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儿童的视点

来源 :幼儿教育·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s197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班幼儿已具有从冰箱里拿食品的经验。但对怎样摆放冰箱里的食品并不在意。于是。我们请家长协助幼儿开展“打开冰箱看一看”的调查,以引导幼儿用直接观察的方法了解食品的不同特点,初步建立按食品特点分类的意识。此后的美术活动“打开冰箱看一看”旨在为幼儿创造一次通过独立操作提升已有经验的机会。
  为了帮助幼儿克服造型上的困难,我们从幼儿掌握的基本图形人手,引导幼儿观察与思考。基本思路是。帮助幼儿将观察对象归纳为基本图形,以便幼儿自如地表现自己的认识。
  在第一次开展这个教学活动时。我们发现幼儿尽管对冰箱里的食品较熟悉,但用绘画方式表现时积极性并不高。经过反复实践,我们发现问题的症结在于教师对幼儿的学习特点还不够了解。于是,我们重新设计了活动方案。现将两次活动设计方案呈现如下(见下表)。
  
  
  通过对两次活动方案设计与实施效果的比较,我们意识到要想使教学活动取得成效。必须从成人视点转向儿童视点。
  
  一、关注幼儿富有情感性的作画动机
  
  在第一次设计活动方案时,我们的意图是让幼儿在实地调查后。借助绘画方式再现经验,因此我们确定了以下目标:重现摆放冰箱里的食品的经验,初步建立按食品特点分类的意识。在教学现场,我们发现幼儿不是不会画。而是没有兴趣。就在我们百思不得其解时。绘本《我想对小猫说》中的一幅画面(画意是:××打开冰箱。向雪娃娃打招呼“你好!最近过得怎么样?”)打开了我们的思路,它促使我们思考幼儿对冰箱关注的是什么。他们想画的是什么。从幼儿的表现来看,他们并不想画冰箱里的所有食品。也不关注它们的分类,而是把牛奶、水果、冰淇淋、巧克力、奶油蛋糕等自己喜欢吃的食品当作朋友,关切地看看它们是否在冰箱里,过得好不好,这才是幼儿作画的动机。为适应幼儿在即时情景中产生的角色意识,激发幼儿充满想象的情感体验,我们在第二次活动方案设计中将目标调整为“结合个人想象,重现有关摆放冰箱里的食品的经验”。
  同样,我们摒弃逼真的冰箱造型,把冰箱设计成卡通状,而且内部也不再分格。以让幼儿问候冰箱里的朋友为基本线索,使那些被幼儿关注的食品不受摆放在冷藏室或冷冻室的限制,一切围绕着寻找冰箱里的朋友展开活动,让幼儿在现实和想象之间自由驰骋。
  为了帮助幼儿自如地表达,我们引导幼儿尝试将观察对象归纳为基本图形。并大胆表现它们的不同特征。对成人来说,也许图形组合的分析最重要。最初教师在引出雪娃娃后陆续呈现其他食品。试图引导幼儿由简单到复杂地把握食品图形及其组合规律,事实上,这样的做法又不由自主地回到了成人的视点。因为这种游离于情景之外的关于图形及其组合规律和表现方法的讨论使幼儿失去了原有的想象线索。被迫孤立地再现食物的图像。从而失去了艺术创作的激情。其实对幼儿来说。讨论有关图形及其组合规律和它的绘画方法时情景仍然是最重要的,因为幼儿并不在意图像的难易。而是期待着再次选择,创造一个令人兴奋的情景。怎样在讨论环节实现由成人视点向儿童视点的转换呢?问题并不在于是由易到难地出现还是随意出现这些食物。而在于是否延续这样的情景——打开冰箱,向住在里面的朋友打招呼:“你好!最近过得怎么样?”为此,在第二次活动方案中。教师将有关讨论置于情境中,以小红帽的冰箱里住着的两位冰淇淋朋友长得有什么不一样,它们的身体由哪两个图形组成为切入口。引导幼儿一起去寻找、表现更多的好朋友。例如,三块形状不同的巧克力是谁r是住在牛奶房子里的巧克力三兄弟,还是在南极寻找企鹅的巧克力王子?以后出现的食品又会是谁呢?包子大冰山?棒棒糖花仙子?高个子肉肠先生?糖葫芦警官?它们和巧克力三兄弟之间又发生了什么有趣的事情?当然也可以选择其他食品展开想象。构建新的情景。以促使幼儿进发创作热情。创编出更多住在冰箱里的不同主角的故事。
  
  二、关注幼儿富有创造性的作画方法
  
  就美术活动而言。成人在意的往往是具有规律性的技能方法,幼儿则相反,他们关注的往往是当前观察和表现的一个个具体对象,而不会去理会其中被抽象的概念方法。善于模仿的特点又常使他们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无法形成具有个性特点的造型能力。最常见的现象就是幼儿能把教师教过的某些复杂图像一笔不差地画出来。却不会画教师没有教过的极其简单的图像。因此。教师不必每次活动都演示。可在开展一系列活动后适时地为幼儿提供独立创作图像的机会,让幼儿逐步形成适合自己的技能方法。
  例如。中班上学期是幼儿从涂鸦期向图式期发展的关键时期。教师可引导幼儿运用简单的图形组合来表现各种图像。这一要求必须经历由教师演示和参与到幼儿独立造型的过程,即由搀扶到放手的过程。活动“打开冰箱看一看”就是教师为了帮助幼儿摆脱亦步亦趋重复构图的问题所作的探索。教师有意识地选择了一些较为简单的图像。以启发幼儿自主地将观察对象归纳为各种图形的组合,自如地表达自己的图式感受。从而提高独立的造型能力。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变提问为问题讨论。例如,可让幼儿通过图形猜想食品或通过食品抽象图形:也可让两位幼儿各说一个图形组合成一种食品。或对同一食品用不同图形加以抽象,等等。多种形式的观察和讨论,不仅能给幼儿带来新鲜感和新的挑战。也可促使幼儿的思维更加灵活。从而有利于他们建构起自己的技能方法。
  
  三、关注幼儿富有情景性的作画过程
  
  在第一次活动方案中。幼儿的作画过程被分成三个步骤:根据自己的经验归纳出冰箱里冷冻、冷藏和保鲜三种区域的常识,并给冷藏柜画上温度计。设计标记:按自己的需要画出各种食品。同时注意它们的摆放位置;给食品涂上颜色。很多教师都会在幼儿作画前交代全部步骤。这种做法虽然看上去步骤清晰,但毫无悬念的绘画过程并不适合喜欢在情境中跟着感觉作画的幼儿。
  为真正适应幼儿的需要。教师在第二次活动方案设计中将以上三个步骤分解到三个时段中提出,将再现已知答案变为探索未知答案。如,在幼儿开始作画时,教师提出了以下问题:“打开冰箱看一看,有你的朋友吗?他是谁?他在哪里呢?”此时教师的任务是鼓励幼儿画出心目中的朋友。并且通过交流使更多的朋友成为冰箱的主角。随着作画过程的推进。教师逐渐提出以下问题:“问一问朋友。你过得好吗,你在哪里,有谁陪你?”此时教师的任务是打开幼儿想象的闸门。如果能抓住这两个环节。幼儿就有可能表现出更多出人意料的画面,从而提高独立造型能力。接着,教师引导幼儿:“让朋友住得舒服一点。不要让它融化哦!”此时,幼儿以前掌握的涂色方法就有了用武之地。在最后的交流环节,教师让幼儿分辨同伴冰箱里的朋友。说一说“这是谁呀”。问一问“你过得好吗”。此时幼儿无须分辨冰箱里诸多朋友像什么图形,而是情感交流显得更为重要。试想,此时教师如果只是选择三位幼儿的冰箱。打开看一看冰箱里放着什么,讨论这些食品放得对不对。幼儿会理会这种游离情景的讨论吗?
  
  结语
  
  曾经有很多教师对我说。中大班幼儿开始喜欢探究科学。这类童话式的幻想对他们已经不合适了。我听了很吃惊,难道现在的幼儿都变成大人了,青虫变蝴蝶了?不可能吧,该变的究竟是谁呢?
  我国现代著名漫画家丰子恺一生陶醉于儿童的天真。他曾说:“由儿童变成成人。好比由青虫变成蝴蝶,青虫生活和蝴蝶生活大不相同……成人是在青虫身上装翅膀而教他同蝴蝶一起飞翔。而我是敛住翅膀同青虫一起爬行。”
  儿童与成人就像蝴蝶与青虫。他们用不同的视点看世界,用不同的想法解释世界。只有了解幼儿在看什么、想什么。成人才能和他们有共同语言,才能引导他们再看一点,再想一点。这是一件说起来很容易、做起来很难的事。是要我们花一辈子功夫去解读的。在幼儿园里为什么许多活动开展得很混乱?为什么教师累了半天,而幼儿或无精打采或莫名其妙?我想。这大多是因为我们在备课时备了怎样让青虫学蝴蝶。而忘了蝴蝶要敛住翅膀和青虫一起爬行。
  我一直将丰子恺的这段话牢记在心,因为这个比喻对我们这些天天和幼儿打交道的成人来说是一种有益的启示。要组织好幼儿的活动不容易。需要思考的问题有很多。但关键是先来学做小青虫。
其他文献
在“汽车”主题活动中,家长配合不够积极的原因在于:教师没有向家长说明主题活动目标、家庭配合要点及方法等。  针对这一问题,我们认为可告诉家长采用合适的方法进一步激发孩子对汽车的探索兴趣,如让孩子发挥想象力画出自己设计的未来汽车,参加班级的“未来汽车博览会”;在自己居住的小区里、幼儿园周围、马路边寻找“我喜爱的汽车”,观察汽车标志;在上街或乘车时寻找交通标志;用废旧材料如牙膏盒等制作简单的玩具汽车,
就原方案来说,在开展“环保小卫士”的主题活动时,幼儿仍出现乱吐口香糖的行为,这时教师需要抓住日常生活中的教育契机积极引导。如,教师可暂时不要打扫,让幼儿亲眼目睹口香糖吐在地上会发生什么事情。然后请幼儿设想怎样清除地上的口香糖。教师和幼儿一起行动起来清除地上的口香糖,并说说感想,体验清除口香糖时的种种困难。最后,请幼儿比较打扫前后的地面,讨论今后吃完口香糖应该怎么做。此时,教师可不必将口香糖包装纸的
摘 要 近年来频发的师生极端暴力事件,令社会各界强烈关注。根据情感社会学理论,这类事件的出现,与个体羞耻感不当激发有关,即:个体羞耻感从唤醒到压抑,继而引发“羞耻—愤怒”的递增螺旋过程,极易诱发师生极端暴力事件。依据个体羞耻感的发生机制,为了预防师生极端暴力事件的发生,学校(教师)需要采取彼此尊重、积极聆听的沟通方式;需要加强学生的自我认同感,培养集体凝聚力;开展情感认知、情感管理的引导学习。  
摘 要:通过对情感派与义务派观点的分析与论证,特别是对康德“义务之爱”思想的澄清,“要求”教师爱学生被证明是违背爱的内在逻辑的,因而是不合理的。而且,被规定为义务的师爱在实践中已经引发某些恶果,既侵害了教师的正当利益,又庸俗了师爱。因此,师爱只能被“倡导”,自愿应当成为师爱的根本限度。  关 键 词:师德;师生关系;师爱;倡导;要求;规则;利益;庸俗化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编码:A 文章编
城市幼儿园太昂贵 农村幼儿园太匮乏  政协委员呼吁教育公平“起步”    “学前教育也是教育链中的一个环节,教育公平应考虑学前教育。”北京交通大学理学院教授王玉凤委员7日在教育界联组会上发言的话音刚落,就有委员举手要发言。  “我总算找到了一个知音,今年我的提案就是学前教育内容。”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学前教育系主任刘焱委员没等在前排发言席落座就激动地说。  刘焱指出,我国学前教育一直没有被纳入义务
设计意图:  春节,家家户户都有张贴春联的习俗,红红火火的春联给节日增添了喜庆的气氛。春节过后,带着浓浓的年味,我为大班幼儿设计了活动“亲近春联”,旨在引导幼儿亲近春联文化,对春联上的文字、图案等产生探究兴趣。  目标:  1.对春联产生兴趣,乐于交流自己的发现。  2.大胆探索并发现春联的特征,认识上下联。  3.了解春联的由来及张贴春联的方法。  准备:  1.请家长帮助搜集各种春联,在活动室
学前教育在智育之外的特殊责任等  学前教育首先要尊重儿童,除了尊重儿童的年龄特点、心理特点和身体特点外,更要尊重儿童的个体差异性。在尊重儿童的基础上,我们才可以来谈促进儿童的发展。但是,目前我国的学前教育中有不少观念和行为值得商榷。例如,我国的学前教育普遍重视知识和技能的教育,并以此作为评价儿童发展水平的标准。  除了智育外,学前教育还要承担更多的责任,主要表现在以下四点。其一,要培养儿童健全的人
为了从客观层面更全面真实了解中小学劳动教育现状,华东师范大学基教所五育融合研究中心在全国范围内,针对中小学教师、家长及学生发放了近7万份问卷。中心通过数据分析和三角印证后,初步得出结论:仅有30.1%的教師认为学生有着极强的劳动观,21.9%的教师认为学生的劳动观念较强,28%的教师认为学生的劳动观念一般,20%的教师认为学生的劳动观念较弱。  在对劳动观念的自我认知上,青少年与教师的认知有一定差
事件的起因    “六一”活动刚结束,我园某班十来位家长约我见面,希望与我沟通。当时家长们主要反映了该班A教师的情况,说非常不满意她对孩子的态度。教师没有责任心,不热爱孩子,孩子都不愿意上幼儿园。我很惊讶,因为这和我了解的A教师的情况有很大出入。于是,我请他们具体说明是什么事情,以帮助我们了解、认识和分析事件的经过。一位家长说:“我们孩子总是不想上幼儿园,以前只在托班开始阶段有过这样的情况,现在上
近段时间,幼儿对游戏“冰糕化了”比较感兴趣。游戏的方法是幼儿分散站在场地上当冰糕,在教师发出口令“冰糕化了”后,幼儿开始互相追逐。如果幼儿发现自己将被捉住可双手抱臂喊“冰糕”,即表示被冻住,不能再动,需等到其他幼儿拍一下他的手来解救。没有及时喊“冰糕”而被捉住的幼儿停止游戏一次。   这种四散追逐跑的游戏活动量很大,不到十分钟,幼儿就气喘吁吁了。怎样使幼儿既玩得高兴,又不会太累呢?我尝试在每次追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