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据显示,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到六十年代初,中国进行了3次强制性全民种痘和2次接种行动,5亿多人口共发放了18亿剂牛痘疫苗。而从1963年之后,中国每隔6年仍然要普种一次天花疫苗,直到在全球扑灭天花委员会宣布已经彻底消灭天花的一年多之后,1981年,中国宣布停止种痘。
全民行动
接种天花疫苗几乎是全民记忆,对于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就从事疾控防治工作的工作人员来说,更是抹不去的生活痕迹。
“小孩也种,大人也种,需要的种痘员很多,我们经常要培训他们。”从1957年开始在北京市疾控中心工作的黄素娟今年已经78岁,“那时候要求60岁以下,除了有禁忌症、外出、临时发病等情况外,必须普种,接种率必须要达到80%。
1950年,北京有80万人接种了牛痘,再加上1949年接种的31万人,已经建立起了预防天花的屏障。在新中国的大中城市中消灭天花,北京应该是第一个。第二个是上海,比北京晚了一年多。
中国比全世界消灭天花早了十几年,在中国消灭天花运动如火如荼的时候,1959年,世卫组织才终于开展了全球天花消灭行动。而此时,中国还不是世卫组织成员国。
北京解放后,新成立的公共卫生局就设立了防疫班,负责传染病的防治工作。同时,公共卫生局颁布《传染病预防及处理暂行办法》,确定了14种法定传染病(即:鼠疫、霍乱、天花、白喉、猩红热、流行性乙型脑炎、回归热、伤寒及副伤寒、斑疹伤寒、痢疾、麻疹、黑热病、百日咳、流行性脑脊髓膜炎)。其中,鼠疫、霍乱、天花被称为3大烈性传染病。
在由北京市卫生局老专家刘国柱编著的《北京卫生志》上,一些数据看上去极为惊人。“1952年,首都人民进行灭蝇活动。全年灭蝇1亿4千万只。”
作为四害之首的老鼠难逃浩劫。在1956年2月,仅仅北京市在一个月之内就捕鼠1600万只。从1919年至今,从全国来看鼠疫属于控制范围内,对此,灭鼠行动被认为成效显著。
天花被消灭了,鼠疫被控制了,而霍乱在爱国卫生运动中也几乎销声匿迹了。但在1965年,北京市又出现了一例霍乱病例。“所以,那一年之后又开始打霍乱疫苗了。”北京市疾控中心老专家唐耀武说道,但霍乱疫苗的效果并不好。随着医疗水平的提高,霍乱完全可以治愈,霍乱防治也就完全脱离了疫苗。
秘诀仍然是高效的政治动员
1957年初夏,毛泽东接见当时的上海医学院一级教授、我国流行病学重要奠基人、血吸虫病防治专家苏德隆。毛泽东问:“3年能否消灭血吸虫病?”苏隆德说:“不能。”毛泽东又问:“5年呢?”苏德隆说:“也不能。”毛泽东又问:“那七八年呢?”此时,旁边有人杵了杵苏德隆。苏德隆回答道:“限定年限消灭是可能的!”
为兑现“限定年限消灭”的诺言,1958年初,苏德隆在上海血吸虫病最为严重的青浦摆开战场,成立了“血防试验田”。彼时还没有调往北京防疫站的戴科就在苏德隆组建的队伍之中。
在河道纵横、水网密布的青浦,要消灭巨量的血吸虫宿主——钉螺,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苏德隆的队伍开始发动群众,抽干河水,铲除浅滩,重砌石头与码头。并用砒霜加上石灰,自制砒霜钙,喷药灭螺。那时候,采用的是“毁其居,灭其族”的灭螺方针,3年之后,他们取得了成果。
1958年,江西余江县率先在全国消灭血吸虫病。余江县的秘诀仍然是高效的政治运动,组织全民挖沟挖土填埋钉螺。
前去考察的苏德隆曾感慨道:“此塘钉螺可用药杀,一次不行,两次,这比民工填土合算。”在1958年“拔白旗”政治运动中,他的这个意见被称为“刮起一股阴风,否定土埋钉螺”。
余江县的血防攻坚战并没有在1958年结束,直至今日,在湖南、湖北、江西等地,血吸虫的防治工作一如既往的艰巨。
按照世界卫生组织规定的目标,2012年,全球将消除麻疹;2020年,全球将消灭疟疾,但业内专家指出,疟疾疫苗的科研进展并不顺利。与此同时,新型传染病的恐怖已然笼罩在人类的头上。
人类与传染病的战争远未结束。
·相关链接·
人类能消除传染病吗?
消灭是指某传染病的传播自消灭之日起永远终止,并达到全球所有国家永不再发生该种传染病。人类真能消灭传染病吗?
清朝康熙皇帝曾大力推广种痘术,并取得了成效:在皇宫中开展种痘后出生的20位皇子有17位长大成年,而此前的15位皇子中只有7位长大成年。中国的种痘术传到了西方,经过英国詹纳医生的改进,成了牛痘接种。
1813年,美国国会通过疫苗法案,确保美国公众都能获得安全的天花疫苗;1853年,英国国会立法强制进行天花疫苗接种。天花这种疾病在一些较发达的国家逐渐消失。
到1914年,大多数工业国家的天花发病率都已降到相当低的水平,但直到20世纪80年代中晚期,这些国家仍进行天花疫苗接种以防从国外带来的病毒。
一部分国家先消除天花以后,人类看到了消除这种传染病的希望。1959年,世界卫生大会接受了苏联卫生部副部长日丹诺夫的提议,开展全球消除天花运动。
1979年,世界卫生组织宣布天花在全世界范围内被消除。这是人类有史以来第一次对一种疾病取得完胜——尽管付出了巨大的代价。接下来,人们把下一个目标锁定为脊髓灰质炎。
目前世界上已经有一些地区消除了脊髓灰质炎:美洲是1994年,中国和西太平洋地区的其他一些国家是在2000年,欧洲是2002年。到2006年,全球只剩下尼日利亚、印度、巴基斯坦和阿富汗4个国家还有地方性的脊髓灰质炎。
即使一个国家或地区成功消除一种传染病后,还是需要防止3种情况,一种是从境外输入的感染病例,这可以通过严格的检疫措施来避免;一种是实验室感染,这需要实验室的严格管理来预防;还有一种是“疫苗衍生性病毒感染。”
“疫苗衍生性病毒感染”是指接种疫苗后反而发生了感染,这是因为用于制备疫苗的病毒株尽管经过减毒处理,但依然存在突变和毒力回升的可能。一些发达国家已经用没有突变和毒力回升危险的灭活疫苗来代替减毒活疫苗。
无论以上哪一种情况,都需要拥有良好的监控系统来应对。一旦发现病例,就应及时隔离、治疗,只有这样,才能防止疾病扩散、不会前功尽弃。
(摘自《瞭望东方周刊》2010年第38期)B③
全民行动
接种天花疫苗几乎是全民记忆,对于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就从事疾控防治工作的工作人员来说,更是抹不去的生活痕迹。
“小孩也种,大人也种,需要的种痘员很多,我们经常要培训他们。”从1957年开始在北京市疾控中心工作的黄素娟今年已经78岁,“那时候要求60岁以下,除了有禁忌症、外出、临时发病等情况外,必须普种,接种率必须要达到80%。
1950年,北京有80万人接种了牛痘,再加上1949年接种的31万人,已经建立起了预防天花的屏障。在新中国的大中城市中消灭天花,北京应该是第一个。第二个是上海,比北京晚了一年多。
中国比全世界消灭天花早了十几年,在中国消灭天花运动如火如荼的时候,1959年,世卫组织才终于开展了全球天花消灭行动。而此时,中国还不是世卫组织成员国。
北京解放后,新成立的公共卫生局就设立了防疫班,负责传染病的防治工作。同时,公共卫生局颁布《传染病预防及处理暂行办法》,确定了14种法定传染病(即:鼠疫、霍乱、天花、白喉、猩红热、流行性乙型脑炎、回归热、伤寒及副伤寒、斑疹伤寒、痢疾、麻疹、黑热病、百日咳、流行性脑脊髓膜炎)。其中,鼠疫、霍乱、天花被称为3大烈性传染病。
在由北京市卫生局老专家刘国柱编著的《北京卫生志》上,一些数据看上去极为惊人。“1952年,首都人民进行灭蝇活动。全年灭蝇1亿4千万只。”
作为四害之首的老鼠难逃浩劫。在1956年2月,仅仅北京市在一个月之内就捕鼠1600万只。从1919年至今,从全国来看鼠疫属于控制范围内,对此,灭鼠行动被认为成效显著。
天花被消灭了,鼠疫被控制了,而霍乱在爱国卫生运动中也几乎销声匿迹了。但在1965年,北京市又出现了一例霍乱病例。“所以,那一年之后又开始打霍乱疫苗了。”北京市疾控中心老专家唐耀武说道,但霍乱疫苗的效果并不好。随着医疗水平的提高,霍乱完全可以治愈,霍乱防治也就完全脱离了疫苗。
秘诀仍然是高效的政治动员
1957年初夏,毛泽东接见当时的上海医学院一级教授、我国流行病学重要奠基人、血吸虫病防治专家苏德隆。毛泽东问:“3年能否消灭血吸虫病?”苏隆德说:“不能。”毛泽东又问:“5年呢?”苏德隆说:“也不能。”毛泽东又问:“那七八年呢?”此时,旁边有人杵了杵苏德隆。苏德隆回答道:“限定年限消灭是可能的!”
为兑现“限定年限消灭”的诺言,1958年初,苏德隆在上海血吸虫病最为严重的青浦摆开战场,成立了“血防试验田”。彼时还没有调往北京防疫站的戴科就在苏德隆组建的队伍之中。
在河道纵横、水网密布的青浦,要消灭巨量的血吸虫宿主——钉螺,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苏德隆的队伍开始发动群众,抽干河水,铲除浅滩,重砌石头与码头。并用砒霜加上石灰,自制砒霜钙,喷药灭螺。那时候,采用的是“毁其居,灭其族”的灭螺方针,3年之后,他们取得了成果。
1958年,江西余江县率先在全国消灭血吸虫病。余江县的秘诀仍然是高效的政治运动,组织全民挖沟挖土填埋钉螺。
前去考察的苏德隆曾感慨道:“此塘钉螺可用药杀,一次不行,两次,这比民工填土合算。”在1958年“拔白旗”政治运动中,他的这个意见被称为“刮起一股阴风,否定土埋钉螺”。
余江县的血防攻坚战并没有在1958年结束,直至今日,在湖南、湖北、江西等地,血吸虫的防治工作一如既往的艰巨。
按照世界卫生组织规定的目标,2012年,全球将消除麻疹;2020年,全球将消灭疟疾,但业内专家指出,疟疾疫苗的科研进展并不顺利。与此同时,新型传染病的恐怖已然笼罩在人类的头上。
人类与传染病的战争远未结束。
·相关链接·
人类能消除传染病吗?
消灭是指某传染病的传播自消灭之日起永远终止,并达到全球所有国家永不再发生该种传染病。人类真能消灭传染病吗?
清朝康熙皇帝曾大力推广种痘术,并取得了成效:在皇宫中开展种痘后出生的20位皇子有17位长大成年,而此前的15位皇子中只有7位长大成年。中国的种痘术传到了西方,经过英国詹纳医生的改进,成了牛痘接种。
1813年,美国国会通过疫苗法案,确保美国公众都能获得安全的天花疫苗;1853年,英国国会立法强制进行天花疫苗接种。天花这种疾病在一些较发达的国家逐渐消失。
到1914年,大多数工业国家的天花发病率都已降到相当低的水平,但直到20世纪80年代中晚期,这些国家仍进行天花疫苗接种以防从国外带来的病毒。
一部分国家先消除天花以后,人类看到了消除这种传染病的希望。1959年,世界卫生大会接受了苏联卫生部副部长日丹诺夫的提议,开展全球消除天花运动。
1979年,世界卫生组织宣布天花在全世界范围内被消除。这是人类有史以来第一次对一种疾病取得完胜——尽管付出了巨大的代价。接下来,人们把下一个目标锁定为脊髓灰质炎。
目前世界上已经有一些地区消除了脊髓灰质炎:美洲是1994年,中国和西太平洋地区的其他一些国家是在2000年,欧洲是2002年。到2006年,全球只剩下尼日利亚、印度、巴基斯坦和阿富汗4个国家还有地方性的脊髓灰质炎。
即使一个国家或地区成功消除一种传染病后,还是需要防止3种情况,一种是从境外输入的感染病例,这可以通过严格的检疫措施来避免;一种是实验室感染,这需要实验室的严格管理来预防;还有一种是“疫苗衍生性病毒感染。”
“疫苗衍生性病毒感染”是指接种疫苗后反而发生了感染,这是因为用于制备疫苗的病毒株尽管经过减毒处理,但依然存在突变和毒力回升的可能。一些发达国家已经用没有突变和毒力回升危险的灭活疫苗来代替减毒活疫苗。
无论以上哪一种情况,都需要拥有良好的监控系统来应对。一旦发现病例,就应及时隔离、治疗,只有这样,才能防止疾病扩散、不会前功尽弃。
(摘自《瞭望东方周刊》2010年第38期)B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