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步入离退休生活以后,老年人的生活节奏由原来的紧张、有序转为清闲、松散,社交圈骤然缩小,人际关系发生变化……如果老年人对这些变化没有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常會出现一些心理问题。
退休后,老人心理上首先会出现较重的失落感,从而干扰情绪,影响心理平衡。有的人总认为自己老了,不中用了,单位和家庭不再需要自己了,心中更容易感到失落,沉默寡言,足不出户。
其次是孤独感。老年人离开工作岗位以后,随着社交活动和人际交往的减少,容易产生孤独、压抑的心理,若子女远走高飞或另立门户,老年人独居“空巢”,极易产生孤独、被遗弃的心理。有些老人即使与子女生活在一起,若子女不孝顺,不关心,不注重与老人交往,也会使老人感到孤独。此外,若老伴病逝,时间一长则容易产生“与世隔绝”、“孤立无援”的心境,会出现悲观失望,甚至产生抑郁、绝望的情绪。
第三,有些老人还会出现“怀旧心理”,喜欢留恋过去。他们往往沉湎于对往事的回忆,常常追忆过去美好的时光,继而产生“无可奈何花落去”的感叹,日久便容易产生抑郁情绪。
最后,老年人还容易产生衰老感。一方面来自身体状态的变化,主要是生理机能的衰退,另一方面来自思维能力和智力的变化,还有社会环境的变化,如退休、与子女分居等。但有些老年人主观上不接受“自己已成为老人了”的心理状态,也不愿周围的人处处将自己奉为老人。
心理问题有迹可循
如果一般的心理问题得不到疏泄,就会导致焦虑和抑郁症。一些小细节可以帮助我们发现老人心理疾病的苗头。
情绪改变。有些老年人容易激动,可为小事而大发脾气,对周围事物总感到看不惯、不称心;有的老人会变得郁郁寡欢,苦闷压抑,情绪低落,或是显得淡漠无情,凡事无动于衷。
记忆力减退,出现疑病症状。老年人的身体每况愈下,对衰老与健康状况的自然下降认识不够,老是担心自己年老多病,顾虑中风瘫痪无人侍候等,以致经常胡思乱想,惴惴不安,常常感叹自己已“风烛残年”。有的老年人看到昔日好友患重病或去世,更是紧张、恐惧,总觉得别人的今天就是自己的明天,如若身体稍有不适,便会更加焦虑、恐惧。甚至可能出现精神病性症状,变得多疑敏感,常担心钱财被偷等。
环境是重要诱因
空巢现象。中国的独生子女家庭日渐增多,当孩子由于工作、学习、结婚等原因离家后,独守“空巢”的老人会因此产生心理失调症状。
家庭矛盾。与空巢现象相对的是,很多老人与子女同住在一起,两代人的生活习惯、观念存在巨大差异,婆婆与媳妇的性格不合都是家庭矛盾的根源。对于多子女家庭来说,父母财产分配是否公平也会引起子女间的矛盾,所有的这些问题都可能对老人的心理造成极大影响。
经济拮据。老人退休后,经济收入较之前锐减,部分老人过着十分拮据的生活,这会让老人感到自卑、无用,沉浸在对过去的回忆里。
勤学好问,防治心理疾病
身体无病并且心灵健康才是真正健康。若心理不健康,必然影响甚至损害躯体健康。要想获得良好的心理,老年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转变角色,重新适应社会和家庭环境。退休、离休虽然是一种正常的角色变迁,但不同职业的人,对离退休的心理感受是大不一样的。一般来说,工人退休前后的心理感受变化不大,他们退休后摆脱了沉重的体力劳动,有更充裕的时间料理家务、消遣娱乐和结交朋友,并且有足够的退休金和医疗保障,所以内心比较满足,情绪较为稳定;但离退休干部就不同了,这些老干部在离退休之前,有较高的社会地位和广泛的社会联系,其生活的重心是事业,退休或离休以后,生活的重心变成了家庭琐事,社会联系骤然减少,这使他们感到不适应。所以,高学历的老年人在退休前就需要思考退休后的安排问题,培养一些有益健康的嗜好。退休后也要坚持参加社会活动,重新建立人际关系,互相帮助。美国心理学家研究表明,理解与帮助他人,也有利于自身的心理健康。
保持乐观情绪、好奇心和积极向上的心理状态。有些老人感到晚年生活并不愉快,不得不默默地承受着孤独、苦闷、压抑的折磨。出现这样的情况,除了与社会、环境等因素有关,也有老人自身的原因。譬如随着年龄增大,适应外界的能力也会逐渐减弱,老年人心理通常也会发生一些微妙的变化,遇上环境变故或其他事情的刺激,比如家庭关系的紧张或淡漠,亲情的减少或缺乏,老人就容易出现孤独感、恐惧感以及不安、抑郁、暴躁等不良情绪,诱发心理疾病,严重的甚至出现绝望的念头。所以对老年期的自然心理变化和环境变化,应采取正视和接受的态度,因为现实已经存在,也不能随意愿而改变,即使情绪不好,坏事依旧会不可避免地发生,时间也不会因为我们不希望变老而倒退。因此,要学会积极地接受,并且坚信好心情比良药更能延年益寿。
勤于学习,科学用脑。老年人步入第二人生,最主要的心理准备就是重新学习,丰富精神生活,延缓大脑衰老,如老年自我保健、老年心理学、家政学等。同时还要了解国内外大事,了解社会变更,学习新知识,更新观念,紧跟时代的步伐。另外,还应该更新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学两手具有新时代特征的技术,如打电脑、上网等。
发现问题,及时就诊,寻求医学帮助。如果老人出现严重的情绪、记忆或精神症状,则可能已经罹患严重的精神障碍,应该及早到专科医院就诊,寻求专业医生帮助。(作者系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心理精神科中级心理治疗师。)
退休后,老人心理上首先会出现较重的失落感,从而干扰情绪,影响心理平衡。有的人总认为自己老了,不中用了,单位和家庭不再需要自己了,心中更容易感到失落,沉默寡言,足不出户。
其次是孤独感。老年人离开工作岗位以后,随着社交活动和人际交往的减少,容易产生孤独、压抑的心理,若子女远走高飞或另立门户,老年人独居“空巢”,极易产生孤独、被遗弃的心理。有些老人即使与子女生活在一起,若子女不孝顺,不关心,不注重与老人交往,也会使老人感到孤独。此外,若老伴病逝,时间一长则容易产生“与世隔绝”、“孤立无援”的心境,会出现悲观失望,甚至产生抑郁、绝望的情绪。
第三,有些老人还会出现“怀旧心理”,喜欢留恋过去。他们往往沉湎于对往事的回忆,常常追忆过去美好的时光,继而产生“无可奈何花落去”的感叹,日久便容易产生抑郁情绪。
最后,老年人还容易产生衰老感。一方面来自身体状态的变化,主要是生理机能的衰退,另一方面来自思维能力和智力的变化,还有社会环境的变化,如退休、与子女分居等。但有些老年人主观上不接受“自己已成为老人了”的心理状态,也不愿周围的人处处将自己奉为老人。
心理问题有迹可循
如果一般的心理问题得不到疏泄,就会导致焦虑和抑郁症。一些小细节可以帮助我们发现老人心理疾病的苗头。
情绪改变。有些老年人容易激动,可为小事而大发脾气,对周围事物总感到看不惯、不称心;有的老人会变得郁郁寡欢,苦闷压抑,情绪低落,或是显得淡漠无情,凡事无动于衷。
记忆力减退,出现疑病症状。老年人的身体每况愈下,对衰老与健康状况的自然下降认识不够,老是担心自己年老多病,顾虑中风瘫痪无人侍候等,以致经常胡思乱想,惴惴不安,常常感叹自己已“风烛残年”。有的老年人看到昔日好友患重病或去世,更是紧张、恐惧,总觉得别人的今天就是自己的明天,如若身体稍有不适,便会更加焦虑、恐惧。甚至可能出现精神病性症状,变得多疑敏感,常担心钱财被偷等。
环境是重要诱因
空巢现象。中国的独生子女家庭日渐增多,当孩子由于工作、学习、结婚等原因离家后,独守“空巢”的老人会因此产生心理失调症状。
家庭矛盾。与空巢现象相对的是,很多老人与子女同住在一起,两代人的生活习惯、观念存在巨大差异,婆婆与媳妇的性格不合都是家庭矛盾的根源。对于多子女家庭来说,父母财产分配是否公平也会引起子女间的矛盾,所有的这些问题都可能对老人的心理造成极大影响。
经济拮据。老人退休后,经济收入较之前锐减,部分老人过着十分拮据的生活,这会让老人感到自卑、无用,沉浸在对过去的回忆里。
勤学好问,防治心理疾病
身体无病并且心灵健康才是真正健康。若心理不健康,必然影响甚至损害躯体健康。要想获得良好的心理,老年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转变角色,重新适应社会和家庭环境。退休、离休虽然是一种正常的角色变迁,但不同职业的人,对离退休的心理感受是大不一样的。一般来说,工人退休前后的心理感受变化不大,他们退休后摆脱了沉重的体力劳动,有更充裕的时间料理家务、消遣娱乐和结交朋友,并且有足够的退休金和医疗保障,所以内心比较满足,情绪较为稳定;但离退休干部就不同了,这些老干部在离退休之前,有较高的社会地位和广泛的社会联系,其生活的重心是事业,退休或离休以后,生活的重心变成了家庭琐事,社会联系骤然减少,这使他们感到不适应。所以,高学历的老年人在退休前就需要思考退休后的安排问题,培养一些有益健康的嗜好。退休后也要坚持参加社会活动,重新建立人际关系,互相帮助。美国心理学家研究表明,理解与帮助他人,也有利于自身的心理健康。
保持乐观情绪、好奇心和积极向上的心理状态。有些老人感到晚年生活并不愉快,不得不默默地承受着孤独、苦闷、压抑的折磨。出现这样的情况,除了与社会、环境等因素有关,也有老人自身的原因。譬如随着年龄增大,适应外界的能力也会逐渐减弱,老年人心理通常也会发生一些微妙的变化,遇上环境变故或其他事情的刺激,比如家庭关系的紧张或淡漠,亲情的减少或缺乏,老人就容易出现孤独感、恐惧感以及不安、抑郁、暴躁等不良情绪,诱发心理疾病,严重的甚至出现绝望的念头。所以对老年期的自然心理变化和环境变化,应采取正视和接受的态度,因为现实已经存在,也不能随意愿而改变,即使情绪不好,坏事依旧会不可避免地发生,时间也不会因为我们不希望变老而倒退。因此,要学会积极地接受,并且坚信好心情比良药更能延年益寿。
勤于学习,科学用脑。老年人步入第二人生,最主要的心理准备就是重新学习,丰富精神生活,延缓大脑衰老,如老年自我保健、老年心理学、家政学等。同时还要了解国内外大事,了解社会变更,学习新知识,更新观念,紧跟时代的步伐。另外,还应该更新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学两手具有新时代特征的技术,如打电脑、上网等。
发现问题,及时就诊,寻求医学帮助。如果老人出现严重的情绪、记忆或精神症状,则可能已经罹患严重的精神障碍,应该及早到专科医院就诊,寻求专业医生帮助。(作者系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心理精神科中级心理治疗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