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清廉文化作为校园文化不可或缺的基因分子,对于清廉校园的建设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本文基于清廉文化的思想内涵与表现形式,探究清廉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的症结,揭示清廉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并力求探索形成具有可推广、可辐射、可示范的经验成果与方法途径,积极促成在高校形成尊廉崇洁、清廉公正、守法诚信的良好氛围,进而推进党风、校风、教风、学风、考风等建设。
关键词:高校;清廉;文化建设
引言
随着党的十九大提出坚定不移全面从严治党和浙江省十四次党代会精神提出建设“清廉浙江”的总体要求,积极打造“清廉教育”伟大工程势在必行。与此同时,伴随着高校的发展,不正之风也潜入大学校园,对大学生的价值导向与生活习惯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现今,我国反腐清廉工程虽在构建但未形成完善的体系、清廉文化进校园建设时间尚短未能深植校园等现状衍生出一系列问题,成为“清廉中国”建设道路上的绊脚石。为此,早日构建“权力防腐、制度防腐、文化防腐、思想防腐”立体反腐体系,推进清廉元素“进校园、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进行动”实施方案落实,充分发挥清廉文化因子、和谐育人环境、道德情感认同对学生个性发展的持续稳定影响,搭建清廉校园文化建设基石。
一、关于清廉校园文化的内涵
校园文化是一种以校园为主要空间,以学生为主体,涵盖校领导、教职工在内,以校园精神为主要特征的群体文化。作为校园文化的一个子文化,清廉校园文化与其他兄弟子文化“和而不同”,具有特殊性。从某种意义上讲,清廉校园文化是一种主体多元化,旨在帮助清廉校园文化参与者培育自律守法、正直诚信、廉洁节约、公平正义等价值觀与道德情感,进而凝聚中国传统文化内核,巩固社会核心价值体系地位,防止社会主义优秀文化流失的一种文化体系。清廉校园文化是以校园为实施阵地,以行政管理者、师生为参与对象,通过价值导向、环境感染、师生互动、人际交往等相互作用,与学校发生联系的人群共同创造的包含物质、精神、制度、文化等层面的群体文化。与中国传统廉政文化相比,清廉校园文化丰富了廉政文化的外延,廉政文化为清廉校园文化提供了理论支撑。
二、清廉校园文化建设的意义
(一)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夺取腐败斗争压倒性胜利的内在要求。新时代要有新气象,更要有新作为。“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和“社会发展靠人才,人才培养靠教育”的总体要求,决定了要全面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领导,牢固树立教育系统的清廉之风,努力为高水平人才培养提供校园文化支撑。反腐败斗争的形势要求从源头上坚持“无禁区、全覆盖、零容忍”,高校作为思想净化的重要阵地,要牢牢巩固“树新风”的地位。
(二)党风廉政制度建设全方位、多层次格局的要求。就目前而言,教育系统中某些“不和谐”的现象依然存在: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层层弱化虚化边缘化;党员领导干部“一岗双责”意识不强;党员教师纪律规矩意识淡薄;教育乱收费、学校违规办学、教师违反师德师风的现象时有发生;学校在招生考试、职务评聘、基建采购、合作办学、科研经费、后勤管理等领域的违纪违规问题易发多发等。这些现象都严重侵蚀着教育系统的风清气正,成为廉政文化建设路上的障碍。
(三)高校教育引导学生全面发展的终极诉求。教育肩负着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使命,教育的本色决定着受教育者的底色。校园作为接受文化熏陶的主要阵地,稳定、持续、深刻地接受清廉思想,是巩固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认同,“塑形”三观的伟大工程。高校的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促进校园“三风”的风清气正、教育生态的山清水秀,是立德树人的一个缩影,也是立德树人的力量保障。
三、清廉校园文化建设的问题
清廉文化自古以来受到统治者的重视,然而官方以文件的形式确立“廉政文化进学校”的要求相对较晚。伴随着清廉校园文化的推进,也暴露出种种问题,主要有:
(一)清廉建设的行为制度缺乏相应机制规范,约束定型“力不从心”。制度缺乏细节性和操作性,制度停留在翻版上级文件,没有落实的细节性规定,操作起来缺乏具体标准,为“有法不依、有规不循”现象产生提供了温床;制度缺乏界定性和强制性,文件原则性要求多,具体内容界定不清,加上监督乏力、追究无力,致使“有法小依、执法小严”的现象较为普遍。这种行为规范的脆弱,直接削弱了清廉文化建设的效果,挫伤了人们参与清廉文化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清廉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清廉教育“浅尝辄止”。目前,廉洁教育在部分院校的形势政治课里有所涉及但总体上看在校园文化生活中涉及廉洁文化内容还非常少,校园中的廉洁文化氛围还十分淡薄,廉洁文化还远未深入到校园,主要表现为:高校对于清廉文化建设的主阵地“思想政治课”较文化理论课重视度不够——任课教师对任课重要性存在感低、学校对课时的要求低(课时短)、学生视课程为“水课”等问题日益凸显。其次,高校多将教育的对象局限于领导干部和教职工,忽略对学生的关注,导致清廉教育的辐射圈、覆盖度有限。
(三)“廉洁”元素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相对滞后,环境构建“踟蹰不前”。长期以来,我们的教育方式、教育方法更多的倾斜于大学生的主观因素,不够重视甚至忽视了环境因素对大学生的重要影响。相比较其他建设,校园文化建设相对滞后,文化氛围不够浓厚、校园建筑较为陈旧,没有充分认识到廉洁文化在学校的教育教学、立德树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等方面的重要意义。廉洁特色标志牌、人本化标语等比较陈旧,缺乏完善与更新,未能达到环境育人的效果。
(四)清廉校园文化自觉与心理结构尚未扎根,价值导向“举步维艰”。清廉校园文化建设仅停留在满足工作需求的初级层次,以清廉为基础的道德理论人人皆知,但是以“清廉”为责任的自觉性相对不足。在“腐败亚文化”的侵蚀下,当个人利益与价值观选择发生冲突时,个人极易受到庸俗价值观的裹挟,往往采取“走后门”“托关系”等举动,对廉洁文化的消解和侵蚀不容小觑。 (五)舆论正负惩罚常态化、立体化有待完善,引领效果“收效甚微”。清廉教育宣传力度与当前清廉文化建设发展需求之间的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直接影响清廉校园文化建设效能。目前,清廉文化教育主要倚重理论教育,通过树立清廉先进典型,用先进榜样正能量引导师生提升学生精神境界的活动频率低,“为评奖而评奖”的活动大幅度存在,学生摄取清廉文化知识的机会少,廉洁文化符号挖掘不足,尚未形成浓厚的清廉氛围。
(六)清廉校园文化内核与价值目标定性不清,社会认同“有失偏颇”。不同群体对于清廉文化的需求不同,作为方兴未艾的清廉校园文化,其研究相对薄弱,不仅不能满足不同客体不同层次的需求,其所崇尚的文化内核与追求的价值目标也比较简单。清廉校园文化建设者往往割裂人治与法制的联系,往往偏废其一;社会中有失偏颇的社会心理,夸大了清廉校园文化建设中的障碍,对清廉文化建设的信心不足,以及对腐败的厌恶和热衷于走后门的畸形心态。
(七)清廉校园文化呈现形式与内容缺乏凝练,传播方式“千篇一律”。清廉文化教育受众客体定性狭隘直接决定着教育内容单一、模式固化。高校清廉文化建设形式相对单一,多拘泥于“挂横幅、文化展、理论课”,内容上缺少针对性,传播上缺乏感染力,前后衔接缺乏继承性,导致清廉校园文化建设影响力大打折扣。此外,清廉校园文化核心思想与其他领域提倡的价值观雷同或者混淆一谈、价值导向界定不清晰、倡廉因‘时’而动但缺乏持续性、传播方式千篇一律,缺乏创新与衔接时代、依托平台封闭狭隘等问题,日益成为清廉校园文化建设的瓶颈。
(八)清廉文化教育与高校文化建设“泾渭分明”,文化建设“孤军奋战”。在高校文化建设中,部分高校出现廉政与文化、廉政文化與校园文化“两张皮”的现象。就清廉抓清廉,就文化抓文化,清廉与文化脱节;清廉文化教育脱离于校园阵地,被视为独立的一部分,造成清廉文化与校园文化“各吹各调”。与此同时,清廉校园文化建设缺乏系统性、协同性、长期性与历时性,削弱了清廉文化的建设成效。
四、推动清廉校园文化的举措
清廉校园文化的建设应该多方并举、多管齐下,全方位、深层次地形成合力,以科学理论指导反腐倡廉建设、以科学制度保障反腐倡廉建设、以科学方法引导清廉文化建设。
(一)制度构建
清廉文化建设应该以先进的廉政理论为指导,以先进的廉政思想为核心,以先进的廉政制度为基础,以先进的廉政文学艺术为载体。结合高等学校的具体情况,将清廉文化建设因‘校’而化,用发展的眼光不断调整清廉文化建设的重点,通过规章制度的形式将理论成果实体化,形成健全完善的制度,促进清廉文化建设永葆活力。值得注意的是,清廉校园文化的构建仅仅靠一纸空文难以发挥功效,清廉校园文化的建设的关键在于源头上的治理与程序中的落实。清廉系统的漏洞在于问题产生于基层,产生于权力运行的末梢,唯有健全制度,实现部门、岗位、个人分层管理,才能确保制度的权威性。此外,在过程中增加规范、公平、公正、透明力度,落实学校信息公开要求,畅通师生员工民主管理的渠道,防止权力瓦解制度,从而在制度上保证清廉约束力。此外,健全相关激励机制、监督约束机制、责任追究机制,由畏惧意识上升到责任意识,为清廉文化的宣传提供制度支持。
(二)知识构建
结合新时代和“清廉浙江”要求,深度挖掘清廉题材,以新的视角、新的理念、新的力度开创高校清廉文化建设的新格局。在常规教育基础上擅于推陈出新,开拓新的领域。通过深化教育内容、创新教育形式,从中华民族传统优秀文化中汲取“清廉”文化营养,对接社会核心价值体系和清廉文化建设文件精神,升华为行动规范,借力理论知识学习将清廉文化理论扎根于心,加深文化理解与认同。强化清廉教育,要充分发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阵地作用,坚持“立德树人”为中心环节,将廉洁教育纳入教学培养计划,结合大学生校园实际编撰廉洁教育读本或在思政教学中安排清廉教育专题,宣讲廉洁政策法律法规,在专业课教学中渗透廉洁教育,实现清廉教育的全覆盖;组织师生员工学习党风廉政建设理论,开展党风廉洁教育活动;对领导干部,通过民主生活会、参观考察、专题讲座培训等形式开展廉洁教育活动。
(三)环境构建
廉洁文化为高校思政教育提供了较为现实和贴切的内容。高校的教育应该是围绕人如何发展的教育,要遵循学生的思想实际和心理需求规律,因‘时’制宜、因“思”而动,使廉洁、诚信、公平、守法等道德意志和法纪观念深植于学生头脑,极力营造一种“自律守法、正直诚信、廉洁节约、公平正义”的工作环境和浓厚文化氛围,培养一批未来反腐倡廉的推动者和实践者。学校要营造廉洁的自然环境,在校园建筑、人文景观、园林绿化等方面有效的融入廉洁元素,如安装廉洁灯箱、悬挂廉洁标语、设立廉洁标牌,让学校里的固有环境都能“说话”,点滴之间起到潜移默化的廉洁教育功能。此外,学校要贴近校园生活实际,组织师生开展丰富多彩的廉洁文化活动,如廉洁书画作品展、廉洁诗词吟诵会、廉洁影片展演、廉洁主题宣讲等,营造廉洁文化教育的浓厚氛围。要充实利用校园网站、宣传板、电子屏幕、校园广播、微博、公众号等载体,设置廉洁文化专栏,宣传廉洁政策等法规,弘扬廉洁典型事迹,用清廉的校园环境陶冶学生的情操。
(四)价值构建
清廉文化建设的主要参与者是领导干部、教师与在校大学生,形成三者的清廉文化情感认同至关重要。要求领导干部恪守宗旨、令行禁止、遵纪守法、风清气正;要求教师恪尽职守、躬身垂范、以身作则、廉洁从教;要求学生诚实守信、严以修身、自律节约、公平正义。要竭力提高廉洁理论知识教育和大学生主人翁意识锻造,培养民主法治观念、廉洁自律意识、权利法治意识;要极力引导大学生正确判断社会反腐廉政形势,树立反腐斗争必胜的坚定信心和信念,锻炼反腐的勇气;丰富大学生廉洁教育的方式,采用反腐案例宣传和警示教育相结合的方法,帮助大学生在实践中培养和锻炼崇高的廉洁价值观,提高大学生反腐的免疫力;让全体学生树立敬廉崇洁的思想,培养倡廉反腐的意识和能力,做到自尊自爱、诚实守信、遵规守纪、严于律己,凝结为稳固良好的价值观。 (五)舆论建构
要营造廉政文化的浓厚氛围,要充分借助优秀的传统廉政文化熏陶和正确的舆论导向规范功能,促进和推动清廉校园的建设。通过廉洁教育上大课、作报告、树典型的传统做法,借助现代传媒等渠道和手段,形成生动活泼、寓教于乐的清廉文化氛围。把清廉文化、奉献文化、守纪文化、礼仪文化等融入师德师风教育和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大力宣传校园清廉典型,使清廉理念达到“震撼一瞬间、激动一阵子、铭刻一辈子、影响一辈子”的效果。注重大力宣传教育系统清廉榜样典型,组织开展“最美三育人教师”选拔、“最受师生喜爱的书记”评比活动,举办“讲好身边的清廉榜样故事”等選树活动,让“思廉、促廉、敬廉、尚廉”成为大学生的共同追求,营造公平正义、风清气正的清风校园。通过多个渠道、多种方式、多方协力传播清廉基因,弘扬清廉文化,在校园里形成浓厚的氛围,使清廉文化真正入脑入心,为学校各项工作提供精神支撑。
(六)理念构建
自律守法、正直诚信、廉洁节约等价值观与道德情感是清廉文化理念内核。作为清廉文化教育的客体——领导、教职工、学生,要更正理念,明确自己在清廉教育中的角色担当,落实主体责任,切勿把教育停留在“走走过场、做做样子、喊喊口号”,对“失信、抄袭、作弊”等行为讳莫如深,惩治力度停留在“点到为止”。教育清廉校园文化建设必须要坚持人治与法制的统一,打造“制度防腐、监察防腐、思想防腐”立体工程,坚定理想信念不动摇,构建“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思想根基。高校清廉文化建设既要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充分利用课程中的廉政教育资源,让学生对当前社会中存在的腐败现象和不良风气的根源有所认识,从而正确评价党和政府在反腐倡廉过程中所做出的巨大成绩,使学生对党和国家充满战胜腐败的信心,又要积极营造风清气正的校园风气,对校园中不和谐的价值观进行拨正或取缔,防止腐败亚文化成为主流。
(七)载体构建
高校清廉文化建设既要坚持不懈地开展常规教育,又要顺应时代的潮流,总结新的内容,开拓新的领域,充分运用现有教育宣传载体,擅于利用主渠道以外的媒介载体传播廉政文化,以文化活动感召他人。根据现代网络和传媒易于接受的特点,利用好“网络课堂”、“内网平台”、“办公系统”、“微信平台”等现代化工具,利用党课、团课、就业指导等机会,通过寓言故事、微视频等通俗易懂的方式普及传统优秀文化,提高全体干部员工的接受度、参与度和支持度。“清廉校园”建设不宜单打独斗,需要形成合力,实现学校党委纪委牵头、各职能部门助力、广大师生良性互动的局面。利用现有平台,积极调动师生参与学校重大决策的积极性,鼓励其通过平台互动加入到征集、商议、讨论的过程中,同时将“权力置于阳光之下”,通过在线访谈、即时发布信息等方式,提高“清廉校园”建设的透明度。
(八)协同构建
从外部看,清廉校园文化建设不应“孤军奋战”,与其他文化建设联合共建;从内部看,需要打造“清廉文化+”育人工作机制,形成合力。将廉洁文化与校园文化相结合;将廉洁文化与师德教育相结合;廉洁文化与德育工作相结合;廉洁文化与教育教学活动相结合;廉洁文化与推进校务公开相结合;领导工作作风建设与廉政文化建设相结合;廉洁文化与家庭教育相结合。竭力打造“思想政治+学工+教务+宣传部”齐抓共建的立体模式。
结语
先进的文化不占领学生的头脑,与先进文化相背离的亚文化衍生出的“腐败亚文化”就会有机会在青年中渗透和扩散。校园文化作为学校的灵魂,在高校立德树人方面具有渗透、凝聚、导向功能。校园文化包括校风、学风、人文传统以及学校的规章制度和行为规范等。廉洁文化作为校园文化的一部分,其是否健康直接影响在校学生能否健康的成长,直接关系着学生情操的陶冶、心灵的启迪,对社会风气的引领举足轻重。领导干部廉洁从政、教师廉洁从教、学生树立廉洁意识,具体细化到内容,并开展相关的活动,如廉洁教育演讲等活动,可以将廉洁、阳光用权、秉公用权等思想渗透到教风、学风中去,真正地将廉政文化建设融合为高校文化建设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在高校校园里营造一种“自律心志,当时时自省、自警、自励;勤廉本色,当处处慎初、慎微、慎独”的氛围。
参考文献
[1]张敏.高校廉政文化建设的现状研究[J].报刊荟萃,2017年4月。
[2]斯阳、王华俊、韦敏、李琳.高校廉政文化建设的现状、不足及对策[J].廉政文化研究,2012年1期。
[3]郝峰、殷雄飞.高校廉洁文化建设的现状与对策分析[J].江苏高教,2010年,第112-114页。
[4]王琳.5W传播理论视角下的廉政文化进校园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3年。
[5]吴延溢.廉政文化建设的基本逻辑机理[J].湖北社会科学,2011年第10期。
[6]邱熠.高校廉政文化建设的思考[J].中国教育学刊,2015年第1期。
[7]余玉花、刘梦慈.论“育人”为目标的高校廉政文化建设[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2016年第4期。
[8]吕华.“清廉校园”建设益处多多[J].人民论坛,2017年5月上。
注:本课题系浙江财经大学2017年度党风廉政建设专项研究课题(项目编号:2017JJ09)的总结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
李永涛,浙江财经大学财税学院辅导员
(作者单位:浙江财经大学财税学院)
关键词:高校;清廉;文化建设
引言
随着党的十九大提出坚定不移全面从严治党和浙江省十四次党代会精神提出建设“清廉浙江”的总体要求,积极打造“清廉教育”伟大工程势在必行。与此同时,伴随着高校的发展,不正之风也潜入大学校园,对大学生的价值导向与生活习惯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现今,我国反腐清廉工程虽在构建但未形成完善的体系、清廉文化进校园建设时间尚短未能深植校园等现状衍生出一系列问题,成为“清廉中国”建设道路上的绊脚石。为此,早日构建“权力防腐、制度防腐、文化防腐、思想防腐”立体反腐体系,推进清廉元素“进校园、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进行动”实施方案落实,充分发挥清廉文化因子、和谐育人环境、道德情感认同对学生个性发展的持续稳定影响,搭建清廉校园文化建设基石。
一、关于清廉校园文化的内涵
校园文化是一种以校园为主要空间,以学生为主体,涵盖校领导、教职工在内,以校园精神为主要特征的群体文化。作为校园文化的一个子文化,清廉校园文化与其他兄弟子文化“和而不同”,具有特殊性。从某种意义上讲,清廉校园文化是一种主体多元化,旨在帮助清廉校园文化参与者培育自律守法、正直诚信、廉洁节约、公平正义等价值觀与道德情感,进而凝聚中国传统文化内核,巩固社会核心价值体系地位,防止社会主义优秀文化流失的一种文化体系。清廉校园文化是以校园为实施阵地,以行政管理者、师生为参与对象,通过价值导向、环境感染、师生互动、人际交往等相互作用,与学校发生联系的人群共同创造的包含物质、精神、制度、文化等层面的群体文化。与中国传统廉政文化相比,清廉校园文化丰富了廉政文化的外延,廉政文化为清廉校园文化提供了理论支撑。
二、清廉校园文化建设的意义
(一)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夺取腐败斗争压倒性胜利的内在要求。新时代要有新气象,更要有新作为。“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和“社会发展靠人才,人才培养靠教育”的总体要求,决定了要全面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领导,牢固树立教育系统的清廉之风,努力为高水平人才培养提供校园文化支撑。反腐败斗争的形势要求从源头上坚持“无禁区、全覆盖、零容忍”,高校作为思想净化的重要阵地,要牢牢巩固“树新风”的地位。
(二)党风廉政制度建设全方位、多层次格局的要求。就目前而言,教育系统中某些“不和谐”的现象依然存在: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层层弱化虚化边缘化;党员领导干部“一岗双责”意识不强;党员教师纪律规矩意识淡薄;教育乱收费、学校违规办学、教师违反师德师风的现象时有发生;学校在招生考试、职务评聘、基建采购、合作办学、科研经费、后勤管理等领域的违纪违规问题易发多发等。这些现象都严重侵蚀着教育系统的风清气正,成为廉政文化建设路上的障碍。
(三)高校教育引导学生全面发展的终极诉求。教育肩负着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使命,教育的本色决定着受教育者的底色。校园作为接受文化熏陶的主要阵地,稳定、持续、深刻地接受清廉思想,是巩固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认同,“塑形”三观的伟大工程。高校的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促进校园“三风”的风清气正、教育生态的山清水秀,是立德树人的一个缩影,也是立德树人的力量保障。
三、清廉校园文化建设的问题
清廉文化自古以来受到统治者的重视,然而官方以文件的形式确立“廉政文化进学校”的要求相对较晚。伴随着清廉校园文化的推进,也暴露出种种问题,主要有:
(一)清廉建设的行为制度缺乏相应机制规范,约束定型“力不从心”。制度缺乏细节性和操作性,制度停留在翻版上级文件,没有落实的细节性规定,操作起来缺乏具体标准,为“有法不依、有规不循”现象产生提供了温床;制度缺乏界定性和强制性,文件原则性要求多,具体内容界定不清,加上监督乏力、追究无力,致使“有法小依、执法小严”的现象较为普遍。这种行为规范的脆弱,直接削弱了清廉文化建设的效果,挫伤了人们参与清廉文化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清廉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清廉教育“浅尝辄止”。目前,廉洁教育在部分院校的形势政治课里有所涉及但总体上看在校园文化生活中涉及廉洁文化内容还非常少,校园中的廉洁文化氛围还十分淡薄,廉洁文化还远未深入到校园,主要表现为:高校对于清廉文化建设的主阵地“思想政治课”较文化理论课重视度不够——任课教师对任课重要性存在感低、学校对课时的要求低(课时短)、学生视课程为“水课”等问题日益凸显。其次,高校多将教育的对象局限于领导干部和教职工,忽略对学生的关注,导致清廉教育的辐射圈、覆盖度有限。
(三)“廉洁”元素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相对滞后,环境构建“踟蹰不前”。长期以来,我们的教育方式、教育方法更多的倾斜于大学生的主观因素,不够重视甚至忽视了环境因素对大学生的重要影响。相比较其他建设,校园文化建设相对滞后,文化氛围不够浓厚、校园建筑较为陈旧,没有充分认识到廉洁文化在学校的教育教学、立德树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等方面的重要意义。廉洁特色标志牌、人本化标语等比较陈旧,缺乏完善与更新,未能达到环境育人的效果。
(四)清廉校园文化自觉与心理结构尚未扎根,价值导向“举步维艰”。清廉校园文化建设仅停留在满足工作需求的初级层次,以清廉为基础的道德理论人人皆知,但是以“清廉”为责任的自觉性相对不足。在“腐败亚文化”的侵蚀下,当个人利益与价值观选择发生冲突时,个人极易受到庸俗价值观的裹挟,往往采取“走后门”“托关系”等举动,对廉洁文化的消解和侵蚀不容小觑。 (五)舆论正负惩罚常态化、立体化有待完善,引领效果“收效甚微”。清廉教育宣传力度与当前清廉文化建设发展需求之间的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直接影响清廉校园文化建设效能。目前,清廉文化教育主要倚重理论教育,通过树立清廉先进典型,用先进榜样正能量引导师生提升学生精神境界的活动频率低,“为评奖而评奖”的活动大幅度存在,学生摄取清廉文化知识的机会少,廉洁文化符号挖掘不足,尚未形成浓厚的清廉氛围。
(六)清廉校园文化内核与价值目标定性不清,社会认同“有失偏颇”。不同群体对于清廉文化的需求不同,作为方兴未艾的清廉校园文化,其研究相对薄弱,不仅不能满足不同客体不同层次的需求,其所崇尚的文化内核与追求的价值目标也比较简单。清廉校园文化建设者往往割裂人治与法制的联系,往往偏废其一;社会中有失偏颇的社会心理,夸大了清廉校园文化建设中的障碍,对清廉文化建设的信心不足,以及对腐败的厌恶和热衷于走后门的畸形心态。
(七)清廉校园文化呈现形式与内容缺乏凝练,传播方式“千篇一律”。清廉文化教育受众客体定性狭隘直接决定着教育内容单一、模式固化。高校清廉文化建设形式相对单一,多拘泥于“挂横幅、文化展、理论课”,内容上缺少针对性,传播上缺乏感染力,前后衔接缺乏继承性,导致清廉校园文化建设影响力大打折扣。此外,清廉校园文化核心思想与其他领域提倡的价值观雷同或者混淆一谈、价值导向界定不清晰、倡廉因‘时’而动但缺乏持续性、传播方式千篇一律,缺乏创新与衔接时代、依托平台封闭狭隘等问题,日益成为清廉校园文化建设的瓶颈。
(八)清廉文化教育与高校文化建设“泾渭分明”,文化建设“孤军奋战”。在高校文化建设中,部分高校出现廉政与文化、廉政文化與校园文化“两张皮”的现象。就清廉抓清廉,就文化抓文化,清廉与文化脱节;清廉文化教育脱离于校园阵地,被视为独立的一部分,造成清廉文化与校园文化“各吹各调”。与此同时,清廉校园文化建设缺乏系统性、协同性、长期性与历时性,削弱了清廉文化的建设成效。
四、推动清廉校园文化的举措
清廉校园文化的建设应该多方并举、多管齐下,全方位、深层次地形成合力,以科学理论指导反腐倡廉建设、以科学制度保障反腐倡廉建设、以科学方法引导清廉文化建设。
(一)制度构建
清廉文化建设应该以先进的廉政理论为指导,以先进的廉政思想为核心,以先进的廉政制度为基础,以先进的廉政文学艺术为载体。结合高等学校的具体情况,将清廉文化建设因‘校’而化,用发展的眼光不断调整清廉文化建设的重点,通过规章制度的形式将理论成果实体化,形成健全完善的制度,促进清廉文化建设永葆活力。值得注意的是,清廉校园文化的构建仅仅靠一纸空文难以发挥功效,清廉校园文化的建设的关键在于源头上的治理与程序中的落实。清廉系统的漏洞在于问题产生于基层,产生于权力运行的末梢,唯有健全制度,实现部门、岗位、个人分层管理,才能确保制度的权威性。此外,在过程中增加规范、公平、公正、透明力度,落实学校信息公开要求,畅通师生员工民主管理的渠道,防止权力瓦解制度,从而在制度上保证清廉约束力。此外,健全相关激励机制、监督约束机制、责任追究机制,由畏惧意识上升到责任意识,为清廉文化的宣传提供制度支持。
(二)知识构建
结合新时代和“清廉浙江”要求,深度挖掘清廉题材,以新的视角、新的理念、新的力度开创高校清廉文化建设的新格局。在常规教育基础上擅于推陈出新,开拓新的领域。通过深化教育内容、创新教育形式,从中华民族传统优秀文化中汲取“清廉”文化营养,对接社会核心价值体系和清廉文化建设文件精神,升华为行动规范,借力理论知识学习将清廉文化理论扎根于心,加深文化理解与认同。强化清廉教育,要充分发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阵地作用,坚持“立德树人”为中心环节,将廉洁教育纳入教学培养计划,结合大学生校园实际编撰廉洁教育读本或在思政教学中安排清廉教育专题,宣讲廉洁政策法律法规,在专业课教学中渗透廉洁教育,实现清廉教育的全覆盖;组织师生员工学习党风廉政建设理论,开展党风廉洁教育活动;对领导干部,通过民主生活会、参观考察、专题讲座培训等形式开展廉洁教育活动。
(三)环境构建
廉洁文化为高校思政教育提供了较为现实和贴切的内容。高校的教育应该是围绕人如何发展的教育,要遵循学生的思想实际和心理需求规律,因‘时’制宜、因“思”而动,使廉洁、诚信、公平、守法等道德意志和法纪观念深植于学生头脑,极力营造一种“自律守法、正直诚信、廉洁节约、公平正义”的工作环境和浓厚文化氛围,培养一批未来反腐倡廉的推动者和实践者。学校要营造廉洁的自然环境,在校园建筑、人文景观、园林绿化等方面有效的融入廉洁元素,如安装廉洁灯箱、悬挂廉洁标语、设立廉洁标牌,让学校里的固有环境都能“说话”,点滴之间起到潜移默化的廉洁教育功能。此外,学校要贴近校园生活实际,组织师生开展丰富多彩的廉洁文化活动,如廉洁书画作品展、廉洁诗词吟诵会、廉洁影片展演、廉洁主题宣讲等,营造廉洁文化教育的浓厚氛围。要充实利用校园网站、宣传板、电子屏幕、校园广播、微博、公众号等载体,设置廉洁文化专栏,宣传廉洁政策等法规,弘扬廉洁典型事迹,用清廉的校园环境陶冶学生的情操。
(四)价值构建
清廉文化建设的主要参与者是领导干部、教师与在校大学生,形成三者的清廉文化情感认同至关重要。要求领导干部恪守宗旨、令行禁止、遵纪守法、风清气正;要求教师恪尽职守、躬身垂范、以身作则、廉洁从教;要求学生诚实守信、严以修身、自律节约、公平正义。要竭力提高廉洁理论知识教育和大学生主人翁意识锻造,培养民主法治观念、廉洁自律意识、权利法治意识;要极力引导大学生正确判断社会反腐廉政形势,树立反腐斗争必胜的坚定信心和信念,锻炼反腐的勇气;丰富大学生廉洁教育的方式,采用反腐案例宣传和警示教育相结合的方法,帮助大学生在实践中培养和锻炼崇高的廉洁价值观,提高大学生反腐的免疫力;让全体学生树立敬廉崇洁的思想,培养倡廉反腐的意识和能力,做到自尊自爱、诚实守信、遵规守纪、严于律己,凝结为稳固良好的价值观。 (五)舆论建构
要营造廉政文化的浓厚氛围,要充分借助优秀的传统廉政文化熏陶和正确的舆论导向规范功能,促进和推动清廉校园的建设。通过廉洁教育上大课、作报告、树典型的传统做法,借助现代传媒等渠道和手段,形成生动活泼、寓教于乐的清廉文化氛围。把清廉文化、奉献文化、守纪文化、礼仪文化等融入师德师风教育和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大力宣传校园清廉典型,使清廉理念达到“震撼一瞬间、激动一阵子、铭刻一辈子、影响一辈子”的效果。注重大力宣传教育系统清廉榜样典型,组织开展“最美三育人教师”选拔、“最受师生喜爱的书记”评比活动,举办“讲好身边的清廉榜样故事”等選树活动,让“思廉、促廉、敬廉、尚廉”成为大学生的共同追求,营造公平正义、风清气正的清风校园。通过多个渠道、多种方式、多方协力传播清廉基因,弘扬清廉文化,在校园里形成浓厚的氛围,使清廉文化真正入脑入心,为学校各项工作提供精神支撑。
(六)理念构建
自律守法、正直诚信、廉洁节约等价值观与道德情感是清廉文化理念内核。作为清廉文化教育的客体——领导、教职工、学生,要更正理念,明确自己在清廉教育中的角色担当,落实主体责任,切勿把教育停留在“走走过场、做做样子、喊喊口号”,对“失信、抄袭、作弊”等行为讳莫如深,惩治力度停留在“点到为止”。教育清廉校园文化建设必须要坚持人治与法制的统一,打造“制度防腐、监察防腐、思想防腐”立体工程,坚定理想信念不动摇,构建“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思想根基。高校清廉文化建设既要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充分利用课程中的廉政教育资源,让学生对当前社会中存在的腐败现象和不良风气的根源有所认识,从而正确评价党和政府在反腐倡廉过程中所做出的巨大成绩,使学生对党和国家充满战胜腐败的信心,又要积极营造风清气正的校园风气,对校园中不和谐的价值观进行拨正或取缔,防止腐败亚文化成为主流。
(七)载体构建
高校清廉文化建设既要坚持不懈地开展常规教育,又要顺应时代的潮流,总结新的内容,开拓新的领域,充分运用现有教育宣传载体,擅于利用主渠道以外的媒介载体传播廉政文化,以文化活动感召他人。根据现代网络和传媒易于接受的特点,利用好“网络课堂”、“内网平台”、“办公系统”、“微信平台”等现代化工具,利用党课、团课、就业指导等机会,通过寓言故事、微视频等通俗易懂的方式普及传统优秀文化,提高全体干部员工的接受度、参与度和支持度。“清廉校园”建设不宜单打独斗,需要形成合力,实现学校党委纪委牵头、各职能部门助力、广大师生良性互动的局面。利用现有平台,积极调动师生参与学校重大决策的积极性,鼓励其通过平台互动加入到征集、商议、讨论的过程中,同时将“权力置于阳光之下”,通过在线访谈、即时发布信息等方式,提高“清廉校园”建设的透明度。
(八)协同构建
从外部看,清廉校园文化建设不应“孤军奋战”,与其他文化建设联合共建;从内部看,需要打造“清廉文化+”育人工作机制,形成合力。将廉洁文化与校园文化相结合;将廉洁文化与师德教育相结合;廉洁文化与德育工作相结合;廉洁文化与教育教学活动相结合;廉洁文化与推进校务公开相结合;领导工作作风建设与廉政文化建设相结合;廉洁文化与家庭教育相结合。竭力打造“思想政治+学工+教务+宣传部”齐抓共建的立体模式。
结语
先进的文化不占领学生的头脑,与先进文化相背离的亚文化衍生出的“腐败亚文化”就会有机会在青年中渗透和扩散。校园文化作为学校的灵魂,在高校立德树人方面具有渗透、凝聚、导向功能。校园文化包括校风、学风、人文传统以及学校的规章制度和行为规范等。廉洁文化作为校园文化的一部分,其是否健康直接影响在校学生能否健康的成长,直接关系着学生情操的陶冶、心灵的启迪,对社会风气的引领举足轻重。领导干部廉洁从政、教师廉洁从教、学生树立廉洁意识,具体细化到内容,并开展相关的活动,如廉洁教育演讲等活动,可以将廉洁、阳光用权、秉公用权等思想渗透到教风、学风中去,真正地将廉政文化建设融合为高校文化建设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在高校校园里营造一种“自律心志,当时时自省、自警、自励;勤廉本色,当处处慎初、慎微、慎独”的氛围。
参考文献
[1]张敏.高校廉政文化建设的现状研究[J].报刊荟萃,2017年4月。
[2]斯阳、王华俊、韦敏、李琳.高校廉政文化建设的现状、不足及对策[J].廉政文化研究,2012年1期。
[3]郝峰、殷雄飞.高校廉洁文化建设的现状与对策分析[J].江苏高教,2010年,第112-114页。
[4]王琳.5W传播理论视角下的廉政文化进校园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3年。
[5]吴延溢.廉政文化建设的基本逻辑机理[J].湖北社会科学,2011年第10期。
[6]邱熠.高校廉政文化建设的思考[J].中国教育学刊,2015年第1期。
[7]余玉花、刘梦慈.论“育人”为目标的高校廉政文化建设[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2016年第4期。
[8]吕华.“清廉校园”建设益处多多[J].人民论坛,2017年5月上。
注:本课题系浙江财经大学2017年度党风廉政建设专项研究课题(项目编号:2017JJ09)的总结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
李永涛,浙江财经大学财税学院辅导员
(作者单位:浙江财经大学财税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