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她是一个被命运抛弃的北京老人:父亲早逝,从此寄人篱下,绝少懂得母爱滋味,而今身患重病,多年一个人生活,品味孤独。
他是一个命运多舛的贵州少年:七岁丧父,母亲改嫁,从此四处流浪。2011年查出尿毒症,又再次被母亲抛弃,躺在路边上等死。
许是命运垂怜。当天恰好老人路过,一见等死的少年,顿时心生怜爱。从此,一面之缘的母爱呼啸:她为垂死少年疾呼、筹款,哪怕他心如死灰,最起码的礼貌也没有;她叫来了少年整整10年不见的生母,千方百计说服母亲捐肾拯救儿子的生命、拯救儿子的灵魂……这个渴望温暖的老人,好像是把一生所有的美好都附在了少年身上!
2013年冬天的北京。一个孤单的老人,一个冰冷的少年,能否尽力甩脱他们生命上空的阴霾?
一面之缘。
北京老人路遇等死少年。
这个寻常的日子,对林嘉来说,极为深刻。
2013年9月25日上午10点,她到中日友好医院查病,路过医院门口的公交站台,看到有个男孩躺在几块塑料薄板上。秋意瑟瑟,男孩只穿着T恤和短裤,光脚夹着人字拖,脖子上插着管子,是重度肾衰患者的透析管!林嘉心中一紧:“孩子,你怎么啦?”男孩转头瞥她一眼,也不答应。然而林嘉一惊,这是一张苍白浮肿的脸!她伸手拉他:“带你上医院吧。”不料男孩厌恶地翻身背对她:“没钱,不去。”再问,男孩只说父母死了,还说今天透析了,下次也没着落,没啥指望了,不如等死……
等死?林嘉心痛得透不过气。不管怎样,先保命再说呀!她好说歹说,男孩答应先把这次透析做了。
办手续的时候,林嘉从男孩的黑背包翻到了他的户口本:冯炯,17岁,贵州……这时护士来了,告诉林嘉:前天,就是这个男孩,欠1万多元医疗费跑了。这两天,没做透析的他心肺功能急剧衰竭,再不做恐怕熬不过今晚……这是一条活生生的生命啊!林嘉拍拍胸口,定定神,庆幸不已。然而接下来怎么办?林嘉坐在急救室外边,又彷徨不已。
她是地道的北京人,五年前从北京电视艺术中心退休。她的人生也不美满:幼年丧父,母亲改嫁生了妹妹,对她很少过问。寄人篱下,她受过许多冷暴力,因此和母亲、妹妹的关系糟糕。成年后,她有过不幸婚姻,又得了红斑狼疮。从离异起,她就独自带儿子生活,求医治病。而今儿子长大,一年也难得在家中陪她一次,她又落单了。
林嘉晃晃头——这些回忆,竟然没有一处是温暖的,每个人都是自私,每段亲情都是凉薄。而今遇上了冯炯,她的愤怒突然点燃——冯炯比自己还不堪,活着在路边等死!
也许因为都被命运抛弃,也许因为积蓄的母爱在爆发——林嘉立刻掏钱为冯炯补交了住院费,并到处找人凑钱、找肾源。她不是慈善人士,做这样的好事也是平生第一次,心中多少有些振奋。不料冯炯略有好转,就冲她发脾气:“你干吗?你管得了今天能管我明天吗?”更令林嘉无法接受的是,他满嘴跑火车,一会说妈死了,一会说妈不要他,不知道哪句是真。
9月27日晚,冯炯让林嘉给他找一个枕头靠着,林嘉找不到,冯炯竟让她出去买。林嘉气不打一处来:“三更半夜我一个老太婆上哪去买?”冯炯不干了,开始胡闹:“我这么难受让我死了算了!死在大街上都比这儿舒服!”林嘉气得掉头离开了医院。
回到家中,林嘉决定再也不管他。这时一个报社朋友打来电话,联系明天采访的事,林嘉告诉他,冯炯不懂感恩!不懂礼貌!两天以来他连一声“阿姨”也没叫过!朋友叹息:“缺爱的孩子都这样,浑身长刺。”林嘉一个激灵:幼年的自己,也是这样!
第二天清早,林嘉来到医院。冯炯不在。一问,说他向邻床借了5块钱去找她了。林嘉大吃一惊,自己也没给他联系方式,上哪儿找去?她噔噔跑下楼,把医院找遍也没见着他的影子。这时她忽然想到,也许孩子会在站台等她。跑出医院,林嘉果然发现他站在他们相遇的站台下,拎着两个包子、一杯豆浆在张望。“你怎么在这儿?”林嘉又喜又气。冯炯说:“上次是10点钟在这儿碰到你,我来试试运气……昨天我不该惹你生气。”他拿出早餐:“我跟邻床借了10块钱买了包子和豆浆,我的那份吃完了,这是给你留的。吃吧,都凉了。”林嘉的眼泪差点迸出:“他都告诉我了,你只借了5块钱。”冯炯一怔,脸儿红到了脖子根上。
林嘉扶着冯炯慢慢往医院走,医院停车场有一个洗车店,冯炯忽然说:“你等我会儿,我给人洗个车。”在林嘉诧异的目光中,他过去跟老板商量:帮他们洗一辆车,5元钱报酬。老板答应了。冯炯连忙拿起喷枪开始洗车,他的身体虚弱动作很慢,但林嘉还是一眼看出他很熟练……冯炯把5元钱还给邻床的阿姨,林嘉问他:“以前洗过车?”他说:“没钱了就去洗车,攒钱做透析,还捡破烂。我穿的衣服就是捡的。”“有人欺负你吗?”“有。有次我等一个人喝完饮料好去捡他的瓶子,结果他故意地慢慢喝,喝完就扔到河里去。我气得要死,上去把他揍了一顿,跑了。”看着他洋洋得意的神情,林嘉心里翻江倒海。他生活在一个没有尊严的环境中,怎么能学会尊重他人?
不过,至少今天,林嘉欣慰地看到了他本性的、原始的善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