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记中的顾颉刚(1964—1978)

来源 :书城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urrench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顾颉刚不像吴宓那样“一肚皮的不合时宜”。顾颉刚对所处时代、那个时代的意识形态基本认同,并勉力追随,有“思想改造”的愿望。甚至在一九六四年五月二十八日的日记中说:“使我早治马列主义,所成就必当超过今日。”吴宓似绝不会作如是想。顾颉刚更日常的苦恼,更在“政治”(他往往写作“学习”)与业务(专业研究)孰轻孰重,如何平衡二者,分配其本已有限的精力。日记中的吴宓较少这一种烦扰;他不像顾颉刚似的以学术为名山事业,念兹在兹,于热心教学、传授知识外,只求有一己的空间安置其个人兴趣,与诗友往还唱和,随兴读书。尽管有旅欧的背景,生活态度上更像“传统文人”。
  吴宓“边缘”,“边缘”这种说法不适于顾颉刚,但顾也不在“中心”。虽进入了全国政协,作为“团结、教育、改造”的对象,与被信任、依靠者显然有别。顾颉刚对自己的处境、位置了然于心。他有读报的习惯,关心时事,“文革”期间坚持读《人民日报》、《解放军报》、《红旗》杂志,即其时所谓的“两报一刊”。日记对时事政治的判断,往往与当日的宣传口径一致,亦“追随”之一证。据其一九六四、一九六五年的日记,顾氏不但读毛,读恩格斯,且读报章上“学毛著心得”一类文字,读《王杰日记》。同一时期的日记,常议论时事、社论及其他政论文字(如林彪的《人民战争胜利万岁》),偶或摘人日记。至于“文革”爆发后顾氏对运动的关注,也应因其子女卷入其中。但运动的诡异,匪夷所思,也每每令他不知所以。得知王力、关锋出事的消息,一九六七年十月八日写“白云苍狗,倏忽变幻,真可讶也”。读顾氏此一时期的日记,你不免会想,一个终其一生以研究历史(即使是古史)为业的学人,对于他晚年所经历的时代的认识如此肤浅,是“思想改造”的成果,还是“专业化”对于人的限制,对人的思维、认知能力的抑制?
  或也因此,当一九六七年十二月二十二日顾氏被迫交出几十册日记时,像是还镇定,说数十年中,唯一九四一至一九四六年问“与反动政权发生关系”,“大部分时间仍为治学”。其时未能料及的是,在工、军宣队的领导下,他那些有学术训练的同事,能由其日记中“爬梳”、“钩稽”出怎样骇人的“罪行”。这样说也嫌夸张。其实这种“爬梳”、“钩稽”,在当时近于“技术活儿”,不待“学术训练”也能操作。
  在顾颉刚这样的书生,到了“事实俱在”,也就不难“伏罪”。经此一劫,他的日记的书写方式一变,已随时意识到“上帝(‘革命群众’)临汝”,几近流水账簿;避免议论时政,更求政治正确;不再点评时事(某种国际时事除外),记录传闻;对学部(即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学部)的运动也极少涉及。你无法直接由其本人所述,知晓一九六八年上半年他的处境。但也偶有溢出。如是年七月二十七日,记他注意到理发店“那个最喜欢说话的理发师不说话了”。
  顾氏一九六八年一月三日至六月二十五日的日记,为其妻所烧,想必因了日记招致的祸患,却也因此为读者留出了想象空间。一九六七年尚能优游的顾氏,在经历了怎样的六个月后,被改造得近乎“面目全非”。他不再能不计及虽非预期却可能的读者。日记中不再表达对学术的饥渴。偶尔仍会写一则与学术有关的笔记,更多的时间则用来读毛主席著作。这一时期的顾颉刚,往返学部历史研究所,写思想汇报、认罪书,接受批判,听训,应付外调,自说“疲甚”,“疲累甚”,“十分疲惫”。曾因在会上瞌睡“被解放军所呵”(1968年4月4日)。
  一九六六年八月二十六日,面对历史研究所某人对其“反党”的批评,顾氏理直气壮地声称:“我不但没有反党之心,且很爱党。”在日记中则写道:“予面子已撕破,书籍古物亦拟交公,一切任之。”同月二十八日则在日记中说:“疾风暴雨之临为我生平第一次,自幸多活数年,得见世面,甘苦之尝,亦见一锻炼也。”日记中对大字报、批判会对自己的批判,一再辩驳,如驳以其辨古史为“虚无主义”(9月17日);另如驳某人诬自己向历史所要钱(9月28日);驳某人说自己“是封建主义武装起来的”,顾氏说自己“一生反封建,所以积聚若干旧书,正是‘不入虎穴,不能得虎子’也”(9月30日)。到了一九六八、一九六九年,日记中的顾颉刚,已全无此种意气。虽记述极简,仍不难察知顾氏的处境与心境,大不同于一九六七年。一九六九年三月二十一日,记自己奉命所写大字报被评为“毒草”,“予伏罪”。尽管也会因“受诬”而“不成眠”(3月29日)。是月月底,日记中录有其批判尹达兼批自己的大字报稿,说自己是“国民党的残渣余孽”,不曾改造好“反动的世界观”,“一出口就放毒”,“一生罪行累累”,“是一个被管制的人”(3月31日)。但看到题为《鲁迅先生怒斥顾颉刚》的大字报,仍不免“心情激动,觉心旌摇摇,如船在漩涡中转,将掌不住舵”;由此后的日记看,他对这种说法,绝不能接受,而当天日记中写的却是“真触动灵魂矣”(8月26日)。至此,有学部历史研究所、街道居委会“加持”,以“被揪之人”,待罪之身,生活几无余裕。是年顾氏已七十六岁。
  据说年轻时的顾颉刚“桀骜不驯”,我由这段时间日记中读出的顾氏,则既倔强又脆弱,虽仍未“化为绕指柔”,却也有了相当的柔韧度。一九六六年八月二十日日记,说自己“平生性不能忍,今既确认予从前立场为反动,遂安然受之”,却仍然因心理紧张而不能成眠。到一九六八、一九六九年,更锋芒尽敛,年轻时“勇猛精进”的锐气,不消说消磨殆净。
  日记中顾颉刚在“文革”劫难中对学术的不合,令人动容。这种痴,迂,已难见于后辈学人。
  “文革”前夕的一九六五年六月十一日,顾颉刚在日记中写道,自己“体力就衰,眠食均不佳,独于研究问题却大有青年气象”,只能恨人类生命短促,无可奈何。直至“文革”爆发后,他仍然有时不我待的感慨,作学术研究如恐不及。
  在“文革”期间的“自我批判”中,顾颉刚一再说到自己为“名”所累。前此,一九六六年五月九日,他称道孙楷第对小说戏曲的研究,与周祖谟对音韵的研究“异曲同工”,说“此等真学人,世间知之者少,亦幸而名不高,得以潜研专精”,别有感慨。一九六七年四月三十日自述诸种病状,希冀运动结束之后“许我退休,俾得整理宿稿,不管能否刊出,总是了一心事”,“尽量减少参加集体活动,避免紧张,以适应体力”。可知对“集体活动”适应不良,乃极大的负担。   纵然反应迟缓,“文革”前的顾氏也仍然感受到了来自时局的压力。一九六五年一月十一日,记在政协大会及民进(即中国民主促进会)会议上大受触动,决心将“业务第一,学习第二”,改为“学习第一,业务第二”。如上文所说,“学习”(亦作“政治学习”)在顾颉刚的使用中,即“政治”(政治/业务)。一九六六年四月十五日,写自己读到批判吴晗的读书观,不能不警惕。说自己“一生专心业务,不问政治”,不知该如何“使红高于专”。既要突出政治,又不能合弃业务,这种矛盾实在不易解决。五月二十九日,说因吴晗提到自己,“不得不加以批判”,“日内(《尚书》工作当暂停”。实则并不能停,因此一再被其妻干预。六月十日,又说“自今日起暂停业务”。六月二十八日,抄《毛主席语录》,却也仍修改学术文字。这一时期的顾颉刚,既读毛的著作、社论、大批判文章,看大字报,听广播,参加批斗会,又继续学术工作,分身有术。七月六日,记其妻禁自己读旧书,说:“要我放下业务,如何可以完全做到!”七月十六日,又记其妻禁其读古书,而自己“如蚕食叶,有一肚子丝要吐”,不愿在人间留下遗恨。七月三十一日,说兼顾政治、业务,“事难两全,真此生一恨也”。当日拟(《予之工作及任务》,甲“突出政治”,乙“钻研业务”,丙“治疗疾病”,丁“整理家务”。关于业务的规划,以《尚书》研究为中心,有严格的时间要求。此时“文革”爆发已近两个月,打砸抢抄的红色风暴将至。
  一九六六年八月十三日,历史所贴出大字报“把反动史学权威顾颉刚揪出来”,次日顾却仍然“整日续写《周公执政称王》约二干字”。同月二十二日,被宣布为“资产阶级反动权威”,戴纸帽,游街示众。此一时期,陪斗,抄家,封书房,强制劳动。戴高帽这种羞辱,出乎意料(“为想不到之事”),令顾氏震动。为准备交代,他先编年谱——即使应对批判,用的也仍然是学术方式,足见积习之深。同月二十八日书房被封,“遂不得随意看书写稿”,稍能偷闲,仍着手学术,哪怕只是读自己的旧作,或“将上年写入手册中之古史笔记转写入新册”(1967年1月24日、2月1日)。一九六七年四月六日书房启封,即刻回复工作状态。五月七日,“记笔记一条,论‘后’字义”。说有关思路“久蓄于心,以书室被封,未能为也。今日始得写出,为之一快”。甚至又围绕《尚书》研究,制定了读书计划(5月9日),与那年的气氛实在不谐。此时学部派仗正酣,倒是为顾氏留出了一隙空间。一边写检讨,一边迫不及待地动手做学术工作,请假在家,弄古籍,作研究。三月二十六日,因翻阅日记,想到自己“无月不病,亦无月不工作,如此勤恳,而不为世谅”,不免黯然。
  他也试图由大批判中总结教训。闻北大批语言学家王力欣赏乾嘉学派及罗振玉、王国维,想到:“我辈写作,恒从资料中归纳出史实,而不先正其观点与立场,此所以犯错误也。考据学者不分主次,不别大小,一例待遇,是故流于玩物丧志,不得为科学。戒之哉!”(4月25日)他不止一次梦见毛。六月八日的日记自释其梦,以为“足征予参加运动十个月,对毛泽东思想已渐能接受,思想改造已有端倪”。一九六八年十月一日,顾氏被街道限制外出,当日的日记中写,“从今日起,立志精读《毛选》,兼作笔记”,即写读《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的笔记,拟送研究所,作为思想汇报。他甚至对流行的“表忠心”的套路也竭力仿效。一九六七年十一月二十三日日记,记因住房老旧、缺乏取暖设备而“足冷不可堪,唯有默念毛主席‘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以克服之耳”。到一九六八年十月二十八日,更决定自即日起,“每晨盥洗后即向毛主席请罪,读老三篇,期于彻底改造思想”。同年十二月四日,则模仿“时式”,自拟如下仪式:“1.向毛主席、林副主席致敬;2.高唱《东方红》;3.背毛主席最新语录;4.读老三篇;5.不定(或读语录,或背语录前言)。”一九六九年一月八日日记:“从今日起,每天朝请示,晚汇报。”同年二月十六日星期日,“全家七人合向毛主席作汇报”。其他尚有与其妻“同读”毛、林(彪)。当年那个桀骜不驯的顾颉刚有如此表现,只能令人感叹“文革”这一运动威力之大,之不可抗拒。
  由日记看,到一九六九年年底,顾颉刚像是已不再为运动所苦,得以在家养疴,生活回复了常态。又开始到公园散步、看花。对其学术性阅读(如读《左氏会笺》、《性命古训辩证》等),其妇只是偶有干预。顾氏甚至有了余裕与其妻女“谈中国重要史籍”(1970年3月31日)。四月三十日,记当日政协派人来,问其次日能否去天安门看焰火,亦可作为顾氏的“文革”劫难已然过去的证明。日记中又渐多时事。如同年五月三日,记“沈元以扮黑人期逃出国,日前枪决”,似不再顾忌“革命群众”斥其乱抄大字报、突出阴暗面。五月七日,工宣队、大联委(按即“革命大联合委员会”)来人“问疾”。十一月,学部、历史研究所均有人来视疾、慰问。应对外调,偶用“交代”,却也日“报告”,日“答复”。七月二十四日,历史研究所召开赴豫南息县五七干校的誓师大会,顾氏属老弱病残,得不去,此后更可“逍遥”。由日记看,应当不迟于一九七。年底,发还了一九六八年取走的电视机。虽工资依旧扣发,是年的十月一日,参加了国庆观礼。到一九七五年,心态更松弛。也不再以考据为“玩物丧志”。该年九月十三日日记,对批判吴世昌关于《红楼梦》的“烦琐考证”不谓然,认为“考证文字本是给专家看的,不是给一般人看的”,拟之于钟表的内部构件,说“此非烦琐,乃复杂也”。
  一九七一年四月受命主持标点二十四史,对顾颉刚,是一种特殊形式的“解放”,在那一代学人中,自然是殊遇。钱锺书一九七四年秋重新参与因“文革”中止的毛泽东诗词英译本的定稿工作,也应属此类。顾氏由四月起,恢复原薪。接下来,是待遇的逐项落实(即如研究所派车送其检查身体、就医,重新安装电话等)。甚至居委会保健科来人为其打针。据他的女儿顾潮说,也是到此时,才得“将被审查的日记索还”(《顾颉刚日记·前言》)。顾氏虽在此后接受访谈时,表达了“解放感”,日记中的顾氏,却有点宠辱不惊的样子,看不出大悲大喜,虽诸病缠身,仍依其惯性,即刻进入了工作状态。他本来就能随时进入工作状态,只要有一隙空间。   讽刺的是,批林批孔、评法批儒,使顾颉刚的学问派上了用场,以至“社会任务接叠而来”,令其穷于应付(1975年5月16日)。早在一九七一年,他读到《人民日报》所刊《批判孔丘的教育思想》一文,就在日记中评断道:“空洞无物,殊不能打到痛处”(7月22日),依然是五四新文化运动健将的口吻。对抗批孔,却是吴宓“文革”中的最后一劫。新文化运动中对立的两造,至此仍是各持当年立场。
  尽管被委以标点二十四史的重任,顾颉刚仍然更在意他的专家之学。一九七。年着手制订学术计划,就叹息着,说自己“百骸皆衰,存日无几,而心头总有欲著之书”,以下即列春秋史研究有关诸项。同年十一月二十二日,记老友章元善劝其专读《毛选》,勿读古书,顾谢不能(“然此一生癖好,何所能也”)。一九七一年七月十五日,说自己“甚愿此后专精《左传》及《水经注》二书,对人民有所贡献”,却已有心无力。前于此,一九六八年十月十七日,记自己身体的衰变,说既因年龄,又因运动中的大风大浪,使自己“永远在紧张状态中”,加速了衰老。一九七一年三月二十三日证实所患乃心脏病,叹道:“著述之事,从此结束,成为废人,少年以来一片著述雄心不可复现,悲哉!”说:“此皆五年来日在惊风骇浪之中所造成者也。”一九七五年,日记中写“志气与力量之相反如此”(6月15日),与老友“相顾悲叹”(6月25日)。直至去世的前一年还说,自己“非惮死,唯恐胸中数篇文章未能写出耳”(1979年11月7日)。去世的当年五月,曾梦中“见缥缃千万叠,大喜而醒”,自叹“痴于书者如此”(26日)。
  较之吴宓,顾颉刚的头衔更多,社会活动频密,不胜其苦。“文革”前他曾表示“愿辞去民进中委及不参加学习”(1965年1月20日),既因对“集体活动”的不适,也因耗时误工。顾氏所惧怕的,不止于某种特定的集体活动。他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就说过,自己因“早岁知名”,致得不偿失,开会、筵宴、庆吊、通信,无一不是在剥夺自己的时间(《通讯一束》,刊《禹贡》半月刊,转引自王学典主撰《顾颉刚和他的弟子们》增订本)。于此,顾氏的态度有其一贯。他说自己“数十年来读书成为痼癖,由自览新出书报而求改造,较为自然”,而不宜“在开会中改造”;至于说“倘得常至公园,藉茶座以览书报,必有进于开会者”(1966年3月26日),在“文革”即将爆发的情境中,实在是异想天开。
  由日记看,一九六四年顾氏在民进内所受批评,有“欲与党争夺下一代”一条(12月26日),应指在对青年学者的培养上。腐蚀拉拢青年,争夺下一代,这种指责针对党外人士,为当年的人们所熟闻。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的语境中,“毒害青年”、“与党争夺青年”,都属严重的指控。这种压力,不能不使爱才惜才,视人才为性命,以培养奖掖人才为己任如顾颉刚者无所措手足,不得不为远嫌而压抑自己的这种冲动。因对学术的痴迷而爱赏人才,为中国学术而珍重人才,此种情怀,也非学术官僚所能理解,难免猜忌,视之为经营学术势力,何况顾颉刚确有学术派别。但事后看来,当年主政学部历史研究所者刻意隔离顾氏与青年学者,对于顾氏未必不是幸事。
  学术史所重的学术渊源、学术传承,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空气中,竟有了敏感性。顾颉刚一再提到他受蔡元培爱才的影响。他乐于成人之美,乐见人事业有成,不遗余力地提携后进。而他的爱才,“文革”中成了罪孽:徒众多,有帮派之嫌;热衷于对青年传道授业,则被视为“争夺下一代”。顾一九六六年八月十五日的日记,以自己“门弟子多”为失;同月二十三日,说自己的三“罪”,就有“名望太大,门下杂流骈至,成为学阀”。但他对“革命群众”的批判,仍然不照单全收,坚持说自己虽“到处有徒党”却“没有组织”。这实在是必不可少的辩解。
  传统文化有对“党与”、“朋比”的高度警戒,当代中国的政治文化,则以“非(党团)组织活动”、“结党”为雷区。胡风与其追随者的“反革命集团”一案,属惊天大案。“二流堂”冤案在“文革”中,已不足以耸人听闻。在此氖围中,文人、知识人的以文会友,即有可能被与“结党”混为一谈。在对任何党团组织之外的“组织”、准“组织”以至疑似“组织”都存有戒备的环境中,门徒多而师弟子关系紧密,不能不遭忌招尤。由此一端亦可见当年学界的生态。
  顾颉刚以学术研究为共同事业,长于大规模学术文化“工程”的设计。他始终有须“集众力”方能完成的大计划,他的爱才,也有由共事方面的考量。他的强烈的事业心,对于朋侪、后辈的号召力,尤其非同寻常的组织能力,在一九四九年之后的环境中,是如此不合时宜。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中国,不会为这样的学术领袖留出一隙之地。
  顾颉刚的爱才情见乎辞,对别人的学术往往称道不置。“文革”中人才的陨落,一再使之黯然神伤。一九六六年六月十九日,对李平心被华东师大批判,以煤气自杀,不胜痛惜,说李“神经脆弱”,当一九五二年上海“三反”时,即曾“举斧砍额,经救未死”;说其人“平生刻苦治学,于古通甲骨、金文,于外通英、俄、德文,以书多,不能住集体宿舍,赁公寓以居,房金费其工资之半,以至永在窘境,良可伤也!”一九六七年五月二十五日日记:“王国维之弟子,以徐中舒为最笃实,发现亦最多,今闻其在川大中列为重点,颇为不平”。一九七五年五月十七日闻黄少筌已死于运动中,惋叹不已,说“此君文史两学俱佳,得耗痛惜”。说余嘉锡治宋史,孟森治明清史,“实为近日史学之双峰”,自己不过“滥窃浮名,为可惭也”(9月2日)。一九七八年闻误传齐思和去世,说:“如此史学专家,培养一个洵非易事。如聂崇岐、冯家升,皆燕大中俊才,乃都在运动中倒下,可痛之至!”(6月19日。按聂崇岐死于“文革”前;冯家升“文革”期间病故)他一再写到研究南明史的钱海岳的惨死,痛心疾首。
  余英时为台湾联经版《顾颉刚日记》作序,题作“未尽的才情”,可以用于包括顾氏在内的一批人。你甚至难以确认这“一批”中有多少人。你会想,给顾颉刚他所渴求的条件(即如为其配备助手、容其组建团队),使尽其才于经学、古史研究;给吴宓留出空间,使其于讲课授徒外,保存其文化信念、价值立场,有何不可?那种不使一人漏网的强制性“改造”,无论于公于私,有何益处?这当然是今天才敢有的一问。   “文革”后“学派”(如所谓的“清华学派”)、“师门”为人所艳称,而如章门(章太炎及其门弟子)、顾门(顾颉刚及其门下)那样的“门”,已成绝响。弟子为其师打工,或借“师门”壮声势、争资源,有“师门”之名而无其实,更是常态。当然也不便作一概之论。成为绝响的,或更是境界,意境,足以作为学术衰落的一种表征。
  顾颉刚写自己一九六四年五月二日“梦在北大,闻蔡校长将到,喜跃日:我志其得酬矣,因拟研究民俗学计划,并选定翻译人才以相佐,心花既发,遽然而醒”(按蔡校长即蔡元培)。顾氏一九五四年调入学部后,对学部领导潘某、历史研究所领导尹某深为不满,说自己因在旧社会得名,“便在新社会得谤”;将自己的到北大授课,直当作屈原的赋《离骚》,感叹道:“噫,予之献身学术乃不得求解于生人而惟乞援于逝者,是可痛矣!”(同日)
  “文革”前令顾家老小甚至亲戚都紧张了一阵子的,是顾颉刚在民进的会议上批评了学部历史研究所第一所副所长尹达。一九六四年十二月二十五日顾氏日记中说自己的发言“犯大错误”,其妻闻之大惊,“即开家庭会议,由儿辈批评”,顾精神高度紧张。当日即写检讨书,隔天就到尹达处请罪。当时不止顾氏本人相信“反领导即反党”,他的读中学的子女也笃信“反右”中流行的判断:反单位领导即“反党”。
  但那次的批评,或不过是抑制既久后的爆发。到一九六六年八月三十一日批斗尹达时,顾氏陪斗,说见尹达“戴的帽有如旧剧之皇帽而黑,上书‘尹皇’字样”,对此评论道:“彼真如法帝路易,有‘朕即国家’之感,今日被斗,真是除一霸也。”态度近于天真,竟不顾及自己的身份,可知怨怼之深。至此,顾颉刚到历史所已十二年。前此,一九六五年十二月三十一日,录同年十月二十六日预立的遗嘱。因系遗嘱,少顾忌,径说被“组织上怀疑”,十一年来在历史所工作“受到了不少冤枉气”,“许多想做的工作因无人帮助而搁置”,使自己一生的劳动“无法贡献于人民”。
  政治待遇,工资待遇、生活条件,对于当年的知识分子,前者更生死攸关。对于生活条件,顾颉刚也并不就不在意。“文革”前的反修中批判“三名三高”(按“三名”即名作家、名演员、名教授;“三高”指高工资、高稿酚_、高奖金),如顾颉刚这样的名教授,与演艺界大腕收入仍然悬殊。顾颉刚在一九六四年的日记中抱怨“收入少而支出多”(3月27日),稿酬低(1965年10月7日),一再致不满于生活及工作条件,抱怨学部历史所分配的工作室令其“不堪其寒”,住房不能保暖(1964年3月31日、4月3日)。
  不同于顾颉刚的自认为受单位领导压制,“文革”前的吴宓,虽政治运动中不免于冲击,尚自觉为西南师范学院校方所“优礼”(参看其《致金月波》,《吴宓书信集》)。吴对于副院长方敬(吴称“方公”),即使说不上“知遇之感”,但那一点好感,信任感,却是他极其需要的。只不过“文革”一起,方非但不能对吴庇护,还不免为吴所累罢了。“文革”之初吴宓致信西南师范学院党委,解释自己所以拒绝揭发方敬(同书),态度天真。此一时期对方敬的冲击,使吴宓有失却依傍的紧张与惶惑。方的“罪状”中,则少不了“包庇”、“重用”吴这样的“资产阶级反动学术权威”一条。“包庇”、“重用”、“保护伞”,亦“文革”中学术官员普遍的“罪状”。
  本文以顾颉刚日记为分析材料,无意于分剖顾、尹两造的恩怨是非。值得讨论的,或许更是顾的处境在当年的某种普遍性,尤其在党外专家中。在社会流动无论纵向还是横向均不顺畅——农民束缚于土地,公职人员(包括专业人士)则为“单位所有”——的条件下,你所在单位,你的领导,甚至你的同事,某种程度上也即你的命运。吴宓曾释其旧体诗中所用“笼”字,说:“笼,指工作单位。宓属西南师院中文系之古典文学教研组,此即宓之笼也。”(《致金月波》)顾颉刚的受困于中科院学部的历史研究所,对工作单位的感受应当同样深切。
  桡桡者易折,更适用于吴宓,顾颉刚则性本倔强却也不难屈服。虽羞辱在所难免,也仍然应当说,依当时的标准,顾颉刚的问题较吴宓性质严重,而在“文革”中所受冲击却较吴为轻。顾的“文革”,到一九七一年已大致结束,而吴宓的“文革”,直至其去世的一九七八年仍在延续,且所领罪名生前未获平反。凡此,与其说与“中央/地方”有关,不如说更系于所在单位。由日记看,其时学部历史研究所对“斗争对象”尚不为已甚。一九六六年九月二日顾氏记历史所批斗尹达,使包括顾在内的戴高帽者“席地而坐”;九月七日的批斗会,已不戴高帽及挂牌子。较吴宓幸运的还有,顾氏未受皮肉之苦。顾在日记中一再据传闻提到考古研究所“斗争剧烈”。
  由顾氏日记看,情况似乎是,一九六八至一九六九年剧烈冲击后,由亲戚而同事、老友,正常的人际交往渐次恢复。顾居京城,不同于僻处重庆北碚的吴宓,环境一旦宽松,即颇不寂寞。他是苏州人,情感细腻,对花木、公园,情有独钟,似不宜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已然粗粝的北方。即使在一九六六年严酷的情境中,仍有心情于中秋时分观灯、步月。由日记看,梁漱溟与顾氏有同好,且健于行,常到京城各公园读书、散步、习拳、会友。
  顾颉刚在“文革”中别有收获,即学会了下厨做饭。一九六六年六月十七日,记自己“第一回下厨房”,日“亦思想改造之应有事也”。六月二十二日:“予一生不下厨房,以孟子云‘君子远庖厨’,故为长辈所禁止也。”至此,不得已而破例。上文已提到顾氏当年七月三十一日的工作规划,将“整理家务”作为一项列出,也可证其将此归入了“自我改造”的内容。十二月二十日记其妻患病,“予开始做饭,此亦一可纪念事”。此一时期,对所做点滴家务无不郑重记录。一九六七年十一月二十五日:“今日为我买甜面酱及黄酱之第一次。此等事为之不难,只是向日为了‘面子’,不去做耳。今已放下架子,撕破面子,便觉与工农分子合流,即此便是改造。”对这种“改造”,你不免心情复杂。
  “文革”中有上述收获者非止顾氏。陈白尘《牛棚日记》一九六六年十二月三十一日,尚“炒西红柿鸡蛋成糊状”,不久即有长进。一九六七年一月二十一日:“终日无事,试煮米饭成。”且做了白菜红烧肉。也并非老知识分子均像顾氏的“远庖厨”。由日记看,梁漱溟不但能“自炊而食”,且以买菜、购物(包括购衣料等)为经常性活动,甚至洗锅碗,洗缝衣物。梁的平民作风于此可见。 顾颉刚也如吴宓,将日记(原作“日程”)作为一项功课,在危机四伏的当儿也坚持书写,即使因此而贾祸,仍不能辍。顾氏更以其史家的职业敏感,不但以日记为个人生命史的记录,且希望为“历史”留一见证。他不能忍受自己的日记有阙文;倘有空缺,即就记忆补记,务求系统,“藉存此一大时代之痕迹”(1967年1月23日)。这种写作日记的动机,与吴宓有别。他的女儿顾潮说,父亲“作为一位历史学家,搜集、积累、验证史料是他的职业习惯,亦是他‘风雨飘摇的九十年’生命价值的体现;被他视作‘生命中最宝贵之材料’(《日程》1939年12月25日)的日记,已经融入他的生命,成为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同时亦成为近现代学术史、社会史重要的组成部分。他既要实事求是地从中寻觅自己的足迹,自我检讨,又自觉自愿地留给后人去翻览、检验。”(《顾颉刚日记·前言》)“自觉自愿地”云云,或许意在证明出版日记不违其父的意愿。由近期出版的若干种日记看,如此坚持的,更是那一代学人,且书写的态度、方式,与后辈学人不同——只消比较吴宓、顾颉刚与顾准的日记,就不难感到。这或许要溯源及于中国文人的有关传统。
  《雷锋日记》、((王杰日记》不论,知识分子的“思想改造日记”,本有预期的读者,甚至如吴宓那样,当书写之时就准备了他人的“检阅”。除此之外,吴宓的日记更像是向自己的倾诉;日记以此种面貌发表于身后,未必当日计及。即顾颉刚的日记,也不免于个人情绪的宣泄。只是吴宓更少忌惮,顾则较能自我约束,不过偶尔失控而已。
  顾颉刚长期抱怨的冬季取暖问题终于得到了解决。一九七八年二月,迁至三里河为知名人士所建寓所。是年三月二十日,记其迁居后第一次徒步出门,“觉得环境良好,适于养老,当然更适于读书写作”。 两年后顾颉刚去世。
其他文献
通过对铸钢件射线检测中常见的各种伪缺陷的产生原因及其影像特点进行分析、总结,找到其识别方法,从而减少误判,并避免重新透照带来的检测成本增加.
会议
中国经济发展进入转型期,美学已经开始对“经济学”高调进入,围绕审美运作的创意与设计已经成为经济成分构成和发展的主轴之一,形成了以美学为核心价值的文化创意产业审美经
众多周知,水利工程建设质量与技术的应用息息相关,作为常见的水利施工技术类型之一,帷幕灌浆施工技术的应用深受关注,该技术应用效果与最终水利工程质量密切挂钩.故此,加强帷
一般情况下,在建筑中所说的“线”指的是建筑的实际轮廓和形状,建筑和建筑之间在不同的交界面中会形成交接处,也或者是建筑的一种结构表现形式.在建筑当中其线的表现形式是各
310元800-810-5526http://www.edifier.com小巧也是一种美,这就是漫步者M2音箱最重要的特性写照。这款适用于床头或搭配笔记本使用的迷你2.0音箱个头非常小巧,但音质却丝毫不
叶绿素是植物细胞叶绿体中一类极重要的绿色素,广泛存在于绿色植物中,尤其是绿色蔬菜、禾本科植物绿色茎叶以及绿藻类等植物体含量丰富。例如,小球藻叶绿素含量2000~7000毫克/100克,远高于联合国粮油组织推荐“21世纪最优秀食品”螺旋藻的800~1200毫克/100克,是自然界中叶绿素最高的种类。令人类日益关注的“长寿食品”荞麦,特别是苦荞麦籽粒中也含有其他禾谷类作物籽粒所不含有的叶绿素。目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