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北京奥运揭幕前,“北京无线城市”一期网络试运行正式铺开,这个覆盖面积达100平方公里的无线网络让北京成为了目前国内最大规模的无线城市网络。所谓的无线城市,就是利用高速宽带无线网在城市中打造一个信息化服务平台,实现随时随地自由上网。
在欧美国家,无线网络更是被视为继传统的水电暖煤气之外的第五大基础设施,逐渐成为一种发展趋势。机场、酒店、咖啡馆都属于最早一批的网点,当然,多数还都是收费的,并且网络覆盖区域十分有限。即便存在着公共服务器,但运营商的选择、高昂的上网费、漫游的限制等一系列问题都是不得不面对的现实。问题还不仅于此,谁来为如此大规模的城市无线网络工程买单?
原籍阿根廷的马丁-法萨夫思奇(Martin Varsavsky)所创立的FON则试图用一种自下而上的草根方式解决这一难题,并且打造一个覆盖全球的无线网络,让热爱时尚科技的人们用手机、PDA、MP3或手提电脑等一切安装了Wi-Fi的电子设备实现随时随地浏览网页、收发邮件、购物缴款的“网上”生活。
“林纳斯”,“比尔”和“外星人”
FON是“La Fonora”计划的简称,Fonero是一个带着西班牙语特征的字眼,指的是加入FON社群并把自身的无线网络分享出来的人。FON的基本原理是利用对等网络模式来共享带宽,如果用户愿意共享自己的Wi-Fi接入点,也就能够使用别的用户共享的接入点,从而形成一个覆盖相当可观的Wi-Fi无线网络。2005年末,马丁去巴黎出差,他举着装有Wi-Fi的PDA却遍寻不得任何网络信号,于是便萌生了创立FON的念头,试图借助分享出的个人无线小网而连接成一个全球性的无线大网,使全世界的人都能受惠于更便宜甚至免费的无线网络。
在FON未出现前,与人分享Wi-Fi无线网络的大概只有心胸开阔人士和不知如何设定无线传输加密的两种人。而在FON的世界里则设定了三类不同的角色:“林纳斯”(Linus)、“比尔”(Bills)和“外星人”(Aliens)。
林纳斯的名字源自Linux系统的开发者林纳斯·托瓦兹(LinusTorvalds),这类人可以通过FON的无线热点与其他人共享他的无线服务,同时在其他Fonero的讯号范围内则能免费使用无线网络。有偿服务的比尔,毫无疑问取自微软老大的名字。他们同样分享自己的带宽,但却是计价服务;相对应地,他们在使用自身之外的FON无线讯号也必须付费。最后一类“外星人”即指的是没有提供自己带宽,需要付费使用FON网络的人。
根据马丁的“商业大计”,FON目前有两个主要的盈利点。首先是专门为Fonero订制、售价30美元的Wi-Fi无线路由器。其次则是“外星人”付费上网的缴款,目前的定价在欧洲和美国分别是一天3欧元或3美元,这部分收入需与比尔们进行五五分成。在美国,移动运营商T-mobile公司提供的无线热点一天的收费标准是10美元,FON的竞争优势显而易见。
“廉价”优势
迄今为止,FON在过去不到三年的时候里已经吸引了超过5500万美元的风险投资,这其中即包括谷歌、Skype这样的行业巨头,也不乏红杉资本这样的风投公司。他们所看中的不仅是马丁口中宏伟的全球性无线网络的构想,更重要的是他所提出的“用户服务生产的基础设施”(UserCreneratedInfrastructure)的概念。从理论上而言,它与维基百科有异曲同工之妙,只不过这一次,用户所出产的不是内容,而是基础设施。
如今的网络技术处于WiMax和LTE两强对阵的局面,无论是哪一种技术,无线城市网络的铺建都需要由政府主导、自上而下地进行,耗费数十亿美元。单是北京无线城市的一期工程,总投资就接近1亿元,而二期的建网费将达5亿元,三期突破10亿元,而且这其中还牵涉到谁投资、谁盈利、谁运营维护等问题。就在2008年5月,EarthLink退出了美国费城的无线城市项目,而紧跟着6月份,无线城市厂商MetroFi也宣布将停止所有的无线城市项目。虽然诸如信号较弱、网络不佳等问题一直盘踞着无线城市项目,但无疑,资金的压力成了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反观FON则把基础设施建设的工作分派给了个人,省下了大把的线路维护和铺设无线热点的费用,马丁指出:“FON就是要在这两大技术之间找到自己的立足之地,使用互联网发展初期原始的、自下而上的方法,通过正式的公司组织行为实现不断扩张。”
规模困局
由于FON是建立在Wi-Fi无线热点分享的基础之上,因此规模成了决定成败的关键因素。马丁最初的设想是通过出售预先安装好FON软件的Wi-Fi路由器来实现扩张,但显然效果不是十分明显,于是FON很快改变了战略,积极寻求与各国互联网服务提供商(ISP)的合作。2007年4月底,FON宣布与美国时代华纳有线公司结成联盟,所有时代华纳有线的注册用户都能通过现有的家庭或办公场所的路由选择成为FON的无线热点,作为回报他们能在全球其他与FON合作的ISP业者所覆盖地区使用无线热点免费上网。10月,FON与英国电讯(BT)也达成了合作协议,一下招揽了超过300万潜在用户。
尽管如此,FON依然面临着规模的困局。截至今年5月,FON的注册用户数量已经突破了80万,活跃的无线热点则超过30万,离2010年100万个热点的目标还有相当的距离,更为重要的是虽然月营业收入已经大幅提升,但仍面临着每个月50万欧元的亏损,处于发展初期的“烧钱”阶段,不管是Wi-Fi路由还是“外星人”的缴费服务在现有规模之下都未能帮助FON实现盈利。
阻碍FON未来规模扩大的因素不只一个。除了与比尔们付费与分账体系的完善之外,由于FON卖的主要是其商业模式,技术含量并不高,因此未来被模仿的风险也很大。并且和所有的市场先入者一样,FON也面临着相关法规缺失的问题。即使在德国、美国等一些发达国家,一些ISP业者也已经明确表示不支持FON的运作模式。
无论如何,谁也不能断言FON的未来是像Skype一样成为一种新兴业务的领头羊还是被其他的新模式或新技术所取代,最起码,在现在这个阶段上,FON的出现提供了一个有别于传统网络搭建模式的新解。
在欧美国家,无线网络更是被视为继传统的水电暖煤气之外的第五大基础设施,逐渐成为一种发展趋势。机场、酒店、咖啡馆都属于最早一批的网点,当然,多数还都是收费的,并且网络覆盖区域十分有限。即便存在着公共服务器,但运营商的选择、高昂的上网费、漫游的限制等一系列问题都是不得不面对的现实。问题还不仅于此,谁来为如此大规模的城市无线网络工程买单?
原籍阿根廷的马丁-法萨夫思奇(Martin Varsavsky)所创立的FON则试图用一种自下而上的草根方式解决这一难题,并且打造一个覆盖全球的无线网络,让热爱时尚科技的人们用手机、PDA、MP3或手提电脑等一切安装了Wi-Fi的电子设备实现随时随地浏览网页、收发邮件、购物缴款的“网上”生活。
“林纳斯”,“比尔”和“外星人”
FON是“La Fonora”计划的简称,Fonero是一个带着西班牙语特征的字眼,指的是加入FON社群并把自身的无线网络分享出来的人。FON的基本原理是利用对等网络模式来共享带宽,如果用户愿意共享自己的Wi-Fi接入点,也就能够使用别的用户共享的接入点,从而形成一个覆盖相当可观的Wi-Fi无线网络。2005年末,马丁去巴黎出差,他举着装有Wi-Fi的PDA却遍寻不得任何网络信号,于是便萌生了创立FON的念头,试图借助分享出的个人无线小网而连接成一个全球性的无线大网,使全世界的人都能受惠于更便宜甚至免费的无线网络。
在FON未出现前,与人分享Wi-Fi无线网络的大概只有心胸开阔人士和不知如何设定无线传输加密的两种人。而在FON的世界里则设定了三类不同的角色:“林纳斯”(Linus)、“比尔”(Bills)和“外星人”(Aliens)。
林纳斯的名字源自Linux系统的开发者林纳斯·托瓦兹(LinusTorvalds),这类人可以通过FON的无线热点与其他人共享他的无线服务,同时在其他Fonero的讯号范围内则能免费使用无线网络。有偿服务的比尔,毫无疑问取自微软老大的名字。他们同样分享自己的带宽,但却是计价服务;相对应地,他们在使用自身之外的FON无线讯号也必须付费。最后一类“外星人”即指的是没有提供自己带宽,需要付费使用FON网络的人。
根据马丁的“商业大计”,FON目前有两个主要的盈利点。首先是专门为Fonero订制、售价30美元的Wi-Fi无线路由器。其次则是“外星人”付费上网的缴款,目前的定价在欧洲和美国分别是一天3欧元或3美元,这部分收入需与比尔们进行五五分成。在美国,移动运营商T-mobile公司提供的无线热点一天的收费标准是10美元,FON的竞争优势显而易见。
“廉价”优势
迄今为止,FON在过去不到三年的时候里已经吸引了超过5500万美元的风险投资,这其中即包括谷歌、Skype这样的行业巨头,也不乏红杉资本这样的风投公司。他们所看中的不仅是马丁口中宏伟的全球性无线网络的构想,更重要的是他所提出的“用户服务生产的基础设施”(UserCreneratedInfrastructure)的概念。从理论上而言,它与维基百科有异曲同工之妙,只不过这一次,用户所出产的不是内容,而是基础设施。
如今的网络技术处于WiMax和LTE两强对阵的局面,无论是哪一种技术,无线城市网络的铺建都需要由政府主导、自上而下地进行,耗费数十亿美元。单是北京无线城市的一期工程,总投资就接近1亿元,而二期的建网费将达5亿元,三期突破10亿元,而且这其中还牵涉到谁投资、谁盈利、谁运营维护等问题。就在2008年5月,EarthLink退出了美国费城的无线城市项目,而紧跟着6月份,无线城市厂商MetroFi也宣布将停止所有的无线城市项目。虽然诸如信号较弱、网络不佳等问题一直盘踞着无线城市项目,但无疑,资金的压力成了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反观FON则把基础设施建设的工作分派给了个人,省下了大把的线路维护和铺设无线热点的费用,马丁指出:“FON就是要在这两大技术之间找到自己的立足之地,使用互联网发展初期原始的、自下而上的方法,通过正式的公司组织行为实现不断扩张。”
规模困局
由于FON是建立在Wi-Fi无线热点分享的基础之上,因此规模成了决定成败的关键因素。马丁最初的设想是通过出售预先安装好FON软件的Wi-Fi路由器来实现扩张,但显然效果不是十分明显,于是FON很快改变了战略,积极寻求与各国互联网服务提供商(ISP)的合作。2007年4月底,FON宣布与美国时代华纳有线公司结成联盟,所有时代华纳有线的注册用户都能通过现有的家庭或办公场所的路由选择成为FON的无线热点,作为回报他们能在全球其他与FON合作的ISP业者所覆盖地区使用无线热点免费上网。10月,FON与英国电讯(BT)也达成了合作协议,一下招揽了超过300万潜在用户。
尽管如此,FON依然面临着规模的困局。截至今年5月,FON的注册用户数量已经突破了80万,活跃的无线热点则超过30万,离2010年100万个热点的目标还有相当的距离,更为重要的是虽然月营业收入已经大幅提升,但仍面临着每个月50万欧元的亏损,处于发展初期的“烧钱”阶段,不管是Wi-Fi路由还是“外星人”的缴费服务在现有规模之下都未能帮助FON实现盈利。
阻碍FON未来规模扩大的因素不只一个。除了与比尔们付费与分账体系的完善之外,由于FON卖的主要是其商业模式,技术含量并不高,因此未来被模仿的风险也很大。并且和所有的市场先入者一样,FON也面临着相关法规缺失的问题。即使在德国、美国等一些发达国家,一些ISP业者也已经明确表示不支持FON的运作模式。
无论如何,谁也不能断言FON的未来是像Skype一样成为一种新兴业务的领头羊还是被其他的新模式或新技术所取代,最起码,在现在这个阶段上,FON的出现提供了一个有别于传统网络搭建模式的新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