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作为农村的中年教师,他们的心理负担往往更重。①来自家庭方面;②来自学校方面;③知识体系更新。面对心理压力,教师不能怨天尤人,而应该克服心理困惑,用自己的实际行动,积极寻求问题的解决。①认知自我,调整心态;②放松情绪,减轻压力感;③磨练意志,增强抗压性。
【关键词】农村中年教师 心理健康 自我调整 减轻压力
随着社会的发展,教师这个职业必须与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相适应,社会对教师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由此就会产生更多的负面影响,表现最突出的就是心理健康问题,特别是农村中年教师,心理健康问题更是困扰教师的一大社会问题。
1.农村教师心理健康现状
有资料显示,目前我国正常人群心理障碍的比率在20%左右。然而,据国家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组对14个地区的168所城乡中小学的2292名教师所进行的抽样检测表明,中小学教师心理障碍发生率竟高達52.23%,已经高于中小学生心理问题的检出率。
2.农村中年教师的心理问题产生的根源
2.1 教育体制改革对教师的心理承受力构成了挑战。研究表明,压力是影响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在教育体制进行全面改革的形势下,职称评定、教师聘任、按绩取酬等新制度的实行,使每位教师都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一些心理比较脆弱的教师就容易导致心理危机。
2.2 职业的特殊性及不合理的社会评价机制决定了教师心理常常超负荷。
十年树木,百年育人,教师肩负人类灵魂工程师的神圣职责,似乎本来应该由社会和家庭学校共同承担的教育下一代的重任全部都落在了教师的肩上,来不得半点马虎。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来看,教师常常扮演的是为人师表的角色,这种职业的神圣感在客观上迫使教师要更加努力。另外,社会各界对教师评价标准过高,教师难以达到。教师的工作会受到学生、学生家长、学校领导和教育主管部门等方方面面的评价,评价者的众多,必然带来评价标准的多样,这就是所谓的众口难调。譬如学生更多在意的是老师的课是否生动有趣,而家长更关注的是学生的成绩,是结果而不是过程。学校领导希望每个教师都有能力,受学生欢迎,而教育主管部门往往只凭听一两节课就断然对教师做出评价。面对家长的望子成龙、学校的以升学率论英雄以及社会的沉重期望,不少教师往往“载不动许多愁”。
2.3 教师心理问题也源于传统观念和社会现实之间的冲突。心理学家认为,人们所经受的心理挫折以及缺乏正确的心理调节手段,是产生心理问题的直接原因。“甘愿吃苦,无私奉献”一直是教师的职业道德标准。自古以来,中国文人受传统的儒家思想影响,重义轻利,安贫乐道,耐得住清苦。“忠诚党的教育事业”、“甘愿吃苦、无私奉献”,长期以来成为教师们理想信念和所奉行的职业道德的真实写照。但据国家统计局统计,我过教师平均工资在被调查的16个行业中列第13位,属于低收入阶层。因此,教师这一职业普遍存在的待遇偏低、工作繁重、社会地位得不到应有的认可等,都是造成教师心理问题多的主要原因。
2.4 过重的工作压力也是导致教师心理问题的原因之一。据中国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题组调查,近五成受检测的教师认为“工作太累”,其中37%的教师每天工作时间超过8小时。目前,教师“超负荷”运转情况已成为一种普遍现象。一般说来,农村教师比城市负担重,小学教师比中学教师日均负担重,中年教师比青年教师负担重。在这种压力之下,目前中小学教师的身体健康状况令人担忧。而病理学研究成果表明,人的身体一旦发生某种病变,就会影响人的心理活动,使人的智力活动及行为出现异常反应。而不健康的消极心理又会影响人的心理活动,使人的智力活动及行动出现异常反应。而不健康的消极心理又会成为各种疾病产生的重要原因,两者互为因果,陷入恶性循环。
另外,作为农村的中年教师,他们的心理负担往往更重。
2.4.1 来自家庭方面。农村中年教师对于家庭,他们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义务,既有繁重的家务劳动,更有脑力方面的各种纷扰,还有与家庭其他成员的情感交流等。和普通父母一样,教师也是望子成龙,必须责无旁贷地承担起家庭教师的角色。农村中年教师的家属很多是农业户口,所以他们还需要额外承担耕种责任田的劳动。
2.4.2 来自学校方面。中年教师往往是学校的主心骨,所承担的工作往往又是最繁重的。他们一般承担毕业班的教学任务,不但要教学、科研并进,还要肩负培养年轻教师的责任,加上人到中年以后身体的衰退,或者是多年积劳成疾的职业病缠身,无论精力和体力都有力不从心之感。
2.4.3 知识体系更新。当今世界变化太快,中年教师以前学的知识迅速老化,变得陈旧,教学生越来越吃力。教改、课改给教师提出的全新要求,对于中年教师来说,无意是一种严峻的考验和空前的超越。面对诸多不可回避的问题和全新的要求,许多教师感到自身的素质与之相差甚远、高不可攀,因而心有余悸、手足无措,颇有“跟不上形势、技不如人”之感。他们不能正视自己、接纳自己,常常自惭形秽,陷入自卑、自责、无助的泥潭而不能自拔,进而气馁消沉、自暴自弃、自甘落后,对前途失去信心。也有的老师忙于论文,忙于参加各类名目的进修培训、继续教育,还有普通话、计算机的培训,把自己搞的筋疲力尽。
3.教师如何进行自我调节
综上起来看,农村中年教师心理疾病的成因,除了客观因素外,还与教师自身的心理素质有关。因此,面对心理压力,教师不能怨天尤人,而应该克服心理困惑,用自己的实际行动,积极寻求问题的解决。
3.1 认知自我,调整心态。人的烦恼不是起于事件,而是起于人们对事件的看法。教师过重的心理压力与教师本人认识或者思考问题的方式有密切联系,因此,教师要正确认识自己,淡泊名利思想,完善人格。
教师要将时代的挑战视为一种动力,将超越自己看成化解压力的良药,为自己设置合适的目标,在激烈的竞争与严峻的挑战面前作出积极的应对,加强教育理论学习,加强对职业规律的认识,加强对学生的了解,加强文化科学知识的学习,全面充实和提高自己。那么压力就会转化成动力,教师就能在新的更高层次的心理需求获得满足的过程中,永葆教育生命的活力。教师还要不失时机地向社会宣传正确的人才观、科学的教育观及教师劳动的特点,争取获得社会的理解和支持。 3.2 放松情绪,减轻压力感。心理问题一旦产生,必然伴随着情绪上的焦虑和高度紧张,而高度紧张的情绪又作为一种刺激反馈到人的身上,使人产生更强的压力感,情绪紧张的心理压力就是这样相互影响,逐步升级、逐步增强的。因此,放松情绪对于缓解压力非常有用。情绪的放松可以采用以下方法。
3.2.1 放松训练。这是国内外广泛应用的控制紧张情绪的常用方法,主要是通过肌肉、骨骼关节和呼吸的放松以及神经放松等基本动作来降低机体能量的消耗,从而达到控制情绪强度的目的。神经放松,尤其是大脑的放松一般需要进行专门训练,其中颈部的放松动作对于消除紧张情绪十分重要。
3.2.2 转移注意。心理学研究发现,人们在很多情况下产生的紧张情绪是由于他们过分注意那些令人担心的事物或情境所造成的。由于他们的注意力“固定”在这样的事物或情境上,因此注意和紧张就构成了一个相互强化的系统,越注意越紧张,越紧张越注意,恶性循环,使心理压力不断加强。当情绪处于高度紧张时,转移注意不失为消除紧张情绪的一种有效方法。
转移注意的具体方法很多。如经常进行体育锻炼,适当从事家务劳动,丰富业余生活等。肌肉放松可以调节情绪紧张度,减轻压力感,肌肉紧张(运动)也能减轻情绪紧张,缓解心理压力。肌肉运动不仅可以转移注意,而且可以使体内的紧张情绪得到宣泄和释放,降低情绪紧张度。另外,肌肉运动还能够有效地增强人的信念,发现自身的潜能,履行自己的社会义务,从而使人感到生活的美好。因此,教师在紧张的学习工作之余,利用学校体育场地、设施的便利条件,经常进行体育运动不仅必要,而且可能。开展丰富多彩的课余活动可以调节教师紧张的生活节奏,使情绪得到松弛,减轻心理上的压力感。同时,又能陶冶性情,使人心胸开朗,增强心理承受能力。
3.2.3 与人沟通。教师因为工作方式的相对独立性,容易造成人际交往范围狭小,人际协作有限和自我封闭。因此,当教师出现心理压力和紧张情绪时,他们常常感到孤独、无助、痛苦。与人交谈不仅可以使教师内心的消极情绪得到一定程度的宣泄,把积郁在心里的能量及时释放出来,也可以使教师获得朋友亲属及社会上其他人的理解和支持,从而帮助教师抵御沉重的心理压力,消除紧张情绪。
3.2.4 情绪对比。情绪对比就是使两种对立的情绪发生冲突,使正面的积极情绪战胜消极的反面情绪。具体做法就是当教师感到紧张、压力大时,找来一些极幽默的笑话、相声、漫画、书籍等来听或看,并从内心发出开怀大笑。一方面增强了有机体的免疫力;另一方面刺激大脑产生出一种叫做儿荼酚胺的激素,这种激素是人体内的有种天然麻醉剂,它的作用就是帮助人们减轻疼痛和不舒服感,消除厌烦、忧郁和紧张的心理状态。
3.3 磨练意志,增强抗压性。心理压力是人们对外界刺激进行反映时所产生的一种主观体验,它的大小因人而异。同样的事件或刺激情境对不同的人产生的心理壓力的大小是不同的。同样的外界刺激到底会给人造成多大的心理压力,实际上是由每个人自身的抗压性(或称抗压能力)所决定的。抗压性较强的人,对于相同的刺激所感受到的心理压力就较小,抗压性较弱的人感到的心理压力就较大。人的抗压性不是天生的,加强意志品质的培养,磨练人的意志力是增强抗压性的有效的方法,也是减轻心理压力的重要心理基础。
总之,教师自我调节至关重要,当意识到自己心里不快时,首先要提高自己对教育工作本身的认识,淡薄功利之心,从学生的成长、自身的提高中吸取精神快慰,从集体活动、同志交往、领导关怀中获得人情的真挚与美好,只有这样,教师才能自我走出心理困惑的误区,忙中求乐,享受生活,快乐工作。
作为农村的中年教师,他们的心理负担往往更重。①来自家庭方面;②来自学校方面;③知识体系更新。面对心理压力,教师不能怨天尤人,而应该克服心理困惑,用自己的实际行动,积极寻求问题的解决。①认知自我,调整心态;②放松情绪,减轻压力感;③磨练意志,增强抗压性。
【关键词】农村中年教师 心理健康 自我调整 减轻压力
随着社会的发展,教师这个职业必须与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相适应,社会对教师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由此就会产生更多的负面影响,表现最突出的就是心理健康问题,特别是农村中年教师,心理健康问题更是困扰教师的一大社会问题。
1.农村教师心理健康现状
有资料显示,目前我国正常人群心理障碍的比率在20%左右。然而,据国家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组对14个地区的168所城乡中小学的2292名教师所进行的抽样检测表明,中小学教师心理障碍发生率竟高達52.23%,已经高于中小学生心理问题的检出率。
2.农村中年教师的心理问题产生的根源
2.1 教育体制改革对教师的心理承受力构成了挑战。研究表明,压力是影响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在教育体制进行全面改革的形势下,职称评定、教师聘任、按绩取酬等新制度的实行,使每位教师都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一些心理比较脆弱的教师就容易导致心理危机。
2.2 职业的特殊性及不合理的社会评价机制决定了教师心理常常超负荷。
十年树木,百年育人,教师肩负人类灵魂工程师的神圣职责,似乎本来应该由社会和家庭学校共同承担的教育下一代的重任全部都落在了教师的肩上,来不得半点马虎。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来看,教师常常扮演的是为人师表的角色,这种职业的神圣感在客观上迫使教师要更加努力。另外,社会各界对教师评价标准过高,教师难以达到。教师的工作会受到学生、学生家长、学校领导和教育主管部门等方方面面的评价,评价者的众多,必然带来评价标准的多样,这就是所谓的众口难调。譬如学生更多在意的是老师的课是否生动有趣,而家长更关注的是学生的成绩,是结果而不是过程。学校领导希望每个教师都有能力,受学生欢迎,而教育主管部门往往只凭听一两节课就断然对教师做出评价。面对家长的望子成龙、学校的以升学率论英雄以及社会的沉重期望,不少教师往往“载不动许多愁”。
2.3 教师心理问题也源于传统观念和社会现实之间的冲突。心理学家认为,人们所经受的心理挫折以及缺乏正确的心理调节手段,是产生心理问题的直接原因。“甘愿吃苦,无私奉献”一直是教师的职业道德标准。自古以来,中国文人受传统的儒家思想影响,重义轻利,安贫乐道,耐得住清苦。“忠诚党的教育事业”、“甘愿吃苦、无私奉献”,长期以来成为教师们理想信念和所奉行的职业道德的真实写照。但据国家统计局统计,我过教师平均工资在被调查的16个行业中列第13位,属于低收入阶层。因此,教师这一职业普遍存在的待遇偏低、工作繁重、社会地位得不到应有的认可等,都是造成教师心理问题多的主要原因。
2.4 过重的工作压力也是导致教师心理问题的原因之一。据中国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题组调查,近五成受检测的教师认为“工作太累”,其中37%的教师每天工作时间超过8小时。目前,教师“超负荷”运转情况已成为一种普遍现象。一般说来,农村教师比城市负担重,小学教师比中学教师日均负担重,中年教师比青年教师负担重。在这种压力之下,目前中小学教师的身体健康状况令人担忧。而病理学研究成果表明,人的身体一旦发生某种病变,就会影响人的心理活动,使人的智力活动及行为出现异常反应。而不健康的消极心理又会影响人的心理活动,使人的智力活动及行动出现异常反应。而不健康的消极心理又会成为各种疾病产生的重要原因,两者互为因果,陷入恶性循环。
另外,作为农村的中年教师,他们的心理负担往往更重。
2.4.1 来自家庭方面。农村中年教师对于家庭,他们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义务,既有繁重的家务劳动,更有脑力方面的各种纷扰,还有与家庭其他成员的情感交流等。和普通父母一样,教师也是望子成龙,必须责无旁贷地承担起家庭教师的角色。农村中年教师的家属很多是农业户口,所以他们还需要额外承担耕种责任田的劳动。
2.4.2 来自学校方面。中年教师往往是学校的主心骨,所承担的工作往往又是最繁重的。他们一般承担毕业班的教学任务,不但要教学、科研并进,还要肩负培养年轻教师的责任,加上人到中年以后身体的衰退,或者是多年积劳成疾的职业病缠身,无论精力和体力都有力不从心之感。
2.4.3 知识体系更新。当今世界变化太快,中年教师以前学的知识迅速老化,变得陈旧,教学生越来越吃力。教改、课改给教师提出的全新要求,对于中年教师来说,无意是一种严峻的考验和空前的超越。面对诸多不可回避的问题和全新的要求,许多教师感到自身的素质与之相差甚远、高不可攀,因而心有余悸、手足无措,颇有“跟不上形势、技不如人”之感。他们不能正视自己、接纳自己,常常自惭形秽,陷入自卑、自责、无助的泥潭而不能自拔,进而气馁消沉、自暴自弃、自甘落后,对前途失去信心。也有的老师忙于论文,忙于参加各类名目的进修培训、继续教育,还有普通话、计算机的培训,把自己搞的筋疲力尽。
3.教师如何进行自我调节
综上起来看,农村中年教师心理疾病的成因,除了客观因素外,还与教师自身的心理素质有关。因此,面对心理压力,教师不能怨天尤人,而应该克服心理困惑,用自己的实际行动,积极寻求问题的解决。
3.1 认知自我,调整心态。人的烦恼不是起于事件,而是起于人们对事件的看法。教师过重的心理压力与教师本人认识或者思考问题的方式有密切联系,因此,教师要正确认识自己,淡泊名利思想,完善人格。
教师要将时代的挑战视为一种动力,将超越自己看成化解压力的良药,为自己设置合适的目标,在激烈的竞争与严峻的挑战面前作出积极的应对,加强教育理论学习,加强对职业规律的认识,加强对学生的了解,加强文化科学知识的学习,全面充实和提高自己。那么压力就会转化成动力,教师就能在新的更高层次的心理需求获得满足的过程中,永葆教育生命的活力。教师还要不失时机地向社会宣传正确的人才观、科学的教育观及教师劳动的特点,争取获得社会的理解和支持。 3.2 放松情绪,减轻压力感。心理问题一旦产生,必然伴随着情绪上的焦虑和高度紧张,而高度紧张的情绪又作为一种刺激反馈到人的身上,使人产生更强的压力感,情绪紧张的心理压力就是这样相互影响,逐步升级、逐步增强的。因此,放松情绪对于缓解压力非常有用。情绪的放松可以采用以下方法。
3.2.1 放松训练。这是国内外广泛应用的控制紧张情绪的常用方法,主要是通过肌肉、骨骼关节和呼吸的放松以及神经放松等基本动作来降低机体能量的消耗,从而达到控制情绪强度的目的。神经放松,尤其是大脑的放松一般需要进行专门训练,其中颈部的放松动作对于消除紧张情绪十分重要。
3.2.2 转移注意。心理学研究发现,人们在很多情况下产生的紧张情绪是由于他们过分注意那些令人担心的事物或情境所造成的。由于他们的注意力“固定”在这样的事物或情境上,因此注意和紧张就构成了一个相互强化的系统,越注意越紧张,越紧张越注意,恶性循环,使心理压力不断加强。当情绪处于高度紧张时,转移注意不失为消除紧张情绪的一种有效方法。
转移注意的具体方法很多。如经常进行体育锻炼,适当从事家务劳动,丰富业余生活等。肌肉放松可以调节情绪紧张度,减轻压力感,肌肉紧张(运动)也能减轻情绪紧张,缓解心理压力。肌肉运动不仅可以转移注意,而且可以使体内的紧张情绪得到宣泄和释放,降低情绪紧张度。另外,肌肉运动还能够有效地增强人的信念,发现自身的潜能,履行自己的社会义务,从而使人感到生活的美好。因此,教师在紧张的学习工作之余,利用学校体育场地、设施的便利条件,经常进行体育运动不仅必要,而且可能。开展丰富多彩的课余活动可以调节教师紧张的生活节奏,使情绪得到松弛,减轻心理上的压力感。同时,又能陶冶性情,使人心胸开朗,增强心理承受能力。
3.2.3 与人沟通。教师因为工作方式的相对独立性,容易造成人际交往范围狭小,人际协作有限和自我封闭。因此,当教师出现心理压力和紧张情绪时,他们常常感到孤独、无助、痛苦。与人交谈不仅可以使教师内心的消极情绪得到一定程度的宣泄,把积郁在心里的能量及时释放出来,也可以使教师获得朋友亲属及社会上其他人的理解和支持,从而帮助教师抵御沉重的心理压力,消除紧张情绪。
3.2.4 情绪对比。情绪对比就是使两种对立的情绪发生冲突,使正面的积极情绪战胜消极的反面情绪。具体做法就是当教师感到紧张、压力大时,找来一些极幽默的笑话、相声、漫画、书籍等来听或看,并从内心发出开怀大笑。一方面增强了有机体的免疫力;另一方面刺激大脑产生出一种叫做儿荼酚胺的激素,这种激素是人体内的有种天然麻醉剂,它的作用就是帮助人们减轻疼痛和不舒服感,消除厌烦、忧郁和紧张的心理状态。
3.3 磨练意志,增强抗压性。心理压力是人们对外界刺激进行反映时所产生的一种主观体验,它的大小因人而异。同样的事件或刺激情境对不同的人产生的心理壓力的大小是不同的。同样的外界刺激到底会给人造成多大的心理压力,实际上是由每个人自身的抗压性(或称抗压能力)所决定的。抗压性较强的人,对于相同的刺激所感受到的心理压力就较小,抗压性较弱的人感到的心理压力就较大。人的抗压性不是天生的,加强意志品质的培养,磨练人的意志力是增强抗压性的有效的方法,也是减轻心理压力的重要心理基础。
总之,教师自我调节至关重要,当意识到自己心里不快时,首先要提高自己对教育工作本身的认识,淡薄功利之心,从学生的成长、自身的提高中吸取精神快慰,从集体活动、同志交往、领导关怀中获得人情的真挚与美好,只有这样,教师才能自我走出心理困惑的误区,忙中求乐,享受生活,快乐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