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路椎间隙侧方松解辅助下经关节突截骨术治疗胸腰椎后凸畸形的效果分析

来源 :中华外科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RE18170939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后路椎间隙侧方松解辅助下经关节突截骨术(SPO)矫正胸腰椎后凸畸形的有效性及安全性。

方法

对北京大学第三医院骨科2016年6月至2017年9月采用后路椎间隙侧方松解辅助下SPO治疗的8例胸腰椎后凸畸形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8例患者中,男性3例,女性5例;年龄56.5岁(范围:18~71岁);休门病后凸患者3例,退变性后凸患者2例,腰椎内固定术后近端交界区后凸患者1例,胸腰段椎板切除术后后凸患者2例。评价指标为手术前后胸腰椎后凸角、截骨节段后凸角、矢状面平衡值(SVA)等影像学指标及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问卷表评分(ODI),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

8例患者截骨部位分别为T11~12者2例、T12~L1者3例、L1~2者3例;手术时间339 min(范围:247~416 min);出血量1 275 ml(范围:500~2 500 ml);随访时间16.5个月(范围:12~24个月)。8例患者术前胸腰椎后凸角为59.9°(范围:40°~73°),术后为9.5°(范围:-5.1°~20°),末次随访时为13.5°(范围:-1.3°~28°),平均矫正46.4°,矫正率78.0%;术前截骨节段后凸角为37.9°(范围:26°~46°),术后即刻为-1.3°(范围:-11°~13°),截骨节段椎体间隙平均张开39.2°,末次随访时为2.0°(范围:-13.5°~13°);术前腰椎前凸角为47.5°(范围:2°~76°),术后即刻为41.2°(范围:15°~62°),末次随访时为36.9°(范围:15°~58°);术前SVA为54 mm(范围:-34~149 mm),末次随访时为39 mm(范围:-3~119 mm);术前VAS为6.3分(范围:0~9分),末次随访时为3.0分(范围:0~6分);术前ODI评分为21.9分(范围:0~42分),末次随访时为11.0分(范围:0~26分)。末次随访时与术前相比,胸腰段后凸角(t=8.547,P=0.000)、截骨水平相邻椎体后凸角(t=9.739,P=0.000)、VAS评分(t=3.077,P=0.018)、ODI评分(t=5.800,P=0.001)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本组8例患者均未发生神经功能损伤并发症,2例既往有脊柱手术史的患者因术中剥离瘢痕与硬脊膜的粘连致硬脊膜出现裂口并发脑脊液漏,经对症处理后痊愈。

结论

对于40°左右的僵硬性胸腰椎后凸畸形采用经后路椎间隙侧方松解辅助下SPO可实现安全有效的畸形矫正。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艾司洛尔对脓毒性休克伴心动过速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单中心随机对照研究,以2016年6月至2017年8月入住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综合ICU的脓毒性休克患者为初筛对象,将经过24 h补液等抗休克治疗后心率仍≥100次/min的患者纳入研究,按随机数字法分为艾司洛尔组与对照组。艾司洛尔组在标准治疗的基础上应用艾司洛尔,起始剂量为25 mg/h,以80~100次/min为目标心率调整剂量,若心率持
癌性疼痛是中晚期肿瘤患者最常见的症状,影响了患者的生存质量,是临床医师及患者共同面临的棘手问题,消除癌性疼痛是肿瘤患者的基本权力,是临床医师的责任。临床报道癌痛的治疗有病因治疗、药物治疗及微创治疗,取得了一定的疗效,而关于癌性疼痛的个体化精准治疗、循序渐进的诊疗过程尚缺乏系统的研究和报道,现将癌性疼痛的个体化精准治疗述评如下。
目的观察改良微型钛板重建伸肌附着点在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7年2月在天津医院接受手术治疗的26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均采用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改良微型钛板固定+颈后伸肌群附着点重建治疗。患者男14例,女12例,年龄(59±18)岁。术后采用日本骨科协会(JOA)脊髓损害评分表评估手术前后神经功能改善情况,以颈椎度曲指数(CCI)来评估颈椎曲度变化情况,
脑死亡概念与判定标准已在全球多数国家达到共识。中国各界的认可度和认知度也越来越高。《中国成人脑死亡判定标准与操作规范(第二版)》保留了第一版的可操作性和可靠性特征,并对判定次数和前提条件进行了修订。希冀中国的脑死亡判定持续改进工作可促进医学和社会进步。
目的探讨右美托咪啶复合丙泊酚或七氟烷全麻对胃肠肿瘤腹腔镜手术患者应激和术后恢复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3月至2018年1月河南省肿瘤医院200例拟行腹腔镜胃肠肿瘤切除术患者(胃肿瘤、结肠肿瘤各100例),随机数字表法分为SP组(胃肿瘤手术+丙泊酚全麻50例)、SS组(胃肿瘤手术+七氟烷全麻50例)、CP组(结肠肿瘤手术+丙泊酚全麻50例)、CS组(结肠肿瘤手术+七氟烷全麻50例)4组,均采用
肌少症作为新型老年综合征已引起越来越多的关注,但其发病机制目前仍无定论。本文总结目前研究现状,归纳出在肌少症发病中发挥主要作用的信号通路,希望通过归纳总结部分肌少症相关的信号通路,以期为今后治疗肌少症提供新思路和靶点。
目的观察逐渐停药对瑞芬太尼持续输注所致痛觉过敏和术后疼痛的影响。方法2018年1至6月于宁波市第二医院行择期腹腔镜子宫切除术患者90例。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分级Ⅰ或Ⅱ级,年龄20~60岁。EXCEL软件随机分为3组(n=30):L组(小剂量瑞芬太尼组)、H组(大剂量瑞芬太尼组)和G组(大剂量瑞芬太尼逐渐停药组)。记录术后6、24 h时的机械痛阈值、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和镇痛药物消耗量。
神经元核内包涵体病是一种以中枢和周围神经系统神经元细胞核内嗜酸性透明包涵体形成为特征的慢性进展性神经变性疾病,临床症状具有高度异质性,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上皮髓交界区高信号是本病的特征性影像表现。
心血管医疗正在转向精准医学的模式。各种影像技术在心血管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后管理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近些年来,心血管影像技术发展迅速,并产生大量的数据。心血管疾病中大数据分析的指数增长和生物信息学的进步使得心血管医疗发生革命性的变化,因此特别需要人工智能帮助。人工智能包括机器学习和认知计算等。机器学习是人工智能的重要组成部分,已应用于心血管医学。计算机和影像技术的发展共同促进了机器学习在心血管影
目的检测骨癌痛患者血清中高迁移率族蛋白1(HMGB1)及相关炎症因子指标,探讨骨癌痛患者高迁移率族蛋白1与炎症介质之间的相互关系。方法收集嘉兴学院附属第一医院2016年11月至2017年8月疼痛科收住的晚期骨癌痛接受镇痛治疗的患者15例作为骨癌痛组,选择同期健康体检者15例作为健康对照组。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检测骨癌痛组治疗前、治疗后1周以及对照组血清中HMGB1、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