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士兵突击》幕后英雄的传奇

来源 :解放军生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lippers3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相信很多人都看过《士兵突击》,但是他们不知道拍摄电视剧所用的全套单兵装备及车辆,包括无人机空中拍摄是由什么公司提供的,更想不到这家公司的总经理只是一个初中毕业的退伍兵。老兵许绍坤用自己的行动写出了属于自己新的传说。
  
  许绍坤看上去不像是个老板,穿着一身很普通的西装,用一个最多几百块的手机。采访过程中他的手机不断响起,刚开始他就把电话挂断。然而对方没有停止的意思,不停地拨过来,没有办法,许总一脸歉意地和记者商量“你看,可能是有点急事,我最好还是接一下吧。”
  
  成就梦想
  
  许绍坤的家庭条件不错,不去当兵的话,家里也能给他安排一个不错的工作。“我们那个年代怎么说,‘吃菜要吃白菜心,嫁人要嫁解放军’。在20世纪70年代,当兵几乎是所有人的梦想。”在许绍坤还是个学生的时候,他就经常跟着学校的宣传队到农村、工厂、部队去,和解放军的接触就是那个时候开始的。让许绍坤印象最深的就是,有一次他和一群十四五岁的孩子打着背包,步行三十多公里到一个乡镇去宣传毛泽东思想。镇里的军代表就派一个姓杨的班长来带这些孩子。“杨班长带着冲锋枪,领着我们在山里面一个村子、一个村子地走,挨家挨户地搞宣传。那些老百姓对班长非常尊敬和爱戴。从那个时候开始,就种下了我对军人的羡慕和崇拜。”许绍坤回忆着。不久杨班长从部队退伍了,许绍坤和孩子们去和他告别。当时学生们没有钱,大伙攒来攒去凑了两毛的零钱,买了一块手绢送给班长。手绢上还印着“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1970年,许绍坤被作为一名文艺兵招进了部队。但是在新兵连训练的时候,他又向领导要求调到出国部队去。“那时候是在老挝,那里部队都是修公路的、架电线杆的。”许绍坤说很多人都不理解他,放着轻松安逸的文艺兵不干,非要当什么通信兵。但是他已经下定了决心,谁劝也不听。
  六年的军营生活很快过去了。离开军营时,许绍坤已经从一名稚气未脱的学生兵蜕变成一名成熟的老兵。退伍后,他被安置到某国营企业。当时有人质疑说:“一个初中毕业的退伍兵,能干什么?”然而许绍坤就凭着自己在部队练就的好手艺和刻苦努力的拼劲,证明了自己。不久,在厂里举行的技术能手考核大赛中,许绍坤让那些对退伍兵有成见的人改变了看法——他仅用5分钟就将专家考核组设置的8个故障悉数排除,比老技术能手节约了7分钟。不久,许绍坤又一次做出了让人难以理解的选择:他离开了工作稳定的国营企业选择了四处打工。许绍坤说,那些年,到处打工,换的单位和岗位有好几个,女朋友也为此和他分了手。但他始终没有离开自己感兴趣的无线电领域,学习新本领的劲头儿比任何时候都足。上世纪90年代初,许绍坤曾经与同伴风雨无阻、每天凌晨骑自行车近20公里,去郊外某单位铺设闭路电视网。钻铁塔、爬高楼,连续干了一个多月,虽然每天只有10多元钱的报酬,但许绍坤还是乐的一蹦老高。
  
  开拓创新
  
  1991年,许绍坤离开了原来的岗位,开始了自己的创业之路。
  “创业初期,任何一种付出都是艰辛而值得回忆的,记得当时我跟一个职工去做一个闭路电视安装工程,每天骑十几里的自行车去上工,坚持了很长一段时间,到头来只有几十块钱的收入。但是当过兵的人,吃过苦,能吃苦,所以创业之苦不算苦。”
  在许绍坤带领下,1993年,一个以退伍军人为主体的“昆明天波通信工程公司”正式挂牌成立。公司以信息化工程为主发展相关的信息化产品,合理利用资源,以军地协作、军地共享为原则,拓展地方通信、安全保卫产品市场,产品从对讲机、望远镜、夜行红外照明灯、卫星传真机、远程图像传输器、卫星电话到警用级无线网桥等百余种。
  创业有阳光也有风雨。就在许绍坤把创业的航船驶向光明的彼岸时,亚洲金融危机使天波公司步入了最艰难的时期,销售业绩停滞,投资几十万元的专营店,也因城市改造而全部打了水漂。即使公司有困难,许绍坤也不愿亏待员工,他宁愿采取借贷等手段,也要每月按时足额给员工发放工资,从不拖欠员工一分福利。因为他始终坚信,风雨过后的艳阳天会更壮美。金融危机好转,公司销售收入稳步跃升。这时,昆明房地产市场升温,巨额利润诱惑着许多人。有几次房地产商主动找到许绍坤,希望用天波信息化建设成果这块“金字招牌”共同开发炙手可热的房地产时,却被许绍坤谢绝了。他告诉这些朋友:“追求什么想得到什么,这只有让科学的创业战略说了算!只有围绕创业战略矢志不渝地干下去,文武共荣的企业文化才能根深叶茂!”
  上世纪90年代末,云南省森林防火通信网工程招标,许多企业都认为,这个上千万的工程非视信誉为生命的许绍坤莫属。然而,昆明天波通信工程公司却主动放弃了这次投标。当时公司有不少员工想不通,而许绍坤却想得很深、很远:“科学创业的本色就是要用正确的利益观凝聚人心,如果我签下这个偏离创业战略目标赚钱的大单,我就没有精力来组建全省首支民兵数字化分队!”
  为落实中央军委关于加强城市民兵改革的指示,盘龙区委、区政府、区人武部在军分区的指导下,决定以天波通信工程公司员工为主,组建了全省首支民兵专业技术分队。1998年7月,民兵应急分队移动通信分队成立,2003年3月,又组建了盘龙民兵数字化分队。
  许绍坤笃守这样的信条:“战略决定细节,细节决定成败!围绕战略目标创新无止境是天波创新强盛的灵魂。”
  从此以后,凡涉及军警民演习、抢险救灾等活动,许绍坤始终贯彻“实、准、真、快”的方针,兵不血刃,招招制“敌”:远程一体化指挥跟踪作战系统、抗电子干扰系统、战场同步实况传输系统、空地一体化无人驾驶空中侦察系统等,让人惊奇折服。利用遥控直升机抛撒传单及悬空抛绳、GPS全球卫星定位与数据传输、电子地图与便携式单兵信息装备相结合,实现了空地一体、前方后方一体的信息化指挥平台,为处突维稳、抢险救灾、部队演习等提供有力的信息装备保障。准备时间也由过去的三五个月缩短到仅需三五天。
  从2000年至今,许绍坤带领队员参加军地各种演练20余场次,除准备时间、演习质量求精外,装备种类也从当初的十余种升级为数百种,数字化精准技术与信息技术广泛运用成为这支分队的显著特点。
  
  放眼未来
  
  许绍坤最欣赏电视剧《士兵突击》中主人公许三多那句“不抛弃!不放弃!”的台词。他破解野战通信难题的全过程,其实就是不抛弃、不放弃的过程。按他的话讲,我视破解难题高于一切。一位将军称赞说,许绍坤有许三多的劲头,有为打赢信息化战争敢于奉献一切的气魄。这位将军对许绍坤的赞许,可以说是对他敢于奉献一切“气魄”的充分肯定。
  许绍坤的气魄首先体现在他对金钱的付出。天波公司每年的纯利达百万余元。作为 一个个体民营企业的老总,他完全可以把赚的钱拿来消费,但他几乎把所有的钱都用于科研。公司有11辆车,全是配置有野战通信设备的越野车,以至于员工们都说,公司是“准军事化装备”的单位。为了把更多的资金投入到科研上,许绍坤甚至连一套像样的西装也没有。有人说他傻:“搞野战通信装备是国家和军队的事,你何必把自己赚的钱也贴进去。”许绍坤总是说:“脱下军装我还是兵。没有国防,哪有厂房;没有国家的安宁,哪有小家的幸福!”
  在天波通信公司,占公司总人数97%的退伍军人和青年民兵,始终是企业创新发展的中坚。青年民兵梁忠宝刚从河北来昆明打工时,在一处停车场当保安。有一天,许绍坤停车没有人位,小梁发现后,当场纠正,要求他重停。许绍坤被这年轻人的责任心和较真劲所感动,主动给梁忠宝留下电话。后来,小梁来到了天波公司。虽说小粱尽的是保安的责,闲下来却对通信等维修技术十分痴迷。不久,便从保安跃升为工程技术员。许绍坤还和战友一起办了个网站,“中国八一网”、网址是“www.5281.cn”意思是我爱八一。并且把自己的手机号码留在上面,如果有退伍军人要求职或是急需用钱,都可以打电话给他。“我会尽我最大的能力帮助他们,不计回报。”
  更为可贵的是,许绍坤在关键时刻敢于冒险。2006年3月,在昆明安宁“3·29”森林大火救灾中,为了及时开辟通信指挥平台,检验科研成果,他带着民兵三上火势最为凶猛的状元山。其中两次,他被数十米高的火龙团团围住,是森林武警官兵及时打开缺口,才将他和队友救出。2008年参加楚雄泥石流救灾时,为了第一时间赶到受灾最严重的双柏县鄂嘉镇,他带着3辆通信车,一边铲开沿途的塌方一边向前开进,比救灾指挥部规定的时间提前一个小时赶到目的地。其间,有两次数吨重的滚石就落在他车前几米处。还有一次,脸盆大的飞石与他擦身而过。10余年来,许绍坤到底冒了多少次类似的险,谁也说不清。
  许绍坤在部队给年轻的战士们做演讲的时候,讲过这样一段话:“请记住你们是幸运的一代,看看父母一辈20年前与今天的比较,爷爷奶奶一辈40年前与今天的比较。我相信10年后或是20年后,在座的战友里一定会有很多人成为企业家,成为百万、千万、亿万富翁,到时候别忘了发个短信给我。”就是凭着这股子劲头,老兵许绍坤带着更多的老兵用自己的勤劳和智慧写出了属于自己的传奇。
其他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