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网络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结合模式新审视

来源 :玉林师范学院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uanyucomput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校网络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具有不可分割的关系.从内涵结构上分析,两者在主体、目标、内容和功能方面均具有共通性特征.两者相结合须本着方向性、整体性、守正创新和动态性四个原则.在具体结合的路径上,可以尝试通过更新结合理念、加强理论研究、创新结合方法、建立统一协调机制和建设有效的结合载体等方面进行推进.
其他文献
先秦儒家人学思想的诞生经历了一个社会生产不断变迁、文明思想不断积淀、“人性”逐渐取代“神性”的长期历史过程.先秦儒家人学思想社会实践性强,重视通过教育实现人的自我超越,并始终从根本上秉持以人为主的终极关怀理念.新时代唯有基于社会生产的发展水平和文化建设的现实状况,坚持以历史唯物主义的价值观和方法论为指导来进行创新和改造,才能最终实现先秦儒家人学思想的转型发展与价值复归,为发展新时代的精神文明贡献力量.
检察机关的举证责任与其所负客观义务相冲突.通过解释方法明确限定第51条的刑事举证责任概念,指明检察官对有罪事实、罪重事实的提出证据责任来源于国家职能,提出罪轻事实的要求则来源于客观义务.对同一罪轻事实同时设定来自控方与辩方的两种举证责任,不仅有违诉讼法理,还普遍性地违反了诉讼过程中的当事人心理.将提出罪轻证据的责任视为控方举证责任的一部分还会造成与辩方主观证明责任的混同.重构检察官客观义务的核心在于将其限定为纯粹量刑事实的提出义务,不受“谁主张,谁举证”之原则的限制及控辩两方立场对立的影响.
在英汉翻译策略研究过程中,受到翻译模型的影响,当前策略翻译效率较低.本研究提出句子相似度挖掘下英汉翻译策略研究:将待翻译的句子转换成为字符串,并从中提取出语境特征;依托于模糊匹配技术,从短语表内找到与语境特征相对应的短语;从结构和语义两方面入手,获取句子相似度结果.本研究通过设置的相似度阈值建立类比相似关系,最终实现翻译效率的提升;提出直译翻译、套译翻译以及意译翻译策略,根据具体的翻译场景,选择合适的翻译策略实现句子相似度挖掘下英汉翻译.
本文参照“所有”和“一切”在汉语国际教育大纲中词汇等级,对工具书、教材中“所有”和“一切”词性定位及对比说明作考察,发现从词性到对比说明都有待完善之处.在BCC语料库中取“所有”和“一切”各500条语料,辨析二者作定语情况发现:是否有“的”并非区分二者的关键依据;可分类名词不一定能用“一切”修饰;用“一切”的句子都可替换为用“所有”,但语气等方面有差别;可用数量短语结合限域判断一个名词可否用二者修饰.
经济民俗学可为文化帮扶、有效开发民俗资源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路径.民俗资源的认同性是民俗资源开发的前提,将民俗理解为一种叙事与符号,以叙事认同建构和实现文化产品的消费认同,最终完成民俗文化产业的叙事链.从“贫困文化”论转向“优秀文化”论,是民俗文化价值观的重要变革.
以2005年和2020年海南高校本科专业数据为分析对象,从专业的种类、布点及招生等三个维度对海南高等教育本科专业结构展开研究,探讨其规模与科类比例的变化情况.研究发现,海南高校本科专业规模保持扩张趋势,学科之间的结构差异显著,文理科专业结构比例拉大.为进一步推进专业结构调整,教育主管部门、高校及社会各方需要加强协作,合理规划专业规模,科学布局专业结构,加强专业建设质量.
农业保险基层服务体系是保险公司与基层农户实现对接的基础,也是我国农业保险运行的特有机制.本文运用交易成本理论,揭示农业保险基层服务体系生成的机理,在于体系的三方合作将政府和社会掌握的资源优势和组织优势整合进农业保险服务中,克服了保险公司与分散小农对接的交易成本难题.而其运行中所遭遇的困境也在于农业保险核保定损的高昂成本.农业保险基层服务体系的三方合作无法消除人的有限理性和农业保险核保定损精准性要求之间的紧张关系.应当从科技、机制、制度三个方面解决农业保险基层服务面临的交易成本问题,提升农业保险基层服务的规
生态旅游景区游客消费偏好调查以旅游需求侧为切入点,为生态旅游市场供给侧改革提供了方向.文章通过对生态旅游景区游客消费偏好问卷调查,运用频数分析和交叉分析法对游客人口学特征与消费偏好进行相关性分析后发现性别和居住地对生态环境教育消费偏好不会表现出显著性差异,但与出游消费偏好和生态旅游产品消费偏好有显著性差异.年龄、文化程度、职业对出游消费偏好、生态旅游产品消费偏好和生态环境教育消费偏好均有显著性差异.
本文试图揭示在疫情爆发之下以帕纳鲁为代表的人物信仰的变化真相,从中窥探出加缪对于宗教信仰的态度及对信仰者的思考.加缪揭示了在这场灾难中没有人不是受害者的事实,而这就是《鼠疫》给人们带来共情与艺术感染力的基础.
“化枪为拳”作为传统武术技术体系发展中的典型方法论对传统武术训练理念的影响巨大.因此,对其发生发展时间、背景、发展路径及影响的历史梳理对完善传统武术理论本体有着深层意义.研究采用文献资料、比较分析等方法对其梳理之后,认为:“化枪为拳”是19世纪后期北方拳派所经历的技术变革普遍理念,彻底解决了拳法训练中缺少劲力培养途径的问题;化枪为拳现象与作为北方拳种表征的形意拳密不可分,形意派在初期并没有形成化枪为拳理念;直到山西派著名人物戴龙邦经历了“化棍为拳”的尝试后,转而服膺化枪为拳,姬龙峰与化枪为拳没有直接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