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 城市现状概述
周口市位于河南省东南部,北距郑州156公里,南距武汉340公里,东距合肥312公里。属于中原城市群、武汉城市群和长三角城市群的辐射范围的“真空”区域。全市国土面积11959平方公里,总人口1091万人,辖八县、一市、一区。
2 城市空间形态演变过程
2.1 城市空间演变
周口市中心城区的生长过程经历了三个关键的历史时期,分别是设周口专区、改革开放和撤地设市,在这三个时期均使城市规模和城市形态结构发生重大变。
首先,1965-1980年为圈层式空间扩展时期
周口设专区以后,其城区在原周口镇的基础上快速发展,受沙颍河阻隔,生产、生活、交通等主要城市功能均在沙颍河南侧圈层式发展。其中,依托原周口港居中布置居住、办公、商贸等生活性设施,依托铁路及专用线在西侧布置工业用地,在东侧布置仓储用地。
其次,1980-2000年为跳跃式空间扩展时期
改革开放之后城市面临新的发展机遇,发展开始提速,但沙颍河南岸发展空间受限,东西两侧受工业仓储用地阻隔,南侧有铁路门槛。城市发展面临向北跨越沙颍河和向南翻越铁路的选择,由于当时沙颍河水运交通具有一定优势,且将河流引入城市具有重要的生态和景观价值,因此,最终选择向北跨河发展,形成沙南、沙北两个片区。
最后,2000-2010年为辐射式空间扩展时期
2000年周口市迎来了又一重大发展机遇,周口撤地设市。同时,周口市也在积极破解其在市域中区域位置较偏,中心城市规模较小,区域带动能力较弱的难题。因此,在这个时期周口市的发展更为注重对周边城市的辐射带动。首先,跨过铁路发展川东工业基地(现周口市经济技术产业集聚区),促进周商一体化发展;另外,启动周口东区建设,加强对淮阳和项城的辐射。
2.2 城市中心演变
城市中心演变与城市结构形态的演变相辅相成。首先,在圈层式扩张阶段城市是单中心发展时期,城市的行政、文化、商业金融等公共服务设施均集中在一起,形成一个规模适当的综合服务中心。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张,跨过沙颍河形成沙北、沙南两个片区,城市中心也逐步演变成“一主一副”两个中心。目前城市框架进一步拉大,城市功能分区趋于明确,城市中心也正在向多中心演变。初步形成老城综合服务中心,沙北商业中心,经开区服务中心和新的行政文化中心。
3 城市空间形态演进动力
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张,周口市城市结构形态正在发生演变,其主要动力为:东新区快速发展、集聚区建设、老城改造以及港口物流园区的规划。
东新区发展:近几年周口市在着力打造周口东新区,承接人口和功能的转移,一些市级大型设施以及高档小区相继落地东新区,带动城市由西向东发展。东新区将是周口市未来的核心区,使城市空间结构产生巨大变化,是城市空间结构演变的组主要的动力。
老城改造:随着国家土地政策的收紧和集约节约用地理念的深入贯彻,积极进行老城改造是城市建设由外延、粗放式发展向内涵、集约式发展转变的重要措施。使城市建设控制增量,盘活存量,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和集约化程度。周口市近年来在逐年增加老城改造力度,在提高土地使用效率、提升城市形象、完善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设施方面取得显著效果,同时也是城市结构演变的主要动力之一。
集聚区建设:按照河南省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产业集聚区发展的指导意见,规划建设了周口市经济技术产业集聚区和川汇区产业集聚区。集聚区的建设不仅为周口市经济发展提供重要空间载体,同时也拉大了城市框架,明确城市的功能布局,增强了周口市对西华县城的辐射和周商一体化的发展。
港口物流园区规划:沙颍河是全国“一纵三横”内河水运主通道之一,也是河南省通往安徽、华东地区乃至长三角等发达地区的唯一内河黄金水道。随着安徽耿楼船闸建成蓄水,周口以下沙颍河已能满足万吨级货船的通航,周口市“公、铁、水一体化”大交通格局初步形成。为充分发挥内河航运这一得天独厚的运输优势,周口市提出了建设港口物流园区,发展大港口、大物流。
4 城市空间形态演进趋势
4.1 未来空间开发模式
复合型城市空间策略主要采取“多核+轴向生长”的开发模式。
模式一:廊道楔入,组团共生
以现状生态设施廊道、基础设施廊道以及卫生防护廊道为基础,将城市有机分割,形成若干城市组团,各组团主体功能明确,组团间功能互补,采用组团式开发模式,避免大面积开发,促进人与环境的友好和谐,共生共存。
模式二:串联南北,轴向辐射
首先,将周口、商水一体化发展,共同形成中心城区,提高中心城区首位度,提高中心城区带动能力。其次,西华、淮阳、项城与中心城区距离较近,受辐射影响较大,三个城市产业互补且特色鲜明,中心城区通过轴向辐射,使中心城区在空间和功能上与三个城市协调发展,形成以“周口-商水”为核心的都市区
4.2 未来空间结构形态
1.突出组团单一主体功能,强化多样化的附属功能
使每个组团具有鲜明的主体功能,避免多中心复合,强化城市“组团式、多中心”的空间结构,增强城市发展动力。同时根据生产、生活、交通、景观等需要,再赋予各组团以附属功能。
2.采用“廊道隔离、中心带动、轴向推进”的空间发展模式
廊道隔离:利用现状生态设施廊道、基础设施廊道以及卫生防护廊道,将城市有机分割,形成若干组团,凸显“组团式”结构形态。
中心带动:规划在各组团内确定区域性、市级或区级中心,形成城市发展触媒,以推動各组团建设,起到“发动机”作用。
轴向推进:结合规划的各级中心确定“十字”轴线,确定城市发展框架,使城市建设近远期结合、持续协调发展。
5 结束语
城市形态是一种复杂的经济文化现象和社会过程,是规划和建设的重要依据,它直接影响到城市发展方向、功能布局、交通组织以及其在区域中的地位作用。因此,对城市空间形态的研究是一项很有意义的工作,通过对周口市城市空间形态演变过程的研究,以期能为未来周口市城市空间形态发展引导有所启示。
周口市位于河南省东南部,北距郑州156公里,南距武汉340公里,东距合肥312公里。属于中原城市群、武汉城市群和长三角城市群的辐射范围的“真空”区域。全市国土面积11959平方公里,总人口1091万人,辖八县、一市、一区。
2 城市空间形态演变过程
2.1 城市空间演变
周口市中心城区的生长过程经历了三个关键的历史时期,分别是设周口专区、改革开放和撤地设市,在这三个时期均使城市规模和城市形态结构发生重大变。
首先,1965-1980年为圈层式空间扩展时期
周口设专区以后,其城区在原周口镇的基础上快速发展,受沙颍河阻隔,生产、生活、交通等主要城市功能均在沙颍河南侧圈层式发展。其中,依托原周口港居中布置居住、办公、商贸等生活性设施,依托铁路及专用线在西侧布置工业用地,在东侧布置仓储用地。
其次,1980-2000年为跳跃式空间扩展时期
改革开放之后城市面临新的发展机遇,发展开始提速,但沙颍河南岸发展空间受限,东西两侧受工业仓储用地阻隔,南侧有铁路门槛。城市发展面临向北跨越沙颍河和向南翻越铁路的选择,由于当时沙颍河水运交通具有一定优势,且将河流引入城市具有重要的生态和景观价值,因此,最终选择向北跨河发展,形成沙南、沙北两个片区。
最后,2000-2010年为辐射式空间扩展时期
2000年周口市迎来了又一重大发展机遇,周口撤地设市。同时,周口市也在积极破解其在市域中区域位置较偏,中心城市规模较小,区域带动能力较弱的难题。因此,在这个时期周口市的发展更为注重对周边城市的辐射带动。首先,跨过铁路发展川东工业基地(现周口市经济技术产业集聚区),促进周商一体化发展;另外,启动周口东区建设,加强对淮阳和项城的辐射。
2.2 城市中心演变
城市中心演变与城市结构形态的演变相辅相成。首先,在圈层式扩张阶段城市是单中心发展时期,城市的行政、文化、商业金融等公共服务设施均集中在一起,形成一个规模适当的综合服务中心。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张,跨过沙颍河形成沙北、沙南两个片区,城市中心也逐步演变成“一主一副”两个中心。目前城市框架进一步拉大,城市功能分区趋于明确,城市中心也正在向多中心演变。初步形成老城综合服务中心,沙北商业中心,经开区服务中心和新的行政文化中心。
3 城市空间形态演进动力
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张,周口市城市结构形态正在发生演变,其主要动力为:东新区快速发展、集聚区建设、老城改造以及港口物流园区的规划。
东新区发展:近几年周口市在着力打造周口东新区,承接人口和功能的转移,一些市级大型设施以及高档小区相继落地东新区,带动城市由西向东发展。东新区将是周口市未来的核心区,使城市空间结构产生巨大变化,是城市空间结构演变的组主要的动力。
老城改造:随着国家土地政策的收紧和集约节约用地理念的深入贯彻,积极进行老城改造是城市建设由外延、粗放式发展向内涵、集约式发展转变的重要措施。使城市建设控制增量,盘活存量,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和集约化程度。周口市近年来在逐年增加老城改造力度,在提高土地使用效率、提升城市形象、完善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设施方面取得显著效果,同时也是城市结构演变的主要动力之一。
集聚区建设:按照河南省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产业集聚区发展的指导意见,规划建设了周口市经济技术产业集聚区和川汇区产业集聚区。集聚区的建设不仅为周口市经济发展提供重要空间载体,同时也拉大了城市框架,明确城市的功能布局,增强了周口市对西华县城的辐射和周商一体化的发展。
港口物流园区规划:沙颍河是全国“一纵三横”内河水运主通道之一,也是河南省通往安徽、华东地区乃至长三角等发达地区的唯一内河黄金水道。随着安徽耿楼船闸建成蓄水,周口以下沙颍河已能满足万吨级货船的通航,周口市“公、铁、水一体化”大交通格局初步形成。为充分发挥内河航运这一得天独厚的运输优势,周口市提出了建设港口物流园区,发展大港口、大物流。
4 城市空间形态演进趋势
4.1 未来空间开发模式
复合型城市空间策略主要采取“多核+轴向生长”的开发模式。
模式一:廊道楔入,组团共生
以现状生态设施廊道、基础设施廊道以及卫生防护廊道为基础,将城市有机分割,形成若干城市组团,各组团主体功能明确,组团间功能互补,采用组团式开发模式,避免大面积开发,促进人与环境的友好和谐,共生共存。
模式二:串联南北,轴向辐射
首先,将周口、商水一体化发展,共同形成中心城区,提高中心城区首位度,提高中心城区带动能力。其次,西华、淮阳、项城与中心城区距离较近,受辐射影响较大,三个城市产业互补且特色鲜明,中心城区通过轴向辐射,使中心城区在空间和功能上与三个城市协调发展,形成以“周口-商水”为核心的都市区
4.2 未来空间结构形态
1.突出组团单一主体功能,强化多样化的附属功能
使每个组团具有鲜明的主体功能,避免多中心复合,强化城市“组团式、多中心”的空间结构,增强城市发展动力。同时根据生产、生活、交通、景观等需要,再赋予各组团以附属功能。
2.采用“廊道隔离、中心带动、轴向推进”的空间发展模式
廊道隔离:利用现状生态设施廊道、基础设施廊道以及卫生防护廊道,将城市有机分割,形成若干组团,凸显“组团式”结构形态。
中心带动:规划在各组团内确定区域性、市级或区级中心,形成城市发展触媒,以推動各组团建设,起到“发动机”作用。
轴向推进:结合规划的各级中心确定“十字”轴线,确定城市发展框架,使城市建设近远期结合、持续协调发展。
5 结束语
城市形态是一种复杂的经济文化现象和社会过程,是规划和建设的重要依据,它直接影响到城市发展方向、功能布局、交通组织以及其在区域中的地位作用。因此,对城市空间形态的研究是一项很有意义的工作,通过对周口市城市空间形态演变过程的研究,以期能为未来周口市城市空间形态发展引导有所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