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古代文学中的悲怨美

来源 :青年文学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myz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中国古代文学作品有着独特的韵味与丰富的内涵。在我国优秀的文学作品中都有悲怨美表现形式,其中包括诗、词、歌、赋、散文、戏剧、小说等。悲怨在中国古代社会有着独特的审美意识,它结合了中国古代的伦理哲学、政治文化、审美情趣等,是中国古代文学作品意识形态上的主要旋律。悲怨源于人类共有的悲剧意识,与悲剧的形式化不一样,它旨在美学范畴中寻找一个意识形态美的定位。
  关键词:古代文学;悲怨美;悲怨文化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21-0-01
  一、引言
  在文化和思想的影响下,我国古代文学在创造上追求对悲怨情绪的抒发,通过悲怨形态在文学作品创作过程中展现悲怨意识,进而成就了悲怨形态的文学作品。文学作品中的意识形态是作者心理与文化的特质体现,因此悲怨美在古代文学作品所呈现的意识形态是反映我国古代社会心理、文化的客观特征。从悲怨美形态中寻找我国古代社会人民心理、文化是下文主要阐述的内容。
  二、悲怨美的形态
  (一)人类共有的悲剧意识
  “悲”是人的情感基本底色,在人的心理意识中占据一定的位置[1]。人通过“悲”的系列情绪的表现过程,得到“悲”的情感体验。情感上的体验感受是审美过程的一种需要,因此“悲”也是人的一种审美意识。通过文学艺术形式将“悲”的情感体验、审美意识赋予文学作品的审美意识,“悲”也就形成了一种文学艺术的意识形态。悲是人类精神意识的一种表现方式,它存在于人类精神的各个方面,影响着人们的生活行为。在人类文学作品中充分体现出来,如宗教、哲学和艺术等文学形式。
  (二)理性是悲剧意识最好的梳理条件
  悲剧的产生主要是在理性的思想中表现出来,它极其容易使人感受到生活的悲剧性。但又不能控制悲剧的发生。理性思想永远战胜不了时代的变迁,而人生的悲剧性建立在时代之前,这种相互冲突使悲剧意识无形之中以超理性作为出发点。这使悲剧性具有两层含义,分别为理性与超理性。即是人类对自身有限的意识,优势人类对自身超越性的意识。前者以客观的角度出发,显示出人类困境而产生的悲剧,后者是从主观的角度出发,对这种困境进行解决。这两层含义对宗教、哲学、艺术等人类文化的发展起着促进作用。悲剧意识是人类精神意识的一种。它对人类的生活行为有着很大影响。在人类文化的重要内容—宗教、哲学和艺术中充分地体现了悲剧的意识。宗教所表现的内涵为人类命运非理性把握的结果,它具有一种信仰,一种对宿命的论的信仰:人的所遭遇的一切都是预先注定的,是人类难以理解与控制。哲学与宗教恰恰相反,它是理性的产物,它相信人类的命运是可以同理性去改变与解决的;艺术则与存在于宗教与哲学之间,它并不急于判断,却沉醉于审美观照之中;始终保持对生命的敬畏感与惊奇感。
  (三)悲怨之核心
  文学不仅是一门语言艺术,而且是人类情感表达的一种方式。因此,“怨”表现形式有两种,一种为口头形式,另一种为文学形式。孔子的“诗可以怨”就形象的将“怨”渗透到文学中。孔子的“诗怨”对人们影响很大。一般都认为这里的“诗”主要针对于社会政治,如孔安国解释“怨”为“怨刺上政”(((论语集解})),大意为个体可以用“诗”来“责备”、“埋怨”、批评政治,与各个政治人员进行交流,使他们了解到当前的政治状况,从而改变社会现状。朱熹将孔子“诗怨”理解为“怨而不怒”,“怒”是人类由于实际行动造成不良情绪的表现形式,“不怒”就代表没有实际的行动表现,只是将心里的不痛快、不平衡情绪以文学艺术的形式表现出来,这与孔安国的理解相同。但根据前面对“怨”的分析得知,我们可以从另外的层面理解孔子的“诗怨”说,,即孔子以“怨”解“诗”有着另一种含义。就是将内心的愤怒转以文学的形式表达,发泄心理的“怨”来使心理平衡。由于文学的表达方法会受到一定的限制,对社会政治产生作用也不多。“诗以载道”不过是古代文人士子的一厢情愿罢了。正是由于文学具有“怨刺”与“泄怨”这两种作用,使得中国古代文人经常以诗的形式表达内心的“怨”,出现了很多具有“怨气”的怨诗、怨文。这类作品也就逐渐成为一种美学风格,严羽《沧浪诗话。诗体》就是一个代表,诗中将“怨”表现得淋漓尽致:“以怨名者,词有《寒夜怨》、《玉阶怨》。”锤嵘在《诗品》中评论作家作品时也常用“怨”字,如评李陵诗歌“文多楼枪,怨者之流”,班婕好“怨深文绮”,曹植“情兼雅怨”,左思“文典以怨”,沈约“长于清怨”等等。以“怨”作为主要内容的中国古代文学作品具有的独特美学风格,无论悲怨与其它民族的悲美形态有多大差异,但经过深入分析了解到,它们的产生都建立在悲剧意识的基础上。
  (四)悲怨的文化心理
  中国文化的心理结构存在着一个独特的性质—求和,它所表达的含义是个体与环境保持平稳与稳定,使生命的价值和心态也处于平衡状态。“求和”就是以“和”为目标去实现它。在这个过程中通过个体的不断调整达到目的。“和”的是个不真实的目标,它主要在周围的环境关系中体现出来,其中有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关系,这是确保实现“和”的重要内容,不仅与个体生命有很大关联,在生命价值的体现方面有着重要意义。因此,中国文化的“求和”特制要求个体以生命的保存为前提,从而实现自我价值的目的,在自我价值不能实现时,进而保持良好的心态,在进退过程中找到合适的平衡点。“求和”的文化心理特质使中华民族的性格在无形之中变得柔顺、富有弹性。同时影响了中国人面临悲剧时所表现的平和心态以及行为方式,从而形成了中国文学特有的悲怨美形态。
  参考文献:
  [1]吴静. 我国古代文学中的悲怨美研究[J]. 青年文学家,2016,03:73.
其他文献
基金项目:本项目由西藏大学硕士研究生创新人才培养科研基金资助。  摘 要:李白的诗歌和行为都表现出强烈的布衣意识,这与他自幼受到巴蜀文化的浸淫不无关系。蜀地容易出现诸如司马相如、赵蕤等的布衣奇才,他们的生平、学说和思想形成了蜀学传统中的布衣意识。李白受蜀地英才的影响,继承了他们以道自任的坚守、绝世独立的品质,他明确地表现了对自己布衣身份的认同,其一生都恪守布衣之道。  关键词:李白;巴蜀文化;布衣
[目的]探讨急性心力衰竭(AHF)患者血清激活素A(ACT-A)、胱抑素C(Cys-C)、B型脑钠肽(BNP)的水平变化及其意义.[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8年3月本院收治的98例A H F患者(观察组
[目的]探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患者血小板/淋巴细胞比率(PLR)、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Lp-PLA2)与卒中后抑郁(PSD)的相关性.[方法]100例住院的AIS患者,根据汉密尔顿抑郁量表1
摘 要:有这样两只鸟,一只生在中国西汉,飞到长沙王太傅窗前,引发主人无限遐思:仕途、生死,萦绕蔓延;另一只跨越千年,远在美利坚,诞生于一代鬼才爱伦坡笔下失意男子的窗前,诉述永不复焉,忧郁绝望无尽无边。两只鸟虽然相隔千年,相距万里,却也散发出那么几分相似的意味。然而不同国家,意识形态上的差异,文化的跨度,看似同样意味的形象又有着明显的区别。本文从比较文学中平行研究的基本研究方法入手,浅析《鵩鸟赋》与
摘 要:柳作为古今文人喜好吟咏的意象,千百年来给我们留下了大量脍炙人口的佳句。李商隐是唐代咏物诗大家,他的咏物诗大多托物寄慨,表现其自身的境遇命运、人生体验和精神意绪。其中,柳作为李商隐诗歌中经常出现的意象,在其咏物诗中具有鲜明的代表性。他对柳这一意象内涵的继承和开拓做出了重要贡献,特别是利用柳抒发宦途失意的失落与无奈之情,这对后世,尤其是两宋词坛关于柳意象内涵的进一步书写产生深远影响。  关键词
流程再造是90年代兴起的一项重要的管理变革,企业通过流程再造变革组织结构、生产管理及科研开发,从而在生产成本、制造质量、反应速度等方面取得显著绩效。本文以JS摩托车零部
摘 要:在现存的龚自珍诗作中,有很多诗篇洋溢着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在批判黑暗的社会现实的同时,诗人以独特的视角附着笔墨,或心系民生艰辛,或主张对外御侮,或渴盼济世之才,或呼唤社会改革,赋予了诗歌崭新的进步思想。  关键词:龚自珍;诗歌创作;爱国主义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21-0-01  在现存的龚自珍诗作中,有很多诗篇洋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