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红色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超越时空的价值,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扬州市江都区吴桥镇与郭村镇相邻,均有悠久的红色革命历史:吴桥镇素有“抗日桥头堡,苏中小延安”之称,是陈毅率部渡江北上抗日的第一站,有吴桥镇革命烈士纪念碑、吴桥红色文化广场、苏北抗日根据地指挥部纪念处等红色文化资源;郭村镇是陈毅指挥新四军郭村保卫战的重要阵地,有郭村镇革命烈士纪念碑、新四军苏北指挥部旧址、新四军郭村保卫战纪念馆、东进精神教育基地等突出于周边地区的红色文化资源。
两所乡镇红色资源各具特色,但又有内在联系,代表了不同时期的抗日革命历程。吴桥镇、郭村镇原分别建有建有革命烈士纪念碑。二者都是中小学德育基地,让人们永垂英烈,铭记历史,对加强革命思想教育有重要价值。但相对来说,由于规模较小,内容单一,不能有效提升受教育者的革命情怀,不利于红色文化的传播与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国运强”。因此,整合两所乡镇的红色资源,不仅有利于了解革命者的丰功伟绩,更有利于了解革命者的乐观革命主义精神,了解革命者为了名族独立和解放牺牲自己一切的精神,从而有效提升受教育者的爱国情操。
一、互融红色文化资源,丰富红色文化内容
为用好、用活红色资源,让红色文化教育最直接、最生动、最具感染力,吴桥、郭村两镇联合深入研讨,统一思想,本着共性与个性相结合、历史与现实相结合的原则,共同推进一址一点建设:在原有烈士纪念碑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基础上,吴桥镇先后建设进化村(网子桥)红色文化广场、小荡村陈毅抗日指挥部纪念处、新时代文明实践所吴桥革命史陈列室;郭村镇先后建设新四军郭村保卫战革命纪念馆、“东进精神”教育基地、新四军苏北指挥部旧址(于氏姊妹楼)。
两所乡镇在做好一址一点建设的同时,组织收集、整理两个革命老区的红色文化,坚持深挖故事和提炼精神相融合,提炼出共同的“铁军精神”:听党指挥,坚贞不渝的铁的信念;不怕牺牲,百折不挠的铁的意志;军民一致,牢不可破的铁的团结;令行禁止,秋毫无犯的铁的纪律;勇猛顽强,所向无敌的铁的作风。两所乡镇红色资源的融合,促进了共同红色革命精神的提炼,有利于红色内容教育人,红色思想感染人,红色精神激励人。
二、互补红色文化资源,提升红色文化内涵
两所乡镇的红色资源具有共性,但又内容各异,各具千秋。吴桥镇1928年开始开展地下革命工作。在党中央“向南巩固,向东作战,向北发展”战略方针指引下,1938年管文蔚领导新四军挺进纵队二支队一部渡过长江,拉开新四军苏北抗日序幕。1939年1月惠浴宇在吴桥“三桥一荡”驻防,成立抗日军政学校。同年陈毅元帅在吴桥成立中共苏北特别委员会。吴桥成为新四军开辟的第一个苏中革命根据地,老区人民在新四军领导下进行了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1940年5月14日吴桥成功反扫荡后,新四军在郭村镇于1940年6月28日至7月4日,以2000多人顽强抗击国民党军队20000余人,据理力争,决策固守,疑兵接应,齐阵御敌,英勇抗击,以奇人、奇胆、奇术,以弱胜强,以少胜多,留下了三进泰州终联李、捉韩放韩为抗日的革命佳话,取得政治、军事双重胜利,拉开了东进抗日的序幕。
两所乡镇深入挖掘、充分整合的红色资源,起到了时间延续、传承延续、互相补充的作用,形成了完整的红色革命历史,增强了红色文化教育内涵,有利于深入开展红色文化教育,有利于培养积极的革命情操,有利于从中汲取革命力量,为爱国主义教育的开展提供了有力保证。
三、互动红色文化资源,弘扬红色文化传承
习近平总书记指示:“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吴桥、郭村两镇的红色资源互融、互补,有利于开展苏中抗日革命历史教育。两所乡镇积极互动,联合开展革命历史教育:定期组织学生与党员参观纪念馆、革命旧址、红色文化广场,瞻仰革命烈士纪念碑,通过《东进序曲》影像重现、抗日部队武器观摩、话剧《保卫郭村》历史重演来直观感受,互动体验。他们在历史重现中感悟,接受心灵的洗礼,接受灵魂的启迪,接受思想的锤炼,培养了爱国主义情操,形成了崇高的革命信念。
两所乡镇学校、关工委积极互动,利用红色资源,创造浓郁的红色文化氛围,开展“我心中的英雄”、“祖国、我爱您”等读书征文、演讲活动,将红色文化教育贯穿于学生日常生活中,起到了润物无声的效果,坚定了学生的革命信念,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扎根于学生的心灵,学生的红色文化自信萌芽。红色资源的重要教育价值,得以充分體现,充分利用。
两所乡镇红色资源各具特色,但又有内在联系,代表了不同时期的抗日革命历程。吴桥镇、郭村镇原分别建有建有革命烈士纪念碑。二者都是中小学德育基地,让人们永垂英烈,铭记历史,对加强革命思想教育有重要价值。但相对来说,由于规模较小,内容单一,不能有效提升受教育者的革命情怀,不利于红色文化的传播与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国运强”。因此,整合两所乡镇的红色资源,不仅有利于了解革命者的丰功伟绩,更有利于了解革命者的乐观革命主义精神,了解革命者为了名族独立和解放牺牲自己一切的精神,从而有效提升受教育者的爱国情操。
一、互融红色文化资源,丰富红色文化内容
为用好、用活红色资源,让红色文化教育最直接、最生动、最具感染力,吴桥、郭村两镇联合深入研讨,统一思想,本着共性与个性相结合、历史与现实相结合的原则,共同推进一址一点建设:在原有烈士纪念碑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基础上,吴桥镇先后建设进化村(网子桥)红色文化广场、小荡村陈毅抗日指挥部纪念处、新时代文明实践所吴桥革命史陈列室;郭村镇先后建设新四军郭村保卫战革命纪念馆、“东进精神”教育基地、新四军苏北指挥部旧址(于氏姊妹楼)。
两所乡镇在做好一址一点建设的同时,组织收集、整理两个革命老区的红色文化,坚持深挖故事和提炼精神相融合,提炼出共同的“铁军精神”:听党指挥,坚贞不渝的铁的信念;不怕牺牲,百折不挠的铁的意志;军民一致,牢不可破的铁的团结;令行禁止,秋毫无犯的铁的纪律;勇猛顽强,所向无敌的铁的作风。两所乡镇红色资源的融合,促进了共同红色革命精神的提炼,有利于红色内容教育人,红色思想感染人,红色精神激励人。
二、互补红色文化资源,提升红色文化内涵
两所乡镇的红色资源具有共性,但又内容各异,各具千秋。吴桥镇1928年开始开展地下革命工作。在党中央“向南巩固,向东作战,向北发展”战略方针指引下,1938年管文蔚领导新四军挺进纵队二支队一部渡过长江,拉开新四军苏北抗日序幕。1939年1月惠浴宇在吴桥“三桥一荡”驻防,成立抗日军政学校。同年陈毅元帅在吴桥成立中共苏北特别委员会。吴桥成为新四军开辟的第一个苏中革命根据地,老区人民在新四军领导下进行了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1940年5月14日吴桥成功反扫荡后,新四军在郭村镇于1940年6月28日至7月4日,以2000多人顽强抗击国民党军队20000余人,据理力争,决策固守,疑兵接应,齐阵御敌,英勇抗击,以奇人、奇胆、奇术,以弱胜强,以少胜多,留下了三进泰州终联李、捉韩放韩为抗日的革命佳话,取得政治、军事双重胜利,拉开了东进抗日的序幕。
两所乡镇深入挖掘、充分整合的红色资源,起到了时间延续、传承延续、互相补充的作用,形成了完整的红色革命历史,增强了红色文化教育内涵,有利于深入开展红色文化教育,有利于培养积极的革命情操,有利于从中汲取革命力量,为爱国主义教育的开展提供了有力保证。
三、互动红色文化资源,弘扬红色文化传承
习近平总书记指示:“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吴桥、郭村两镇的红色资源互融、互补,有利于开展苏中抗日革命历史教育。两所乡镇积极互动,联合开展革命历史教育:定期组织学生与党员参观纪念馆、革命旧址、红色文化广场,瞻仰革命烈士纪念碑,通过《东进序曲》影像重现、抗日部队武器观摩、话剧《保卫郭村》历史重演来直观感受,互动体验。他们在历史重现中感悟,接受心灵的洗礼,接受灵魂的启迪,接受思想的锤炼,培养了爱国主义情操,形成了崇高的革命信念。
两所乡镇学校、关工委积极互动,利用红色资源,创造浓郁的红色文化氛围,开展“我心中的英雄”、“祖国、我爱您”等读书征文、演讲活动,将红色文化教育贯穿于学生日常生活中,起到了润物无声的效果,坚定了学生的革命信念,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扎根于学生的心灵,学生的红色文化自信萌芽。红色资源的重要教育价值,得以充分體现,充分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