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镇红色资源整合利用的实践与研究

来源 :科学与生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uanguiqq1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红色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超越时空的价值,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扬州市江都区吴桥镇与郭村镇相邻,均有悠久的红色革命历史:吴桥镇素有“抗日桥头堡,苏中小延安”之称,是陈毅率部渡江北上抗日的第一站,有吴桥镇革命烈士纪念碑、吴桥红色文化广场、苏北抗日根据地指挥部纪念处等红色文化资源;郭村镇是陈毅指挥新四军郭村保卫战的重要阵地,有郭村镇革命烈士纪念碑、新四军苏北指挥部旧址、新四军郭村保卫战纪念馆、东进精神教育基地等突出于周边地区的红色文化资源。
  两所乡镇红色资源各具特色,但又有内在联系,代表了不同时期的抗日革命历程。吴桥镇、郭村镇原分别建有建有革命烈士纪念碑。二者都是中小学德育基地,让人们永垂英烈,铭记历史,对加强革命思想教育有重要价值。但相对来说,由于规模较小,内容单一,不能有效提升受教育者的革命情怀,不利于红色文化的传播与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国运强”。因此,整合两所乡镇的红色资源,不仅有利于了解革命者的丰功伟绩,更有利于了解革命者的乐观革命主义精神,了解革命者为了名族独立和解放牺牲自己一切的精神,从而有效提升受教育者的爱国情操。
  一、互融红色文化资源,丰富红色文化内容
  为用好、用活红色资源,让红色文化教育最直接、最生动、最具感染力,吴桥、郭村两镇联合深入研讨,统一思想,本着共性与个性相结合、历史与现实相结合的原则,共同推进一址一点建设:在原有烈士纪念碑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基础上,吴桥镇先后建设进化村(网子桥)红色文化广场、小荡村陈毅抗日指挥部纪念处、新时代文明实践所吴桥革命史陈列室;郭村镇先后建设新四军郭村保卫战革命纪念馆、“东进精神”教育基地、新四军苏北指挥部旧址(于氏姊妹楼)。
  两所乡镇在做好一址一点建设的同时,组织收集、整理两个革命老区的红色文化,坚持深挖故事和提炼精神相融合,提炼出共同的“铁军精神”:听党指挥,坚贞不渝的铁的信念;不怕牺牲,百折不挠的铁的意志;军民一致,牢不可破的铁的团结;令行禁止,秋毫无犯的铁的纪律;勇猛顽强,所向无敌的铁的作风。两所乡镇红色资源的融合,促进了共同红色革命精神的提炼,有利于红色内容教育人,红色思想感染人,红色精神激励人。
  二、互补红色文化资源,提升红色文化内涵
  两所乡镇的红色资源具有共性,但又内容各异,各具千秋。吴桥镇1928年开始开展地下革命工作。在党中央“向南巩固,向东作战,向北发展”战略方针指引下,1938年管文蔚领导新四军挺进纵队二支队一部渡过长江,拉开新四军苏北抗日序幕。1939年1月惠浴宇在吴桥“三桥一荡”驻防,成立抗日军政学校。同年陈毅元帅在吴桥成立中共苏北特别委员会。吴桥成为新四军开辟的第一个苏中革命根据地,老区人民在新四军领导下进行了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1940年5月14日吴桥成功反扫荡后,新四军在郭村镇于1940年6月28日至7月4日,以2000多人顽强抗击国民党军队20000余人,据理力争,决策固守,疑兵接应,齐阵御敌,英勇抗击,以奇人、奇胆、奇术,以弱胜强,以少胜多,留下了三进泰州终联李、捉韩放韩为抗日的革命佳话,取得政治、军事双重胜利,拉开了东进抗日的序幕。
  两所乡镇深入挖掘、充分整合的红色资源,起到了时间延续、传承延续、互相补充的作用,形成了完整的红色革命历史,增强了红色文化教育内涵,有利于深入开展红色文化教育,有利于培养积极的革命情操,有利于从中汲取革命力量,为爱国主义教育的开展提供了有力保证。
  三、互动红色文化资源,弘扬红色文化传承
  习近平总书记指示:“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吴桥、郭村两镇的红色资源互融、互补,有利于开展苏中抗日革命历史教育。两所乡镇积极互动,联合开展革命历史教育:定期组织学生与党员参观纪念馆、革命旧址、红色文化广场,瞻仰革命烈士纪念碑,通过《东进序曲》影像重现、抗日部队武器观摩、话剧《保卫郭村》历史重演来直观感受,互动体验。他们在历史重现中感悟,接受心灵的洗礼,接受灵魂的启迪,接受思想的锤炼,培养了爱国主义情操,形成了崇高的革命信念。
  两所乡镇学校、关工委积极互动,利用红色资源,创造浓郁的红色文化氛围,开展“我心中的英雄”、“祖国、我爱您”等读书征文、演讲活动,将红色文化教育贯穿于学生日常生活中,起到了润物无声的效果,坚定了学生的革命信念,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扎根于学生的心灵,学生的红色文化自信萌芽。红色资源的重要教育价值,得以充分體现,充分利用。
其他文献
摘要:生物防治就是利用有益生物资源,包括自然界或人工繁育的天敌昆虫、有益生物、病原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物和产品来控制与防治病虫害的方法与技术,即通常所说的“以虫治虫、以菌治虫”。利用生物防治与生物农药防治病虫害,不仅其自然资源丰富,防治范围广,可就地取材,具有较好的防治效果,而且可显著减少农药施用,不污染环境与产品,对人畜安全,符合无污染、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乃至有机食品生产的要求。  关键词:蔬菜;
期刊
摘要: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而水产养殖是国家农业经济结构中十分主要的一个基本构成部分,对于推动国家农业的良好发展起到十分积极的作用。新的形势背景下,我国水产养殖行业也获取了较为良好的发展机会,水产养殖行业亦表现出集约化和规模化的发展特点。为了保证水产动物的正常生长,确保水中充足的氧气含量十分关键,因此很多养殖户都对增氧技术予以大力应用,其可以给水产动物提供一个较好的养殖环境条件,确保其良好的生长态势
期刊
摘要:马铃薯俗称土豆、山药蛋、洋芋等,属一年生草本植物。我国是世界马铃薯总产量最多的国家,马铃薯在我国居民日常饮食中占据了很大的比例,马铃薯营养含量大,口感软糯香绵,入药后可医治胃疼等疾病。目前,马铃薯的种植较为广泛,随着科技的进步发展,出现了不同的马铃薯种植管理以及病虫害防控技术,提高了马铃薯的产量以及品质,实现增产增收。但在种植马铃薯的过程中也会遇到很多困难,如马铃薯的选种、在种植过程中种植密
期刊
摘要:在玉米种植过程中,受环境、病虫害等因素的影响,玉米的生产数量有可能出现下降趋势,需要选择科学、先进的种植技术,有效预防玉米种植中的病虫害,保障区域中玉米种植的稳定性,以及我国粮食产量的稳定性。将国内外先进的种植玉米技术与病虫害防治技术引入实际工作,与实际种植有机结合,制定最佳的栽培技术、种植模式和防治措施,能保障我国农业经济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玉米;栽培管理;技术要点;病虫害防治措施  
期刊
摘要:近些年来,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也带动了各行各业的发展与进步,其中就包括农业。我国是传统的农业大国,玉米是我国最常见的作物之一,我国对玉米种植的范围较大,玉米的种植质量以及产量与农户的经济效益之间存在着非常密切的联系,同时其也深深影响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本文主要对大田作物食用玉米种植技术进行分析和探讨。  关键词:食用玉米;种植技术;田间管理  一、通过对科学技术的合理有效应用,实现玉米的集约
期刊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我国农业发展也在不断变革,且在人们生活条件有所改善的背景下,对于果品的需求也日益增长。人们不但对水果的产量上有了需求,對于质量上也产生了更多的要求。果树栽培满足了人们的消费需要,也增加了行业从业者的经济收入。在当代社会,人们对果树栽培技术和管理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和要求,因此,种植者应当强化对果树栽培技术和管理措施的探究,以更新和完善相关方面,使果树栽培的质量有所提高,保
期刊
摘要:我国是一个人口众多、面积广阔的国家,农作物种植的面积也比较大。其中,玉米作为世界上总产量最高的粮食作物,在我国也是主要的作物之一,自身具有很高的食用和工业价值。我国对于玉米作物的需求量逐年递增,为了让高质玉米产量相对稳定,满足人们的日益需求,相关单位应强化对玉米产量的科研力度,创新玉米高产的相关种植技术,其中的施肥技术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由于我国南北气候差异较大,在玉米种植过程中,做好玉米
期刊
摘要:农村宅基地使用的合理流转问题一直是学术界有争议的问题,宅基地使用权应该不应该进行流转主要体现在赞成派和反对派两种意见。本人根据农村从事土地法工作多年实际,赞成允许农村宅基地使用权的自由流转的观点,原因之一是势在必行的城市化进程要求放开宅基地使用权流转的限制;原因之二是解决“三农”问题需要从制度上允许宅基地的转让;原因之三是宅基地转让有强烈的现实需求;原因之四是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和户籍制度改
期刊
摘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必然选择。强基础、重应用、求创新,加速网络化、信息化和数字化在农业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应用,助力乡村全面振兴。推动传统产业脱胎换骨,引导农村积极利用电商、抖音、快手等平台,拓展农产品销售渠道。  关键词:数字乡村;农村电商;农业农村  一、数字乡村的持续推进  数字经济,通过不断升级网络基础设施与智能机等信息工具,互联网—云计算—区块链—物联网等信息技
期刊
摘要:科技创新推动农业由大变强,乡村振兴的经济基础和物质保障在于农业产业的兴旺,在于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而科技创新是引领农业产业发展的动力之源。本文阐述了加深科技成果对农业经济发展推动作用的认识,多方面促进农业的现代化,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是我国现阶段农业发展的关键。  关键词:农业科技成果创新;农业科技成果;科技创新成果;创新理论;乡村振兴;作用  中国经济社会主义发展进入了新时代,对中国农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