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二千五百年前,教育家孔子在他五十五岁的时候,开始了周游列国的行程,一个大学者、一个门徒众多的资深教师,就这样风雨不断地往前走,一走就是十四年。这种行走是对自己理想庭院的坚守,是对自己精神庭院的坚守,也是对自己教育庭院的坚守。如今看来,这种执着的坚守仍然气韵无限。
现在,我们许多教师仍旧在教育的风风雨雨中坚守着我们的教育庭院。堂而皇之的教育理念,铺天盖地的课堂改革,与时俱进的教育模式……加重了我们对教育庭院坚守的责任;考试指挥棒对教育神经的干预,社会对教学成绩一味的强求,素质教育的步履维艰……加重了我们对教育庭院坚守的重担;教育资源的严重失衡,教育待遇的超常不均,教育检查的过度加重……成为了我们对教育庭院坚守苦不堪言的重力。当然,即便落叶满地,我们也坚信榕树吐绿;即便泥泞裹脚,我们也坚信桂树芳香;即便藤葛缠绕,我们也坚信松树挺立……
在这个庭院里,我们坚信每个学生都有可塑性,但是经过几年的艰辛教育,我们无法看到学生的可塑性在哪;我们恪守“不求人人成才,但求人人成人”的理念,但最终我们并没有看到这一结果;我们也遵循“面向全体学生,面向每一个学生”的原则,但我们的教育过程并非如此;我们渴望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行,但现实是应试教育仍然占据主导,素质教育终成“美丽的谎言”;我们力求从薄弱学校的泥淖当中走出,但生源的薄弱、政策的偏离、评价的冷眼,致使我们苦不堪言……
对教育庭院的坚守太难了,但深怕迷失教育本性,所以我们还在苦苦坚守。
现实社会对学校教育投注了太多政治功利要求,控制又严,检查又多,这又必然导致繁重、重复和形式主义成风,教育作为一项独立事业的自身品格却失落了。说是教育,却着力于实利,而处处都有失落;着意于检查,而随时都在造假;着眼于应付,而事事都感疲惫……对教育的专一和关注,被强加给教育的诸多琐事所替代。这便是现在的教育现状,也是无数有关重视教育的慷慨表态最终都落实得不是地方的原因。当然,许多学校企图从根本上另辟蹊径,但他们也摆脱不了体制性的重重制约,阻挡不了现实社会对于教育的直接索讨,应付不了对教育惊扰式的检查,最终只能徒呼奈何。
有时,我们会跌入教育情绪的低谷,但正因为在低谷,才构成了对教育高峰的仰望和向往。
是的,在教师的教育生涯里,许多躁热的过程、顽强的奋斗最终仍会组接成一种教育整体性的无奈和悲凉。教育事业本想靠着每个教师自身特殊的温度和境界带领人们设法摆脱这种泥淖,结果教育本身也陷于这种泥淖之中。对于一个真正的教师来说,自己受到一点委屈、受苦受难不算什么,因为我们在接受这个职业的同时就接受了委屈苦难;最使我们感到难过的也许是:我们为之献身和苦苦企盼的百年教化之功,成效远不如人意。一代一代的教师颓然而去,新一代教师往往要从一个十分荒芜的人性与人格起点重新开始,而在人性人格教育上则几乎总是这样无奈。
当然,被教师塑造成功的学生会在社会上传播美好的能量,但这并不是教师所能明确期待和有效掌握的。更何况,总会有很多学生只学到技术层面而非道德层面的东西,在人格意义上所散布的消极因素很容易把美好善良的东西抵消掉。还会有少数学生成为有文化的不良之徒,与社会文明对抗,使善良的教师不得不天天为之而自责自嘲。
教育固然不无神圣,但并不是一项理想主义、英雄主义的事业,我们每个教师对教育所能做到的事情十分有限。我们无力与各种力量周旋,至多在精力许可的年月里守住那个属于我们自己的教育庭院,带着为数不多的学生参与一场陶冶人性人格的文化传递,目的无非是让参与者变得更像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人,而对这个目的达到的程度,又不能期望过高。
最后,我们往往会遇到这样的情况:我们对教育事业付出一切乃至生命,而学生也许长大以后才能约略领悟到其中的人格内涵。我想,这就是教育工作迟来的欣慰。面对社会现实的风霜雨雪,面对教育的体制弊端,教师掌控不了什么,只能暂时地掌控这个班级、这间教室、这些学生。
为此,在各种豪情壮志一一消退,一次次人生试验都未见多少成果之后,我们每个教师只得把师生关系和师生情分看作自己生命的一个组成部分。即使对自己老师的尊敬和对自己学生的偏袒乃至伤害有时会到盲目的地步,我们的教育生命仍属于教育生命的主干。我们活在世上的一项重要使命是接受文化和传递文化,因此,当我偶尔一个人默默省察自己的生命价值的时候,我会说:“无怨无悔。”
对教育庭院的已经养成一种习惯性坚守。在这个庭院里,无论教育情节怎样的起承转合,无论教育故事如何的跌宕起伏,无论教育生命有多少喜怒哀乐,我们每个教师都在坚守对教育的善良与宽容。这是我们的精神指向和精神坐标,只要这个指向和坐标还没有迷失,整个教育的生态环境终究会得到改善,并走向圆满。
现在、今后,我们一直都在教育的庭院里,做着一场文化传代的游戏,至于游戏的终局,我们都不要问。
现在,我们许多教师仍旧在教育的风风雨雨中坚守着我们的教育庭院。堂而皇之的教育理念,铺天盖地的课堂改革,与时俱进的教育模式……加重了我们对教育庭院坚守的责任;考试指挥棒对教育神经的干预,社会对教学成绩一味的强求,素质教育的步履维艰……加重了我们对教育庭院坚守的重担;教育资源的严重失衡,教育待遇的超常不均,教育检查的过度加重……成为了我们对教育庭院坚守苦不堪言的重力。当然,即便落叶满地,我们也坚信榕树吐绿;即便泥泞裹脚,我们也坚信桂树芳香;即便藤葛缠绕,我们也坚信松树挺立……
在这个庭院里,我们坚信每个学生都有可塑性,但是经过几年的艰辛教育,我们无法看到学生的可塑性在哪;我们恪守“不求人人成才,但求人人成人”的理念,但最终我们并没有看到这一结果;我们也遵循“面向全体学生,面向每一个学生”的原则,但我们的教育过程并非如此;我们渴望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行,但现实是应试教育仍然占据主导,素质教育终成“美丽的谎言”;我们力求从薄弱学校的泥淖当中走出,但生源的薄弱、政策的偏离、评价的冷眼,致使我们苦不堪言……
对教育庭院的坚守太难了,但深怕迷失教育本性,所以我们还在苦苦坚守。
现实社会对学校教育投注了太多政治功利要求,控制又严,检查又多,这又必然导致繁重、重复和形式主义成风,教育作为一项独立事业的自身品格却失落了。说是教育,却着力于实利,而处处都有失落;着意于检查,而随时都在造假;着眼于应付,而事事都感疲惫……对教育的专一和关注,被强加给教育的诸多琐事所替代。这便是现在的教育现状,也是无数有关重视教育的慷慨表态最终都落实得不是地方的原因。当然,许多学校企图从根本上另辟蹊径,但他们也摆脱不了体制性的重重制约,阻挡不了现实社会对于教育的直接索讨,应付不了对教育惊扰式的检查,最终只能徒呼奈何。
有时,我们会跌入教育情绪的低谷,但正因为在低谷,才构成了对教育高峰的仰望和向往。
是的,在教师的教育生涯里,许多躁热的过程、顽强的奋斗最终仍会组接成一种教育整体性的无奈和悲凉。教育事业本想靠着每个教师自身特殊的温度和境界带领人们设法摆脱这种泥淖,结果教育本身也陷于这种泥淖之中。对于一个真正的教师来说,自己受到一点委屈、受苦受难不算什么,因为我们在接受这个职业的同时就接受了委屈苦难;最使我们感到难过的也许是:我们为之献身和苦苦企盼的百年教化之功,成效远不如人意。一代一代的教师颓然而去,新一代教师往往要从一个十分荒芜的人性与人格起点重新开始,而在人性人格教育上则几乎总是这样无奈。
当然,被教师塑造成功的学生会在社会上传播美好的能量,但这并不是教师所能明确期待和有效掌握的。更何况,总会有很多学生只学到技术层面而非道德层面的东西,在人格意义上所散布的消极因素很容易把美好善良的东西抵消掉。还会有少数学生成为有文化的不良之徒,与社会文明对抗,使善良的教师不得不天天为之而自责自嘲。
教育固然不无神圣,但并不是一项理想主义、英雄主义的事业,我们每个教师对教育所能做到的事情十分有限。我们无力与各种力量周旋,至多在精力许可的年月里守住那个属于我们自己的教育庭院,带着为数不多的学生参与一场陶冶人性人格的文化传递,目的无非是让参与者变得更像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人,而对这个目的达到的程度,又不能期望过高。
最后,我们往往会遇到这样的情况:我们对教育事业付出一切乃至生命,而学生也许长大以后才能约略领悟到其中的人格内涵。我想,这就是教育工作迟来的欣慰。面对社会现实的风霜雨雪,面对教育的体制弊端,教师掌控不了什么,只能暂时地掌控这个班级、这间教室、这些学生。
为此,在各种豪情壮志一一消退,一次次人生试验都未见多少成果之后,我们每个教师只得把师生关系和师生情分看作自己生命的一个组成部分。即使对自己老师的尊敬和对自己学生的偏袒乃至伤害有时会到盲目的地步,我们的教育生命仍属于教育生命的主干。我们活在世上的一项重要使命是接受文化和传递文化,因此,当我偶尔一个人默默省察自己的生命价值的时候,我会说:“无怨无悔。”
对教育庭院的已经养成一种习惯性坚守。在这个庭院里,无论教育情节怎样的起承转合,无论教育故事如何的跌宕起伏,无论教育生命有多少喜怒哀乐,我们每个教师都在坚守对教育的善良与宽容。这是我们的精神指向和精神坐标,只要这个指向和坐标还没有迷失,整个教育的生态环境终究会得到改善,并走向圆满。
现在、今后,我们一直都在教育的庭院里,做着一场文化传代的游戏,至于游戏的终局,我们都不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