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211工程的推进,信息化建设已成为促进教育和科研工作的关键因素,更是创办一流大学、培养新世纪人才必备的重要条件。本文介绍了国内高校信息化建设状况以及教育部颁布的教育管理信息化指标体系。结合大学信息化建设情况,论述了相关指标体系对指导高校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意义,探讨了未来的发展方向和重点内容。
关键词:211工程;教育信息化;高校信息化评价指标体系
中图分类号:G20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3-8454(2010)03-0007-03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教育信息化已成为各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虽然关于信息化指标体系的研究仍处于发展变化阶段,但是基本框架已经成熟,相关评价指标已经形成,在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方案》有关信息化部分的说明中也有体现。这对高校信息化建设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在信息化建设进程中,要以信息化指标体系为指导,科学规划,分步实施。
华北电力大学在“十五”期间实现了高带宽、广覆盖、可运营、可管理的数字化校园基础平台建设,实现了学校基本的教学、科研、管理和服务系统的信息化。“十一五”是高等学校深化改革与全面发展的关键时期,依照相关信息化指标体系结构,借鉴国内高水平大学信息化建设状况,制定符合大学实际的信息化发展规划并逐步实施,必将促使我校信息化水平迈入一流高校行列。
一、高校信息化指标体系
1.信息化规范
本世纪初,信息产业部会同有关部委共同研究提出了《国家信息化指标构成方案》。国家信息化指标是根据国家信息化的6个要素:信息资源、信息网络、信息技术应用、信息技术与产业、信息化人才、信息化政策法规和标准,选择最能反映各个要素水平的20项指标,根据国家、部门和地区已有和新增的统计报表以及有关单位抽样统计获取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后确定的,它综合反映了国家信息化的水平和发展趋势。
为进一步加快教育信息化的建设步伐,推动全国教育管理信息化工作向规范化和健康化方向发展,教育部于2002年9月正式发布《教育管理信息化标准(第一部分:学校管理信息标准)》(教发[2002]27号),要求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各级各类学校遵照执行。该标准的发布实施,解决了困绕我国教育信息化建设工作多年的管理信息资源不规范、信息资源难以共享等问题,为教育管理信息资源的交流与共享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各高校要在遵循国家标准的基础上设计出符合自身实际情况的信息化系统模型,这样才能统筹规划信息化建设,真正达到资源有效共享;才能有效地组织和管理各种应用。
2.高校信息化评价指标体系要点
高校信息化评价的根本目的是由高校信息化战略目标所决定的,即进一步强化高校的三大职能:人才培养、知识创新和社会服务。高校信息化受益对象是学校的学生、教职员工和社会大众,学生和教职员工对信息化的体验和感受在评价指标体系中都有所体现,他们对校园信息化效果的评价、对学校信息化战略目标实现情况的评价是最直接和客观的。高校信息化评价指标既可以客观地评价高校信息化建设的水平,使得各所高校之间能够互相借鉴成功的经验,为社会了解和选择高校提供一个新的参考标准,也可以为专家学者提供可靠的资料,为进一步研究高校信息化特点和发展规律,为本校或其他学校信息化建设提供咨询和指导。
高校信息化评价指标主要包含5个方面内容,即信息化基础设施、信息化基础应用、教学科研信息化、管理信息化、信息化保障体系等,如表1所示。
二、信息化建设现状
目前高校的信息化建设模式尚无统一标准,各高校的发展差别甚大。依照信息化建设的程度可以划分为三个层次。属于“第一层次”的高校,如: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浙江大学等一批高校。他们在信息化意识、规划、建设和信息化体制等方面远远走在前面。“第二层次”高校的大致情况是学校的工作重点依然处在校园网络环境建设和独立的管理信息子系统建设中,对“校园信息化总体规划”有愿望而未实施,这些学校的信息化意识和基础依然薄弱,进一步进行信息化建设有难度。属于“第三层次”的学校以西部地区居多,部分高校网络设施还不完善。从我校实际情况来看,我们正处在从“第二层次”向“第一层次”过渡的关键时期,对比信息化指标体系各要点,相关指标已经全部或部分实现,有些应用甚至走在全国高校前列,如跨地域校区网络互联、办公自动化系统、视频会议系统等,但基于大学的信息化总体规划以及部分子项仍处于起步发展阶段。
在信息化的实践中,最大的困难来自于管理机制和体制。信息系统的规划、建设已经不是一个单独的“信息管理中心”所能胜任。应建立信息化机构,以制定校园信息化规划,阐述学校全局范围的信息化策略,讨论信息化建设的分工,领导信息化基础设施的建设,管理基本的信息化应用与服务,协调各部门的跨机构协作等。大学领导应直接参与信息化工作,实施信息化建设的规划与推进。
四、结束语
在信息化规划建设过程中,需要认真领会我国“十一五”规划和教育部相关文件的精神,以《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方案》中关于信息化部分的说明和高校信息化评价指标体系结构为指导,以先进高校为借鉴和目标,结合本校实际情况,建立有效的信息化机制,开创大学信息化建设新局面。?筅
参考文献:
[1]赵骅,陈晓慧.电子校务系统建设研究[J].计算机科学,2005(1):32-33.
[2]安宝生,衷克定.关于我国高等学校信息化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理论探讨[J].中国电化教育,2004(4):24-27.
[3]赵国栋,汪琼.关于中国、美国及香港地区高校信息化发展状况比较研究[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03(2):12-I8.
[4]安宝生,衷克定.关于我国高等学校信息化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理论探讨[J].中国电化教育,2004(4):24-27.
[5]朱亚莉,章方炜,封岑.高校信息化校园建设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J].(中国)教育信息化,2004(7):67-69.
[6]国家信息化指标体系构成方案及说明[EB/OL].http://www.niec.org.cn/gjxxh/zbfa01.htm.
[7]企业信息化指标体系[EB/OL].http://www.ciq.com.cn/tx.htm.
[8]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方案(试行)(国家教育部[EB/OL].http://www.moe.edu.cn/edoas/xinxichayue/showaccessory.jsp?fileid=350
关键词:211工程;教育信息化;高校信息化评价指标体系
中图分类号:G20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3-8454(2010)03-0007-03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教育信息化已成为各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虽然关于信息化指标体系的研究仍处于发展变化阶段,但是基本框架已经成熟,相关评价指标已经形成,在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方案》有关信息化部分的说明中也有体现。这对高校信息化建设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在信息化建设进程中,要以信息化指标体系为指导,科学规划,分步实施。
华北电力大学在“十五”期间实现了高带宽、广覆盖、可运营、可管理的数字化校园基础平台建设,实现了学校基本的教学、科研、管理和服务系统的信息化。“十一五”是高等学校深化改革与全面发展的关键时期,依照相关信息化指标体系结构,借鉴国内高水平大学信息化建设状况,制定符合大学实际的信息化发展规划并逐步实施,必将促使我校信息化水平迈入一流高校行列。
一、高校信息化指标体系
1.信息化规范
本世纪初,信息产业部会同有关部委共同研究提出了《国家信息化指标构成方案》。国家信息化指标是根据国家信息化的6个要素:信息资源、信息网络、信息技术应用、信息技术与产业、信息化人才、信息化政策法规和标准,选择最能反映各个要素水平的20项指标,根据国家、部门和地区已有和新增的统计报表以及有关单位抽样统计获取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后确定的,它综合反映了国家信息化的水平和发展趋势。
为进一步加快教育信息化的建设步伐,推动全国教育管理信息化工作向规范化和健康化方向发展,教育部于2002年9月正式发布《教育管理信息化标准(第一部分:学校管理信息标准)》(教发[2002]27号),要求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各级各类学校遵照执行。该标准的发布实施,解决了困绕我国教育信息化建设工作多年的管理信息资源不规范、信息资源难以共享等问题,为教育管理信息资源的交流与共享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各高校要在遵循国家标准的基础上设计出符合自身实际情况的信息化系统模型,这样才能统筹规划信息化建设,真正达到资源有效共享;才能有效地组织和管理各种应用。
2.高校信息化评价指标体系要点
高校信息化评价的根本目的是由高校信息化战略目标所决定的,即进一步强化高校的三大职能:人才培养、知识创新和社会服务。高校信息化受益对象是学校的学生、教职员工和社会大众,学生和教职员工对信息化的体验和感受在评价指标体系中都有所体现,他们对校园信息化效果的评价、对学校信息化战略目标实现情况的评价是最直接和客观的。高校信息化评价指标既可以客观地评价高校信息化建设的水平,使得各所高校之间能够互相借鉴成功的经验,为社会了解和选择高校提供一个新的参考标准,也可以为专家学者提供可靠的资料,为进一步研究高校信息化特点和发展规律,为本校或其他学校信息化建设提供咨询和指导。
高校信息化评价指标主要包含5个方面内容,即信息化基础设施、信息化基础应用、教学科研信息化、管理信息化、信息化保障体系等,如表1所示。
二、信息化建设现状
目前高校的信息化建设模式尚无统一标准,各高校的发展差别甚大。依照信息化建设的程度可以划分为三个层次。属于“第一层次”的高校,如: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浙江大学等一批高校。他们在信息化意识、规划、建设和信息化体制等方面远远走在前面。“第二层次”高校的大致情况是学校的工作重点依然处在校园网络环境建设和独立的管理信息子系统建设中,对“校园信息化总体规划”有愿望而未实施,这些学校的信息化意识和基础依然薄弱,进一步进行信息化建设有难度。属于“第三层次”的学校以西部地区居多,部分高校网络设施还不完善。从我校实际情况来看,我们正处在从“第二层次”向“第一层次”过渡的关键时期,对比信息化指标体系各要点,相关指标已经全部或部分实现,有些应用甚至走在全国高校前列,如跨地域校区网络互联、办公自动化系统、视频会议系统等,但基于大学的信息化总体规划以及部分子项仍处于起步发展阶段。
在信息化的实践中,最大的困难来自于管理机制和体制。信息系统的规划、建设已经不是一个单独的“信息管理中心”所能胜任。应建立信息化机构,以制定校园信息化规划,阐述学校全局范围的信息化策略,讨论信息化建设的分工,领导信息化基础设施的建设,管理基本的信息化应用与服务,协调各部门的跨机构协作等。大学领导应直接参与信息化工作,实施信息化建设的规划与推进。
四、结束语
在信息化规划建设过程中,需要认真领会我国“十一五”规划和教育部相关文件的精神,以《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方案》中关于信息化部分的说明和高校信息化评价指标体系结构为指导,以先进高校为借鉴和目标,结合本校实际情况,建立有效的信息化机制,开创大学信息化建设新局面。?筅
参考文献:
[1]赵骅,陈晓慧.电子校务系统建设研究[J].计算机科学,2005(1):32-33.
[2]安宝生,衷克定.关于我国高等学校信息化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理论探讨[J].中国电化教育,2004(4):24-27.
[3]赵国栋,汪琼.关于中国、美国及香港地区高校信息化发展状况比较研究[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03(2):12-I8.
[4]安宝生,衷克定.关于我国高等学校信息化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理论探讨[J].中国电化教育,2004(4):24-27.
[5]朱亚莉,章方炜,封岑.高校信息化校园建设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J].(中国)教育信息化,2004(7):67-69.
[6]国家信息化指标体系构成方案及说明[EB/OL].http://www.niec.org.cn/gjxxh/zbfa01.htm.
[7]企业信息化指标体系[EB/OL].http://www.ciq.com.cn/tx.htm.
[8]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方案(试行)(国家教育部[EB/OL].http://www.moe.edu.cn/edoas/xinxichayue/showaccessory.jsp?fileid=3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