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很多人喜欢读《福尔摩斯探案集》,这套书最让读者着迷的,是福尔摩斯能够根据眼前的蛛丝马迹进行推测,一步一步揭示出罪犯的作案过程。福尔摩斯破案,最常用的方法是推测。推测,就是根据眼前的事物联想开去,可以往后想,倒推过程;也可以往前想,预测未来。推测,广泛地运用于我们的生活,你看到家里沙发上一片狼藉,如果家里养了宠物狗,你会推测宠物狗犯错误的情景;你看到天上乌云滚滚,会产生即将下大雨的推测。善于思考和推测的人,眼前有丰富的画面,笔下有无穷的文字,能使写作成为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下面结合几篇文章,和大家说说怎样运用推测来进行写作。
推测不是凭空想象,总是由具体事物触发的。只有细致入微地观察,才能发现有价值的细节,进而做出有根据的推测。有时,为了使推测的结论更加合理、准确,我们还需要查阅一些资料,或者虚心向别人请教。比如柏吉尔的《琥珀》一文中,为什么“从那块琥珀,我们可以推测发生在几千万年前的故事的详细情形”?为了寻求答案,我们可以通过查阅资料,知道琥珀的形成需要几千万年。
先看《琥珀》中的一处语句:“晌午的太阳热辣辣地照射着整个树林。许多老松树渗出厚厚的松脂,松脂在太阳光里闪闪地发出金黄的光。”这句话中的情景,是作者根据松脂的特点推测出来的。阳光强烈、气温较高的时候,松树才会渗出厚厚的松脂。再看另一处语句:“一大滴松脂从树上滴下来,刚好落在树干上,把苍蝇和蜘蛛一齐包在里头。”落下来的松脂是一大滴,而不是一小滴,这是作者根据琥珀的体积推测出来的。如果不是一大滴松脂滴下来,就不会把苍蝇和蜘蛛都包在里头。文中还有类似的推测,每一处推测都是有根据的奇思妙想,而不是无中生有的胡思乱想。
要想把推测的过程充分展现出来,往往需要很多文字来介绍推测的过程。即使用于推测的文字较多,推测的过程也要有清清楚楚的一条线,给人留下清晰的印象。后一层内容应该以前一层内容为基础,就像麦田里的麦浪一样,一层一层不断向前推进,最终得出所要推测的那个结论。
比如《飞向蓝天的恐龙》一文中,作者推测恐龙飞向蓝天的过程就非常有条理。原文很长,可以概括为:大约两亿四千万年前,出现了和狗一般大小的恐龙,数千万年后繁衍成形态各异的庞大家族,一些猎食性恐龙的身体形状逐渐向鸟类靠近,其中有一部分为了生存而转移到了树上生活,慢慢练就了滑翔的本领。瞧,作者把恐龙的进化过程表达得多么有层次感:先是大小像狗,生活在陆地上;然后体型像鸟,转移到树上;为了生存,最终学会了滑翔。在文章结尾处,作者水到渠成地推测出这样一个结论:“亿万年前,一种带羽毛的恐龙脱离同类,飞向蓝天,演化出今天的鸟类大家族。”
推测终归是推测,并没有亲眼看见,很多信息没有办法一一核实,只能根据现有的线索尽量想象,重现画面。既然没有亲眼看见,有些语言就不能说得太绝对。为了表达准确,通常會使用“可能”“也许”“大概”“大约”“几乎”“差不多”等词语。
刘忠范的《纳米技术就在我们身边》一文中有这样一句话:“有一种叫作‘碳纳米管’的神奇材料,比钢铁结实百倍,而且非常轻,将来我们有可能坐上‘碳纳米管天梯’到太空旅行。”句中的“有可能”说明坐上“碳纳米管天梯”去太空旅行还只是一个美好的设想,能不能实现还不一定。再比如《飞向蓝天的恐龙》中有这样一句:“地球上的第一种恐龙大约出现在两亿四千万年前。”地球上第一种恐龙的出现时间,谁也无法精确到具体哪一年,所以作者用了“大约”一词,同样体现了写作语言的准确与严谨。
上面提到的几个例子,是针对同一种事物的推测。有时,为了认识某种不了解的事物,我们可以把它和我们熟悉的其他事物放在一起比较,找出它们的相同点、相似点。找出来的相同点和相似点多了,我们往往可以根据自己熟悉的事物来推测陌生事物的特点。
比如《火星——地球的“孪生兄弟”》一文中写道:“40多亿年前,火星与地球逐渐形成了。这兄弟俩长得太像了——同样有南极、北极,同样有高山、峡谷,同样有白云、尘暴和龙卷风,同样是四季分明,甚至连一天的时间都差不多。难怪,人们把地球和火星称为太阳系中的‘孪生兄弟’,并由此推测,火星也和地球一样有水和生命存在。”接下来,作者列举了一些科学依据,推测出火星上水的来源,以及火星上的水没能留住的原因,并进一步推测:“火星地表下面仍然可能有水,只要有适当的温度,就可能孕育出生命来。”地球是熟悉的事物,火星是陌生的事物。作者首先罗列这两者之间的相同点、相似点,然后给出火星像地球一样有水和生命的推论,并通过一系列证据证明自己的推测。作者的推测有理有据,有条有理,既让人惊叹,又让人信服。
写作文时,在观察的基础上学会推测,就一定能写出一篇篇展现出奇思妙想的作文来!
(作者单位: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青剑湖学校)
推测不是凭空想象,总是由具体事物触发的。只有细致入微地观察,才能发现有价值的细节,进而做出有根据的推测。有时,为了使推测的结论更加合理、准确,我们还需要查阅一些资料,或者虚心向别人请教。比如柏吉尔的《琥珀》一文中,为什么“从那块琥珀,我们可以推测发生在几千万年前的故事的详细情形”?为了寻求答案,我们可以通过查阅资料,知道琥珀的形成需要几千万年。
先看《琥珀》中的一处语句:“晌午的太阳热辣辣地照射着整个树林。许多老松树渗出厚厚的松脂,松脂在太阳光里闪闪地发出金黄的光。”这句话中的情景,是作者根据松脂的特点推测出来的。阳光强烈、气温较高的时候,松树才会渗出厚厚的松脂。再看另一处语句:“一大滴松脂从树上滴下来,刚好落在树干上,把苍蝇和蜘蛛一齐包在里头。”落下来的松脂是一大滴,而不是一小滴,这是作者根据琥珀的体积推测出来的。如果不是一大滴松脂滴下来,就不会把苍蝇和蜘蛛都包在里头。文中还有类似的推测,每一处推测都是有根据的奇思妙想,而不是无中生有的胡思乱想。
要想把推测的过程充分展现出来,往往需要很多文字来介绍推测的过程。即使用于推测的文字较多,推测的过程也要有清清楚楚的一条线,给人留下清晰的印象。后一层内容应该以前一层内容为基础,就像麦田里的麦浪一样,一层一层不断向前推进,最终得出所要推测的那个结论。
比如《飞向蓝天的恐龙》一文中,作者推测恐龙飞向蓝天的过程就非常有条理。原文很长,可以概括为:大约两亿四千万年前,出现了和狗一般大小的恐龙,数千万年后繁衍成形态各异的庞大家族,一些猎食性恐龙的身体形状逐渐向鸟类靠近,其中有一部分为了生存而转移到了树上生活,慢慢练就了滑翔的本领。瞧,作者把恐龙的进化过程表达得多么有层次感:先是大小像狗,生活在陆地上;然后体型像鸟,转移到树上;为了生存,最终学会了滑翔。在文章结尾处,作者水到渠成地推测出这样一个结论:“亿万年前,一种带羽毛的恐龙脱离同类,飞向蓝天,演化出今天的鸟类大家族。”
推测终归是推测,并没有亲眼看见,很多信息没有办法一一核实,只能根据现有的线索尽量想象,重现画面。既然没有亲眼看见,有些语言就不能说得太绝对。为了表达准确,通常會使用“可能”“也许”“大概”“大约”“几乎”“差不多”等词语。
刘忠范的《纳米技术就在我们身边》一文中有这样一句话:“有一种叫作‘碳纳米管’的神奇材料,比钢铁结实百倍,而且非常轻,将来我们有可能坐上‘碳纳米管天梯’到太空旅行。”句中的“有可能”说明坐上“碳纳米管天梯”去太空旅行还只是一个美好的设想,能不能实现还不一定。再比如《飞向蓝天的恐龙》中有这样一句:“地球上的第一种恐龙大约出现在两亿四千万年前。”地球上第一种恐龙的出现时间,谁也无法精确到具体哪一年,所以作者用了“大约”一词,同样体现了写作语言的准确与严谨。
上面提到的几个例子,是针对同一种事物的推测。有时,为了认识某种不了解的事物,我们可以把它和我们熟悉的其他事物放在一起比较,找出它们的相同点、相似点。找出来的相同点和相似点多了,我们往往可以根据自己熟悉的事物来推测陌生事物的特点。
比如《火星——地球的“孪生兄弟”》一文中写道:“40多亿年前,火星与地球逐渐形成了。这兄弟俩长得太像了——同样有南极、北极,同样有高山、峡谷,同样有白云、尘暴和龙卷风,同样是四季分明,甚至连一天的时间都差不多。难怪,人们把地球和火星称为太阳系中的‘孪生兄弟’,并由此推测,火星也和地球一样有水和生命存在。”接下来,作者列举了一些科学依据,推测出火星上水的来源,以及火星上的水没能留住的原因,并进一步推测:“火星地表下面仍然可能有水,只要有适当的温度,就可能孕育出生命来。”地球是熟悉的事物,火星是陌生的事物。作者首先罗列这两者之间的相同点、相似点,然后给出火星像地球一样有水和生命的推论,并通过一系列证据证明自己的推测。作者的推测有理有据,有条有理,既让人惊叹,又让人信服。
写作文时,在观察的基础上学会推测,就一定能写出一篇篇展现出奇思妙想的作文来!
(作者单位: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青剑湖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