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5月8日,在常熟移动5G发布会上,当现场向中利集团拨通常熟首通5G电话的那一刻,在波澜不惊的外表下,中利集团总裁王伟峰内心起了些许波澜,因为他知道,这短短几分钟的超清流畅通讯视频背后,有中利集团多年在5G线缆上的匠心制造。
在外界都在为领先全球的中国5G技术叫好的时候,并没有太多人知道在背后默默撑起5G快速发展的隐形王者。中利集团就是这样的隐形王者,默默深耕线缆行业几十年,用匠心对待每一根线缆,每一个产品。它不炫目、不赶时髦,独立于风口,但它从容、稳健,是细分行业中的翘楚,能在经济周期的时间轴上泰然而立,笑傲江湖。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当从父亲王柏兴手中接下中利集团担子时,王伟峰深知肩头责任之重。在各种风口吹起一头又一头“猪”时,他不为所动,决意继续带领中利集团深耕制造业,扎根技术、专注品质。但在推动行业发展上,他又一改平日的低调——在跃升全球市场经济舞台的过程中,要带领中利集团寻求抢夺全球细分市场的话语权。
企业常青,传承不辍。秉承默默耕耘、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中利集团正以专注、创新的工匠精神为“脊梁”,成为“中国制造”品质的高调担当者。
精益求精 创新彰显工匠精神
走进中利集团的荣誉室,最吸引眼球的便是“华为金牌供应商”的奖牌。从2010年开始,中利集团已经连续9年获此殊荣,成为华为在国内唯一一家连续9年获得这一称号的供应商。“华为金牌供应商”的评选标准以严苛著称,无论是对产品品质还是对服务都有着极高的要求,一个小瑕疵或是一次投诉便意味着与金牌供应商无缘。因此,能够获得“华为金牌供应商”,被许多行业奉为对自身品质与服务的一项极高肯定与荣誉。
将细小的工作做到位了,就能成就出伟大的企业。“品质就是生命”是中利集团保持稳定竞争力的核心密码,而在风云激荡中,支撑其“品质”的,正是最需要坚守的工匠精神。在中利集团,所有的工序都有着极为严苛的工作標准。精准到千分之一毫米,连肉眼都极难分辨的细小瑕疵都决不允许出现,如此才能达到“零不良率”,才能决定产品的品质。
精益求精是中利集团一直以来在产品上遵从的准则。也正是这简单朴素的四个字让这家创办于1988年的企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成为中国企业500强、中国自主创新十强企业。于王伟峰而言,在一个行业当中,中利哪怕只是产业链中的一小段,也一定要做到极致。从表面上看,中利是在给别人添砖加瓦,但提供的却是极为关键的砖瓦,再庞大的产业链少了它都不行。
中利集团确实有这样的底气,从1994年首创阻燃耐火软电缆,打破跨国公司在该领域的垄断,并起草行业标准开始,中利集团便一直在创新研发的路上执着前行。
在制造业中,企业只有掌握核心技术、有竞争力的产品,才能更好地参与到行业标准制定中去,从而拥有更多话语权。王伟峰认为,过去中国企业在国际上没有话语权,就是因为没有核心技术及产品。
科技需要投入,更需要时间。
中利早在20世纪90年代便已开始不断提升自主创新的能力。当年中利以阻燃耐火软电缆单品为突破,顺应市场的发展,经营范围扩大至通信电缆、船用电缆、矿用电缆、铁路及轨道交通用电缆、电力电缆、新能源电缆、光纤预制棒、光纤光缆、太阳能电池片及其组件、太阳能光伏发电站投资建设及运营、电子信息产品系列等多领域市场;并拥有江苏总部、东北、华南、西部四大区域生产基地,以及新加坡、德国、美国、我国香港等研发和销售基地,服务体系已遍布全球,产品销往二十多个国家,并与客户建立了良好和稳定的战略合作关系,为全球的通信行业、设备制造行业、轨道交通行业、船用及海洋工程行业、电力行业、矿业行业、太阳能行业和新能源行业等市场提供优质的产品和服务。
作为一家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中利集团拥有苏州腾晖光伏技术有限公司、广东中德电缆有限公司、常熟市中联光电新材料有限责任公司、辽宁中德电缆有限公司、常州船用电缆有限责任公司、深圳市中利科技有限公司、常熟利星光电科技有限公司、利星科技(亚洲)有限公司、新加坡SCA有限公司、青海中利光纤技术有限公司、江苏中利电子信息科技有限公司等十多家控股、参股公司。
从创新与研发入手,中利一路发展壮大,而创新与研发也早就融入到中利的基因之中。接班后的王伟峰更是将其奉为企业发展的基石。他深知,企业要想保持产品的优势,离不开不断创新。创新需要庞大的财力支撑,在这一点上,中利毫不含糊。中利的研发费用一般占总成本支出的15%,个别年度甚至高达20%。
也正因为如此,中利才能手握近千项专利,拥有国内最先进的生产、检测设备和一支高素质的研发队伍,具备强大的核心技术能力,并能在5G数据传输用线缆等新产品的研发和创新中赢得一席之地。
提前布局 领跑5G时代
无论一个人还是一个机构,要想有所成就,就必须有科研精神、攻坚精神、宁为玉碎精神、精进精神,还要有独到的市场眼光。王伟峰在商业上,有着极强的洞察力。
2013年,中利集团决意进军军工领域。创立中利电子之初,还有很多人对这一决策存有疑虑。然而6年过去,随着军民融合的不断深入,中利电子以平均每年销售近35%的增长、10%的净利润率成功证明当年中利集团决策时的如炬眼光。
如今,中利电子以自有技术为依托,加深与国内大型军工集团和科研院所的合作,已有多个项目正在推进。预计在2019和2020年,集团军工板块将会有显著甚至是超出预期的增长。
当下,面对5G带来的巨大机会,行业中人人摩拳擦掌,准备布局,想要占得一席之地之时,中利集团早已胸有成竹。在4G时代便已预见5G快速发展的中利,进行了提前布局。 作为一家有着30多年电缆研发和生产历史的民营企业,中利集团拥有国内最先进的生产、检测设备和一支高素质的研发队伍,并在5G数据传输用线缆等新产品的研发和创新中不遗余力。
由于5G采用的是高频段电波传输,因此商用5G信号不再像4G时代那样,依靠相隔很远的宏基站,而是依靠邻里和商业区平均相隔100多米的微基站实现传输。这意味着,5G时代需要的基站数量会远超4G时代。
目前经各大运营商和通信设备制造商在实践中验证确定,想要实现5G近距离微基站之间的连接,必然要使用“超六类屏蔽专用网络数据缆CAT6A S/FTP 4Px23AWG”(下文简称CAT6A)。从运营商成本来看,相对于全部使用光纤传输,CAT6A的成本要低得多。而现在所用的超五类(CAT5e)、六类(CAT6)等网络数据缆无法满足5G传输的要求,必将面临被淘汰的局面。CAT6A的出现,完美替代现有CAT5e、CAT6。
也就是说,5G时代,微基站的体积将不断减小,数量则成倍增加,分布也越来越密,更重要的是,5G信号传播频率也越来越高。从另一角度来看,5G时代对传输线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听上去这是一个巨大的商机,然而并不是所有的竞争者都有入场的资格。
对5G的前瞻性与默默耕耘、踏实做事的匠心,让中利奔驰在市场的前端。作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中利集团不仅完全可以生产制造出新型线缆,并且还根据5G时代微基站的特点,站在客户希望微基站更小、更有效率的角度上,开发了蝶形光电混合缆。
这种混合缆将单模蝶形光缆和电缆单元通过结构设计优化,有机结合形成多功能复合缆,不仅传输性能优异,还能使施工方减少重复布线,大大方便了施工。此前用于5G通信的小基站已经开始批量规模化建设,蝶形光电混合缆作为小基站建设的配套线缆,需求量自然也逐渐增加。随着国内第一批5G牌照的发放,国内5G通信基础建设将出现新的井喷。而由中利研发的蝶形光电混合缆以其自身特有的优点逐渐成为通信用线缆的主流产品。
做制造业的中利让自己的产品无懈可击,这是分内事;然而这还不是全部,中利要让制造业在服务上也做到极致。为了能帮华为做到“零库存”,中利在距离华为生产基地15分钟车程内,专门建设了给华为提供配套产品的生产基地。“我们的承诺是‘上午来单中午到货,中午来单下午到货,下午来单晚上到货’,形成1小时交货圈。”去年10月,中利又在距华为更近的地方开工建设新的厂房,“预计今年下半年就能封顶,其中一部分用来给华为现有项目提供更好的服务,另外也会为华为新产品需求提供配合”。
毋庸置疑,5G时代是中利迈向腾飞的一个重要契机,和之前进军军工领域一样,王伟峰又一次抓住了时代的脉搏。
居安思危 多维赋能获多赢
居安思危,这四个字一直以来都不断提醒着王伟峰:即便现在形势很好,行业发展很不错,产品不愁销路,也不能一味固守,必须看到其中的变化。
有着极强定力的他,和父亲王柏兴一样一点也不排斥变化。因为在他們父子看来,如果没有创新精神,“无论现在做得怎么样,下一个倒下的都可能是你”。而创新精神的内核,实际上就是创业者和企业家身体里的危机感,“只有永远活在这种不安感里,才能不停进步,顺应时代的发展。”
回顾中利集团31年的发展历程,“变革”二字始终贯穿其中——传统行业要勇于变革,以变革迎接新的挑战,在变革中求得生存和发展。
2010年,中利集团开始转型涉足新能源光伏产业,一直走在光伏及光伏产业变革的前列。从最初涉足光纤到光纤预制棒的研发生产,从光伏电池、组件制造到光伏电站投资建设,中利始终能准确把握产业的发展脉络。
2013年,中利集团积极响应军民融合号召,大力拓展军工产业领域。如今,以智能自组网技术为核心的无线通信产品,已取得广泛的应用。与此同时,中利集团还积极开发民用产品,如矿下救援通信系统、消防应急指挥系统等,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2016年,中利集团更是响应国家精准扶贫战略号召,创造性地通过“光伏+农业+就业”,让农民实现“土地租金+高效农业+提供就业”叠加收益,变“输血式”扶贫为“造血式”扶贫。目前,通过设立光伏扶贫基金的方式已与全国100多个贫困县签订包县脱贫协议,开工建设70多个光伏扶贫农场,帮助2.5万户贫困家庭、100万贫困人口实现精准脱贫。
为紧跟科技发展潮流,中利集团进军高端材料领域,以铝镁合金为主导配套华为等通信运营商通信基站壳体以及汽车厂商汽车方向盘及变速箱壳体等产品,并积极抢占高端材料市场,孵化3D钛金属打印产品。
在环保领域,中利集团顺势而上,以科技创新进行生态环境技术研究并提供污染防治系统解决方案,为“绿水青山”修复做出贡献。
中利集团因时因势,在原有基础上不断进行产业调整和升级,深耕每个领域。如今,在跨产业融合和突破上,中利集团亦不遗余力。合作共赢、共同发展的共生之道在中利集团体现得淋漓尽致——企业不应仅将视角停留在组织内部以及同行业的竞争者,还必须拥有全局观,积极寻求资源能力互补的合作实现“集团作战、共创价值”。
通过近一两年的实践,中利集团已经能够做到以光伏电站建设带动光缆、电缆及电缆组件的销售;以光电线缆的销售带动光伏产品的推广;以线缆产品销售推动新材料的研发。目前集团内已组成跨产业销售联盟,初步建立跨产业融合和突破的机制,形成生产有分工、销售业务无边界、一专多能的产销联合互动机制。展望未来,王伟峰说,随着信息技术发展和时代的发展,中利必将进一步进行产业深层次的融合和突破,形成强大而坚实的产业聚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