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高原一株柳》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来源 :学校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258775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学目标:
  1.品读课文,感受青海高原一株柳的神奇之处,感悟这株柳树顽强的精神;
  2.了解对比衬托和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
  教学重难点:
  品读课文,感受青海高原一株柳的神奇之处,感悟这株柳树顽强不屈的精神。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二、复习旧知
  1.复习生字新词
  课件出示本课的生字词,齐读、男女比赛读,师及时评价。
  2.复习第一至四自然段。
  (1)作者眼中的这株高原柳是怎样的呢?
  课件出示第二自然段
  (2)这棵柳树到底神奇在哪里呢?(第一个神奇之处是:柳树能够在青海高原这样恶劣的环境中生长)
  课件展示青海高原的图片,让学生直观感受柳树生长环境的恶劣,体会这株柳树的神奇。
  三、品读第五自然段,感知柳树的外形特点,感受柳树的神奇
  过渡语:如此恶劣的环境,这株柳树长得怎样呢?作者抓住了柳树的哪些特点?请大家自由读第五自然段,并做好批注。
  1. 个别发言,师相机引导学生品读课文
  (1)品读柳树的形状:这株柳树大约有两合抱粗,浓密的树叶覆盖出百十余平方米的树阴。(高大、粗壮)
  (2)品读柳树的树干和树枝:树干和树枝呈现出生铁铁锭的色泽,粗实而坚硬。(粗实、坚硬)
  (3)品读叶子如此之绿,绿得苍郁,绿得深沉,自然使人感到高寒和缺水对生命颜色的独特锻铸。(饱经风霜)
  (4)品读柳树强大的生命力:它巍巍然撑立在高原之上,给人以生命伟力的强大感召。(强大的生命力)
  (备注:以上四小点相机品读)
  2. 师小结:在如此恶劣的环境中,这株柳树竟然长得那么的高大粗壮,这真是一株神奇的柳树,神奇到令我望而生畏的柳树,它伫立在青海高原上。(课件出示课文的第2自然段)
  四、想象柳树经历的磨难,体会柳树顽强不屈的精神
  过渡语:青海高原上的这一株柳树,为了生存,它经历了哪些风风雨雨呢?请家长快速默读第6至7自然段,在文中找出来。
  1.生带着问题快速默读第6至7自然段,并找出这株柳树面临着哪些困境和苦难。师巡视课堂。
  2.个别回答,师相机出示“干旱”“寒冷”“虐杀生灵的高原风雪”“铺天盖地的雷轰电击”等图片,让学生体会到柳树面临的困境很大,从而体会到这株柳树生命力的顽强。
  3. 过渡语:这样的困境是一次两次吗?还是很多次?你从哪里看得出来?
  品读第7自然段的三个“多少”“一次又一次”“一回又一回”等词语,感受这株柳树顽强的生命力。
  4. 感悟这株柳树顽强的精神。
  这株柳树经历过那么多的磨难,它是靠着什么精神挺过来的?(顽强的精神)
  5. 小结:从你们的朗读中我感受到了青海高原一株柳顽强不屈。难怪作者称赞----(课件出示课文的第2自然段)
  五、了解对比衬托的写作手法,进一步体会柳树生命力的顽强
  过渡语:作者陈忠实家乡-----灞河边的柳树长得怎样呢?让我们一起走进第8自然段,要求:小组合作学习,默读并用文中的词语概括它的特点。
  1.学生在小组内合作学习,带着问题快速默读第8自然段。
  2.指名代表回答灞河柳树的特点,师相机课件展示其特点。(极易生长、婀娜多姿、风情万种)
  3.明白对比衬托的写作方法。
  (1)思考:课题是“青海高原一株柳”,作者为什么又用了许多笔墨写到家乡灞河边的柳?
  (2)个别回答,师相机引导和评价,学生明白这是一种对比衬托的写作手法,目的是要突出青海高原这株柳树生命力的顽强。
  六、了解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
  过渡语:文章写到这本来就可以结束了,作者为什么还要加上最后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2. 思考:最后一个自然段仅仅是在写柳树吗?读着读着,你会联想到谁?
  个别回答。师相机引导学生明白最后一段作者不仅是在贊美柳
  树,还在赞美像柳树一样顽强不屈的高原上工作的人(你从哪里知道了高原上有工作人员----李家峡水电站(课文第二自然段)),这种写作手法叫——托物言志。
  七、拓展提升
  1.在我们的学习和生活中,你还发现那些人也具有这样的精神?(指名后小结)
  2.学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收获?(谈收获、老师小结并送上寄语)
  3.课后作业:(小练笔:请选择你喜欢的一种植物来描写,请写出它的形态、枝干和叶子等)
  4. 走进陈忠实
  让学生说一说对陈忠实的了解,师相机补充陈忠实的故事,让学生感受到陈忠实这位著名的作家也是一个顽强不屈的人。
  推荐阅读书目——陈忠实的著名的长篇小说《白鹿原》。
  课件出示小说《白鹿原》的封面和内容简介。师加以介绍并推荐孩子去读《白鹿原》这部著作。
  八、板书设计
其他文献
时间:  2017年10月12日  地点:  户外活动沙池区7  年龄段:  大 班  投放材料:  沙池、竹筒、沙铲、伸缩塑料管若干、各种拼接直管、三通弯管接头若干。  自主游戏记录:  片段一:探索材料,拼接水管  户外区域时间到了,摆在孩子们面前的有——竹筒、伸缩塑料管、直管。大家一个个拿起管子,表现出了出奇的兴趣。“咦!这些管子是用来干什么呢?”“我知道!我知道!这个可以拼成一条长长的管子
期刊
“一例到底”教学是用一个话题贯穿整个教学过程的始终,将知识融会贯通的一种教学法概念。这种教学法既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又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内化、生成与运用。  《把握思维的奥秘》一课,充分应用了“一例到底”的教学方法,并将其中的“一例”进行了接地气的课堂设计,实现了“一例到底”教学的融通性与生活化。  一、“入”: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著名特级教师于漪曾经说过“课的第一锤要
期刊
一、教材分析  《国家行政机关》是部编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六课的第二框内容,本框内容详细介绍了国家行政机关的含义、职权,以及国家行政机关与国家权力机关的关系。帮助学生了解国家行政机关是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正确认识国家行政机关与国家权力机关的关系。懂得依法行政,依法监督国家行政机关工作人员的重要意义。从而体会国家行政机关的重要性,作出正确的价值选择,自觉支持依法行政,做遵纪守法的好公民
期刊
案例背景  我有一个学生叫于晶,这个学生是从上一届休学后进到我们班级的,当时在上一届的时候就是因为性格和全班人都不合,后来上届班主任建议她休学一年。她进入我们班的时候,之前的班主任和我说了些她的问题,这个学生性格很孤僻,不和其他人接触,宿舍的人怀疑她偷东西。进来之后的第一个礼拜我就已经和她沟通过了,基本上每周都会和她谈一次,对她进行开导。我想着在我的班上相安无事渡过三年就皆大欢喜毕业。  二、案例
期刊
随着高考化学题目开放性的增强、难度的加大,对学生发散思维要求的提高,教师在化学教学上只是依靠新授课来培养学生的思维已经远远不够,习题课才能更好的巩固学生的知识储备、培养学生的思维。但很多教师对习题课的认识还不够,仅仅是抱着“处理习题”的态度教学,使得习题教学的作用,未能得到充分的发挥,学生的能力也难以被培养,与高考对学生的考察接不上轨。面对这样的情况,对习题课教学策略的研究就尤为重要。  一、高中
期刊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中职数学第二册第十二章第四节古典概型。它的引入避免了大量的重复实验,得到的是概率精确值,对学生学习概率统计知识具有重要意义。  二、学情分析  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随机事件和基本事件以及概率的统计定义。但是他们对概率的认知仍然停留在感性认识的层面,还未上升到理性认识的高度。同时中职校二年级的学生数学基础相对薄弱,独立思考能力欠缺。但是思维活跃、动手能力较强,对与生活相关的
期刊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三年级数学第13-14页《观察物体》  教学目标:  1.能根据照片或直观图辨认从不同角度观察到的简单物体。  2.在实物观察、空间想象和推理等活动中,体验从不同角度(位置)观察物体,每次最多能看到三个面,积累观察物体的活动经验。  3.在想象、推理、观察、验证的活动中,初步发展合情推理和空间想象的能力,形成初步的空间观念。  4.在与他人合作交流中,你简单描述自己的思考过程和观
期刊
教学目标  1.通过对问题情境的探索,学生在已有的经验的基础上自己得出计算9加几的各种方法;通过比较,学生体验比较简便的计算方法;初步理解“凑十法”,初步掌握9加几的进位加法的思维过程和规律,并能正确计算9加几的口算。  2.培养学生初步观察、比较、抽象、概括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初步的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发散学生的思维,培养创新意识。  3.培养合作学习和运用数学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教
期刊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四年级上册第75页至76页。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孩子学习习惯基本养成,但由于处在多动年龄,所以注意力不能长时间集中。在教学时,注重创设情境,激发学学生参与探究的兴趣和欲望,引导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中主动构建数学知识模型,并运用建构的规律解决问题。  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的过程,发现商不变的规律。  2.能运用商不变的规律,进行一些除法运算的简便计算。  3.學
期刊
教学的改革,首先是教师的理念要更改,要更新。这不,今天要学的课文是《将相和》,又是一篇讲读课文。按以往的应试教育法就是让学生在基本熟悉课文、生字、词语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分析、讲解课文,完成教学目标即可。整个过程都是教师在起主导作用,学生只是配合老师回答提出的问题,而没有机会发挥他们的主体能动作用。  一、熟悉课文,提出质疑  可现在不同了。刚一上课我告诉学生今天要学的课文,学生马上说:“老师,让我们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