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汗证;乳腺癌;清骨散;牡蛎散
Keywords:Sweat Syndrome;Breast Cancer;Qinggu Powder;Oyster Shell Powder
杨大男教授系山东省德州市人民医院中医科主任医师,德州市名老中医药专家。在40余年的临床工作中,对多种内系疾病及疑难杂症的治疗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现选取乳腺癌汗證一则介绍如下:
李某,女,69岁。2020年4月2日初诊,当时正于我院肿瘤科化疗治疗中。患者半年前因摔伤致右髋部疼痛伴活动受限,于外科行胸部CT示双肺多发结节,考虑转移瘤,右侧乳腺占位性病变,乳腺癌可能,建议活检,右侧腋窝淋巴结肿大;诸骨多发骨质破坏并肋骨病理性骨折,符合转移瘤表现,随即于外科在全麻下行“右股骨头置换术”,术后恢复可。1个多月前在彩超引导下行右乳肿物穿刺活检术,术后病理为浸润性乳腺癌。20日前已于肿瘤科行第一疗程化疗。
就诊时患者述自汗盗汗已数月余,开始症状较轻,未予重视,后症状逐渐加重,活动、进食及夜间均有汗出,周身均见汗出,一日需换数次衣物,盗汗,乏力较重,口干心烦,胸脘胁痛,情绪低落,无发热,纳差,睡眠一般,大便干,小便黄。舌淡红少津,脉细数。中医诊断:汗证(气阴两虚)治法:益气滋阴、固表止汗。选清骨散合牡蛎散加减,处方:黄芪30g,煅牡蛎30g,生地20g,山茱萸10g,银柴胡10g,胡黄连10g,地骨皮15g,青蒿30g,知母10g,麻黄根30g,浮小麦30g,柴胡10g,当归15g,白芍15g,郁金10g,麸炒白术30g,焦三仙各15g,川芎10g,川楝子10g,甘草6g。7剂,水煎后温服,1日1剂,每次150mL。
二诊:2020年4月10日,患者服用7剂后汗出减轻,情绪较前好转,仍感乏力,两侧胁肋疼痛减轻,进食量增加,睡眠时长增加,二便正常。舌淡红少津,脉细数。
原方麻黄根、浮小麦减量至20g,加防风10g,继续服用7剂,水煎后温服,1日1剂,每次150mL。
三诊:2020年4月18日患者服药后自汗盗汗症状明显减轻,每日仅需换一次或不需换衣物,进食时仍有少量汗出,乏力好转,纳眠可,二便正常。舌淡红少津,脉数。
上方减去焦三仙,麻黄根、浮小麦减量至15g,青蒿减量至20g,继续服用14剂,服法同前。
患者未再复诊。
按:本病人为乳腺癌晚期伴多发转移。古人曰“女子乳头属肝,乳房属胃”,《外证医案汇编》言:“乳症,皆云肝脾郁结,则为癖核”,肿瘤性乳房疾病,多因忧思郁怒,肝脾受损,气滞血瘀痰凝而成“乳中结核”【2】。故乳腺癌病人多因肝气郁结,肝脾受损,后气滞血瘀痰凝而致病。此病人本次就诊以汗出、乏力、胁痛为主要症状,其中汗证分为自汗、盗汗、黄汗、冷汗、头汗、心胸汗等,临床上以自汗盗汗多见,“昼日汗出,动则益甚为自汗;寐中汗出,醒后自止为盗汗。”【1】自汗多见于气虚证和阳虚证,盗汗多见于阴虚证。癌症病人因气血阴阳俱虚,脏腑功能失调,出现汗证常见。患者有胁痛症状,根据《景岳全书·胁痛》曰:“胁痛之病本属肝胆二经,以二经之脉皆循胁肋故也。”故胁痛多责之于肝胆。结合患者情绪抑郁,考虑为肝气郁结,疏泄失常,或肝气气郁日久,气滞血瘀,瘀血停积,故发胁痛。胸部CT示诸骨多发骨质破坏并肋骨病理性骨折,肾主骨生髓,故患者胁痛亦因肾虚。
综上所述,患者以汗出、乏力、胁痛为主要症状,原发病为乳腺癌,辨病辨证为癌病,证属气阴两虚。脏腑辨证当责之于肝脾肾。患者口干心烦,舌淡红少津,脉细数,为阴虚内热征象。故患者病因病机为癌病晚期,多脏腑亏虚,气血阴阳失衡,以气虚卫表不固,阴液不足,渐生内热为主,五脏之中,以肝脾肺肾为主,表现为肺气卫表不固,肝肾亏虚,肝气郁结,脾失健运。
辨病辨证后给予清骨散合牡蛎散加减。方选黄芪、煅牡蛎为君,黄芪补脾肺之气,益气固表,煅牡蛎咸涩微寒,敛阴潜阳,固涩止汗,银柴胡、胡黄连、地骨皮清虚热、退骨蒸,青蒿辛散透热,麻黄根、浮小麦收敛固表止汗,共为臣药,山茱萸平补肝肾、收敛止汗,知母泻火滋阴,白芍酸苷化阴,柔肝止痛,柴胡、郁金疏肝解郁,条达肝气,当归养血和血,川芎行气活血止痛,川楝子疏泄肝热,理气止痛,生地黄清热凉血、养阴生津,麸炒白术、焦三仙补气健脾、消食和胃,甘草调和诸药,并防苦寒药物损伤胃气。全方共奏益气养阴、清热、固表止汗之功,佐以补益肝肾、疏肝健脾,辨病辨证施治,效果明显。
结语
乳腺癌晚期患者气血阴阳俱虚,出现汗证常见,西医治疗汗证无特效药物。杨大男教授认为汗证当辨病与辨证相结合,中西互参,标本同治。以益气养阴、固表止汗为要,同时补益肝肾、疏肝健脾、理气,并随证加减。处方以清骨散合牡蛎散加减,对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收到良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顾雯靓.基于“百病生于气”杜怀棠教授治疗汗证之经验浅析[J].中医临床研究,2014,6(36): 1-2.
【2】李曰庆.中医外科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9:101.
作者简介:朱方颖(1988-),女,汉,山东省德州市,硕士研究生,主治医师,研究方向:中医及中西医结合治疗内系疾病。
Keywords:Sweat Syndrome;Breast Cancer;Qinggu Powder;Oyster Shell Powder
杨大男教授系山东省德州市人民医院中医科主任医师,德州市名老中医药专家。在40余年的临床工作中,对多种内系疾病及疑难杂症的治疗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现选取乳腺癌汗證一则介绍如下:
李某,女,69岁。2020年4月2日初诊,当时正于我院肿瘤科化疗治疗中。患者半年前因摔伤致右髋部疼痛伴活动受限,于外科行胸部CT示双肺多发结节,考虑转移瘤,右侧乳腺占位性病变,乳腺癌可能,建议活检,右侧腋窝淋巴结肿大;诸骨多发骨质破坏并肋骨病理性骨折,符合转移瘤表现,随即于外科在全麻下行“右股骨头置换术”,术后恢复可。1个多月前在彩超引导下行右乳肿物穿刺活检术,术后病理为浸润性乳腺癌。20日前已于肿瘤科行第一疗程化疗。
就诊时患者述自汗盗汗已数月余,开始症状较轻,未予重视,后症状逐渐加重,活动、进食及夜间均有汗出,周身均见汗出,一日需换数次衣物,盗汗,乏力较重,口干心烦,胸脘胁痛,情绪低落,无发热,纳差,睡眠一般,大便干,小便黄。舌淡红少津,脉细数。中医诊断:汗证(气阴两虚)治法:益气滋阴、固表止汗。选清骨散合牡蛎散加减,处方:黄芪30g,煅牡蛎30g,生地20g,山茱萸10g,银柴胡10g,胡黄连10g,地骨皮15g,青蒿30g,知母10g,麻黄根30g,浮小麦30g,柴胡10g,当归15g,白芍15g,郁金10g,麸炒白术30g,焦三仙各15g,川芎10g,川楝子10g,甘草6g。7剂,水煎后温服,1日1剂,每次150mL。
二诊:2020年4月10日,患者服用7剂后汗出减轻,情绪较前好转,仍感乏力,两侧胁肋疼痛减轻,进食量增加,睡眠时长增加,二便正常。舌淡红少津,脉细数。
原方麻黄根、浮小麦减量至20g,加防风10g,继续服用7剂,水煎后温服,1日1剂,每次150mL。
三诊:2020年4月18日患者服药后自汗盗汗症状明显减轻,每日仅需换一次或不需换衣物,进食时仍有少量汗出,乏力好转,纳眠可,二便正常。舌淡红少津,脉数。
上方减去焦三仙,麻黄根、浮小麦减量至15g,青蒿减量至20g,继续服用14剂,服法同前。
患者未再复诊。
按:本病人为乳腺癌晚期伴多发转移。古人曰“女子乳头属肝,乳房属胃”,《外证医案汇编》言:“乳症,皆云肝脾郁结,则为癖核”,肿瘤性乳房疾病,多因忧思郁怒,肝脾受损,气滞血瘀痰凝而成“乳中结核”【2】。故乳腺癌病人多因肝气郁结,肝脾受损,后气滞血瘀痰凝而致病。此病人本次就诊以汗出、乏力、胁痛为主要症状,其中汗证分为自汗、盗汗、黄汗、冷汗、头汗、心胸汗等,临床上以自汗盗汗多见,“昼日汗出,动则益甚为自汗;寐中汗出,醒后自止为盗汗。”【1】自汗多见于气虚证和阳虚证,盗汗多见于阴虚证。癌症病人因气血阴阳俱虚,脏腑功能失调,出现汗证常见。患者有胁痛症状,根据《景岳全书·胁痛》曰:“胁痛之病本属肝胆二经,以二经之脉皆循胁肋故也。”故胁痛多责之于肝胆。结合患者情绪抑郁,考虑为肝气郁结,疏泄失常,或肝气气郁日久,气滞血瘀,瘀血停积,故发胁痛。胸部CT示诸骨多发骨质破坏并肋骨病理性骨折,肾主骨生髓,故患者胁痛亦因肾虚。
综上所述,患者以汗出、乏力、胁痛为主要症状,原发病为乳腺癌,辨病辨证为癌病,证属气阴两虚。脏腑辨证当责之于肝脾肾。患者口干心烦,舌淡红少津,脉细数,为阴虚内热征象。故患者病因病机为癌病晚期,多脏腑亏虚,气血阴阳失衡,以气虚卫表不固,阴液不足,渐生内热为主,五脏之中,以肝脾肺肾为主,表现为肺气卫表不固,肝肾亏虚,肝气郁结,脾失健运。
辨病辨证后给予清骨散合牡蛎散加减。方选黄芪、煅牡蛎为君,黄芪补脾肺之气,益气固表,煅牡蛎咸涩微寒,敛阴潜阳,固涩止汗,银柴胡、胡黄连、地骨皮清虚热、退骨蒸,青蒿辛散透热,麻黄根、浮小麦收敛固表止汗,共为臣药,山茱萸平补肝肾、收敛止汗,知母泻火滋阴,白芍酸苷化阴,柔肝止痛,柴胡、郁金疏肝解郁,条达肝气,当归养血和血,川芎行气活血止痛,川楝子疏泄肝热,理气止痛,生地黄清热凉血、养阴生津,麸炒白术、焦三仙补气健脾、消食和胃,甘草调和诸药,并防苦寒药物损伤胃气。全方共奏益气养阴、清热、固表止汗之功,佐以补益肝肾、疏肝健脾,辨病辨证施治,效果明显。
结语
乳腺癌晚期患者气血阴阳俱虚,出现汗证常见,西医治疗汗证无特效药物。杨大男教授认为汗证当辨病与辨证相结合,中西互参,标本同治。以益气养阴、固表止汗为要,同时补益肝肾、疏肝健脾、理气,并随证加减。处方以清骨散合牡蛎散加减,对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收到良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顾雯靓.基于“百病生于气”杜怀棠教授治疗汗证之经验浅析[J].中医临床研究,2014,6(36): 1-2.
【2】李曰庆.中医外科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9:101.
作者简介:朱方颖(1988-),女,汉,山东省德州市,硕士研究生,主治医师,研究方向:中医及中西医结合治疗内系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