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斋志异》子弟书的改编特色与清代八旗社会的文化趣尚

来源 :民族文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wq93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聊斋志异》子弟书的题材以爱情故事为主,热衷于描绘俗世风情,正与清代中期的繁盛局面相呼应.子弟书中的《聊斋志异》书生形象大多趋于负面,折射出旗人群体尚武轻财的文化心理.由于创作心态从"孤愤"转向"闲情",《聊斋志异》子弟书呈现出嘲谑交融的娱乐气息.子弟书往往只是故事架构来自小说原著,而改编趋向、内在意蕴则多取决于创作者的心态与趣尚.
其他文献
含蜜金rn蜜蜂采蜜时,花会痛吗?rn在梦里,我闻到了青色稻子甜美的味道,以及那些盛开的花泌出的蜜香.我还梦到,稻秆承受不住饱满的谷穗而垂下腰,风一吹,大片的黄色稻浪一边歌唱,一边叹息.花也随着风飘落到地上,消失在泥间.rn我醒来.模糊的光线中,表妹笔直的高鼻梁,带着远山的青色,近却又感觉很远.在光线的打磨下,脸颊投下一片冷峻的阴影,她乌黑的辫子随着胸前的隆起而起伏着.暑假的晚上,我和表妹一起睡在我的床上.川端康成说:凌晨四点醒来,发现海棠花未眠.未眠的是人,花总是醒着.表妹睡着了,但花容依然在她脸上、身上
期刊
对庾信《哀江南赋》"河南有胡书之碣"一句的解释历来莫衷一是.辨正前人诸说,此句最有可能的解释当为:晋、宋之际,流寓青州的粟特人用粟特文为庾信先世庾云立碑.青州为陆上、海上丝绸之路之重镇,汉唐时期粟特人的踪迹连续不断,见于传世文献、出土石刻和图像资料.与粟特人一道东传的粟特文,是中古时期一种重要的"胡书",被广泛使用和传习,而且用于题撰碑铭."河南有胡书之碣"的记载有力证明了中古时期粟特文碑刻在中原地区的存在.新出土粟特文、汉文双语碑志,为我们考察中古时期民族语碑刻的制作和传播、胡汉碑志文的互动和融合提供了
春天生长的野菜,名目繁多,至今也未能一一辨识过来.第一次知道那些在荒野里自由生长的植物可食,是在我五六岁的时候.rn那时我寄居在大姑父家,印象中他的父亲是个和蔼又讲究的老人,常年戴着一顶灰黑的毛呢帽,衣服周正,老式的板壁房里收拾得井井有条.空闲时候,他会拎一只圆肚小竹篮,赶着一头又高又壮的老黄牛,到了空地,撒开绳索,趁老牛散漫悠闲吃草的工夫,在附近田垄土坎处找寻野菜的踪迹.我有时会跟他一起,他教我识别了车前草、蒲公英和扎手的刺儿菜.当时挺纳闷这种刺刺的植物怎能咽下,直到后来听说那种长辈专门用来惩罚倒霉孩子
期刊
1rn知子罗,这个地处怒江东岸的碧罗雪山腹地小镇,我对其有着深沉眷恋.rn最近一次知子罗行,我没有像以往那样搭伴从六库城坐车直达知子罗,而是以一位背包客的形象,在老姆登逗留一两天后,从老姆登徒步向着心中圣洁的地盘走去.走在公路上,耳畔响着深情呼唤,随着前行的脚步,呼唤声越发清晰.碧罗雪山的雪线就像一对雪的翅膀在灵魂深处扇动,眼前难以挥开碧罗雪山鸟道上行走的背影.
期刊
楔子rn乍暖还寒,岭南的“回南天”伴随着绵绵春雨来到旷野里、广场上、街市中、骑楼间……岭南的脸颊在早春总是蒙着湿漉漉的面纱,细密的雨水划开一圈圈涟漪;天气阴沉沉的,只有高大的木棉树托举着灼灼的“焰火”,硕大的花朵抛却了绿叶的修饰,似乎立刻就要把天空点着.木棉树是岭南最具标志性的树木,挺拔、疏朗,高耸入云,自成气象.人们把它称为“英雄树”,这是英雄树生长的土地,每一朵木棉似乎都刻写着一个英雄的名字,每年春回,当南风吹拂岭南大地,他们的故事就将被再次传颂.
期刊
期刊
1.凌云人黄伯尧rn那时候,黄伯尧在村里教书.他常徒步翻过山头,去东兰县武篆圩玩,那里离他教书的地方不远,两地年轻人常来常往.他们聚在一起偷偷谈论时政,谈论《新青年》——韦拔群每寄回一份刊物,都会让他们谈论很多天.那在当时是禁书,是不允许看的.rn书籍像一股暗流,从山之外悄无声息地流到东兰县,流到凤山县,流到凌云县,再从年轻人的嘴里流出来,在更多年轻人的心里急速奔流.黄伯尧能感受到这股暗流经过时,席卷而来的强大冲击力,那就是伙伴们在谈论这份刊物时,眼睛里的炽热.rn世界被豁然打开了,黄伯尧第一次知道俄国十
期刊
期刊
期刊
"待书"是贾探春的丫鬟."待书"之名在《红楼梦》脂评抄本中有"待书"与"侍书"之歧异.清代蒙古族文人哈斯宝认为此丫鬟之名为"待书",在他的四十回《新译红楼梦》国内五种抄本中均作"待书".《新译红楼梦》中的"待书"不仅与她的主人探春对应,而且反映了她与黛玉之间微妙的关系,她与黛玉成为了"伴侣形象"."待书"之名的"待"字,反映了哈斯宝对曹雪芹使用谐音的叙事主题的把握.在哈斯宝看来,"待书"之"待"是等待的待,代表了哈斯宝对"木石之盟"的认同,更体现出他对《红楼梦》原著中宝黛二人结局的不满和某种期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