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数学来源于生活,并应用于生活。教学《圆的认识》,通过不同形状车轮自编故事导入新课,并引导学生寻找身边的物体哪些是圆形的,课末又引导学生探讨车轮为什么是圆形的,不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加深了学生对圆的认识,而且拉近了数学与生活的距离,使学生深刻体验到身边有数学,伸出手就能触摸到数学,从而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增强学生对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的能力。
关键词:《圆的认识》;教学设计;理念浅议
圆的认识是在学生学过了平面直线图形的认识和圆的初步认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研究曲线图形的开始,是学生认识发展的又一次飞跃。教学时采用尝试、操作相结合,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概括能力、探索精神和尝试精神。使个人实践与小组合作学习,互相讨论相结合,学生取长补短,团结协作,有利于发展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和数学语言的表达能力。
一、《圆的认识》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设计
经历思考和操作的过程,认识圆,知道各部分的名称;理解掌握圆的特征和画圆的方法。在画圆和动手操作的学习活动中,进行全面的思考,并能对结论给出有效的证明。在活动中提高观察比较、动手操作、分析推理和抽象概括的能力,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发展抽象的数学思维。运用所学知识理解实际生活,并解决简单实际问题,提高应用意识。体验数学活动中充满着探索与创新。在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从而激发参的积极性,建立自信;感受数学的严谨性;体验圆的广泛应用,感受圆的美。
(二)教学重难点设计
画圆,探索圆的特征,在活动中感受同圆或等圆里半径与直径的关系。
(三)教学过程设计
1.引入新课
师:对于圆,同学们一定不会陌生,说一说生活中在那里见到过圆?师:今天老师也给大家带来一些。在平静的水面上,如果我们从上面丢下一粒小石子,你会发现什么?其实这样的现象在生活中随处可见,我们一起来看看。(演示生活中的圆形)从这些图片中你找到圆了吗?师:正是因为有了这些圆,才使我们的世界如此的美丽而且神奇,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圆的世界,探寻圆的奥秘。
2.学习达标
(1)比较明确圆的概念。师:以前我们也学过一些平面图形,它们和圆形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吗?其他图形是线段围成的封闭的平面图形圆是由曲线围成的封闭平面图形。(2)初步体验。师:认识了圆,你能创造一个圆形吗?(以小组为单位用手边的材料创造圆,每人的方法尽量不要相同,比一比哪個小组想出的办法最多)。学生汇报,生评价。师:你最喜欢哪创造圆方式?为什么?A:沿物体轮廓方便但大小固定。B:利用绳子画,麻烦但可以画很大的圆。C:圆规很方便,但是不能太大。D:甩出一个圆不能留下痕迹。师:俗语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在同学们的努力之下,成功地利用各种方式画圆,考虑一下如果在本上画圆那种方式最好?(3)圆规画圆,学习画法。师:谁会用圆规画圆?给大家说说怎么画圆?要注意些什么?带着这些注意请大家在白纸上画一个圆。师:同桌互相看看,你们的圆在同一个位置上吗?为什么不在?这说明圆的位置由谁决定?钢针扎的点(圆心)大小一样吗?说明圆的大小由谁来决定?圆规两脚分开的距离(半径)。(4)学习圆个部分名称。师:像圆规扎出的点,两脚分开的距离都有名称下面我们一起看书自学它们。师:你学到了什么给大家介绍一下边介绍边在黑板上画出。生汇报,补充(或者直接由学生介绍,生补充,师小结学习)。(5)反馈矫正。认识了圆心、半径、直径,你能在圆里找到吗?在圆形中找出半径和直径。(6)再次体验,学习半径、直径的关系。请大家在圆形纸片上,找出圆心,画出半径和直径。圆一中同长也。所谓一中,同学们想想是指什么?同长呢?我国的这个发现,要比西方整整早了一千多年,听到这里有什么感受吗?
3.巩固目标
了解了这么多圆的知识,我们来一起完成几道题目
4.解决实际问题
师:在简单的自然现象中,在我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里,圆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想一想:为什么车轮都是圆形的?补充问题:想一想,怎样在操场画出一个半径为10米的大圆。(上课口述下课后以小组为单位在操场上试一试。)
5.全课总结
因为有了圆形,给我们的世界增添了美丽与神奇,使我们的物品更加的实用。更因为圆这个图形,有着独特的特征,所以人们在相互祝愿时常说:团圆、圆满、美满这样的例子有很多,只要我们仔细观察,大胆思考,一定会发现更多有用的知识。
二、《圆的认识》设计理念
圆是一种生活中最常见的平面图形,也是最简单的曲线图形。在教学中充分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回答日常生活中圆形的物体,并通过观察、操作、讨论使学生认识圆的形状,掌握圆的画法及圆各部分的名称,特征。学生获取知识兴趣浓厚,积极主动。①从生活实际引入,并在进行新知的探究活动中密切联系生产、生活实际。接着让学生举例生活中哪些地方见到过圆。课的开始,指导学生看图,学生从课件图片中很自然的说出那些是圆。接着让学生举例生活中哪些地方见到过圆形的物体。学生拿出事先准备好的图片让同学们了解在自然现象,建筑物,运动领域都能找到圆的足迹。让学生知道圆在一切平面图形中是最美的。课的结尾让学生讨论车轮为什么要制成圆的,车轴要装在什么地方并出示形象的动画,使学生具体的感知数学应用的广泛性,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潜移默化的对学生进行了学习目的教育。②思维往往是从动手开始的,在教学中,引导学生用多种感官参与到知识的生成过程中。要解决数学知识抽象性与学生思维形象性之间的矛盾,关键是引导学生动手操作。本节课在认识圆的各部分名称,理解圆的特征,教学圆的画法时,安排了让学生折一折、画一画、指一指、比一比、量一量等动手实践活动,引导学生用眼观察,动脑思考,动口参与讨论,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③重视激发学生求知欲。教学圆的认识时,注重给学生创设思维的空间,注意引导学生积极体验,自己产生问题意识,自己去探究、尝试,总结,从而主动获取知识。总之,在教学设计中,要采取多种形式的数学活动,体现形式美和简洁美,把知识的重点鲜明地展现在学生眼前。使学生掌握概念、帮助其提升思维水平。
(作者单位:贵州省瓮安七小)
关键词:《圆的认识》;教学设计;理念浅议
圆的认识是在学生学过了平面直线图形的认识和圆的初步认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研究曲线图形的开始,是学生认识发展的又一次飞跃。教学时采用尝试、操作相结合,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概括能力、探索精神和尝试精神。使个人实践与小组合作学习,互相讨论相结合,学生取长补短,团结协作,有利于发展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和数学语言的表达能力。
一、《圆的认识》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设计
经历思考和操作的过程,认识圆,知道各部分的名称;理解掌握圆的特征和画圆的方法。在画圆和动手操作的学习活动中,进行全面的思考,并能对结论给出有效的证明。在活动中提高观察比较、动手操作、分析推理和抽象概括的能力,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发展抽象的数学思维。运用所学知识理解实际生活,并解决简单实际问题,提高应用意识。体验数学活动中充满着探索与创新。在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从而激发参的积极性,建立自信;感受数学的严谨性;体验圆的广泛应用,感受圆的美。
(二)教学重难点设计
画圆,探索圆的特征,在活动中感受同圆或等圆里半径与直径的关系。
(三)教学过程设计
1.引入新课
师:对于圆,同学们一定不会陌生,说一说生活中在那里见到过圆?师:今天老师也给大家带来一些。在平静的水面上,如果我们从上面丢下一粒小石子,你会发现什么?其实这样的现象在生活中随处可见,我们一起来看看。(演示生活中的圆形)从这些图片中你找到圆了吗?师:正是因为有了这些圆,才使我们的世界如此的美丽而且神奇,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圆的世界,探寻圆的奥秘。
2.学习达标
(1)比较明确圆的概念。师:以前我们也学过一些平面图形,它们和圆形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吗?其他图形是线段围成的封闭的平面图形圆是由曲线围成的封闭平面图形。(2)初步体验。师:认识了圆,你能创造一个圆形吗?(以小组为单位用手边的材料创造圆,每人的方法尽量不要相同,比一比哪個小组想出的办法最多)。学生汇报,生评价。师:你最喜欢哪创造圆方式?为什么?A:沿物体轮廓方便但大小固定。B:利用绳子画,麻烦但可以画很大的圆。C:圆规很方便,但是不能太大。D:甩出一个圆不能留下痕迹。师:俗语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在同学们的努力之下,成功地利用各种方式画圆,考虑一下如果在本上画圆那种方式最好?(3)圆规画圆,学习画法。师:谁会用圆规画圆?给大家说说怎么画圆?要注意些什么?带着这些注意请大家在白纸上画一个圆。师:同桌互相看看,你们的圆在同一个位置上吗?为什么不在?这说明圆的位置由谁决定?钢针扎的点(圆心)大小一样吗?说明圆的大小由谁来决定?圆规两脚分开的距离(半径)。(4)学习圆个部分名称。师:像圆规扎出的点,两脚分开的距离都有名称下面我们一起看书自学它们。师:你学到了什么给大家介绍一下边介绍边在黑板上画出。生汇报,补充(或者直接由学生介绍,生补充,师小结学习)。(5)反馈矫正。认识了圆心、半径、直径,你能在圆里找到吗?在圆形中找出半径和直径。(6)再次体验,学习半径、直径的关系。请大家在圆形纸片上,找出圆心,画出半径和直径。圆一中同长也。所谓一中,同学们想想是指什么?同长呢?我国的这个发现,要比西方整整早了一千多年,听到这里有什么感受吗?
3.巩固目标
了解了这么多圆的知识,我们来一起完成几道题目
4.解决实际问题
师:在简单的自然现象中,在我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里,圆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想一想:为什么车轮都是圆形的?补充问题:想一想,怎样在操场画出一个半径为10米的大圆。(上课口述下课后以小组为单位在操场上试一试。)
5.全课总结
因为有了圆形,给我们的世界增添了美丽与神奇,使我们的物品更加的实用。更因为圆这个图形,有着独特的特征,所以人们在相互祝愿时常说:团圆、圆满、美满这样的例子有很多,只要我们仔细观察,大胆思考,一定会发现更多有用的知识。
二、《圆的认识》设计理念
圆是一种生活中最常见的平面图形,也是最简单的曲线图形。在教学中充分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回答日常生活中圆形的物体,并通过观察、操作、讨论使学生认识圆的形状,掌握圆的画法及圆各部分的名称,特征。学生获取知识兴趣浓厚,积极主动。①从生活实际引入,并在进行新知的探究活动中密切联系生产、生活实际。接着让学生举例生活中哪些地方见到过圆。课的开始,指导学生看图,学生从课件图片中很自然的说出那些是圆。接着让学生举例生活中哪些地方见到过圆形的物体。学生拿出事先准备好的图片让同学们了解在自然现象,建筑物,运动领域都能找到圆的足迹。让学生知道圆在一切平面图形中是最美的。课的结尾让学生讨论车轮为什么要制成圆的,车轴要装在什么地方并出示形象的动画,使学生具体的感知数学应用的广泛性,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潜移默化的对学生进行了学习目的教育。②思维往往是从动手开始的,在教学中,引导学生用多种感官参与到知识的生成过程中。要解决数学知识抽象性与学生思维形象性之间的矛盾,关键是引导学生动手操作。本节课在认识圆的各部分名称,理解圆的特征,教学圆的画法时,安排了让学生折一折、画一画、指一指、比一比、量一量等动手实践活动,引导学生用眼观察,动脑思考,动口参与讨论,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③重视激发学生求知欲。教学圆的认识时,注重给学生创设思维的空间,注意引导学生积极体验,自己产生问题意识,自己去探究、尝试,总结,从而主动获取知识。总之,在教学设计中,要采取多种形式的数学活动,体现形式美和简洁美,把知识的重点鲜明地展现在学生眼前。使学生掌握概念、帮助其提升思维水平。
(作者单位:贵州省瓮安七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