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地百合分外香

来源 :高中生学习·阅读与写作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ooqq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原文阅读
  百合花(节选)
  茹志鹃
  1946年的中秋。
  这天打海岸的部队决定晚上总攻。我们文工团创作室的几个同志,就由主攻团的团长分派到各个战斗连去帮助工作。大概因为我是个女同志吧,团长对我抓了半天后脑勺,最后才叫一个通讯员送我到前沿包扎所去。
  包扎所就包扎所吧!反正不叫我进保险箱就行。我背上背包,跟通讯员走了。
  早上下过一阵小雨,现在虽放了晴,路上还是滑得很,两边地里的秋庄稼,却给雨水冲洗得青翠水绿,珠烁晶莹。空气里也带有一股清鲜湿润的香味。要不是敌人的冷炮在间歇地盲目地轰响着,我真以为我们是去赶集的呢!
  通讯员撒开大步,一直走在我前面。一开始他就把我撂下几丈远。我的脚烂了,路又滑,怎么努力也赶不上他。我想喊他等等我,却又怕他笑我胆小害怕;不叫他,我又真怕一个人摸不到那个包扎所。我开始对这个通讯员生起气来。
  哎!说也怪,他背后好像长了眼睛似的,倒自动在路边站下了,但脸还是朝着前面,没看我一眼。等我紧走慢赶地快要走近他时,他又蹬蹬蹬地自个向前走了,一下又把我甩下几丈远。我实在没力气赶了,索性一个人在后面慢慢晃。不过这一次还好,他没让我撂得太远,但也不让我走近,总和我保持着丈把远的距离。我走快,他在前面大踏步向前;我走慢,他在前面就摇摇摆摆。奇怪的是,我从没见他回头看我一次,我不禁对这通讯员发生了兴趣。
  刚才在团部我没注意看他,现在从背后看去,只看到他是高挑挑的个子,块头不大,但从他那副厚实实的肩膀看来,是个挺棒的小伙儿。肩上的步枪筒里,稀疏地插了几根树枝,这要说是伪装,倒不如算作装饰点缀。
  没有赶上他,但双脚胀痛得像火烧似的。我向他提出了休息一会儿后,自己便在做田界的石头上坐了下来。他也在远远的一块石头上坐下,把枪横搁在腿上,背向着我,好像没我这个人似的。凭经验,我晓得这一定又因为我是个女同志。我着恼地带着一种反抗情绪走过去,面对着他坐下来。他见我挨他坐下,立即张皇起来,好像他身边埋下了一颗定时炸弹,局促不安,掉过脸去不好,不掉过去又不行,想站起来又不好意思。我拼命忍住笑,随便地问他是哪里人。他没回答,脸涨得像个关公,讷讷半晌,才说清自己是天目山人。原来他还是我的同乡呢!
  “在家时你干什么?”
  “帮人拖毛竹。”
  我朝他宽宽的两肩望了一下,立即在我眼前出现了一片绿雾似的竹海,海中间,一条窄窄的石级山道,盘旋而上。一个肩膀宽宽的小伙,肩上垫了一块老蓝布,扛了几枝青竹,竹梢长长的拖在他后面,刮打得石级哗哗作响……这是我多么熟悉的故乡生活啊!我立刻对这位同乡越加亲热起来。我又问:
  “你多大了?”
  “十九。”
  “参加革命几年了?”
  “一年。”
  “家里还有什么人呢?”
  “娘,爹,弟弟妹妹,还有一个姑姑也住在我家里。”
  “你还没娶媳妇吧?”
  “……”他飞红了脸,更加忸怩起来,两只手不停地数摸着腰皮带上的扣眼。半晌他才低下了头,憨憨地笑了一下,摇了摇头。我还想问他有没有对象,但看到他这样子,只得把嘴里的话又咽了下去。
  我们到包扎所,已是下午两点钟了。我们刚到不久,来了一个乡干部,他说的什么我就没大听清。好像是说什么被子的事,要我们自己去借。我这时正愁工作插不上手,便自告奋勇讨了这件差事,怕来不及,就顺便也请了我那位同乡,请他帮我动员几家再走。他踌躇了一下,便和我一起去了。
  我们先到附近一个村子,进村后他向东,我往西,分头去动员。不一会儿,我已写了三张借条出去,借到两条棉絮,一条被子,手里抱得满满的,心里十分高兴,正准备送回去再来借时,看见通訊员从对面走来,两手还是空空的。
  “女同志,你去借吧……老百姓死封建……”
  “哪一家?你带我去。”我估计一定是他说话不对,说崩了。
  ……我们走进老乡的院子里,门帘一挑,露出一个年轻媳妇来。我看她头上已硬挠挠地挽了髻,便大嫂长大嫂短地向她道歉,说刚才这个同志来,说话不好别见怪等等。她听着,脸扭向里面,尽咬着嘴唇笑。我说完了,她也不作声,还是低头咬着嘴唇,好像忍了一肚子的笑料没笑完。我只好硬了头皮,讪讪地向她开口借被子,接着还对她说了一遍共产党的部队打仗是为了老百姓的道理。这一次,她不笑了,一边听着,一边不断向房里瞅着。我说完了,她看看我,看看通讯员,好像在掂量我刚才那些话的斤两。半晌,她转身进去抱被子了。
  通讯员乘这机会,颇不服气地对我说道:
  “我刚才也是说的这几句话,她就是不借,你看怪吧……”
  我赶忙白了他一眼,不叫他再说。可是来不及了,那个媳妇抱了被子,已经在房门口了。被子一拿出来,我方才明白她刚才为什么不肯借的道理了。这原来是一条里外全新的花被子,被面是假洋缎的,枣红底,上面撒满白色百合花。她好像是在故意气通讯员,把被子朝我面前一送,说:“抱去吧。”
  我手里已捧满了被子,就一努嘴,叫通讯员来拿。没想到他竟扬起脸,装作没看见。我只好开口叫他,他这才绷了脸,垂着眼皮,上去接过被子,慌慌张张地转身就走。不想他一步还没有走出去,就听见“嘶”的一声,衣服挂住了门钩,在肩膀处,挂下一片布来,口子撕得不小。那媳妇一面笑着,一面赶忙找针拿线,要给他缝上。通讯员却高低不肯,挟了被子就走。
  刚走出门不远,就有人告诉我们,刚才那位年轻媳妇,是刚过门三天的新娘子,这条被子就是她唯一的嫁妆。我听了,心里便有些过意不去,通讯员也皱起了眉,默默地看着手里的被子。
  ……
  回到包扎所以后,我就让他回团部去。他精神顿时活泼起来了,向我敬了礼就跑了。我看见他背的枪筒里不知在什么时候又多了一枝野菊花,跟那些树枝一起,在他耳边抖抖地颤动着。   包扎所的工作人员很少。那位新媳妇也来了,她还是那样,笑眯眯地抿着嘴,偶然从眼角上看我一眼,但她时不时地东张西望,好像在找什么。后来她到底问我说:“那位同志弟到哪里去了?”我告诉她同志弟不是这里的,他现在到前沿去了。她不好意思地笑了一下说:“刚才借被子,他可受我的气了!”说完又抿了嘴笑着。
  天黑了,天边涌起一轮满月。
  乡干部又来了,慰劳了我们几个家做的干菜月饼。原来今天是中秋节了。
  啊!中秋节,在我的故乡,现在一定又是家家门前放一张竹茶几,上面供一副香烛,几碟瓜果月饼。孩子们急切地盼那炷香快些焚尽,好早些分摊给月亮娘娘享用过的东西,他们在茶几旁边跳着唱着:“月亮堂堂,敲锣买糖……”或是唱着:“月亮嬷嬷,照你照我……”
  ……
  前面的枪声,已响得稀落了。前面又下来一个重伤员。屋里铺位都满了,我就把这位重伤员安排在屋檐下的那块门板上。担架员把伤员抬上门板,但还围在床边不肯走。一个上了年纪的担架员,大概把我当作医生了,一把抓住我的膀子说:“大夫,你可无论如何要想辦法治好这位同志呀!你治好他,我……我们全体担架队员给你挂匾……”我心想给他们解释一下,只见新媳妇端着水站在床前,短促地“啊”了一声。我急拨开他们上前一看,我看见了一张十分年轻稚气的圆脸,原来棕红的脸色,现已变得灰黄。他安详地合着眼,军装的肩头上露着那个大洞,一片布还挂在那里。
  新媳妇又短促地“啊”了一声。我强忍着眼泪,跟那些担架员说了些话,打发他们走了。我回转身看见新媳妇已轻轻移过一盏油灯,解开他的衣服,她刚才那种忸怩羞涩已经完全消失,只是庄严而虔诚地给他拭着身子,这位高大而又年轻的小通讯员无声地躺在那里……我猛然醒悟地跳起身,磕磕绊绊地跑去找医生,等我和医生拿了针药赶来,新媳妇正侧着身子坐在他旁边。
  她低着头,正一针一针地在缝他衣肩上那个破洞。医生听了听通讯员的心脏,默默地站起身说:“不用打针了。”我过去一摸,果然手都冰冷了。新媳妇却像什么也没看见,什么也没听到,依然拿着针,细细地、密密地缝着那个破洞。我实在看不下去了,低声地说:“不要缝了。”
  她却对我异样地瞟了一眼,低下头,还是一针一针地缝。
  卫生员让人抬了一口棺材来,动手揭掉他身上的被子,要把他放进棺材去。新媳妇这时脸发白,劈手夺过被子,狠狠地瞪了他们一眼。自己动手把半条被子平展展地铺在棺材底,半条盖在他身上。卫生员为难地说:“被子……是借老百姓的。”
  “是我的——”她气汹汹地嚷了半句,就扭过脸去。在月光下,我看见她眼里晶莹发亮,我也看见那条枣红底色上洒满白色百合花的被子,这象征纯洁与感情的花,盖上了这位平常的、拖毛竹的青年人的脸。
  1958年3月
  (选自人民教育出版社普通高中教科书《语文》(必修))
  经典解读
  《百合花》写于1958年,发表在当年的《延河》杂志上。这篇革命历史题材的短篇小说一经发表,就受到了读者的好评。茅盾评价其风格“清新俊逸”,并将其主题界定为“对战争中人与人之间美好关系的赞美”。
  小说叙述的是解放战争初期的一个小故事。故事用文工团员“我”的口吻来叙述,形成独特的女性叙事视角。这种视角使故事有着特有的浪漫、温馨的风格和震撼人心的内在力量。
  一、独特的叙述视角
  很多小说运用有限视角来叙述故事,这样可以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能够给人物形象增加朦胧、神秘的美感。这样一层一层揭开面纱的叙事方式能够激发读者的想象力,提高他们的阅读兴趣。更重要的是,独特叙述人的存在也会让平凡、普通的故事幻化出神奇的艺术效果。
  《百合花》这篇小说的主人公为小通讯员,是一名战士,他具有普通战士质朴、勇敢、不怕牺牲的特点,但由于“我”这个人物的存在和独特的视角观照,小通讯员身上凸显的是一个十九岁青年的青春特征,这样,一个没有经历过爱情而正在青春期的青年的形象就鲜活起来。
  小说着力表现他在女性面前的害羞、拘谨。在送“我”去包扎所的路上,他刻意地与我拉开几丈远的距离,而且他“背后好像长了眼睛似的”。“我”走快,他在前面大踏步向前;“我”走慢,他在前面就“摇摇摆摆”。当我赌气挨他坐下来休息时,他立刻张皇起来,局促不安,脸涨得像关公,说话讷讷,口齿也不清楚。“我”在叙述这些细节时,用的词句如“说也怪”“摇摇摆摆”带有女性化的嗔怪而又无奈的情态,对他“高挑挑”的个子和“厚实实”的肩膀是有爱怜的喜悦的,而对他回答问题时“飞红”的脸、“忸怩”的情态和两手不停地“数摸”皮带上扣眼的动作是觉得有趣而又好笑的。他已经不是一个不通情思的懵懂少年,他会在枪管里插上装饰性的树枝,偶尔还插一枝鲜花,他已经有了自己的青春感思,但这种感思是以沉默而又守旧的方式密闭着的,呈现出传统的含蓄而温婉的特色。而他能够着力表现出来的青春就是他还是一个愣头青,不通人情世故,冒冒失失。“我”的脚烂了,去包扎所的路又滑,他好像一点也不理解,一个人往前冲。借不到被子时,他装样像个大人一样责怪新媳妇“死封建”。当新媳妇把被子送给“我”而“我”示意他拿时,他赌气扬起脸装作没看见。接被子后,他慌慌张张地离开,肩膀处衣服挂住门钩,撕了一个不小的口子。这一切,在一个女性的眼中,是亲切而又可爱的,让人涌起一种朴质而纯洁的爱怜情感。这些细致的情景捕捉,让小通讯员的形象特点缓慢地展现出来,整个形象显得有趣而鲜活。
  此外,女性视角中新媳妇细微的心理情态的展示也让读者感到会心温暖,从而产生无言的震撼力。看到通讯员衣服撕开一个口子,新媳妇一边忍不住笑着,一边去找针线给他缝补。这里表现出女性内心流淌的温暖。新媳妇在认出担架上的人是小通讯员后,短促地“啊”了两声。当“我”发现通讯员已经牺牲,劝说新媳妇不要缝衣肩上的破洞时,她对“我”异样地“瞟”了一眼。在卫生员要揭被子将通讯员放进棺材时,她劈手夺过被子,狠狠地“瞪”了他们一眼。这些细腻的神态和动作中蕴含的巨大的情感力量,通过一个女性的眼光去揭示就显得更加贴切而动人。   如果不是借助这种特殊视角,战地生活中的“这一个”小通讯员的“青春”特征不会得到如此充分的展现,人物形象也不会如此富有人性的美感。
  二、崇高的悲剧美感
  很多小说中的“我”并不总是活跃的,有时它只是提供一个观察的视角,像鲁迅先生的《孔乙己》中的“我”(酒店小伙计)。有些小说中的“我”却起着重要的作用,因为个性鲜明,会让整个故事染上鲜明的“我”的色彩,《百合花》中的“我”便是如此。
  也许跟她文工团团员的身份有关,“我”是一个“有趣味”的人。因为在战场上历练过,“我”处理借被子的事情时政策把握準确、方法得当,能够老练地给伤员喂食换衣、擦拭身体,表现出一个女战士的本色。但更令人瞩目的是“我”的特别兴趣,比如关注中秋,关注花草,关注故乡。这些不属于“战士”身份的东西,这种细腻、浪漫而又温馨的情愫,让小说充满抒情诗一样的气息。
  “我”关注中秋。在总攻前夕,“我”回忆起故乡中秋的风俗图景:家家门前放一张竹茶几,上面供一副香烛,放几碟瓜果月饼;孩子们在茶几旁边跳着唱着“月亮堂堂,敲锣买糖”……“我”关注花草。故事进行的过程中,青翠的山野图景不时闪现,雨水把两边地里的秋庄稼冲洗得青翠水绿,珠烁晶莹。“我”关注通讯员枪筒里插的几根树枝,发现这是装饰点缀。“我”关注新媳妇抱出的被子被面上撒满的白色百合花。“我”关注故乡。在得知自己和通讯员是同乡时,“我”眼前出现了一片绿雾似的竹海、一条窄窄的石级山道等。
  战争永远是残酷的,必然会造成大量的流血牺牲,虽然正义战胜邪恶的历史潮流不可阻挡,但战争对于全人类来说,永远是一出悲剧。但是小说表现出的却是世俗生活的温馨宁静:热闹的中秋,温馨的儿歌,青翠的庄稼,喜庆的百合,宁静的故乡和美好的劳作……是的,在去包扎所的路上,“我”都产生了是“去赶集”的幻觉。在战争环境中,宁静美好的世俗生活作为一种理想时时出现,代替了战争小说中常见的仇恨、炮火与搏杀,凸显出人类追求和平的价值、意义。
  在以前的文艺环境中,这些温馨的文字可能会让人觉得冲淡了小说的主题意义,不能更充分地张扬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削弱了小通讯员牺牲的意义。但现在,读者深读后会发现,正是因为这些美感文字的存在,当世俗生活的宁静美好被破坏时,当善良淳朴的人性被毁灭时,人们会产生更深的痛感体验。
  小说中展现出来的女性独有的细腻、真切的美感情思,正是使小说主题从单一的战争题材向人性、审美主题提升的关键,小说的意蕴因此得到丰富,从单纯歌颂英雄和赞美军民鱼水情升华为美好被悲剧性毁灭、人性在灾难中凸显,从而显现出崇高的悲剧美感。
  三、鲜明的创作个性
  好的小说一定有诗的本质特征。《百合花》虽是战争题材小说,但写的都是琐屑小事。小说中,战争作为一个宏大的背景存在,通讯员牺牲这样的情节也并没有过度渲染。但是这琐屑可以自成韵律,根据作家的情韵调和成平平仄仄的歌吟,使小说呈现出特殊的风格。这是一首青春的挽歌,是对美好人性的赞歌,是作家茹志鹃写给那个年代的一首温馨的抒情诗。
  茹志鹃是一位个性特点鲜明的作家。王安忆在回忆她的母亲时说:“她喜欢读书,敏于感受,飘零的身世又使她多愁善感……虽然处在动荡和困窘中的少女时代,无一刻不为生计所苦,但我妈妈依然保留了清丽的精神。生活的压榨没有使这精神萎缩,反而将它过滤得更加细致和纯粹。”《百合花》的故事中正有一种清丽的感伤的基调。乡野的风景、人情,“我”跟通讯员拉家常,聊天式地打探其婚事,通讯员牺牲后新媳妇为他缝补衣肩上的破洞,一针一线地为他送行……这些叙述摆脱了战场环境的紧张和激烈,呈现出日常生活式的美好,给人一种清丽而又朦胧含蓄的美感。但这种美感在战场环境中是无法永存的,常常被瞬间破坏。古今多少诗人在面对炫目的美感时常常有无言的哀伤,因为它总会消逝,更何况出现“突然”的断裂。小说中的美好情思就是这么短暂,刚刚孕育的花没有结果就消散了芬芳。对这种酝酿和消逝的过程的细致描写是符合作家独特的个性气质的。
  《百合花》的写作不但表现出作者的气质,还表现出鲜明的创作个性。茹志鹃本意是要写出战争时代人情的美好。“我写《百合花》的时候……每天晚上,待孩子睡后,不无悲凉地思念起战时的生活,和那时的同志关系……战争使人不能有长谈的机会,但是战争却能使人深交。有时仅几十分钟,几分钟,甚至只来得及瞥一眼,便一闪而过,然而人与人之间,就在这个一刹那里,便能肝胆相照,生死与共。”当然,这种至情,可以是战友情、同志情、军民情,但由于作者的个性气质和年轻时的浪漫情思,她选择了一个特别的角度——写出一种没有爱情的“爱”情来表现对人情的怀念。在寄托情思的主要人物——小通讯员身上,她投入了极其饱满的创作热情,从而写出了“一首没有爱情的爱情牧歌”。
其他文献
我們来自江南塞北,情系祖国城市乡野;我们走向海角天涯,指点神州三山五岳;我们今朝东风桃李,挥洒青春澎湃热血;我们坚定理想信仰,担起民族复兴职责。我们终将巨木成林,兴我中华震惊世界。  ——题记  “长夜沉沉暗无光,一声惊雷东方亮”,她从上海出发,从浙江嘉兴南湖的红船走来,栉风沐雨、砥砺前行,一路波澜壮阔,已然征程百年!历史已铭记:1921年,一个伟大的政党——中国共产党,在神州大地诞生。  “人道
期刊
本文系2016北京市社科基金一般项目“加强和改进党对网络意识形态的领导研究”(项目批准号:16KDB022)以及2017年北京市思政课教师择优资助计划“《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研学互动’式教学方法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内容提要] 回顾马克思的人生经历、思想历程和斗争实践,马克思作为革命家的特质至少可以从其阶级立场、革命意志、理论斗争和斗争实践四个方面来理解:他虽出身资产阶级家庭,但从小
期刊
语言是文章的外衣,光亮与否,直接影响到阅卷老师对文章的评分。失败的考场作文,大多语言贫乏,句法呆板,用词不当,行文啰唆。语言没有文采,缺乏感人的力量,自然被归入低分段作文。那么,怎样才能在行文时让优美的语言为文章添彩呢?  一、修辞是作文的“魔法”  有人说,修辞是作文的“魔法”,如果将这些“魔法”恰当地运用在写作上,就可点石成金,化腐朽为神奇。修辞的运用,最重要的是创意出新,要发挥丰富的想象力,
期刊
[内容提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历史考证版在马克思主义研究史上具有重要意义。MEGA1和MEGA2的曲折发展历程表现出研究者对马克思恩格斯文献事业所作的始终不渝的努力。尤其是1975年以来出版的MEGA2以其全面性、原始性和过程性等特点,展现了马克思恩格斯经典文本的发展过程,也反映出马克思恩格斯的思想历程。结合具体案例讨论MEGA2的理论特点和价值,有助于彰显这版全集在马克思主义研究中的意义和作用
期刊
2021年全国新高考Ⅰ卷文言文阅读考题沿用了2020年全国新高考Ⅰ卷文言文阅读的设题模式,其中,最值得我们关注的变化就是主观表述题的加入,这是新高考背景下语文卷的特点,也是亮点。这类主观题更加注重考查考生的思维过程,不仅能考查考生对文意的理解,同时能更好地考查考生筛选整合信息、归纳概括要点等方面的综合能力。如何应对这种新题型呢?下面以近两年考试中出现的文言文阅读主观题为例,分析各类考题特点,并探讨
期刊
[内容提要]抗日战争时期,在国内外知名人士的支持和参与下,西北地区兴起了工业合作社运动,通过发动民众开展工业合作,以实现群众自救和支援前线。其中,英国人乔治·何克是这场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他先后作为战地记者、西北工合办事处观察员和工合直属机构培黎工艺学校的校长,以中国普通群众的抗战与生活为主要观察对象,撰写了许多报道和日记,为我们观察抗战时期中国的社会动向提供了一个微观的社会史视角。通过乔治·何克的
期刊
“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生逢盛世,我们是幸运的。两个百年的历史交汇期,机遇如雨后春笋般涌现——这是个大有可为的时代。然而,时代高速发展中又暗流涌动,竞争更为激烈,我们该如何跨越“可为”与“有为”之间的鸿沟呢?  以热爱为帆,以勤奋为船,跨越懒惰的大海,抵达有为彼岸。我认为,这就是最好的答卷。  行驶于历史的洪流中,处处汹涌湍急。而勤奋就是最夯实的航船,载着我们抵达成功的彼岸。曾国藩就是
期刊
咿咿呀呀的唱词,时断时续的哭唱声,回旋飘荡在焚烧纸钱的烟雾中。我依稀听出,这悼曲正在怀念他的生平,从无儿无女到吃穿用度,从唐王李世民到万里江山平半分……  堂屋里尚有个白色扯绳开关,三个并排弯腰的南瓜靠在墙上,泡菜坛上还架着一双长筷!一切都是静止的。  幺爸今年56岁。过世前,他曾是村里颇有学识的高中生。年轻时他未曾娶妻,年老也未曾找伴,一个人生活了一辈子。他终是一个人走完了他独特的一生!  20
期刊
[内容提要] “有条件现金转移支付计划”(CCTs)是当前在全球范围内发展最快的社会政策。本文从政治经济学视角出发对其作出了批评。CCTs将来自税收的基金按照小额、有条件的形式分配给那些“理应贫困者”,并将此作为缩小贫富差距、管控贫困规模和限制反政府意见的一整套战略中的一部分。本文认为,这种社会政策模式尽管能够在短期改善最贫困人群的现状,但是也会导致工资一直维持较低水平并使得贫困不断再生产自身。此
期刊
名师介绍  韩延明  语文特级教师,执教于陕西省商洛市商南县高级中学。  技法一 首尾点题法  【技法点睛】  首尾点题又称对照,是议论文常见写作手法的一种,就是文章开篇引用材料,引出作者的观点主张,开宗明义,明确中心论点,为全篇树立“靶的”,做到有的放矢。其好处是彰显议论文的要素——论点,让读者阅读首段而知全篇之旨意,便于判断审题立意的准确性。中间部分围绕中心论点充分展开论证,结尾重申、强化论点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