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通过全国第四次中药资源普查重庆(试点)调查发现,重庆中药材变化较大,主要原因为原生境发生改变。根据调查情况,本文对重庆中药材原生境受威胁的情况和因素进行了全面分析,并提出了相关建议。
关键词:中药材;原生境;受威胁情况;中药资源普查
DOI:10.3969/j.issn.1005-5304.2016.02.001
中图分类号:R28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04(2016)02-0001-04
Analysis on Threatened Situation of Original Habitat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al Materials in Chongqing City and Relevant Protection Suggestions ZHANG Jun1, LIU Xiang2, LIN Mao-xiang1, CHEN Yu-han1, JIN Jiang-qun1, LIU Zheng-yu1,3 (1.Chongqing Institute of Medicinal Plant Cultivation, Chongqing 408435, China; 2.Chongqing Academy of Chinese Materia Medica, Chongqing 400065, China; 3.National Resource Center for Chinese Materia Medica, China Academy of Chinese Medical Sciences, Beijing 100700, China)
Abstract: Through the fourth national investig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al material resources, it was found that there were great changes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al materials in the Chongqing City. The main reason was the change of original habitat. This article conducted a comprehensive analysis on threatened situation and factors of original habitat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al materials, and proposed relevant suggestions according to the investigation results.
Key words: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al materials; original habitat; threatened situation; investig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al material resources
重庆地处亚热带,是日本-华东植物区系与喜马拉雅-四川盆地、秦岭大巴山-西北植物区系与西南云贵高原植物区系交错渗透的地带,植物种类异常丰富。据第四次全国中药资源普查重庆(试点)对重庆市40个县(区、市)野外调查结果,重庆市现已知中药材共计466科1783属5500种,其中植物药307科1493属5014种,包括低等植物38科70属178种,苔藓植物45科97属206种,蕨类植物46科112属500种,裸子植物9科29属58种,被子植物169科1185属4072种;动物药159科290属466种,包括无脊椎动物77科121属166种,脊椎动物82科169属300种;矿物药20种。较20世纪80年代第三次
基金项目:中医药行业科研专项(201207002)
通讯作者:刘正宇,E-mail:[email protected]
全国中药资源普查,中药材种类大幅度增加。但野外蕴藏量大幅度减少,且原记录的种类中有近1/10在此次调查中未再次发现[1-6]。该地区野生和栽培种类及中药材变化都甚大,本课题组对当地药用植物资源受威胁情况进行了调查分析,为今后相关部门保护和发展中药材提供参考。
1 重庆市中药材原生境受威胁主要因素
1.1 企业经济活动和政府公共性活动
企业的经济活动和政府公共性活动给中药材的生存和发展造成了威胁。如矿山不断扩大开发,水电站(厂)修建、旅游业发展、铁路公路交通建设等活动,使大片森林被毁,造成不少地段大幅度滑坡,水土流失,导致现有生态系统发生变化,使中药材的适生环境面积缩小。如分布于我国最北限的极珍稀濒危药用动物——白颊黑叶猴(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重庆地区仅分布于南川金佛山和武隆芙蓉江的狭小范围内,因某企业建水电站而破坏了其栖息环境,使白颊黑叶猴群被迫移居至相邻的贵州省境内。另外,还有林麝(国家一级保护动物)、脆蛇、五步蛇、乌龟等药用动物,因旅游业的发展需要而修建公路,使资源蕴藏量几呈垂直下降,野生脆蛇和乌龟几乎已达绝种的边缘。
1.2 化学防治造成农药残留量增加
由于农林业不断大量施用农药,导致农药残留量超标而严重影响药材品质,甚至于有的品种因农药残留量较大而不能药用。笔者曾对一些地区的青蒿、白术、金银花、半夏、党参、菊花、白芷、鱼腥草等农药残留量进行了测定,结果均有不同程度的超标现象[7]。表明目前农药残留超标是威胁中药材生产的因素之一。
农药的使用也极大影响了药用动物的生存繁衍。以药用芫菁为例,由于农药的大量使用,使芫箐幼虫的食物链被切断,造成药用芫箐的资源量锐减。重庆市中药研究院制药厂以芫箐为原料生产的“肝康灵”(广谱治癌药物之一)因原料缺乏而被迫停产。 1.3 企业“三废”的排放
由于重庆市工业发展的进程加速,“三废”的排放也随之增加,污染面逐渐扩大。导致药用植物主动或被动吸收而造成间接污染,其药材产品所含重金属元素大量超标,严重影响了药材质量。如青蒿、白术、金银花、云木香、天麻等中药材,因铝矿、锰矿的大量开采而受到污染。
工业所排放的废气不仅影响了药材质量,而且还严重影响药材生长。如合川水泥厂排放的大量废气沉积于附近使君子上,使其失去开花能力;江津水泥厂排放的废气对附近乌梅污染,不仅导致产量和质量下降,而且间接促使介壳虫大量繁殖,严重影响了乌梅药材的生产。
1.4 植被的不断变化
经调查,重庆市中药材分布区的植被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变,原始植被几乎无一尚存。由于植被变化或遭破坏,造成中药材生长繁衍地段生态因子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如黄连主产区的石柱黄水地区,随着居民活动的加强,黄连生长区域的高大庇荫树木被砍伐,植被被破坏,光照、湿度等因子发生变化,造成黄连大面积死亡。
植被的变化不仅严重威胁着植物药材的发展,同样也威胁着药用动物的生存、繁衍。如金佛山自然保护区,因脆蛇生活区的植被遭到破坏,加之天敌危害及人为捕捉力度加大,使脆蛇蜥的自然资源大幅度下降,导致金佛山的脆蛇蜥已无种群存在[8]。
1.5 “天敌植物”的引入
植物异地引种时未加强检疫,遗患无穷。由于检疫不严格,将生长在滇西北和滇西南的野生紫茎泽兰引进了重庆地区,并迅速蔓延和传播,致许多当地的草本中药材品种——青蒿、蒲公英、补骨脂、香附等遭到严重破坏。
1.6 无计划过度采伐利用
由于国家迄今未对野生药材的采伐利用作具体统一规划,导致不少人只顾眼前经济利益,对一些名贵药材大肆采伐[9],如无计划采伐青蒿,造成目前青蒿种子来源已成难题。分布于酉阳和南川地区的多年生药材骨碎补也因过度采伐而使野生资源大幅度减少,甚至个别分布区种源也被采伐,使该品种药材的发展受到严重威胁。
动物药材也是遭受过度捕杀而造成资源匮乏。如原重庆地区分布较广的珍稀药用动物林麝,因遭大肆捕捉,目前盛产林麝的区域已很少见到踪迹。笔者对南川地区的调查发现,除金佛山自然保护区的较小范围内尚有部分种群外,全市近20个乡镇再未见到林麝踪影。另外,原重庆市分布广、资源蕴藏量较大的乌梢蛇,也因过度捕杀而使物种自然资源近于枯竭。
1.7 药材市场价格的波动
目前我国药材市场上,除麝香由国家统一收购管理外,其余品种均自由交易,随行就市,导致药材生产极不稳定。如南川金佛山所产云木香、大黄,因近几年价格持续低下,野生品种无人采伐,家种更无人问津,导致两种药材发展受到极大抑制。
2 重庆中药材原生境保护情况
2.1 建立自然保护区
重庆市现已建成各级森林及野生动植物类型自然保护区31个,其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3个,省(市)级自然保护区11个,县(区)级自然保护区17个,总面积606 992.4 hm2,占全市面积7.32%。另有各类型风景名胜区42个,总面积449 290 hm2,占全市面积5.46%;各级森林公园49个,总面积60 613 hm2,占全市面积0.74%。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和森林公园的建立对当地中药材原生境的保护起到一定作用。
2.2 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及退耕还林
“十五”期间,重庆市对林业投资规模之巨、建设力度之大、推进速度之快、发展效果之好前所未有。现已完成公益林建设120万hm2,森林资源管护面积310万hm2,全市林业用地面积达到408万hm2,森林覆盖率为30%,活立木蓄积量突破1.2亿m3。
重庆市天然林保护工程在39个(区、县)实施和三峡库区22个(区、县、市)169个乡(镇)水库周边绿化带工程建设,促进了全市森林资源增长,工程区中药材原生境得到逐步恢复。完成退耕还林面积1389万hm2,促进了退耕区域森林覆盖率增长。另外,还开展了野生动植物保护活动和三峡库区珍稀濒危野生植物抢救保护工作。
2.3 半家种或家养
针对中药材生长繁殖的薄弱环节,实施人工抚育。对原采收过度造成生态失衡的区域,通过投放原有物种和有益生物以维持原生境的生态平衡,如向江河及森林投放药用动植物种源和害虫天敌。
2.4 治理污染源
近年来,重庆市各级环保部门加大了对大气、河流及土壤中污染源的治理,对污染大企业和矿山进行了排污、排尘处理,并关停了数千家技术落后、浪费资源、质量低劣、污染环境、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的小煤窑、小水泥、小造纸、小纺织和小化肥“五小企业”及小锰矿和小铝矿等。交通部门除明文限制机动车尾气排放量、加速乡村道路硬化外,高速公路、铁路修建通过药材主产区时,还多采用架桥梁、修隧洞。农业部门提倡使用农家肥和生物农药,严禁高残毒农药和高残留化肥的使用。
2.5 防治有害生物入侵
20世纪以来,重庆市有害生物入侵加重,市政府曾在2005年安排了大量财政资金,用于松材线虫病和紫茎泽兰等重大林业重大有害入侵生物的防治,以保证中药材原生境的生态平衡。
3 重庆中药材原生境保护存在的问题
经济发展与资源保护是我国经济发展中长期存在的一对矛盾。从经济发展角度而言,资源应以利用为主;但从环境保护角度,则应以资源保护为主。如何正确处理药用资源保护与利用之间的关系,已成为各方关注的焦点。药用资源保护与利用的矛盾已严重阻碍了重庆中医药产业的可持续发展进程。
3.1 人多资源少对中药材原生境形成沉重的压力
根据现有资料,重庆市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381.6人,是全国的2.82倍,同时全市实有耕地面积不断减少,不及全国一半。 3.2 认识不足,重视不够
3.2.1 重资源开发,轻生态保护 在经济效益的驱动下,一些地方部门、单位和个人借助发展经济,对资源高强度掠夺式开发利用,忽视了生态保护和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3.2.2 重生态建设,轻生态保护 在处理生态保护与生态建设的关系方面,缺乏改善生态环境质量的整体合力。在实际工作中,生态建设部分项目未将生态要素、生态环境问题与改善生态环境质量进行有机结合;重生态环境破坏后的恢复和重建,轻破坏前的保护与预防,呈现边建设边破坏的局面;重项目建设,轻项目完成后的管理。
3.3 粗放型经济发展模式加大中药材原生境压力
重庆农业人口多、人均收入低,特别是三峡库区贫困人口数量多、贫困面广。而且大量贫困人口生活在生态脆弱、环境恶劣的山区。如平坝地区的农业人口仍在传统农业的束缚之下,传统耕作和生存模式导致大量水土流失和植被破坏。
3.4 自然条件恶劣
重庆市地形破碎,山高坡陡,坡地多坪坝少,山地和丘陵面积占全市面积94%,容易引发水土流失、土壤酸化和地质灾害等环境问题。区域内喀斯特地貌大量分布,土壤保水能力弱,植被破坏后难以恢复。重庆市属亚热带季风气候,雨量充沛,多暴雨,降雨时间分布集中,降水分配不均,常常引起山洪灾害。
3.5 管理体制不健全
生态环境保护是按环境要素实行各部门分工负责的管理系统。目前,重庆市资源部门集资源经营管理与资源保护于一体,对资源开发的执法监督虽表面上存在,但处于行业发展的从属和次要地位,对资源开发过程中的生态环境保护监督难以发挥应有的作用。且因部门职责交叉,尚未建立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的统一协调工作机制,难以对生态环境问题采取协调行动。因此,各部门对全市生态环境状况描述差异较大,特别是对一些重点领域的生态建设效果评价标准不一,不能正确评价和反映全市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的成果与存在的问题。
目前全市生态环境尚无科学的考核指标和体系,更多只是停留在被考核部门根据各自工作需要而提出的目标任务,未从改善全市生态环境质量的任务需求上分解落实相关部门的目标任务;而且,现行的考核制度未将生态环境目标考核纳入社会经济发展的考核指标体系中,客观上导致片面追求经济发展的行为。
3.6 能力建设滞后
重庆市由于生态保护工作起步晚,基础工作薄弱,对生态环境现状及存在问题认识不足,特别是对新出现的农村面源污染、生态系统功能退化等情况不清,对其成因更是缺乏深入研究,不能为生态环境管理提供决策依据。绝大多数乡镇无生态环境保护专门的机构和队伍,生态监测尚处起步阶段,监测网络和预警系统建设滞后,绝大部分区县还不具备生态环境管理基本项目的监测能力,尤其环境突发应急反应能力等远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10]。
对全市自然保护区管理、外来物种防治、畜禽养殖污染防治、旅游景区生态环境保护、生态功能保护、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等方面的政策法规建设滞后,缺乏区域生态环境保护标准体系。而国家现有一些相关法规、政策、标准不适宜重庆市的实际情况,操作性不强。
另外,重要生态功能区、自然保护区、生态示范区等生态保护缺乏资金投入保障,是生态破坏趋势难以得到有效遏制的关键。
4 对策
综上所述,重庆市中药材原生境受威胁的因素错综复杂,主要来自土壤污染和过渡采挖。尽管政府相关部门对中药材原生境的保护工作有一定成效,但力度不够。因此,建议尽快开展主要中药材原生境的监测及土壤污染研究,并采取以下措施。
4.1 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加强对中药材原生境的保护意识
要充分认识中药材原生境保护的紧迫性、长期性和艰巨性,增强生态环境的忧患意识和危机感,站在中药产业全局和长远发展的战略高度,把中药材的原生地保护列为重庆市必须解决的重大战略问题,妥善处理好经济建设与中药材原生境保护的关系。
4.2 加强领导,落实责任,建立中药材原生境保护与发展的综合决策机制
实行重大决策中药材原生境影响评价制度,自然资源开发及生态建设等非污染性项目必须进行生态环境影响评价。对可能造成中药材原生境破坏和不利影响的项目,须做到中药材原生境保护和恢复措施与资源开发和建设项目同步设计、同步检查验收。对可能造成中药材原生境严重破坏的项目,应严格评审,坚决禁止。
4.3 多渠道筹集资金,建立健全长期、稳定的投入保障机制
坚持“谁污染、谁治理”“谁受益、谁补偿”的原则,建立中药材原生境补偿机制,实行自然资源的有偿使用,逐步征收土地、水体、物种等自然资源开发利用活动中的资源开发补偿费和生态补偿费,对受到破坏的中药材原生境恢复进行合理补偿;对从事采集、采矿者实行许可证制度,并征收资源开发税,运用价值规律的调节作用限制资源开发的无序活动。
4.4 加大对中药材原生境保护的科研投入
相关部门应重视加强对中药材原生境脆弱性及相关破坏造成的经济损失等方面的深入研究,加大对中药材原生境保护的科研投入,建立珍、稀、名贵中药材保护区,建立药用植物种质圃和良种繁育基地[11]。
参考文献:
[1] 四川省中药研究所.四川常用中草药[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71:1-5.
[2] 南川药物种植场.常用中草药[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70:58- 80.
[3] 江苏新医学院.中药大辞典[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79:10- 80.
[4] 《全国中草药汇编》编写组.全国中草药汇编[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75:278-301.
[5] 刘正宇.重庆市三峡库区药用植物资源名录[M].重庆:重庆出版社, 2007:1.
[6] 钟国跃,秦松云.重庆中草药资源名录[M].重庆:重庆出版社,2010:638.
[7] 杨昌煦,凶济华.重庆维管植物检索表[M].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680.
[8] 刘正宇.重庆金佛山生物资源名录[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0:1-9.
[9] 丁健,夏艳丽.中国药用植物资源现状[J].资源开发与市场,2005, 21(5):453-454.
[10] 安阳,谢明.赤峰市中药材产业现状及发展对策浅析[J].中国现代中药,2013,15(5):394-397.
[11] 姚娴,王越,申俊龙.对我国中药材种植基地管理的思考[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1,13(4):230-232.
(收稿日期:2015-01-21)
(修回日期:2015-05-29;编辑:梅智胜)
关键词:中药材;原生境;受威胁情况;中药资源普查
DOI:10.3969/j.issn.1005-5304.2016.02.001
中图分类号:R28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04(2016)02-0001-04
Analysis on Threatened Situation of Original Habitat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al Materials in Chongqing City and Relevant Protection Suggestions ZHANG Jun1, LIU Xiang2, LIN Mao-xiang1, CHEN Yu-han1, JIN Jiang-qun1, LIU Zheng-yu1,3 (1.Chongqing Institute of Medicinal Plant Cultivation, Chongqing 408435, China; 2.Chongqing Academy of Chinese Materia Medica, Chongqing 400065, China; 3.National Resource Center for Chinese Materia Medica, China Academy of Chinese Medical Sciences, Beijing 100700, China)
Abstract: Through the fourth national investig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al material resources, it was found that there were great changes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al materials in the Chongqing City. The main reason was the change of original habitat. This article conducted a comprehensive analysis on threatened situation and factors of original habitat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al materials, and proposed relevant suggestions according to the investigation results.
Key words: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al materials; original habitat; threatened situation; investig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al material resources
重庆地处亚热带,是日本-华东植物区系与喜马拉雅-四川盆地、秦岭大巴山-西北植物区系与西南云贵高原植物区系交错渗透的地带,植物种类异常丰富。据第四次全国中药资源普查重庆(试点)对重庆市40个县(区、市)野外调查结果,重庆市现已知中药材共计466科1783属5500种,其中植物药307科1493属5014种,包括低等植物38科70属178种,苔藓植物45科97属206种,蕨类植物46科112属500种,裸子植物9科29属58种,被子植物169科1185属4072种;动物药159科290属466种,包括无脊椎动物77科121属166种,脊椎动物82科169属300种;矿物药20种。较20世纪80年代第三次
基金项目:中医药行业科研专项(201207002)
通讯作者:刘正宇,E-mail:[email protected]
全国中药资源普查,中药材种类大幅度增加。但野外蕴藏量大幅度减少,且原记录的种类中有近1/10在此次调查中未再次发现[1-6]。该地区野生和栽培种类及中药材变化都甚大,本课题组对当地药用植物资源受威胁情况进行了调查分析,为今后相关部门保护和发展中药材提供参考。
1 重庆市中药材原生境受威胁主要因素
1.1 企业经济活动和政府公共性活动
企业的经济活动和政府公共性活动给中药材的生存和发展造成了威胁。如矿山不断扩大开发,水电站(厂)修建、旅游业发展、铁路公路交通建设等活动,使大片森林被毁,造成不少地段大幅度滑坡,水土流失,导致现有生态系统发生变化,使中药材的适生环境面积缩小。如分布于我国最北限的极珍稀濒危药用动物——白颊黑叶猴(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重庆地区仅分布于南川金佛山和武隆芙蓉江的狭小范围内,因某企业建水电站而破坏了其栖息环境,使白颊黑叶猴群被迫移居至相邻的贵州省境内。另外,还有林麝(国家一级保护动物)、脆蛇、五步蛇、乌龟等药用动物,因旅游业的发展需要而修建公路,使资源蕴藏量几呈垂直下降,野生脆蛇和乌龟几乎已达绝种的边缘。
1.2 化学防治造成农药残留量增加
由于农林业不断大量施用农药,导致农药残留量超标而严重影响药材品质,甚至于有的品种因农药残留量较大而不能药用。笔者曾对一些地区的青蒿、白术、金银花、半夏、党参、菊花、白芷、鱼腥草等农药残留量进行了测定,结果均有不同程度的超标现象[7]。表明目前农药残留超标是威胁中药材生产的因素之一。
农药的使用也极大影响了药用动物的生存繁衍。以药用芫菁为例,由于农药的大量使用,使芫箐幼虫的食物链被切断,造成药用芫箐的资源量锐减。重庆市中药研究院制药厂以芫箐为原料生产的“肝康灵”(广谱治癌药物之一)因原料缺乏而被迫停产。 1.3 企业“三废”的排放
由于重庆市工业发展的进程加速,“三废”的排放也随之增加,污染面逐渐扩大。导致药用植物主动或被动吸收而造成间接污染,其药材产品所含重金属元素大量超标,严重影响了药材质量。如青蒿、白术、金银花、云木香、天麻等中药材,因铝矿、锰矿的大量开采而受到污染。
工业所排放的废气不仅影响了药材质量,而且还严重影响药材生长。如合川水泥厂排放的大量废气沉积于附近使君子上,使其失去开花能力;江津水泥厂排放的废气对附近乌梅污染,不仅导致产量和质量下降,而且间接促使介壳虫大量繁殖,严重影响了乌梅药材的生产。
1.4 植被的不断变化
经调查,重庆市中药材分布区的植被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变,原始植被几乎无一尚存。由于植被变化或遭破坏,造成中药材生长繁衍地段生态因子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如黄连主产区的石柱黄水地区,随着居民活动的加强,黄连生长区域的高大庇荫树木被砍伐,植被被破坏,光照、湿度等因子发生变化,造成黄连大面积死亡。
植被的变化不仅严重威胁着植物药材的发展,同样也威胁着药用动物的生存、繁衍。如金佛山自然保护区,因脆蛇生活区的植被遭到破坏,加之天敌危害及人为捕捉力度加大,使脆蛇蜥的自然资源大幅度下降,导致金佛山的脆蛇蜥已无种群存在[8]。
1.5 “天敌植物”的引入
植物异地引种时未加强检疫,遗患无穷。由于检疫不严格,将生长在滇西北和滇西南的野生紫茎泽兰引进了重庆地区,并迅速蔓延和传播,致许多当地的草本中药材品种——青蒿、蒲公英、补骨脂、香附等遭到严重破坏。
1.6 无计划过度采伐利用
由于国家迄今未对野生药材的采伐利用作具体统一规划,导致不少人只顾眼前经济利益,对一些名贵药材大肆采伐[9],如无计划采伐青蒿,造成目前青蒿种子来源已成难题。分布于酉阳和南川地区的多年生药材骨碎补也因过度采伐而使野生资源大幅度减少,甚至个别分布区种源也被采伐,使该品种药材的发展受到严重威胁。
动物药材也是遭受过度捕杀而造成资源匮乏。如原重庆地区分布较广的珍稀药用动物林麝,因遭大肆捕捉,目前盛产林麝的区域已很少见到踪迹。笔者对南川地区的调查发现,除金佛山自然保护区的较小范围内尚有部分种群外,全市近20个乡镇再未见到林麝踪影。另外,原重庆市分布广、资源蕴藏量较大的乌梢蛇,也因过度捕杀而使物种自然资源近于枯竭。
1.7 药材市场价格的波动
目前我国药材市场上,除麝香由国家统一收购管理外,其余品种均自由交易,随行就市,导致药材生产极不稳定。如南川金佛山所产云木香、大黄,因近几年价格持续低下,野生品种无人采伐,家种更无人问津,导致两种药材发展受到极大抑制。
2 重庆中药材原生境保护情况
2.1 建立自然保护区
重庆市现已建成各级森林及野生动植物类型自然保护区31个,其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3个,省(市)级自然保护区11个,县(区)级自然保护区17个,总面积606 992.4 hm2,占全市面积7.32%。另有各类型风景名胜区42个,总面积449 290 hm2,占全市面积5.46%;各级森林公园49个,总面积60 613 hm2,占全市面积0.74%。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和森林公园的建立对当地中药材原生境的保护起到一定作用。
2.2 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及退耕还林
“十五”期间,重庆市对林业投资规模之巨、建设力度之大、推进速度之快、发展效果之好前所未有。现已完成公益林建设120万hm2,森林资源管护面积310万hm2,全市林业用地面积达到408万hm2,森林覆盖率为30%,活立木蓄积量突破1.2亿m3。
重庆市天然林保护工程在39个(区、县)实施和三峡库区22个(区、县、市)169个乡(镇)水库周边绿化带工程建设,促进了全市森林资源增长,工程区中药材原生境得到逐步恢复。完成退耕还林面积1389万hm2,促进了退耕区域森林覆盖率增长。另外,还开展了野生动植物保护活动和三峡库区珍稀濒危野生植物抢救保护工作。
2.3 半家种或家养
针对中药材生长繁殖的薄弱环节,实施人工抚育。对原采收过度造成生态失衡的区域,通过投放原有物种和有益生物以维持原生境的生态平衡,如向江河及森林投放药用动植物种源和害虫天敌。
2.4 治理污染源
近年来,重庆市各级环保部门加大了对大气、河流及土壤中污染源的治理,对污染大企业和矿山进行了排污、排尘处理,并关停了数千家技术落后、浪费资源、质量低劣、污染环境、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的小煤窑、小水泥、小造纸、小纺织和小化肥“五小企业”及小锰矿和小铝矿等。交通部门除明文限制机动车尾气排放量、加速乡村道路硬化外,高速公路、铁路修建通过药材主产区时,还多采用架桥梁、修隧洞。农业部门提倡使用农家肥和生物农药,严禁高残毒农药和高残留化肥的使用。
2.5 防治有害生物入侵
20世纪以来,重庆市有害生物入侵加重,市政府曾在2005年安排了大量财政资金,用于松材线虫病和紫茎泽兰等重大林业重大有害入侵生物的防治,以保证中药材原生境的生态平衡。
3 重庆中药材原生境保护存在的问题
经济发展与资源保护是我国经济发展中长期存在的一对矛盾。从经济发展角度而言,资源应以利用为主;但从环境保护角度,则应以资源保护为主。如何正确处理药用资源保护与利用之间的关系,已成为各方关注的焦点。药用资源保护与利用的矛盾已严重阻碍了重庆中医药产业的可持续发展进程。
3.1 人多资源少对中药材原生境形成沉重的压力
根据现有资料,重庆市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381.6人,是全国的2.82倍,同时全市实有耕地面积不断减少,不及全国一半。 3.2 认识不足,重视不够
3.2.1 重资源开发,轻生态保护 在经济效益的驱动下,一些地方部门、单位和个人借助发展经济,对资源高强度掠夺式开发利用,忽视了生态保护和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3.2.2 重生态建设,轻生态保护 在处理生态保护与生态建设的关系方面,缺乏改善生态环境质量的整体合力。在实际工作中,生态建设部分项目未将生态要素、生态环境问题与改善生态环境质量进行有机结合;重生态环境破坏后的恢复和重建,轻破坏前的保护与预防,呈现边建设边破坏的局面;重项目建设,轻项目完成后的管理。
3.3 粗放型经济发展模式加大中药材原生境压力
重庆农业人口多、人均收入低,特别是三峡库区贫困人口数量多、贫困面广。而且大量贫困人口生活在生态脆弱、环境恶劣的山区。如平坝地区的农业人口仍在传统农业的束缚之下,传统耕作和生存模式导致大量水土流失和植被破坏。
3.4 自然条件恶劣
重庆市地形破碎,山高坡陡,坡地多坪坝少,山地和丘陵面积占全市面积94%,容易引发水土流失、土壤酸化和地质灾害等环境问题。区域内喀斯特地貌大量分布,土壤保水能力弱,植被破坏后难以恢复。重庆市属亚热带季风气候,雨量充沛,多暴雨,降雨时间分布集中,降水分配不均,常常引起山洪灾害。
3.5 管理体制不健全
生态环境保护是按环境要素实行各部门分工负责的管理系统。目前,重庆市资源部门集资源经营管理与资源保护于一体,对资源开发的执法监督虽表面上存在,但处于行业发展的从属和次要地位,对资源开发过程中的生态环境保护监督难以发挥应有的作用。且因部门职责交叉,尚未建立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的统一协调工作机制,难以对生态环境问题采取协调行动。因此,各部门对全市生态环境状况描述差异较大,特别是对一些重点领域的生态建设效果评价标准不一,不能正确评价和反映全市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的成果与存在的问题。
目前全市生态环境尚无科学的考核指标和体系,更多只是停留在被考核部门根据各自工作需要而提出的目标任务,未从改善全市生态环境质量的任务需求上分解落实相关部门的目标任务;而且,现行的考核制度未将生态环境目标考核纳入社会经济发展的考核指标体系中,客观上导致片面追求经济发展的行为。
3.6 能力建设滞后
重庆市由于生态保护工作起步晚,基础工作薄弱,对生态环境现状及存在问题认识不足,特别是对新出现的农村面源污染、生态系统功能退化等情况不清,对其成因更是缺乏深入研究,不能为生态环境管理提供决策依据。绝大多数乡镇无生态环境保护专门的机构和队伍,生态监测尚处起步阶段,监测网络和预警系统建设滞后,绝大部分区县还不具备生态环境管理基本项目的监测能力,尤其环境突发应急反应能力等远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10]。
对全市自然保护区管理、外来物种防治、畜禽养殖污染防治、旅游景区生态环境保护、生态功能保护、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等方面的政策法规建设滞后,缺乏区域生态环境保护标准体系。而国家现有一些相关法规、政策、标准不适宜重庆市的实际情况,操作性不强。
另外,重要生态功能区、自然保护区、生态示范区等生态保护缺乏资金投入保障,是生态破坏趋势难以得到有效遏制的关键。
4 对策
综上所述,重庆市中药材原生境受威胁的因素错综复杂,主要来自土壤污染和过渡采挖。尽管政府相关部门对中药材原生境的保护工作有一定成效,但力度不够。因此,建议尽快开展主要中药材原生境的监测及土壤污染研究,并采取以下措施。
4.1 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加强对中药材原生境的保护意识
要充分认识中药材原生境保护的紧迫性、长期性和艰巨性,增强生态环境的忧患意识和危机感,站在中药产业全局和长远发展的战略高度,把中药材的原生地保护列为重庆市必须解决的重大战略问题,妥善处理好经济建设与中药材原生境保护的关系。
4.2 加强领导,落实责任,建立中药材原生境保护与发展的综合决策机制
实行重大决策中药材原生境影响评价制度,自然资源开发及生态建设等非污染性项目必须进行生态环境影响评价。对可能造成中药材原生境破坏和不利影响的项目,须做到中药材原生境保护和恢复措施与资源开发和建设项目同步设计、同步检查验收。对可能造成中药材原生境严重破坏的项目,应严格评审,坚决禁止。
4.3 多渠道筹集资金,建立健全长期、稳定的投入保障机制
坚持“谁污染、谁治理”“谁受益、谁补偿”的原则,建立中药材原生境补偿机制,实行自然资源的有偿使用,逐步征收土地、水体、物种等自然资源开发利用活动中的资源开发补偿费和生态补偿费,对受到破坏的中药材原生境恢复进行合理补偿;对从事采集、采矿者实行许可证制度,并征收资源开发税,运用价值规律的调节作用限制资源开发的无序活动。
4.4 加大对中药材原生境保护的科研投入
相关部门应重视加强对中药材原生境脆弱性及相关破坏造成的经济损失等方面的深入研究,加大对中药材原生境保护的科研投入,建立珍、稀、名贵中药材保护区,建立药用植物种质圃和良种繁育基地[11]。
参考文献:
[1] 四川省中药研究所.四川常用中草药[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71:1-5.
[2] 南川药物种植场.常用中草药[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70:58- 80.
[3] 江苏新医学院.中药大辞典[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79:10- 80.
[4] 《全国中草药汇编》编写组.全国中草药汇编[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75:278-301.
[5] 刘正宇.重庆市三峡库区药用植物资源名录[M].重庆:重庆出版社, 2007:1.
[6] 钟国跃,秦松云.重庆中草药资源名录[M].重庆:重庆出版社,2010:638.
[7] 杨昌煦,凶济华.重庆维管植物检索表[M].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680.
[8] 刘正宇.重庆金佛山生物资源名录[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0:1-9.
[9] 丁健,夏艳丽.中国药用植物资源现状[J].资源开发与市场,2005, 21(5):453-454.
[10] 安阳,谢明.赤峰市中药材产业现状及发展对策浅析[J].中国现代中药,2013,15(5):394-397.
[11] 姚娴,王越,申俊龙.对我国中药材种植基地管理的思考[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1,13(4):230-232.
(收稿日期:2015-01-21)
(修回日期:2015-05-29;编辑:梅智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