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雷电是一种常见的自然现象,经常出现在夏季。在一些地方,每到夏天,几乎天天都能见到雷电。
人类探索雷电的奥秘已经有250多年的历史,有关雷电的神话故事则出现得更早。“盘古之君,龙首蛇身,嘘为风雨,吹为雷电”,《广博物志》说雷电是盘古吹的气息。“玉女投壶,天为之笑则电”,《艺文类聚》上载,东王公与玉女投壶玩耍,投不中时。上天为之笑而成电,“天笑”也因此成了雷电的一个别称。
在甲骨文中,电字呈曲折伸延状,与申是同一字,雷字则是在电字的形体基础上加上表示雷声的网圈或田字符号。在天神的传说巾,司掌天庭雷电的是雷公和电母。雷神的传说最早见于《山海经-海内东经》:“雷泽有雷神,龙身而人首,鼓其腹,在吴西。”《淮南子·地形训》也有“雷泽有神,龙身人首,鼓其腹而熙”的记载,这种较原始的雷神形象富有极强的直观幻想性,可能是看到雷鸣时的闪电似龙,雷雨交加的现象又与龙能作雨的观念相联系,由此虚构出龙身的需神,居住在名为雷泽的水泽。
到战国时,古人将传说里的神人性化,雷神就变成了雷公,雷公又称雷师,名称始见于《楚辞》。“左雨师使径侍兮,右雷公以卫”(《远游》),“鸾皇为余先戒兮,雷师告余以来具”(《离骚》)。东汉王充在《论衡·雷虚篇》巾提到了雷公的形象,“图画之工,图雷之状,累累如连鼓之形。又图一人,若力士之容,谓之雷公,使之左手引连鼓,右手推椎,若击之状。其意以为雷声隆隆者,连鼓相扣击之音也”。此时的雷公,已不是人首龙身,而是状若力士。经过无数次演变,到清代,民间奉祀的雷公就有了吲定的形象,“今俗所塑之雷神,状若力士,裸胸祖腹,背插两翅,额具三日,脸赤如猴,下颌长而锐,足如鹰鹊,而爪更厉,左手执楔,右手持槌,作欲击状。自顶至膀,环悬连鼓五个,左足盘蹑一鼓,称日雷公江天君”(黄斐默《集说诠真》)。
因雷和电两种天象相连,早期的雷神兼司雷、电两职,后分为雷公和电父。占人按照阴阳对立又演变出电母,苏轼有诗“麾驾雷车呵电母”,可见电母之名在宋代已经出现,电母的形象,《元史·舆服志》上捕绘为“女人形,衣朱裳白裤,两手运光”,《集说诠真》上称“其容如女,貌端雅,两手各执镜”。电母又称闪电娘娘,俗称活闪婆,《西游记》《封神演义》等神怿小说中都有闪电神或闪电娘子的形象。“小人姓王,排行第六,因为走跳的快,人都唤小人做活闪婆王定六”(《水浒传》第65回),梁山好汉王定六取“活闪婆”的绰号,就是因为身手矫健,敏如闪电。
“盛夏之时,雷电迅疾,击折树木,坏败室屋,时犯杀人”(王充《论衡·雷虚篇》),原始先民不知道雷电是云层中的正负电荷相互摩擦的结果,雷电极大的威慑力量让他们感到恐怖,因此雷电被赋予了许多神秘色彩。“附宝见大电光绕北斗枢星照耀效野,感而孕,二十五月而生黄帝轩辕于青丘”,《河图稽命征》中载黄帝的母亲因感电光怀孕生子。“是时雷电晦冥,人公往视,则见蛟龙于其上。已而有身,遂产高祖”,《史记,高祖本纪》中载刘邦的母亲在雷电交加时梦与神通,后怀孕生子。雷电也让自然界的万物生畏,《聊斋志异·小翠》中写狐仙虞姬偷了太白宫的夜明珠,被雷神追捕时打回原形,逃命躲进书生王源智的卧室。王源智把白狐抱在怀中,避过了“雷霆劫”。
古人对雷声抱有恐惧感,但不把它当做恶神,反而认为它代天帝执法,击杀有罪之人,主持正义,行认为它有辨别善恶的能力,因此雷电被看作是需公电母用来警示世人、惩罚恶徒的工具。《两游记》第45回孙悟空在车迟国指挥自然之神布云、打雷、下雨时,特别命令雷公邓大君说:“老邓仔细替我看那贫赃坏法之官,忤逆不孝之子,多打死几个示众!”面对雷电,文坛巨匠郭沫若也写出了震撼人心的《雷电颂》:“咆哮吧,雷!闪耀吧,电!把一切沉睡在黑暗怀里的东西,毁灭,毁灭,毁灭呀!”对风雷电的呼唤与歌颂,表现了诗人对黑暗世界的强烈愤懑和摧毁黑暗的热望,也表达了诗人对光明未来的热烈追求。
而对肆虐的雷电,古人更渴望了解它,征服它。“‘但看我这棍子,往上一指,就要刮风。’那风婆婆、巽二郎没口的答应道:‘就放风!’‘棍子第二指,就要布云。那推云童子、布雾郎君道:‘就布云!就布云!’‘棍子第_二指,就要雷鸣电灼。’邛雷公、电母道:‘奉承!奉承!’‘棍子第四指,就要下雨。’那龙王道:‘遵命!遵命!’”(《两游记》第45同),孙悟空对着雷电风雨之神发号施令,生动地反映了古代人民驾驭自然的强烈愿单和人定胜天的乐观精神。
人类探索雷电的奥秘已经有250多年的历史,有关雷电的神话故事则出现得更早。“盘古之君,龙首蛇身,嘘为风雨,吹为雷电”,《广博物志》说雷电是盘古吹的气息。“玉女投壶,天为之笑则电”,《艺文类聚》上载,东王公与玉女投壶玩耍,投不中时。上天为之笑而成电,“天笑”也因此成了雷电的一个别称。
在甲骨文中,电字呈曲折伸延状,与申是同一字,雷字则是在电字的形体基础上加上表示雷声的网圈或田字符号。在天神的传说巾,司掌天庭雷电的是雷公和电母。雷神的传说最早见于《山海经-海内东经》:“雷泽有雷神,龙身而人首,鼓其腹,在吴西。”《淮南子·地形训》也有“雷泽有神,龙身人首,鼓其腹而熙”的记载,这种较原始的雷神形象富有极强的直观幻想性,可能是看到雷鸣时的闪电似龙,雷雨交加的现象又与龙能作雨的观念相联系,由此虚构出龙身的需神,居住在名为雷泽的水泽。
到战国时,古人将传说里的神人性化,雷神就变成了雷公,雷公又称雷师,名称始见于《楚辞》。“左雨师使径侍兮,右雷公以卫”(《远游》),“鸾皇为余先戒兮,雷师告余以来具”(《离骚》)。东汉王充在《论衡·雷虚篇》巾提到了雷公的形象,“图画之工,图雷之状,累累如连鼓之形。又图一人,若力士之容,谓之雷公,使之左手引连鼓,右手推椎,若击之状。其意以为雷声隆隆者,连鼓相扣击之音也”。此时的雷公,已不是人首龙身,而是状若力士。经过无数次演变,到清代,民间奉祀的雷公就有了吲定的形象,“今俗所塑之雷神,状若力士,裸胸祖腹,背插两翅,额具三日,脸赤如猴,下颌长而锐,足如鹰鹊,而爪更厉,左手执楔,右手持槌,作欲击状。自顶至膀,环悬连鼓五个,左足盘蹑一鼓,称日雷公江天君”(黄斐默《集说诠真》)。
因雷和电两种天象相连,早期的雷神兼司雷、电两职,后分为雷公和电父。占人按照阴阳对立又演变出电母,苏轼有诗“麾驾雷车呵电母”,可见电母之名在宋代已经出现,电母的形象,《元史·舆服志》上捕绘为“女人形,衣朱裳白裤,两手运光”,《集说诠真》上称“其容如女,貌端雅,两手各执镜”。电母又称闪电娘娘,俗称活闪婆,《西游记》《封神演义》等神怿小说中都有闪电神或闪电娘子的形象。“小人姓王,排行第六,因为走跳的快,人都唤小人做活闪婆王定六”(《水浒传》第65回),梁山好汉王定六取“活闪婆”的绰号,就是因为身手矫健,敏如闪电。
“盛夏之时,雷电迅疾,击折树木,坏败室屋,时犯杀人”(王充《论衡·雷虚篇》),原始先民不知道雷电是云层中的正负电荷相互摩擦的结果,雷电极大的威慑力量让他们感到恐怖,因此雷电被赋予了许多神秘色彩。“附宝见大电光绕北斗枢星照耀效野,感而孕,二十五月而生黄帝轩辕于青丘”,《河图稽命征》中载黄帝的母亲因感电光怀孕生子。“是时雷电晦冥,人公往视,则见蛟龙于其上。已而有身,遂产高祖”,《史记,高祖本纪》中载刘邦的母亲在雷电交加时梦与神通,后怀孕生子。雷电也让自然界的万物生畏,《聊斋志异·小翠》中写狐仙虞姬偷了太白宫的夜明珠,被雷神追捕时打回原形,逃命躲进书生王源智的卧室。王源智把白狐抱在怀中,避过了“雷霆劫”。
古人对雷声抱有恐惧感,但不把它当做恶神,反而认为它代天帝执法,击杀有罪之人,主持正义,行认为它有辨别善恶的能力,因此雷电被看作是需公电母用来警示世人、惩罚恶徒的工具。《两游记》第45回孙悟空在车迟国指挥自然之神布云、打雷、下雨时,特别命令雷公邓大君说:“老邓仔细替我看那贫赃坏法之官,忤逆不孝之子,多打死几个示众!”面对雷电,文坛巨匠郭沫若也写出了震撼人心的《雷电颂》:“咆哮吧,雷!闪耀吧,电!把一切沉睡在黑暗怀里的东西,毁灭,毁灭,毁灭呀!”对风雷电的呼唤与歌颂,表现了诗人对黑暗世界的强烈愤懑和摧毁黑暗的热望,也表达了诗人对光明未来的热烈追求。
而对肆虐的雷电,古人更渴望了解它,征服它。“‘但看我这棍子,往上一指,就要刮风。’那风婆婆、巽二郎没口的答应道:‘就放风!’‘棍子第二指,就要布云。那推云童子、布雾郎君道:‘就布云!就布云!’‘棍子第_二指,就要雷鸣电灼。’邛雷公、电母道:‘奉承!奉承!’‘棍子第四指,就要下雨。’那龙王道:‘遵命!遵命!’”(《两游记》第45同),孙悟空对着雷电风雨之神发号施令,生动地反映了古代人民驾驭自然的强烈愿单和人定胜天的乐观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