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美国作家约翰·斯坦贝克的中篇小说《人鼠之间》,出版于1937年,小说生动刻画出在美国20世纪30年代经济大萧条时期,两个一贫如洗的流动工人在动荡贫乏的社会环境下流离失所,确仍怀揣梦想,尝试编织梦想,渴望追逐梦想,甚至接近梦想,但最终梦想破灭的过程。从故事情节描写到人物情感塑造,全文多处体现美国自然主义文学元素的特点。在这样一个现实与梦想的故事中,作者给我们讲述了一个沉痛的,布满无奈和绝望的现实寓言。
【关键词】约翰·斯坦贝克 自然主义 生存 困境 流动工人 社会批判
一、引言
20世纪30年代,美国进入工业时代,实时正面临传统主流价值观的更新以及社会阶层之间愈演愈烈的贫富差距。经济大萧条给广大农民带来的压迫无法估量。土豪巧取豪夺迫使佃农和季节性工人不得不离乡背井,以艰难短工的方式勉强度日。小说的主人公,乔治和莱尼就是这样其中两位受害者,他们在外界的重压下像田鼠一样四处逃窜四处漂流。但他们仍心存幻想。他们渴望有朝一日能拥有完全属于自己的一片土地一个家园,渴望主宰自己的命运。然而最终却是一次又一次被命运遗忘。一切内心梦想与外在现实的背道而驰,都是最终悲剧结局、莱尼的死亡发生的必然成因。《人鼠之間》作为诺贝尔文学奖约翰.斯坦贝克的代表作之一,依然秉承作者一贯的精神立场。扎根土地和人民的情况下,直观描述美国大环境下主人公物质的匮乏,但却丰富的内在同情心和人情味。
二、斯坦贝克的艺术情节及自然主义色彩
美国评论家兰 乌斯比曾说:“《人鼠之间》这个故事的主题其实是来源于最古老最普遍的悲剧创作:人不可避免地孤立于他人。”从两位主人公——莱尼和乔治的出场开始,作者细腻的笔触就支架于两人独有的罕见的友情模式。而对于两人之前真切互动的描写,也为这部原本压抑悲剧结局的小说增添了些许温存的亮色。然而越是有前期这样真挚而淳朴的描写,越是突显最终两人梦想破灭的残酷与悲切。也正是作者巧妙戏剧性的语言,将生活的单纯喜悦与残酷而阴冷的对金钱财富的贪欲作出了强烈而突出的对比。作为“自然主义”代表作家,斯坦贝克对于情节的描述是现实而真诚的。他善于挖掘那些看似物质匮乏人物反之拥有的丰富内心,即使最终悲剧收场,但对于贫困生存状态的观察与真实描述,仍是他所追寻,而所坚持思考的。那些为穷苦这的告白,为压迫者的申辩,无疑同样体现作者内心的人情味和同情心。然主义文学就是这样深怀对社会异化现象的感知,深刻影响着整个20世纪文学。
三、莱尼与乔治闪光友谊与梦想破灭
“但是鼠啊,失望不只是你的命运,人的远见也一样成为泡影!
人也罢,鼠也罢,最如意的安排也不免常出意外!
只剩下痛苦和悲伤,
代替了快乐和希望。”(王佐良,1988)
鼠和人,这个看似原本存在巨大差异的两种生物,确被作者以突显悲剧的方式联系在了一起被称为“白痴巨人”的莱尼和“为人精明”的乔治搭伴生活,与其说乔治肩负照顾“智商低下”莱尼的重任,不如说能做到绝对服从的莱尼也是乔治唯一的依靠。两人之间的关系,如兄弟,如师徒,如主仆,如父子。乔治了解莱尼,理解莱尼,虽麻烦不断确始终不厌其烦守护这他。而对莱尼来讲,乔治等同于心安。莱尼记性不好,几乎什么事都记不住,但对于乔治所说的每字每句他总能熟记于心。然而,莱尼的结局是悲伤的,也是梦想破灭的节点。因为无法自控的力量,因为对柔软事物的喜爱,莱尼弄伤了农场主儿子顾里,且无意中使顾里老婆命丧巨力,农场主儿子扬言要对莱尼处以残酷的私刑,为了使莱尼免受私刑的折磨,乔治最终选择开枪打死了莱尼,从此一切共同经营的梦想破灭。莱尼内心其实是柔软的,他渴望柔情,而触摸的感受中能获得心理的满足和快乐。反观乔治,外表精明实则内心孤独,唯一的依靠唯一的朋友莱尼的死亡,对于他来讲无疑带来内心的巨大苦痛,从此梦想破灭,从此孤帆再无靠岸之际,值价友谊随风而去,美梦期盼也只能是黄粱一梦。
四、结论
斯坦贝克是这样一位作家,在艺术世界中从事着眼于观察饱受物质匮乏折磨的劳苦大众,所面临的无法摆脱的物质状态和深刻内心孤独感之间的关联。直接有力,感觉敏锐的描述使题材极富真实的质感。莱尼恳求乔治一遍一遍地叨念他们的土地梦,直到乔治向他开枪的前一刻,那仍然是个不死的梦。也像乐曲中的重句,使得愿望的强烈之感跃然纸上。一切仿佛跃然纸上,即是明天,即触手可及。而莱尼的死,顷刻将一切化为泡影。这是美国流动工人悲惨命运的写照,美国梦的破灭,人类生存命运寓言性的概括。
参考文献:
[1]温洁霞.《人鼠之间》:一部揭示人类生存处境的现代寓言[J].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09,24(5).
[2]李晓红.无言的呐喊——试析《人鼠之间》主人公李奈悲剧命运的成因[J].作家,2015-01.
[3]彭斯.王佐良,译.写给小鼠——英国诗选[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8:212.
[4]黄莉华.一曲梦想爱的孤独之歌——《人鼠之间》主题试析[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2002.
[5]斯坦贝克.张澎智,译.中短篇小说选(一)[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
【关键词】约翰·斯坦贝克 自然主义 生存 困境 流动工人 社会批判
一、引言
20世纪30年代,美国进入工业时代,实时正面临传统主流价值观的更新以及社会阶层之间愈演愈烈的贫富差距。经济大萧条给广大农民带来的压迫无法估量。土豪巧取豪夺迫使佃农和季节性工人不得不离乡背井,以艰难短工的方式勉强度日。小说的主人公,乔治和莱尼就是这样其中两位受害者,他们在外界的重压下像田鼠一样四处逃窜四处漂流。但他们仍心存幻想。他们渴望有朝一日能拥有完全属于自己的一片土地一个家园,渴望主宰自己的命运。然而最终却是一次又一次被命运遗忘。一切内心梦想与外在现实的背道而驰,都是最终悲剧结局、莱尼的死亡发生的必然成因。《人鼠之間》作为诺贝尔文学奖约翰.斯坦贝克的代表作之一,依然秉承作者一贯的精神立场。扎根土地和人民的情况下,直观描述美国大环境下主人公物质的匮乏,但却丰富的内在同情心和人情味。
二、斯坦贝克的艺术情节及自然主义色彩
美国评论家兰 乌斯比曾说:“《人鼠之间》这个故事的主题其实是来源于最古老最普遍的悲剧创作:人不可避免地孤立于他人。”从两位主人公——莱尼和乔治的出场开始,作者细腻的笔触就支架于两人独有的罕见的友情模式。而对于两人之前真切互动的描写,也为这部原本压抑悲剧结局的小说增添了些许温存的亮色。然而越是有前期这样真挚而淳朴的描写,越是突显最终两人梦想破灭的残酷与悲切。也正是作者巧妙戏剧性的语言,将生活的单纯喜悦与残酷而阴冷的对金钱财富的贪欲作出了强烈而突出的对比。作为“自然主义”代表作家,斯坦贝克对于情节的描述是现实而真诚的。他善于挖掘那些看似物质匮乏人物反之拥有的丰富内心,即使最终悲剧收场,但对于贫困生存状态的观察与真实描述,仍是他所追寻,而所坚持思考的。那些为穷苦这的告白,为压迫者的申辩,无疑同样体现作者内心的人情味和同情心。然主义文学就是这样深怀对社会异化现象的感知,深刻影响着整个20世纪文学。
三、莱尼与乔治闪光友谊与梦想破灭
“但是鼠啊,失望不只是你的命运,人的远见也一样成为泡影!
人也罢,鼠也罢,最如意的安排也不免常出意外!
只剩下痛苦和悲伤,
代替了快乐和希望。”(王佐良,1988)
鼠和人,这个看似原本存在巨大差异的两种生物,确被作者以突显悲剧的方式联系在了一起被称为“白痴巨人”的莱尼和“为人精明”的乔治搭伴生活,与其说乔治肩负照顾“智商低下”莱尼的重任,不如说能做到绝对服从的莱尼也是乔治唯一的依靠。两人之间的关系,如兄弟,如师徒,如主仆,如父子。乔治了解莱尼,理解莱尼,虽麻烦不断确始终不厌其烦守护这他。而对莱尼来讲,乔治等同于心安。莱尼记性不好,几乎什么事都记不住,但对于乔治所说的每字每句他总能熟记于心。然而,莱尼的结局是悲伤的,也是梦想破灭的节点。因为无法自控的力量,因为对柔软事物的喜爱,莱尼弄伤了农场主儿子顾里,且无意中使顾里老婆命丧巨力,农场主儿子扬言要对莱尼处以残酷的私刑,为了使莱尼免受私刑的折磨,乔治最终选择开枪打死了莱尼,从此一切共同经营的梦想破灭。莱尼内心其实是柔软的,他渴望柔情,而触摸的感受中能获得心理的满足和快乐。反观乔治,外表精明实则内心孤独,唯一的依靠唯一的朋友莱尼的死亡,对于他来讲无疑带来内心的巨大苦痛,从此梦想破灭,从此孤帆再无靠岸之际,值价友谊随风而去,美梦期盼也只能是黄粱一梦。
四、结论
斯坦贝克是这样一位作家,在艺术世界中从事着眼于观察饱受物质匮乏折磨的劳苦大众,所面临的无法摆脱的物质状态和深刻内心孤独感之间的关联。直接有力,感觉敏锐的描述使题材极富真实的质感。莱尼恳求乔治一遍一遍地叨念他们的土地梦,直到乔治向他开枪的前一刻,那仍然是个不死的梦。也像乐曲中的重句,使得愿望的强烈之感跃然纸上。一切仿佛跃然纸上,即是明天,即触手可及。而莱尼的死,顷刻将一切化为泡影。这是美国流动工人悲惨命运的写照,美国梦的破灭,人类生存命运寓言性的概括。
参考文献:
[1]温洁霞.《人鼠之间》:一部揭示人类生存处境的现代寓言[J].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09,24(5).
[2]李晓红.无言的呐喊——试析《人鼠之间》主人公李奈悲剧命运的成因[J].作家,2015-01.
[3]彭斯.王佐良,译.写给小鼠——英国诗选[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8:212.
[4]黄莉华.一曲梦想爱的孤独之歌——《人鼠之间》主题试析[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2002.
[5]斯坦贝克.张澎智,译.中短篇小说选(一)[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