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朝阳区是首都的中心城区,正处于经济社会发展深刻转型期,国际化程度高、社会活跃度高、利益关系复杂、“大城市病”问题突出,建设国际商务中心区、文化创新实验区、和谐宜居模范区和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任务艰巨而繁重。在新的历史发展阶段和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新要求下,我们必须深化区域化党建工作,更加注重开放协同、城乡统筹和共治共享,将党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转化为社会治理优势。为此,朝阳区提出构建“一轴四网”区域化党建体系,以区域化党建引领基层社会治理。
“一轴”是指区委—街道(地区)工委—社区(村)党组织—网格(片区)党组织四级区域性党组织上下联动构成领导核心轴。区域性党组织既在横向上联系引导各类基层组织,发挥在本区域的领导核心作用;又通过层级管理、上下互动,纵向上实现社情民意自下而上传递、政策与资源自上而下汇集,带动区域化党建工作的有效运转。“四网”是指在区—街道(地区)—社区(村)—片区(网格)四个层面,分别搭建由组织体系、工作体系、服务体系和保障体系构成的党建网络,有效整合各领域党建要素,让各类社会主体在区域内实现“有为有位有利”。总体来讲,有以下四方面考虑。
树立“一盘棋”的整体思维
区域化党建就是要把基层党建工作放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大局、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目标中去系统谋划;以强化功能,就是要把各领域党建放在区域“大盘子”中整体谋划和推进,以形成合力。随着农村城市化、城市现代化和区域国际化的同步快速推进,朝阳区基层党建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总体存在着不融合、不平衡和不协调的问题。不融合,是指基层党建工作服务保障中心工作功能还不凸显,党建工作与中心工作存在“两张皮”现象。不平衡,是指各领域党建工作推动力度和水平存在不平衡状态。比如,面对数量多、类型复杂的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党的组织和工作覆盖面需要进一步扩大,党组织作用发挥还需提升;面对亦城亦乡、城市化进程加快的城乡结合部地区,基层党建工作亟待转型;在机关国企事业单位等传统领域,党建工作靠惯性推进的多,活力明显不足。不协调,是指基层党组织之间沟通互动不足,上下级党组织之间协调联动不够,在目标、行动上存在一定程度的各自为政现象,“你干你的,我干我的”。
在市委十一届十次全会上,郭金龙书记要求,各区都要主动融入增强首都核心功能的大局,坚决破除“一亩三分地”、各自为战的思维定式,更加主动对接疏解非首都功能的需求,变同质竞争为协调配合,形成“众星拱月”的生动局面。朝阳区已经由首都功能拓展区调整为首都的中心城区,连接中心城区和北京城市副中心的枢纽地位将更加凸显。这就要求我们必须着力破解党建工作不融合、不平衡、不协调的问题,把各级党组织和干部党员群众的思想和行动统一到服务中心大局中来。“一轴四网”区域化党建体系,首先把区、街乡、社区(村)以及网格(片区)四级区域性党组织统筹起来,从顶层到最基层,在纵向上保证目标同向、行为一致。同时把整个朝阳区、每个街乡、每个社区(村)、每个网格(片区)作为一个整体,把各类组织都统筹凝聚到区域之中,把各领域党建要素都聚集到区域之中,把各种社会主体都聚焦到推动基层社会治理上来,在横向上实现联动。这样就在全区形成了“一盘棋”,促进各级各类组织为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首都功能定位和朝阳区“十三五”规划等中心大局任务服务。
强化党委的领导核心作用
区域化党建强调党委领导,主要是靠政治领导、制定规则、利益协调、资源整合與思想引导的方式,强化党组织的政治功能,实现区域性党组织对基层社会的领导。随着经济社会的转型发展,多元社会主体的利益诉求、思想观念、文化价值也是多元化的,无论在农村地区还是街道社区,无论在传统领域还是新兴领域,基层党组织对其他基层组织和党员群众的直接利益控制减弱、关系相对松散,既不能靠满足群众的全部利益诉求来实现党的领导,也不能仅靠管控来实现党的领导,实际工作中,也存在党委统筹不力、协调不动、说话没人听的现象,这就需要适应新的形势要求改进党的领导方式。比如,在快速城市化过程中,城乡结合部地区作为城市与乡村功能交接的区域,区域空间转型、产业升级、基础设施配套以及社会治理等方面都存在与城市的衔接问题,产生了人口流动、土地利用、经济发展、社会管理、生态环境等一系列治理问题,各个利益主体复杂交织并急剧调整,协调利益关系成为实现党的领导的当务之急。
朝阳区“一轴四网”区域化党建体系中的“轴”,就是领导核心,从区委到居民区党支部这四级,既实现层级管理、政令畅通,又在每个层面加强区域统筹。在实践中,通过健全区委党建工作领导小组、街道(地区)党建工作协调委员会、社区(村)党建工作协调委员会分会和片区(网格)党建协作组四级区域化党建统筹协调机构,讨论各个层面党建工作中的重要问题,协调推进党建工作重大事项。在整个“四网”和“四个支撑体系”的搭建上,强化党委领导作用。组织体系是发挥党组织的政治优势,以区域性党组织带动其他各类基层组织建设,实现对基层社会的网络化、全覆盖的广泛联系;工作体系是建立以区域性党组织为核心的统筹协调机制,通过协商制定各方认可的运行规则,为广泛的社会参与提供平台和渠道;服务体系要求区域性党组织统筹协调各方社会力量,有效整合包括政府、各类基层组织和党员群众的资源,发挥各类社会主体作用共同服务群众;保障体系也是把落实党委主体责任与加强基本条件政策支持相结合,让每个基层组织都能有效运转。
完善激发社会活力的机制
社会广泛参与是区域化党建的内在要求,区域化党建不能是属地的“一厢情愿”,而是要共建共享。中央城市工作会提出要统筹政府、社会、市民三大主体,提高各方推动城市发展的积极性。郭金龙书记在市委十一届十次全会上指出,要坚持走好群众路线,形成多元共治、良性互动的城市治理体制机制。朝阳区国际化资源聚集、中央和市区属单位聚集、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发达,加上人口众多、流动频繁,促进区域内各类社会主体“既种好自留地、管好责任田,又唱好群英会、打好合力牌”,有效激发基层社会活力,是实现区域健康发展和有效治理的基础。实践中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大单位“进不去”、小单位“用不上”,街道社区“剃头挑子一头热”、社会单位和党员群众不积极等,这就需要凝聚思想共识、整合共同利益,让各类社会主体“有为有位有利”。 朝阳区把党政群共商共治机制作为“一轴四网”区域化党建体系的常态化核心机制,从居民楼院到区级层面,都通过固定的议事平台、规范的工作流程和层级上下联动,分别在不同层面整合各类社会主体,围绕共同需求,广泛开展民主协商。全区已经建立党政群共商共治平台500多个,各级议事代表1.9万多名。坚持面向社会、面向基层的导向,通过建立单位党组织和在职党员到社区(村)“双报到、双服务、双评议”工作机制,引导中央和市区属机关企事业单位的503个党组织和5.6万余名在职党员到属地报到并开展结对服务,有效激发了传统领域党建活力。通过健全“一家统筹、多方服务、条块联动、齐抓共促”的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党建工作机制,加强商会协会党建、商务楼宇党建和园区党建,促进新兴领域党建要素在区域聚集,引导全区20多万家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5000多家各类社会组织参与基层社会治理。通过建立区域化党建统领枢纽型社会组织建设的“一统五联”工作机制,由党组织统筹工青妇等枢纽型社会组织,在街道(地区)、社区(村)、园区、商务楼宇等层面实现组织联建、工作联动、队伍联合、服务联办和保障联享,以群团组织建设激发社会活力。
坚持让群众增强“获得感”
区域化党建要让群众看到实实在在的好处,要落脚到解决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衣食住行、生老病死、安居乐业上,要以群众满意为最高标准。必须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要让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在城市生活得更方便、更舒心、更美好,切实增强“获得感”,这是党的根本宗旨的体现。在实践中,有的基层党组织提供的服务与群众实际需要没有“对上号”,有的基层党组织整合社会力量开展服务的能力不够,有的党组织开展服务“虎头蛇尾”、走过场,总之没有把服务做到群众的心坎儿上。
朝阳区“一轴四网”区域化党建体系,是从密切党群关系、更好地服务群众的需要出发而建立起来的,是以解决实际问题为目标的党建体系。实际运行中,靠走群众路线把群众需求摸清楚,运用各种方式把各类力量有效整合起来,并以项目化方式实现需求与资源对接,提高服务群众的有效性。比如,通过开展和推广“走动式”工作法、“三进三民”工作法、“十必访两公开”工作法、网络问需等,由党员领导干部带头,组织各级干部、“两代表一委员”和广大党员等,深入社会单位和群众中普遍开展调研走访,准确把握民意诉求。通过把包括党组织工作和活动经费在内的自身经费使用与服务群众的需要紧密结合,把整合區域内各类专业组织形成“服务联盟”作为服务群众的基本方式,把推进政府购买服务作为服务群众的有效补充,基层党组织实现了不仅依靠自身资源直接提供服务,而且能够整合各类基层组织资源,集成各方优势开展社会化服务的良好局面。比如,自2001年以来用于政府购买服务的资金达到1.4亿元,整合社会资金9000多万,围绕群众需要的21类服务购买了1023个服务项目,直接受益人次达到580万。通过建立了解需求、设计项目、评审立项、项目实施和监督评估的为民办实事项目化管理流程,提高服务群众的实效性。2011年以来,通过开展党政群共商共治工作,全区协商解决各级各类群众关心的问题5261项,群众满意度超过95%。
(作者:吴桂英,中共朝阳区委书记)
责任编辑:沈 聪
“一轴”是指区委—街道(地区)工委—社区(村)党组织—网格(片区)党组织四级区域性党组织上下联动构成领导核心轴。区域性党组织既在横向上联系引导各类基层组织,发挥在本区域的领导核心作用;又通过层级管理、上下互动,纵向上实现社情民意自下而上传递、政策与资源自上而下汇集,带动区域化党建工作的有效运转。“四网”是指在区—街道(地区)—社区(村)—片区(网格)四个层面,分别搭建由组织体系、工作体系、服务体系和保障体系构成的党建网络,有效整合各领域党建要素,让各类社会主体在区域内实现“有为有位有利”。总体来讲,有以下四方面考虑。
树立“一盘棋”的整体思维
区域化党建就是要把基层党建工作放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大局、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目标中去系统谋划;以强化功能,就是要把各领域党建放在区域“大盘子”中整体谋划和推进,以形成合力。随着农村城市化、城市现代化和区域国际化的同步快速推进,朝阳区基层党建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总体存在着不融合、不平衡和不协调的问题。不融合,是指基层党建工作服务保障中心工作功能还不凸显,党建工作与中心工作存在“两张皮”现象。不平衡,是指各领域党建工作推动力度和水平存在不平衡状态。比如,面对数量多、类型复杂的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党的组织和工作覆盖面需要进一步扩大,党组织作用发挥还需提升;面对亦城亦乡、城市化进程加快的城乡结合部地区,基层党建工作亟待转型;在机关国企事业单位等传统领域,党建工作靠惯性推进的多,活力明显不足。不协调,是指基层党组织之间沟通互动不足,上下级党组织之间协调联动不够,在目标、行动上存在一定程度的各自为政现象,“你干你的,我干我的”。
在市委十一届十次全会上,郭金龙书记要求,各区都要主动融入增强首都核心功能的大局,坚决破除“一亩三分地”、各自为战的思维定式,更加主动对接疏解非首都功能的需求,变同质竞争为协调配合,形成“众星拱月”的生动局面。朝阳区已经由首都功能拓展区调整为首都的中心城区,连接中心城区和北京城市副中心的枢纽地位将更加凸显。这就要求我们必须着力破解党建工作不融合、不平衡、不协调的问题,把各级党组织和干部党员群众的思想和行动统一到服务中心大局中来。“一轴四网”区域化党建体系,首先把区、街乡、社区(村)以及网格(片区)四级区域性党组织统筹起来,从顶层到最基层,在纵向上保证目标同向、行为一致。同时把整个朝阳区、每个街乡、每个社区(村)、每个网格(片区)作为一个整体,把各类组织都统筹凝聚到区域之中,把各领域党建要素都聚集到区域之中,把各种社会主体都聚焦到推动基层社会治理上来,在横向上实现联动。这样就在全区形成了“一盘棋”,促进各级各类组织为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首都功能定位和朝阳区“十三五”规划等中心大局任务服务。
强化党委的领导核心作用
区域化党建强调党委领导,主要是靠政治领导、制定规则、利益协调、资源整合與思想引导的方式,强化党组织的政治功能,实现区域性党组织对基层社会的领导。随着经济社会的转型发展,多元社会主体的利益诉求、思想观念、文化价值也是多元化的,无论在农村地区还是街道社区,无论在传统领域还是新兴领域,基层党组织对其他基层组织和党员群众的直接利益控制减弱、关系相对松散,既不能靠满足群众的全部利益诉求来实现党的领导,也不能仅靠管控来实现党的领导,实际工作中,也存在党委统筹不力、协调不动、说话没人听的现象,这就需要适应新的形势要求改进党的领导方式。比如,在快速城市化过程中,城乡结合部地区作为城市与乡村功能交接的区域,区域空间转型、产业升级、基础设施配套以及社会治理等方面都存在与城市的衔接问题,产生了人口流动、土地利用、经济发展、社会管理、生态环境等一系列治理问题,各个利益主体复杂交织并急剧调整,协调利益关系成为实现党的领导的当务之急。
朝阳区“一轴四网”区域化党建体系中的“轴”,就是领导核心,从区委到居民区党支部这四级,既实现层级管理、政令畅通,又在每个层面加强区域统筹。在实践中,通过健全区委党建工作领导小组、街道(地区)党建工作协调委员会、社区(村)党建工作协调委员会分会和片区(网格)党建协作组四级区域化党建统筹协调机构,讨论各个层面党建工作中的重要问题,协调推进党建工作重大事项。在整个“四网”和“四个支撑体系”的搭建上,强化党委领导作用。组织体系是发挥党组织的政治优势,以区域性党组织带动其他各类基层组织建设,实现对基层社会的网络化、全覆盖的广泛联系;工作体系是建立以区域性党组织为核心的统筹协调机制,通过协商制定各方认可的运行规则,为广泛的社会参与提供平台和渠道;服务体系要求区域性党组织统筹协调各方社会力量,有效整合包括政府、各类基层组织和党员群众的资源,发挥各类社会主体作用共同服务群众;保障体系也是把落实党委主体责任与加强基本条件政策支持相结合,让每个基层组织都能有效运转。
完善激发社会活力的机制
社会广泛参与是区域化党建的内在要求,区域化党建不能是属地的“一厢情愿”,而是要共建共享。中央城市工作会提出要统筹政府、社会、市民三大主体,提高各方推动城市发展的积极性。郭金龙书记在市委十一届十次全会上指出,要坚持走好群众路线,形成多元共治、良性互动的城市治理体制机制。朝阳区国际化资源聚集、中央和市区属单位聚集、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发达,加上人口众多、流动频繁,促进区域内各类社会主体“既种好自留地、管好责任田,又唱好群英会、打好合力牌”,有效激发基层社会活力,是实现区域健康发展和有效治理的基础。实践中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大单位“进不去”、小单位“用不上”,街道社区“剃头挑子一头热”、社会单位和党员群众不积极等,这就需要凝聚思想共识、整合共同利益,让各类社会主体“有为有位有利”。 朝阳区把党政群共商共治机制作为“一轴四网”区域化党建体系的常态化核心机制,从居民楼院到区级层面,都通过固定的议事平台、规范的工作流程和层级上下联动,分别在不同层面整合各类社会主体,围绕共同需求,广泛开展民主协商。全区已经建立党政群共商共治平台500多个,各级议事代表1.9万多名。坚持面向社会、面向基层的导向,通过建立单位党组织和在职党员到社区(村)“双报到、双服务、双评议”工作机制,引导中央和市区属机关企事业单位的503个党组织和5.6万余名在职党员到属地报到并开展结对服务,有效激发了传统领域党建活力。通过健全“一家统筹、多方服务、条块联动、齐抓共促”的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党建工作机制,加强商会协会党建、商务楼宇党建和园区党建,促进新兴领域党建要素在区域聚集,引导全区20多万家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5000多家各类社会组织参与基层社会治理。通过建立区域化党建统领枢纽型社会组织建设的“一统五联”工作机制,由党组织统筹工青妇等枢纽型社会组织,在街道(地区)、社区(村)、园区、商务楼宇等层面实现组织联建、工作联动、队伍联合、服务联办和保障联享,以群团组织建设激发社会活力。
坚持让群众增强“获得感”
区域化党建要让群众看到实实在在的好处,要落脚到解决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衣食住行、生老病死、安居乐业上,要以群众满意为最高标准。必须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要让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在城市生活得更方便、更舒心、更美好,切实增强“获得感”,这是党的根本宗旨的体现。在实践中,有的基层党组织提供的服务与群众实际需要没有“对上号”,有的基层党组织整合社会力量开展服务的能力不够,有的党组织开展服务“虎头蛇尾”、走过场,总之没有把服务做到群众的心坎儿上。
朝阳区“一轴四网”区域化党建体系,是从密切党群关系、更好地服务群众的需要出发而建立起来的,是以解决实际问题为目标的党建体系。实际运行中,靠走群众路线把群众需求摸清楚,运用各种方式把各类力量有效整合起来,并以项目化方式实现需求与资源对接,提高服务群众的有效性。比如,通过开展和推广“走动式”工作法、“三进三民”工作法、“十必访两公开”工作法、网络问需等,由党员领导干部带头,组织各级干部、“两代表一委员”和广大党员等,深入社会单位和群众中普遍开展调研走访,准确把握民意诉求。通过把包括党组织工作和活动经费在内的自身经费使用与服务群众的需要紧密结合,把整合區域内各类专业组织形成“服务联盟”作为服务群众的基本方式,把推进政府购买服务作为服务群众的有效补充,基层党组织实现了不仅依靠自身资源直接提供服务,而且能够整合各类基层组织资源,集成各方优势开展社会化服务的良好局面。比如,自2001年以来用于政府购买服务的资金达到1.4亿元,整合社会资金9000多万,围绕群众需要的21类服务购买了1023个服务项目,直接受益人次达到580万。通过建立了解需求、设计项目、评审立项、项目实施和监督评估的为民办实事项目化管理流程,提高服务群众的实效性。2011年以来,通过开展党政群共商共治工作,全区协商解决各级各类群众关心的问题5261项,群众满意度超过95%。
(作者:吴桂英,中共朝阳区委书记)
责任编辑:沈 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