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教学之源,正教育之本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ong566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学以人为本,教学相长,关注人的发展,此乃教学之源。培植和彰显人的天赋潜能,呵护人与生俱来的兴趣、爱好、探求欲、好奇心,诱发和张扬其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个性,此乃教育之“本”。过于强调知识识记和机械训练的熟练程度,追求应试教育的经济和社会效应,此乃教育之“末”。实施教育新政就是要清教学之源,正教育之本,返璞归真,使教育真正成为促进人发展,从而带来社会转型,迈向创新型轨道的重要手段。
  “本”指事物的本源。教育的“本”作为培养和促进人个体发展的原始目的和手段,是教育的出发点,也是最终归宿。只有抓住了这个“本”,教育才会抹去功利色彩,健康发展,也才会使社会这棵参天大树枝繁叶茂,并为之提供不竭的前进动力和力量源泉。
  近年来,我省实施教育新政,强行推行了一系列新的教育举措。如2008年江苏省高考作文题“好奇心”,当时好似一石激起千层浪,一时间“好奇心”成为一个无法回避的社会话题,引起社会强烈反响和人们许多的思考。扬子晚报组织了从小学生到研究生5个学历层次的人参与写作,结果竟然是小学生得分最高,高学历者得分较低。从中可以看出小学生的“好奇心”较高,而随着学历的增高,人们的“好奇心”越来越丧失。这个有趣的现象,不得不使我们反思教育本身存在的问题,教育到底怎么了?在实施教育新政的今天,很有必要反思我们教与学行为的缺失。
  过分强调知识识记和机械训练的熟练程度,刻意地提升学生的应试能力,追求应试教育的经济和社会效应,是过去乃至今天教育的普遍现象。我认为这是教育之“末”。培植和彰显人的天赋潜能,呵护人与生俱来的兴趣、爱好、探求欲、好奇心,诱发和张扬其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个性是教育之“本”。我们的教育真的做到了以人为本,为人终身发展服务了吗?
  让我们走进教育最前沿,甄别教育理念,反思教学行为的缺失。
  [案例1]师本式的教学模式
  师:今天,我们共同学习法国著名小说家莫泊桑的名篇《我的叔叔于勒》一文。
  师:介绍莫泊桑及其短篇小说的特色。
  师:请同学们快速读课文,点拨生字新词。
  生读课文,思考:本文主要写了一个什么故事?
  师:按照小说的结构划分课文层次(开端——发生——发展——高潮——结局)。
  生划分课文结构,概括每个部分的主要内容。
  师:菲利普夫妇是个怎样的人?课文是通过哪些描写体现出来的?采用了什么方法?
  (生讨论发言。师小结,公布答案。)
  师:本小说表现了怎样的主题?
  (生讨论。)
  师小结:小说通过菲利普夫妇对于勒叔叔前后不同态度,深刻地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
  (师布置作业。生完成作业。)
  [案例分析]《我的叔叔于勒》一文是初中教材中传统名篇,本节课教师基本包揽了整个课堂,师问生答,教师讲解,学生听课记录。许多知识是老师强加给学生,讲究答案的统一和标准化,学生根本没有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更没有生成自己独特的学习体验。细细斟酌,本文所表现的主题难道真的就是揭示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的金钱关系吗?学生对于勒是什么样的态度?学生又如何评价菲利普夫妇?学习本文对现今社会有什么认识?学生没有深入探究,只是肤浅了解,教师采用的是传统的教学模式。尽管新一轮的课改带来了一些令人欣慰的东西,公开课也用上多媒体,但是基本是穿新鞋,走老路,教学的理念完全没有得到提升。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是知识的权威者;学生是接受知识的容器。长期以来,在这样一种模式下,教学完全只停留在知识的机械记忆、简单的重复训练、浅层次理解和运用上。学生获取的往往只是间接经验,缺乏密切联系实际的直接探索和情感体验,有真正走进人物,走进作品,形成心灵撞击,怎能产生思维创新和智慧火花?
  尤其初三、高三毕业班学生的学习方式,绝大多数还仍停留在题海战术层面上,学生面对做不完的题,一遍又一遍周而复始地机械重复训练,产生畏难情绪,叫苦不迭,严重挫伤了学习知识的积极性,而面对各种考试学生又不得不忍而受之。
  教师是否该给学生更多的课堂时间和空间,引导学生真切地感受知识的魅力,充分运用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学习知识?最近日本充分利用中学生对电脑游戏的兴趣,将游戏程序应用到英语学习之中,试验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并将逐步全面推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要善于利用学生的兴趣,创设学习的情境,帮助学生产生学习兴奋点,变苦学为乐学,从课本中走出来,生成独特的学习体验,形成学习品质,从而使学生在单位时间里,学到更多的知识,提高学习效率。
  [案例2]纷繁芜杂的课改课堂
  一教师在教学《十五夜望月》一课前,请学生课外搜集有关月亮的诗词歌曲,神话传说,以及人类登月的探索。上课开始,该教师请学生展示搜集到的信息。课堂上学生呈现了课前搜集到的各种资料,整个语文课堂老师无暇顾及课本,更无法引领学生体会诗人的情感和诗歌的精妙之处。课堂上学生猜谜语、讲故事、诗朗诵、展望人类探月前景,师生忙得不亦乐乎。
  [案例分析]
  本节课,看似热闹,一环扣一环,让人目不暇接。可由于拓展过于宽泛,学生完全游离于课本之外,根本没有领会到诗歌的精髓,没有受到诗歌的艺术感染。表面上学生兴趣很浓,积极性很高,但学到了什么?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课堂上是出现了许多新的气息,也出现了不少优质课。但是像这种纷繁芜杂,学生劳而无果的课堂也不在少数。我认为课改要的是理念的提升,而不是摆花架子;要的是研究教法学法,扎实有效的训练,而不是哗众取宠。通过课改,应在更大程度上激发学生的潜能,彰显其想象力和创造个性。
  公开课摆花架子,哗众取宠,美其名曰课改示范课;平时上课走老路,实行的依然是填鸭式教学方式;考试前是题海战术,学生苦不堪言。这带有极为普遍的现象,说到底是我们还没有真正认识到课改的目的,舍本求末,片面追求升学率的结果。
  [案例3]急功近利的考试
  在全面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由于教育的不均衡性,择校风愈演愈烈,其实质仍然是应试教育。中考和高考的选拔人才制度,依然采用“一卷定终身”做法,在这样的指挥棒的指引下,出现如下情形:
  学校除了正常的期中和期末考试以外,考试名目繁多。月考、周测甚至日过关;校中校,素质班、重点班、强化班在少数学校依然存在,它们已成为提高教育质量的托辞。考什么就教什么,考研之风甚浓;教什么学生就学什么,照单全收。师生围绕考试忙于应付,疲于奔命。学生成了考试的机器,因此,有些学校成为素质教育的“样板校”。
  [案例分析]
  升学考试、升学率作为一种评价标准和管理手段,不应在今天乃至明天的课程改革中排除掉。问题在于不能把它看成具有“决定发展”性质的唯一手段,不能把升学率当作衡量一个教师、一个学校的唯一标准。教育行政管理部门要把它放到一个合适的位置,重视学生的德育、体育、美育,为学生全面发展考虑。塑造学生健全人格,形成健康心理显得尤为重要。绝不能出现“一手硬,一手软”,应试教育轰轰烈烈,素质教育走过场的现象。
  即便是智育,也应重视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学习习惯的养成和学习技能的训练,教给他们终身学习的理念和方法。而不是通过反复的训练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以无休止的考试逼迫学生学习,从而使学生认为“读书是件苦差事而不是件快乐的事”。急功近利的考试成为学生形成创新思维的绊脚石,甚至是产生教育腐败的一大诱因。
  [案例4]单一化的评价标准
  学生评价:在老师对学生的评价体系中,那些考试成绩出类拔萃,对老师言听计从的学生被视为“优等生”。他们是老师的得意门生,常常受到老师的表扬。而那些考试成绩较差,平时比较活跃或有违师命的学生被视为“调皮生”、“问题生”,总是受到老师批评和指责,甚至遭到老师的嫌弃。
  老师评价:在学校对老师的评价体系中,教学实绩(学生考试成绩)占非常大的比重,常常是考试后,都要进行排名比照,教学实绩在评优、晋级、提干等诸多方面起着决定性作用。
  学校评价:教学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学校学生考试成绩成为衡量的唯一真实标准,成为某些学校炫耀的资本。这些学校也常常受到上级主管部门的表彰,冠以五花八门的称号、头衔。
  教育主管部门评价学校;学校评价教师,教师评价学生,这种单向的封闭的评价模式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也为人们长期所接受。
  [案例分析]
  学生需要优异的学习成绩;教师需要上等的教学实绩;学校也需要较高的教学质量。这些都无可非议。我们谈的是评价标准不能单一化,对学生的评价除了考试成绩是否优异而外,评价标准的外延应更为宽泛,应有更为丰富的内涵,特别是对学生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与价值观几个方面进行评价。
  教师评价应包含更多方面。除了德、能、勤、绩权衡比重,不能顾此失彼外,对教师还要赋予时代的要求,对教师获取优等实绩的途径和方法的跟踪评价,特别是教学理念、课堂教学考核评价应放在突出的位置。鼓励教师成为以人为本,科研型、专家型、创新型人才。
  对学校评价,只注重学生的中考高考成绩,而忽视学校作为培养人的其它功能,必将导致择校风愈演愈烈,招生市场的混乱无序,甚至滋生教育的腐败现象,从而影响教育形象。
  评价要做到整体性与综合性、形成性与终结性、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在实施评价时,自我评价与学生评价相结合,家长评价与社会评价相结合,综合采用多种评价方式,倡导多元化、开放性、多角度、有创意的评价,形成一个不断完善的评价体系。评价结果的有效性和实用性是实施评价的目的与保证。离开它,评价就毫无意义。
  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评价体系尚未健全,有的是纸上谈兵,沿用陈旧的评价体系标准,必将断送课改的成果。完全单一的评价标准,导致人才缺陷,“马家驹式”的大学生还将出现,也导致学校教育失去它应有的功能。
  时代呼吁建立创新型社会,经济需要大批创新型人才。面对如此重大的社会责任,教育该何去何从?
  教育能否走产业化的道路?是否真的要从应试教育的怪圈中走出来?教育新政能否顶住重重阻力,换来教育的真正春天来临?
  昨天乃至今天缺失的教学行为,教育的本末倒置,带来的是明天经济社会的不良发展。我们要建设创新型社会,首先要还教育的本来面目,正本清源,让教育真正促进人的发展,服务于未来社会。
  
  (此文曾获得09年“师陶杯”论文大赛江苏省三等奖)
其他文献
摘 要: 在知识快速发展的信息世界中,教育、教学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高质量的人才,来源于高质量的教育,高质量的教育则取决于高质量的教师队伍。对于尚未掌握思考和学习方法的学生而言,无论怎样强调教学质量亦即教师质量的重要性都会过分。为此,如何转变其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是我们必须思考和研究的理论与现实的课题。  关键词: 新课程 教师角色 促进者 引导者    在现代教育过程中,如何提高教育质量、实现
摘 要: 以学生为中心是指在教师指导下以学生的交际活动为中心,真正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这对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本文通过对一节初中英语课堂的观察,对教师在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上所起的作用及其效果进行了分析,以期对在中国这样一个大的教育环境中的外语课堂教学给出几点启示。  关键词: 以学生为中心 中学英语课堂 教学效果    传统的教学理论认为,在英语课堂上,教师是教学过程中的主体,是课堂上唯一的信息
高校的专业实验室是对学生进行专业实验教学的基地,同时也是开展科学研究工作的重要基地,它拥有众多的科技人才和大量的仪器设备,因此,目前各高校在发展过程中都十分重视专业实验室的建设,每年都会在此方面投入大量的教育经费。但是对于很多专业实验室来说,仍存在仪器设备套数少、涉及面不广等问题,所以如何充分有效地利用这些先进的仪器设备,提高仪器设备使用率,让有限的资金在教学和科研中发挥更大的作用,是实验教学人员
摘 要: 后进生教育和转化工作是学校教育中的棘手问题。后进生转化工作要有耐心,讲究策略。策略得当,后进生的转化便大有希望。  关键词: 后进生转化 思考 策略    随着学校招生制度的不断改革,学生来源的多层次性和在校学生类别的多样化性,给学校学生管理与班级管理带来新的挑战和考验。许多老师,特别是学生管理部门和班主任都发出这样的感叹:现在的学生越来越难教育了,工作越来越吃力了,尤其是对后进生的教育
摘要: 写作教学是英语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大学英语教学中的薄弱环节。本文介绍了高职院校英语写作教学的现状,针对英语写作教学中的存在问题,提出了改进措施,进而探求提高学生英语写作能力的现实路径,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英语写作能力。  关键词: 高职院校英语写作教学现状对策     《大学英语教学大纲》明确指出:“本大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具有以书面或口头进行交际的能力。”由此可见,写作教学已经成为大学
摘 要: 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过程中,买卖合同纠纷增多。格式合同以其自身的价值与特征,它的推广必将极大地促进整个社会效率的提高,大大地节约整个社会的交易费用,节约交易时间,使得经济流转简便而迅速。在防范和化解买卖合同中的法律纠纷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从格式合同的概念和特性出发,阐述了格式合同在防范和化解买卖合同法律纠纷中的理论基础。结合我国格式合同的立法实践,重点探讨了其在防范和化解
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因此,课堂教学改革就成为学校永恒的主题,培养具有主体性的、有创新精神的人成为当前小学面临的重要课题。  然而,正如夸美纽斯所说的:“教师的嘴就是一个源泉,每逢这个源泉开放的时候,他们便把他们(指学生)的注意当作一个水槽一样放在它的下面,一点不要让滚出的东西跑掉了。”如今,还有不少教师以救世主的姿态高高在上,他们要在学生中树立所谓的尊严与权威,不允许学生有任何不同于自
基于对语文课堂教学艺术的不懈追求,人们意识到:理想的教学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课堂的精彩往往来自精心预设基础上的绝妙“生成”。当“无法预约的精彩”成为一句熟语后,课堂中那些极富“生成”价值的因素,就被当作无比可贵的教学资源。对于一个对教学孜孜以求的老师来说,要善于为学生创设一个“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的“动化”教学课堂,及时捕捉生成性资源的瞬间,让课堂绽放精彩。  一、抓住契机——做有效生成的催
摘要: 本文着重分析了初、高中化学在教学目标及目的、知识侧重方面的不同,提出了初、高中化学教学衔接要做好教材、教学方法、学习方法的衔接。  关键词: 初、高中 化学教学 衔接    初、高中化学教学衔接要做好下面几点:一是初高中教材的衔接;二是教学方法的衔接;三是学生学习方法、学习心理的衔接。下面本人谈谈自己在高、初中教学衔接方面的做法及想法。    一、初、高中化学教学目标及目的的差别    通
人类已进入信息社会,以媒体和网络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已成为拓展人类能力的创造性工具。眼下,“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切入点,也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内容之一。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一门新兴的学科,它是以目标综合,内容综合,方法、形式综合为特点,强调学生参与,重视学生的体验、感受,是以学生兴趣和内在需要为基础,以主动探索为特征,以实现学生主体能力综合发展为目的的课程。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