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卿本佳人,何苦淮南为橘,淮北为枳。到底是什么原因,让跨国公司在中国就不怕坏了名声呢?面对洋品牌的双重标准,一味膝跳反射似的抗议,已被证明效果不彰。关键还是要看清洋品牌们“双重标准”背后的公关逻辑。
2011年11月,“因爱而生”的跨国巨头强生,又一次遭遇公关危机。据美国“安全化妆品运动联盟”(CSC)报告称,两年前就被验出含有两种有毒物质的强生婴儿洗头水,至今仍在中、美、澳大利亚等国销售。而在丹麦、芬兰以及英国和日本等市场,含毒成分已被清除出洗头水配方。
6年来,强生3次爆出“含毒”丑闻。尤其让中国媒体感到愤怒的是,自2009年9月以来,强生产品召回的次数高达22次,却全与中国无关。
中国网的一份舆情观察报告显示,自2011年11月1日强生“双重标准”门曝光以来,媒体对此事的关注持续了10天,相比于其他突发事件的5天关注周期延长了一倍。有86%的受调查者认为,强生针对不同国家实行不同标准,存在歧视成分。“强生在公众心目中那个温和无刺激、给婴儿最好呵护的形象已经支离破碎。”
这已经不是强生第一次被指“双重标准”了,相信也不会是最后一次。而随便百度一下,在国内被指双重标准的跨国企业,不只强生一家,世界知名品牌纷纷上榜。如2011年年初,丰田召回油门和刹车有缺陷的汽车,在日、美、英等市场召回近170万辆,但在中国内地却没有召回一辆。
其实早有研究者指出,一些跨国公司长期以来存在着一个严重问题,即把中国当做一个推销二流产品及服务的市场,这种态度正是他们奉行双重标准的深层原因。关键是这种态度,并不会影响到他们在中国市场的既得利益。
虽然舆论对强生的鞭挞持续,但却难以提出有效的处罚措施。在这一场纷争中,批评不得不转向另一个靶标——相关标准的滞后和缺失。但根据国情,话题到此就再难起波澜了,洋品牌们对这点看得很清楚。
对企业来说,品牌美誉度是鱼,利益最大化是熊掌。企业追求品牌美誉度,并不是它天然渴望流淌的“道德的血液”,而是一个良好的形象,更有利于获得利润。鱼与熊掌兼得当然好,一旦两者发生冲突,舍美誉而取实利,是企业的天性。何况在中国市场,取了熊掌,还常常又可以把鱼捞回来。
一位曾在外企服务过的人士就透露,在一些跨国公司,某些产品为了占领市场,会以更廉价的成本上限,配合产品在该国家或地区的合格下限,以获取利润的最大化,这俨然已成为一种流行的潜规则。
何况在充斥着不安全产品的中国市场,即便品牌的美好形象“支离破碎”,那也不过是从云端跌倒半空,相较于其他产品,仍然保持竞争力。“我虽然没有你想象的那么好,但我比他们要好,我相信你还是会选择我。”这是中国消费者的无奈,也是洋品牌敢在中国实施“双重标准”的潜台词。
靠架空舆论、绑架标准,从而忽略消费者的感受,再用强大的宣传来覆盖负面信息,这就是一些洋品牌们霸道的公关逻辑。不过世道在变,公关手法固然可以一时得手,却不可能永远通行。
2011年11月,“因爱而生”的跨国巨头强生,又一次遭遇公关危机。据美国“安全化妆品运动联盟”(CSC)报告称,两年前就被验出含有两种有毒物质的强生婴儿洗头水,至今仍在中、美、澳大利亚等国销售。而在丹麦、芬兰以及英国和日本等市场,含毒成分已被清除出洗头水配方。
6年来,强生3次爆出“含毒”丑闻。尤其让中国媒体感到愤怒的是,自2009年9月以来,强生产品召回的次数高达22次,却全与中国无关。
中国网的一份舆情观察报告显示,自2011年11月1日强生“双重标准”门曝光以来,媒体对此事的关注持续了10天,相比于其他突发事件的5天关注周期延长了一倍。有86%的受调查者认为,强生针对不同国家实行不同标准,存在歧视成分。“强生在公众心目中那个温和无刺激、给婴儿最好呵护的形象已经支离破碎。”
这已经不是强生第一次被指“双重标准”了,相信也不会是最后一次。而随便百度一下,在国内被指双重标准的跨国企业,不只强生一家,世界知名品牌纷纷上榜。如2011年年初,丰田召回油门和刹车有缺陷的汽车,在日、美、英等市场召回近170万辆,但在中国内地却没有召回一辆。
其实早有研究者指出,一些跨国公司长期以来存在着一个严重问题,即把中国当做一个推销二流产品及服务的市场,这种态度正是他们奉行双重标准的深层原因。关键是这种态度,并不会影响到他们在中国市场的既得利益。
虽然舆论对强生的鞭挞持续,但却难以提出有效的处罚措施。在这一场纷争中,批评不得不转向另一个靶标——相关标准的滞后和缺失。但根据国情,话题到此就再难起波澜了,洋品牌们对这点看得很清楚。
对企业来说,品牌美誉度是鱼,利益最大化是熊掌。企业追求品牌美誉度,并不是它天然渴望流淌的“道德的血液”,而是一个良好的形象,更有利于获得利润。鱼与熊掌兼得当然好,一旦两者发生冲突,舍美誉而取实利,是企业的天性。何况在中国市场,取了熊掌,还常常又可以把鱼捞回来。
一位曾在外企服务过的人士就透露,在一些跨国公司,某些产品为了占领市场,会以更廉价的成本上限,配合产品在该国家或地区的合格下限,以获取利润的最大化,这俨然已成为一种流行的潜规则。
何况在充斥着不安全产品的中国市场,即便品牌的美好形象“支离破碎”,那也不过是从云端跌倒半空,相较于其他产品,仍然保持竞争力。“我虽然没有你想象的那么好,但我比他们要好,我相信你还是会选择我。”这是中国消费者的无奈,也是洋品牌敢在中国实施“双重标准”的潜台词。
靠架空舆论、绑架标准,从而忽略消费者的感受,再用强大的宣传来覆盖负面信息,这就是一些洋品牌们霸道的公关逻辑。不过世道在变,公关手法固然可以一时得手,却不可能永远通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