态与特征允许时才进行城市空间结构的拓展,城市空间结构应与区域生态环境支持系统有较高的协调程度。
(二)低碳交通
我国交通碳排放大约占排放总量的8%左右,而发达国家这一比例大约在30%左右,交通碳排放是未来我国城市碳排放增长最快的领域。低碳城市建设将面临交通排放需求日益旺盛的严峻挑战,低碳城市规划必须把交通放在突出的位置。
交通碳排放几乎与城市发展的各个方面都相关,大到城市的发展战略、发展模式和空间布局,小到居民的出行习惯,都影响交通的碳排放。在低碳城市规划中,要实现低碳交通,应着重关注一下几个方面:一是加强交通的需求管理,优化城市的空间布局。通过紧凑、混合的土地利用模式和一定空间范围内居住与就业岗位的平衡、公共服务性设施的合理覆盖,减少居民日常出行的总量、缩短出行距离,减少机动车出行需求;二是确定公交优先的理念和交通发展模式。在控制城市交通需求总量的同时,通过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提高公共交通分担率、减少道路上的机动车交通量,减少交通碳排放总量。三是车辆管理,提高车辆技术、制定严格的排放标准、实现降低机动车单车排放量的目的。四是燃料替代,通过相对低碳的天然气和碳中性的生物燃料替代高碳汽油、柴油,通过设置充电桩和相应的优惠政策,推广电动车、混合动力车的使用。五是推广LED等节能灯的使用,减少道路照明的碳排放。
(三)建筑规划
优先使用节能技术和材料,营造舒适节能的环保建筑,促进建筑低碳化。建筑是城市活动的主要载体,也是居民生活方式的集中体现,对城市碳排放影响较大。要实现城市低碳目标,规划还需要从建筑设计角度入手,倡导节能、节水、节材的环保理念。在建筑节能方面,要重视提高节能设备普及率,推广太阳能利用工程,降低建筑电耗;在建筑节水方面,要重视水循环利用,提高水利用效率,减少水耗;在建筑节材方面,要选用隔热保温的建筑材料,合理设计通风和采光系统,选用节能型取暖和制冷系统。其主要的引导性指标有节能(节水)器具普及率、单位建筑面积电耗、日人均生活耗水量、太阳能普及率。
(四)产业规划
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研究国际产业发展规律和我国各地产业发展的自身规律,紧紧抓住国家实施节能减排战略和建设两型社会的有利时机,先行先试,降低高碳产业的发展速度,提高发展质量;加快城市经济结构调整与升级,加大污染工业、设备和企业的退出力度,全面完成城区高污染企业的退出;提高各类企业的能源使用效率和排放标准;提高钢铁、有色金属、建材、化工和电力等高能耗行业的规划准入条件;制定低碳产业规划战略,将可再生资源、高新技术产业作为产业发展的重点,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城市规划应该对低碳产业的发展规律加强研究,在用地规划等方面为低碳产业发展提供便利和有效的引导。
(五)使用低碳和零碳能源
推广低碳城市应用技术,其节能减排效果是显著的。据调查测算,使用10平方米太阳能熱水器,每年可节约1.8吨标准煤;每年使用太阳能电池1000兆瓦,每年相当于减排二氧化碳100万吨。如果用地源热泵来代替集中供暖和夏季制冷,几乎没有任何污染,每年每平方米建筑面积可节约标准煤40公斤~70公斤,供热运行费用每季约为16元/平方米,低于大部分城市集中供热收费标准(如北京为30元/平方米),制冷运行费用每季仅为1元~2元/平方米。全球甲烷排放比例中垃圾填埋场占11%%,每减少1吨甲烷,相当于减排二氧化碳21吨[2],如将我国每年填埋的约1.1亿吨生活垃圾产生的填埋气体全部收集利用,就相当于30亿~70亿标准立方米的天然气,是我国目前天然气总产量的1/6~1/8。规划应重点着眼于中长期战略技术的储备,整合市场现有的低碳技术,加以迅速推广和应用。在一年四季阳光充足的城市,应该大力推广太阳能综合利用,包括太阳能的热利用和光伏利用,对新建住宅小区要实行统一安装太阳能热水系统,对采光或照明要求不高的公共场所或部位采用太阳能LED技术。地源热泵技术适用的范围和地区更为广泛,北方城市,特别是集中供热无法覆盖的地方,可以利用地源热泵技术来供热、制冷和提供生活热水,南方城市可以用地源热泵技术来制冷。对生活垃圾采用卫生填埋的城市如果填埋规模达不到一定水平(垃圾堆体达到15米、体积达到150万立方米),可采用敷管、排放、点燃的技术;对于达到一定规模的(垃圾堆体达到15米以上、体积达到150万立方米以上),要考虑填埋气体发电等回收利用措施。
参考文献:
[1]付允,汪云林,李丁.低碳城市的发展路径研究[J].科学对社会的影响2008(2).
[2]赵宏宇,郭湘,闽褚筠.“碳足迹”视角下的低碳城市规划[J].规划师,2010年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