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广西,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风水宝地,独特的喀斯特地貌特征变幻出形态各异的奇山,丰富的地下水资源似罗黛萦绕在八桂大地。在这奇山秀水的一方天地之间,孕育出绚丽多彩的壮族文化,这其中便包含了编织出壮美八桂大地的广西壮锦,与唱响壮乡风情的广西三月三。
壮锦——交织的锦绣山河
壮锦,一项传承了2000多年的传统手工技艺,与云锦、蜀绣、宋锦并称为“中国四大名锦”。锦者,金也。是壮族人民精彩而珍贵的艺术结晶,是不可多得的文化精品。
广西的壮锦早在汉代就已经出现,在當时被称为“细者宜暑,柔熟者可御寒”的“峒布”,真正被称为“锦”是在宋代。“白质方纹,佳丽厚重”,说的就是早期的壮锦。
传统的壮锦使用“竹笼机”进行纺织,就是在织锦机上方悬挂一个大竹笼,竹笼上安置着花本的竹针,是编织出一幅幅秀美壮锦图案的根本,再以棉、麻作为地经、地纬平纹交织而成。纬线上的红、蓝、紫、黑、黄等颜色取自野生植物和矿物,是大自然给予的天然颜色。
纹饰变幻多样的壮锦大约分为三大种类纹样,一是以几何装饰图案为主的连续纹样,二是以花卉为主题的复合纹样,三是以吉祥瑞兽为主题的纹样。传统壮锦沿用的纹样主要有蟒龙纹、万寿纹、福田纹、万字菊纹、回纹、水纹、云纹、花卉、动物等 20 多种,图案生动,结构严谨,色彩斑斓,是壮族人民热烈、开朗的民族格调的体现,是对天地的崇拜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亟待传承的民族技艺
纺织一张壮锦要经过牵线、整经、穿扣、梳纱、上机、打芋子、织布、挑花等15道工序才能完成,而原料的准备无论是从种桑养蚕到拣、夹、纺、漂、染取得蚕丝,或是从种棉到去籽、弹花、纺、染、浆等工序,都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一张宽50厘米、长180厘米、难度一般的传统彩色壮锦需160个小时左右完成,而想要做出颜色多彩、图案绚烂的壮锦则需要耗费更多的时间。
正因为手工织造的壮锦产量极低,加上高昂的原材料成本和近乎无利可图的手工费,手工壮锦如果用来作为日常的消费品是不大能被接受的,而作为具有较高艺术价值的民族工艺美术品来欣赏,又难以维持织锦人的生计。再加上缺乏宣传,壮锦技艺曾面临后继无人甚至是衰落消亡的绝境。
2011 年 12 月,广西百色靖西壮锦厂被中国国家文化部授予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成为全广西第一个国家级非遗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靖西是广西壮锦的发源地之一,为了不让这一壮族的文化瑰宝失传,靖西壮锦在继承传统工艺的基础上也在不断地探索和创新。壮锦产品增加了床单、台布、坐垫、壁挂、背带、头巾、披巾、挂包等十多种,花式图案也增加了玫瑰、蝴蝶、熊猫翠竹和民族花边等几十种,产品远销中国港澳、新加坡、日本、美国、加拿大等国家和地区,深受外商青睐。
织锦人每天重复着无数次同样的动作,将自己对壮锦的热爱、对生活的美好向往,以及不可替代的壮乡文化都汇入丝线中,重复的是无数次的织布动作,不变的是对壮锦无限的深情。
壮族三月三,唱响山水八桂
每年的农历三月三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在古代被称为上巳节。农历三月三在广西壮族的传说中,是创世师祖布洛陀的生辰,也是壮族人民最隆重的节日。壮族的青年男女们会在这一天欢聚在一起,对酒当歌,以歌会友,以歌传情。歌声悠扬婉转,回荡在八桂大地的山水之间,久久不散。
山歌作为一种独特的对话形式,每当山歌声一响,壮家人往往三两成群,聚在一起,唱对应答,由此形成独特的“歌圩”。作为壮乡的歌会和歌节,每场歌圩可聚集成千上万人,有的地方连唱三天三夜都不散场。
广西有全国规模最大、影响最广、历史最久的武鸣灵水歌圩,以歌会友、以歌传情的柳州鱼峰歌圩,由地方民歌、山歌、壮欢等民间艺术发展起来的独特新剧种——武宣山歌剧,以及大胆谈情说爱、对歌抒怀的凌云“吼敢”歌圩,一首首悠扬的山歌,唱响在八桂大地的各个角落,随着溪流奔涌,在山林间飘荡。
除了以歌传情之外,广西各地在三月三期间还会举办丰富的民俗活动。每逢三月三,平日里悠闲的柳州三江侗族自治县挤满了前来庆贺的人们。“侗乡三月风光好,天结良缘抢花炮;要得侗家姑娘爱,花炮场中称英豪。”每逢节日,侗寨里的青壮年摩拳擦掌准备在今年的抢花炮中大展拳脚,少女们盛装打扮为选手们加油助威,因此侗族三月三又被称为“花炮节”,且是年轻男女们择偶定情的好日子。
在三月三的欢庆盛典里,除了男女老少们盛装狂欢之外,爱好斗牛的苗族和侗族人怎么少得了一番“两牛相斗”的场面。起源于岭南地区的舞龙舞狮,也是壮乡人民祈求平安及丰收的民间艺术。广西来宾、钦州、上思等地都有三月三舞狮子的习俗。
舞龙舞狮,斗马斗牛,都是只能远观,游客难以参与,竹竿舞就不同了,由于紧张或是胆怯,常会被竹竿夹住脚,剩下的路程便全然不顾舞姿,只求安全跳出竹竿阵,引发围观者哄笑,气氛愈发热烈。
农历三月三在广西壮族的传说中,是创世师祖布洛陀的生辰,也是壮族人民最隆重的节日。壮族的青年男女们会在这一天欢聚在一起,对酒当歌,以歌会友,以歌传情。歌声悠扬婉转,回荡在八桂大地的山水之间,久久不散。
壮锦——交织的锦绣山河
壮锦,一项传承了2000多年的传统手工技艺,与云锦、蜀绣、宋锦并称为“中国四大名锦”。锦者,金也。是壮族人民精彩而珍贵的艺术结晶,是不可多得的文化精品。
广西的壮锦早在汉代就已经出现,在當时被称为“细者宜暑,柔熟者可御寒”的“峒布”,真正被称为“锦”是在宋代。“白质方纹,佳丽厚重”,说的就是早期的壮锦。
传统的壮锦使用“竹笼机”进行纺织,就是在织锦机上方悬挂一个大竹笼,竹笼上安置着花本的竹针,是编织出一幅幅秀美壮锦图案的根本,再以棉、麻作为地经、地纬平纹交织而成。纬线上的红、蓝、紫、黑、黄等颜色取自野生植物和矿物,是大自然给予的天然颜色。
纹饰变幻多样的壮锦大约分为三大种类纹样,一是以几何装饰图案为主的连续纹样,二是以花卉为主题的复合纹样,三是以吉祥瑞兽为主题的纹样。传统壮锦沿用的纹样主要有蟒龙纹、万寿纹、福田纹、万字菊纹、回纹、水纹、云纹、花卉、动物等 20 多种,图案生动,结构严谨,色彩斑斓,是壮族人民热烈、开朗的民族格调的体现,是对天地的崇拜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亟待传承的民族技艺
纺织一张壮锦要经过牵线、整经、穿扣、梳纱、上机、打芋子、织布、挑花等15道工序才能完成,而原料的准备无论是从种桑养蚕到拣、夹、纺、漂、染取得蚕丝,或是从种棉到去籽、弹花、纺、染、浆等工序,都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一张宽50厘米、长180厘米、难度一般的传统彩色壮锦需160个小时左右完成,而想要做出颜色多彩、图案绚烂的壮锦则需要耗费更多的时间。
正因为手工织造的壮锦产量极低,加上高昂的原材料成本和近乎无利可图的手工费,手工壮锦如果用来作为日常的消费品是不大能被接受的,而作为具有较高艺术价值的民族工艺美术品来欣赏,又难以维持织锦人的生计。再加上缺乏宣传,壮锦技艺曾面临后继无人甚至是衰落消亡的绝境。
2011 年 12 月,广西百色靖西壮锦厂被中国国家文化部授予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成为全广西第一个国家级非遗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靖西是广西壮锦的发源地之一,为了不让这一壮族的文化瑰宝失传,靖西壮锦在继承传统工艺的基础上也在不断地探索和创新。壮锦产品增加了床单、台布、坐垫、壁挂、背带、头巾、披巾、挂包等十多种,花式图案也增加了玫瑰、蝴蝶、熊猫翠竹和民族花边等几十种,产品远销中国港澳、新加坡、日本、美国、加拿大等国家和地区,深受外商青睐。
织锦人每天重复着无数次同样的动作,将自己对壮锦的热爱、对生活的美好向往,以及不可替代的壮乡文化都汇入丝线中,重复的是无数次的织布动作,不变的是对壮锦无限的深情。
壮族三月三,唱响山水八桂
每年的农历三月三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在古代被称为上巳节。农历三月三在广西壮族的传说中,是创世师祖布洛陀的生辰,也是壮族人民最隆重的节日。壮族的青年男女们会在这一天欢聚在一起,对酒当歌,以歌会友,以歌传情。歌声悠扬婉转,回荡在八桂大地的山水之间,久久不散。
山歌作为一种独特的对话形式,每当山歌声一响,壮家人往往三两成群,聚在一起,唱对应答,由此形成独特的“歌圩”。作为壮乡的歌会和歌节,每场歌圩可聚集成千上万人,有的地方连唱三天三夜都不散场。
广西有全国规模最大、影响最广、历史最久的武鸣灵水歌圩,以歌会友、以歌传情的柳州鱼峰歌圩,由地方民歌、山歌、壮欢等民间艺术发展起来的独特新剧种——武宣山歌剧,以及大胆谈情说爱、对歌抒怀的凌云“吼敢”歌圩,一首首悠扬的山歌,唱响在八桂大地的各个角落,随着溪流奔涌,在山林间飘荡。
除了以歌传情之外,广西各地在三月三期间还会举办丰富的民俗活动。每逢三月三,平日里悠闲的柳州三江侗族自治县挤满了前来庆贺的人们。“侗乡三月风光好,天结良缘抢花炮;要得侗家姑娘爱,花炮场中称英豪。”每逢节日,侗寨里的青壮年摩拳擦掌准备在今年的抢花炮中大展拳脚,少女们盛装打扮为选手们加油助威,因此侗族三月三又被称为“花炮节”,且是年轻男女们择偶定情的好日子。
在三月三的欢庆盛典里,除了男女老少们盛装狂欢之外,爱好斗牛的苗族和侗族人怎么少得了一番“两牛相斗”的场面。起源于岭南地区的舞龙舞狮,也是壮乡人民祈求平安及丰收的民间艺术。广西来宾、钦州、上思等地都有三月三舞狮子的习俗。
舞龙舞狮,斗马斗牛,都是只能远观,游客难以参与,竹竿舞就不同了,由于紧张或是胆怯,常会被竹竿夹住脚,剩下的路程便全然不顾舞姿,只求安全跳出竹竿阵,引发围观者哄笑,气氛愈发热烈。
农历三月三在广西壮族的传说中,是创世师祖布洛陀的生辰,也是壮族人民最隆重的节日。壮族的青年男女们会在这一天欢聚在一起,对酒当歌,以歌会友,以歌传情。歌声悠扬婉转,回荡在八桂大地的山水之间,久久不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