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过程中,应该遵循理论与实践互动、真理与价值统一、国内与国际结合、坚持与发展统一等四个方面的基本要求,从而切实促进马克思主义的与时俱进,进而使其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建设社会主义事业的先进思想武器和强大实践智慧。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基本要求
[DOI]10.13939/j.cnki.zgsc.2016.33.287
在意识形态领域斗争日趋复杂和粉碎西化分化图谋依然任重道远的新形势下,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不仅是我们党增强执政能力,巩固执政之基,团结带领广大人民应对各种风险考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面临的一项战略任务,更是理论界需直面的一个重大课题。当前,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过程中,应该遵循理论与实践互动、真理与价值统一、国内与国际结合、坚持与发展统一等四个方面的基本要求,从而切实促进马克思主义的与时俱进,进而使其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建设社会主义事业的先进思想武器和强大实践智慧。
1 在理论与实践互动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
在我国,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历史过程,实际上就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广大人民群众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器打碎旧世界,建立新世界的实践过程,就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过程。正是在理论与实践的这种双向互动、相互结合过程中,理论和实践各自都实现了创新。
在理论与实践互动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要求我们首先要吃透“两头”,即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与当代中国社会实践。“吃透”理论就是要深刻认识和全面把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精神实质,坚决克服关于马克思主义的种种思想偏差和错误倾向。“吃透”实践就是要科学判断当代中国的基本国情,深刻地认识和科学地把握影响当代中国发展的重大问题。这是实现理论与实践互动的基本前提。
在理论与实践互动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关键是实现理论指导实践和实践检验理论的双向互动。历史已经充分证明,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指导,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实践才能够取得成功。同时,马克思主义只有深深扎根于中国实践的沃土,接受中国实践的检验,才能够实现它在中国的创新和发展。一方面,要坚持用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实践的发展。正是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下,中国才从一个积贫积弱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走向繁荣富强的社会主义大国。另一方面,要坚持用我国社会主义实践检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推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新。正是经由实践判别和检验,那些附着在马克思主义名下的非马克思主义,甚至是反马克思主义的东西才得以被清除。另外,还要充分认识理论与实践互动的复杂性和条件性。理论与实践之间不是简单的决定与被决定的关系,理论对实践的指导和实践对理论的检验都不是自发的、简单的。实践检验认识的真理性也是有条件的,不是绝对的。“完美的理论”有可能产生不完美的甚至是灾难性的实践,这一点需要我们的特别警醒和反思。
在理论与实践互动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还需要我们弘扬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在当前,要警惕和反对主观主义的学风,即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具体而言,既要反对脱离中国实践、空谈马克思主义的“马教条”,又要反对忽视理论指导,瞎撞蛮干、盲目实践的经验主义,更要反对打着学术研究旗号,否定或反对马克思主义而宣扬西方理论的“西教条”。
2 在真理与价值统一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
真理和价值是人类实践活动必须遵循的两大尺度。任何成功的实践都必然是既遵循真理尺度,又符合价值尺度;既合规律性,又合目的性,是两者有机统一的结果。当前,整体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必须遵循真理和价值两个尺度相统一的基本要求,既要坚持实事求是,从中国具体实际出发,按照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的必然规律办事,又要坚持以人为本,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促进人的解放和自由全面发展。
在真理与价值统一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首先要坚持求真务实、科学发展的真理尺度。弘扬求真务实精神,按照客观规律办事,实现科学发展,这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过程中坚持真理尺度的具体要求。一是要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遵循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规律。要解决当前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遇到的具体实际问题,首先要全面深入把握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理论和社会主义建设发展的客观规律。二是要从当前意识形态领域复杂斗争的实际出发,遵循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规律。具体说来,就是在创新和发展中形成富有时代气息、直面中国现实问题的马克思主义。这就要求必须遵循意识形态建设规律,“高势位”建设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三是要从中国共产党自身建设的实际出发,遵循无产阶级政党建设规律。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更离不开在无产阶级政党建设规律指导下进一步加强党的建设。
在真理与价值统一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其次要坚持以人为本、服务人民的价值尺度。一是要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要始终清醒地看到,人民群众是马克思主义“三化”过程中的主体力量,鲜活的理论经验和理论成果不仅来自于人民群众,更应该回到人民群众中去。二是要关切人民群众的利益诉求。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够将社会主义从空想变为科学再到现实,最根本原因就在于它是指引无产阶级和整个人类实现自身解放的学说,是集中体现了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根本利益诉求的科学理论。
总之,只有坚持真理与价值尺度的统一,一方面才能使马克思主义作为科学的指导理论在推动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践的过程中焕发强大的生机和活力,真正达到中国化、时代化,并进而实现大众化;另一方面又使马克思主义作为人民的思想武器,在被广大人民群众普遍掌握并自觉运用于社会主义建设伟大实践的过程中得到发展、完善和创新,加快中国化、时代化,并进而真正实现大众化。 3 在国内与国际结合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
在全球化背景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实践不是一场封闭的、孤立的、狭隘的民族解放运动,而是开放的、动态的、复兴的世界社会主义运动,民族性和世界性的统一是其根本标志和重要特征。因此,整体地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既要坚持民族立场,从中国实际出发,直面和破解中国现实问题,又要保持世界眼光,全面把握国际风云和世界局势,以宽阔的视野确保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整体推进。
在国内与国际结合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首先要坚持民族立场,这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现实立足点。秉持民族立场,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这个立足点和着力点,是由马克思主义的民族化发展趋势和国家民族的根本利益决定的。在国家和民族存在的条件下,无产阶级广泛分布于不同的民族和国家,受各国不同国情的影响和制约,其解放运动只能分地域、分阶段地展开,并首先在本国和本民族范围内实现。而这些民族和国家不仅有自己特定的疆域,更有自己特殊的利益。能否为民族苍生谋福祉,这是判断民族国家建构与存续合法性的根本标准。因此,马克思主义民族化的发展规律与民族国家的本性决定了马克思主义“三化”必须秉持民族立场,立足中国实际,解决中国问题。一是要从中国实际出发,充分把握中国国情。要深入研究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和当前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清醒地认识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历史进程,深刻地把握当前我国发展所面临的历史机遇和现实挑战。二是要从国家利益出发,着力解决中国问题。当前,我国正在开展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关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全民族共同的福祉,理当成为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中心任务和理论旨归。三是在全球化的历史背景下,我们还必须坚持国际的视野,用世界性的眼光判断和审视中国问题,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与中国现代化、马克思主义世界化和世界现代化紧密结合起来。
在国内与国际结合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其次要立足国际视野,这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时代着眼点。全球化是当今世界发展不可逆转的时代潮流和历史趋势,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任何一个国家的马克思主义民族化都不可能独立于世界局势演化和全球化进程之外。因此,整体地推进马克思主义“三化”必须基于民族立场,坚持国际视野,着眼全球局势,科学地确定当代中国的地位,在统筹兼顾、兼收并蓄中实现马克思主义“三化”的宏伟目标。一是要准确把握当代中国的世界地位。当代中国在世界格局中究竟处于什么地位以及应当承担什么责任,国内外有着不同甚至截然相反的看法。中国现代化是世界现代化的一部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复兴。要把中国发展道路、发展模式、发展制度置于世界现代化进程和世界社会主义运动中去考察,科学合理地定位当代中国的世界地位及其影响。二是要大胆吸收世界文明先进成果。要充分吸收世界各民族的先进文明成果,吸收当今时代科技进步和文化交融的精华,主动把握全球化带来的各种机遇。三是要合理规避全球化的弊端。全球化进程是一把利弊并存的“双刃剑”,在全球化背景视阈中推进马克思主义“三化”,我们同时还要高度警惕并合理规避伴随全球化而来的各种弊端和风险,避免陷入资本主义主导的全球化陷阱。
4 在坚持与发展统一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
马克思主义“绝不是离开世界文明发展大道而产生的一种故步自封、僵化不变的学说”,[1]而是坚持不断批判反思、发展自己的理论。只有在坚持与发展的统一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才能更加有力地发挥马克思主义指导实践的理论作用,也才能更为彻底地实现马克思主义不断发展的理论自觉。当前,整体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绝不能另起炉灶,甚至推倒重来,而只能是在继承马克思主义“三化”已取得成果基础上的进一步坚持和发展。
在坚持与发展统一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首先要做到在继承中坚持马克思主义。一是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即深入了解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方法,全面把握马克思主义科学思想体系的精神实质和理论精髓。毛泽东指出,在了解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一般规律总结的同时,更应该学会把握他们观察解决问题的立场和方法。二是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成果。伴随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与实践的100余年历史,中国共产党人开辟了中国特色的革命和建设道路,建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形成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等马克思主义最新理论成果,取得了让世界瞩目的历史性成就,这些实践成果为我国迈向现代化强国和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提供了科学理论,指明了根本途径。三是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优良学风。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科学对待马克思主义,在实践运用中更好地理解、把握和坚持马克思主义。
在坚持与发展统一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其次要做到在创新中发展马克思主义。一方面,要坚持理论创新。一是在实践中进行理论创新。实践是认识的来源,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在新的时代背景和历史条件下进行理论创新,关键是要及时回应和解答实践提出的现实问题,尊重和发扬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将人民群众的智慧和经验上升凝练为理论成果,这是理论创新的根本途径。二是通过经验反思进行理论创新。恩格斯指出,“要获取明确的理论认识,最好的道路就是从本身的错误中学习”。以往实践中所形成的历史经验和教训为理论创新提供了最好的素材,人类认识和文明的进步,正是通过在前人基础上不断总结经验教训、批判反思继承的过程中完成的。三是通过吸纳先进文明成果进行理论创新。在各种文明交融和对话过程中,对其他民族的先进文明成果进行批判性的借鉴和吸收,有助于促进新的文明和理论成果的诞生。另一方面,要坚持实践创新。在中国当前,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不仅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新和理论传播过程,也是社会主义的实践创新和实践探索过程。历史上我们曾经走过的中国特色革命道路、社会主义改造道路以及当下我们正在走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都是中国共产党人带领广大人民群众通过实践创新探索出来的。如今面临深化改革和科学发展的新问题同样没有现成的理论可以照搬,没有前人的足迹可供借鉴,唯有大胆进行创新性的探索才能够从根本上破解各种实践难题。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66.
[2]杨荣,丁玉梅.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及其实现路径[J].学习与实践,2016(6):53-58.
[3]王学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内在逻辑再探[J].中共四川省委党校学报,2015(3):12-15.
[4]唐小芹.论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战略视点[J].武陵学刊,2015(6):45-49.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基本要求
[DOI]10.13939/j.cnki.zgsc.2016.33.287
在意识形态领域斗争日趋复杂和粉碎西化分化图谋依然任重道远的新形势下,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不仅是我们党增强执政能力,巩固执政之基,团结带领广大人民应对各种风险考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面临的一项战略任务,更是理论界需直面的一个重大课题。当前,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过程中,应该遵循理论与实践互动、真理与价值统一、国内与国际结合、坚持与发展统一等四个方面的基本要求,从而切实促进马克思主义的与时俱进,进而使其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建设社会主义事业的先进思想武器和强大实践智慧。
1 在理论与实践互动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
在我国,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历史过程,实际上就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广大人民群众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器打碎旧世界,建立新世界的实践过程,就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过程。正是在理论与实践的这种双向互动、相互结合过程中,理论和实践各自都实现了创新。
在理论与实践互动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要求我们首先要吃透“两头”,即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与当代中国社会实践。“吃透”理论就是要深刻认识和全面把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精神实质,坚决克服关于马克思主义的种种思想偏差和错误倾向。“吃透”实践就是要科学判断当代中国的基本国情,深刻地认识和科学地把握影响当代中国发展的重大问题。这是实现理论与实践互动的基本前提。
在理论与实践互动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关键是实现理论指导实践和实践检验理论的双向互动。历史已经充分证明,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指导,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实践才能够取得成功。同时,马克思主义只有深深扎根于中国实践的沃土,接受中国实践的检验,才能够实现它在中国的创新和发展。一方面,要坚持用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实践的发展。正是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下,中国才从一个积贫积弱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走向繁荣富强的社会主义大国。另一方面,要坚持用我国社会主义实践检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推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新。正是经由实践判别和检验,那些附着在马克思主义名下的非马克思主义,甚至是反马克思主义的东西才得以被清除。另外,还要充分认识理论与实践互动的复杂性和条件性。理论与实践之间不是简单的决定与被决定的关系,理论对实践的指导和实践对理论的检验都不是自发的、简单的。实践检验认识的真理性也是有条件的,不是绝对的。“完美的理论”有可能产生不完美的甚至是灾难性的实践,这一点需要我们的特别警醒和反思。
在理论与实践互动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还需要我们弘扬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在当前,要警惕和反对主观主义的学风,即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具体而言,既要反对脱离中国实践、空谈马克思主义的“马教条”,又要反对忽视理论指导,瞎撞蛮干、盲目实践的经验主义,更要反对打着学术研究旗号,否定或反对马克思主义而宣扬西方理论的“西教条”。
2 在真理与价值统一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
真理和价值是人类实践活动必须遵循的两大尺度。任何成功的实践都必然是既遵循真理尺度,又符合价值尺度;既合规律性,又合目的性,是两者有机统一的结果。当前,整体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必须遵循真理和价值两个尺度相统一的基本要求,既要坚持实事求是,从中国具体实际出发,按照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的必然规律办事,又要坚持以人为本,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促进人的解放和自由全面发展。
在真理与价值统一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首先要坚持求真务实、科学发展的真理尺度。弘扬求真务实精神,按照客观规律办事,实现科学发展,这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过程中坚持真理尺度的具体要求。一是要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遵循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规律。要解决当前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遇到的具体实际问题,首先要全面深入把握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理论和社会主义建设发展的客观规律。二是要从当前意识形态领域复杂斗争的实际出发,遵循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规律。具体说来,就是在创新和发展中形成富有时代气息、直面中国现实问题的马克思主义。这就要求必须遵循意识形态建设规律,“高势位”建设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三是要从中国共产党自身建设的实际出发,遵循无产阶级政党建设规律。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更离不开在无产阶级政党建设规律指导下进一步加强党的建设。
在真理与价值统一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其次要坚持以人为本、服务人民的价值尺度。一是要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要始终清醒地看到,人民群众是马克思主义“三化”过程中的主体力量,鲜活的理论经验和理论成果不仅来自于人民群众,更应该回到人民群众中去。二是要关切人民群众的利益诉求。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够将社会主义从空想变为科学再到现实,最根本原因就在于它是指引无产阶级和整个人类实现自身解放的学说,是集中体现了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根本利益诉求的科学理论。
总之,只有坚持真理与价值尺度的统一,一方面才能使马克思主义作为科学的指导理论在推动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践的过程中焕发强大的生机和活力,真正达到中国化、时代化,并进而实现大众化;另一方面又使马克思主义作为人民的思想武器,在被广大人民群众普遍掌握并自觉运用于社会主义建设伟大实践的过程中得到发展、完善和创新,加快中国化、时代化,并进而真正实现大众化。 3 在国内与国际结合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
在全球化背景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实践不是一场封闭的、孤立的、狭隘的民族解放运动,而是开放的、动态的、复兴的世界社会主义运动,民族性和世界性的统一是其根本标志和重要特征。因此,整体地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既要坚持民族立场,从中国实际出发,直面和破解中国现实问题,又要保持世界眼光,全面把握国际风云和世界局势,以宽阔的视野确保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整体推进。
在国内与国际结合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首先要坚持民族立场,这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现实立足点。秉持民族立场,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这个立足点和着力点,是由马克思主义的民族化发展趋势和国家民族的根本利益决定的。在国家和民族存在的条件下,无产阶级广泛分布于不同的民族和国家,受各国不同国情的影响和制约,其解放运动只能分地域、分阶段地展开,并首先在本国和本民族范围内实现。而这些民族和国家不仅有自己特定的疆域,更有自己特殊的利益。能否为民族苍生谋福祉,这是判断民族国家建构与存续合法性的根本标准。因此,马克思主义民族化的发展规律与民族国家的本性决定了马克思主义“三化”必须秉持民族立场,立足中国实际,解决中国问题。一是要从中国实际出发,充分把握中国国情。要深入研究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和当前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清醒地认识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历史进程,深刻地把握当前我国发展所面临的历史机遇和现实挑战。二是要从国家利益出发,着力解决中国问题。当前,我国正在开展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关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全民族共同的福祉,理当成为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中心任务和理论旨归。三是在全球化的历史背景下,我们还必须坚持国际的视野,用世界性的眼光判断和审视中国问题,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与中国现代化、马克思主义世界化和世界现代化紧密结合起来。
在国内与国际结合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其次要立足国际视野,这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时代着眼点。全球化是当今世界发展不可逆转的时代潮流和历史趋势,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任何一个国家的马克思主义民族化都不可能独立于世界局势演化和全球化进程之外。因此,整体地推进马克思主义“三化”必须基于民族立场,坚持国际视野,着眼全球局势,科学地确定当代中国的地位,在统筹兼顾、兼收并蓄中实现马克思主义“三化”的宏伟目标。一是要准确把握当代中国的世界地位。当代中国在世界格局中究竟处于什么地位以及应当承担什么责任,国内外有着不同甚至截然相反的看法。中国现代化是世界现代化的一部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复兴。要把中国发展道路、发展模式、发展制度置于世界现代化进程和世界社会主义运动中去考察,科学合理地定位当代中国的世界地位及其影响。二是要大胆吸收世界文明先进成果。要充分吸收世界各民族的先进文明成果,吸收当今时代科技进步和文化交融的精华,主动把握全球化带来的各种机遇。三是要合理规避全球化的弊端。全球化进程是一把利弊并存的“双刃剑”,在全球化背景视阈中推进马克思主义“三化”,我们同时还要高度警惕并合理规避伴随全球化而来的各种弊端和风险,避免陷入资本主义主导的全球化陷阱。
4 在坚持与发展统一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
马克思主义“绝不是离开世界文明发展大道而产生的一种故步自封、僵化不变的学说”,[1]而是坚持不断批判反思、发展自己的理论。只有在坚持与发展的统一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才能更加有力地发挥马克思主义指导实践的理论作用,也才能更为彻底地实现马克思主义不断发展的理论自觉。当前,整体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绝不能另起炉灶,甚至推倒重来,而只能是在继承马克思主义“三化”已取得成果基础上的进一步坚持和发展。
在坚持与发展统一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首先要做到在继承中坚持马克思主义。一是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即深入了解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方法,全面把握马克思主义科学思想体系的精神实质和理论精髓。毛泽东指出,在了解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一般规律总结的同时,更应该学会把握他们观察解决问题的立场和方法。二是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成果。伴随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与实践的100余年历史,中国共产党人开辟了中国特色的革命和建设道路,建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形成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等马克思主义最新理论成果,取得了让世界瞩目的历史性成就,这些实践成果为我国迈向现代化强国和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提供了科学理论,指明了根本途径。三是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优良学风。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科学对待马克思主义,在实践运用中更好地理解、把握和坚持马克思主义。
在坚持与发展统一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其次要做到在创新中发展马克思主义。一方面,要坚持理论创新。一是在实践中进行理论创新。实践是认识的来源,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在新的时代背景和历史条件下进行理论创新,关键是要及时回应和解答实践提出的现实问题,尊重和发扬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将人民群众的智慧和经验上升凝练为理论成果,这是理论创新的根本途径。二是通过经验反思进行理论创新。恩格斯指出,“要获取明确的理论认识,最好的道路就是从本身的错误中学习”。以往实践中所形成的历史经验和教训为理论创新提供了最好的素材,人类认识和文明的进步,正是通过在前人基础上不断总结经验教训、批判反思继承的过程中完成的。三是通过吸纳先进文明成果进行理论创新。在各种文明交融和对话过程中,对其他民族的先进文明成果进行批判性的借鉴和吸收,有助于促进新的文明和理论成果的诞生。另一方面,要坚持实践创新。在中国当前,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不仅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新和理论传播过程,也是社会主义的实践创新和实践探索过程。历史上我们曾经走过的中国特色革命道路、社会主义改造道路以及当下我们正在走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都是中国共产党人带领广大人民群众通过实践创新探索出来的。如今面临深化改革和科学发展的新问题同样没有现成的理论可以照搬,没有前人的足迹可供借鉴,唯有大胆进行创新性的探索才能够从根本上破解各种实践难题。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66.
[2]杨荣,丁玉梅.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及其实现路径[J].学习与实践,2016(6):53-58.
[3]王学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内在逻辑再探[J].中共四川省委党校学报,2015(3):12-15.
[4]唐小芹.论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战略视点[J].武陵学刊,2015(6):45-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