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德国的双元制教育为德国培养了很多的适用性的人才,促进了德国的经济发展并且了解决了很多的学生就业问题,减少了社会的压力和负担。双元制教育解决了普通大学无法解决的很多问题,因此我国也逐渐开始实施双元制教育,但是由于两个国家的教育法律等背景不同所以双元制教育的发展也不同。本文主要分为三部分,首先阐述了中德双元制教育的基本概念,之后将两个国家的双元制教育进行了对比分析,最后结合我国的国情提出了改进的建议。
【關键词】中德 双元制职业教育 学校 企业参与
引言
众所周知德国的双元制职业教育推动力德国经济的发展,是德国职业教育的杀手锏,它不同于一般的大学教育。大学教育主要是理论为主,有体系的培养学生的过程,而双元制教育更加注重理论和实践的结合,培养的学生能够更快的适应工作岗位,这就能够很好地解决在校生的工作问题,减少了社会和企业的压力。中国是人口大国,2013年被称为是“世上最难就业季”而2014年我国高校的毕业生达到了727万,比2013年增加了28万,就业形势更加困难,而中国的很多企业总是不能够招聘到满意的员工,这之间存在着巨大的矛盾——就业难和招聘荒。这其中的主要原因就是学校的教育和企业实际脱节,培养的人才不能满足企业的要求,这是很严重的社会问题,而德国的双元制教学正好解决了这些问题,因此我国目前也在积极的推行双元制职业教育。
1双元制职业教育的基本概念以及实施情况
在普通的大学教育中学校是主要的学习地点,学生大部分的时间都在学校里进行理论学习,很少接触到企业与实践,在毕业前夕,很多学生都会进行一段时间的实习,这是很多在校学生的唯一和企业接触的机会。而双元制职业教育则不同,首先来讲它属于职业教育,这就和普通的全日制学生有很大的区别,其培养目的就偏重实践,一般采用的都是学历加技能加就业的模式;再次双元制,顾名思义它有两个元,这里指的是两个地方,一个是学校另一个是企业。在德国,联邦政府颁布相应的条例,进行企业培训,而学校学习都是由各个州分别进行的,一般企业培训的费用基本上由企业负责而学校学习的费用是由政府承担,学生每周在企业学习3-4天,在学校学习1-2天。
德国的双元制教育已经经历百年的发展,其体系已经非常完善,运行也非常顺利,双元制教育目前在德国已经成为职业教育的主体。在德国,初中毕业生里面有75%以上愿意参加双元制的职业教育,可见双元制教育在德国的大众认可度也是非常高的。双元制教育为德国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很多的国家都开始实施该项教育模式,当然我国也不例外。1982年开始,我国与德国合作开展双元制教育,但是由于两国的背景不同,因此其实施方式也有所差异。
目前在我国双元制职业教育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直接合作,即我国和德国签订正式的合同双方开展合作,德国提供相应的课件以及派遣教授等,我国就按照相应的条例来进行培训,教学方式基本和德国的没有差异;二是间接合作,中德双方签订协议,但是并不是按照德方的大纲进行而是利用德国这种模式;三是自主尝试,两方不签订协议,由地方的学校发起不照搬德国的模型,合理的利用其形式和内涵。由于合作的模式不同,双元制的人才培养方式在中国有不同的实践形式。常见的模式包括“2+1”模式、订单式人才培养、工学结合模式以及工学交替模式。“2+1”模式是指学生在学校系统的学习两年,最后一年到企业去实践并且在企业中发现问题收集数据完成毕业设计,但是其中的“2”和“1”并不是严格的时间限制,此模式强调的是学生的实践能力、发现问题的能力和动手能力,由企业和学校共同组成评价小组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学校和企业签订协议,共同培养学生,共同制定学习计划和教学内容,学生毕业之后直接到企业工作,这种培养方式使学校教育更加贴近市场,但不足之处就是学生学习的知识比较单一,对其以后的转岗不利。学工结合模式是指企业介入学校对学生进行培养,即让学生掌握“学”也让学生掌握“工”,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必须要有不少于十个月的社会实践。学工交替模式主要是指学生在校学习和在企业实践相结合,第一、三、六学期学生要在企业进行实践了解企业的运作流程,在该模式中学生具有双重身份即“员工”和“学生”,经过此模式的培养学生能够更加明确企业的需求进而调整学习的重点,但是这样的校企合作比较困难,难以推广。由此可见在我国双元制职业教育的模式比较多,由于两个国家的文化、经济等都有一定的差异这就导致了中国的双元制职业教育和德国存在一定的差别。
2中德实施“双元制”职业教育的区别
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确实给德国带来了很多收益,我国利用该模式的时候也应该注意不能照搬,要结合我国的实际进行改进。我国在应用双元制职业教育的时候继承了核心思想,即企业和学校相结合,使学生即学习也工作,但是这种培养模式和德国的双元制教育也存在很大的差别。下面具体了分析其中的差别。
2.1思想文化不同
一提到德国人我们首先想到的就是严谨,德国的产品质量都很高,各个企业的信誉也比较强。德国人的思想逻辑很严密、逻辑分析能力也特别强而且他们国家的各种技术也非常严密。在德国学习一项技术是非常有用的,师傅带徒弟也是常见的事情,但是在中国传统的文化我们都认为只有学生学习能力不强,不能顺利升入大学的时候才会去拜师学习一门手艺,这在我国并不是很光彩的事情,就是因为这种思想和文化的差距才使得我国双元制职业教育并没有受到社会大众的广泛认可,其实施的方式和效果才会产生差异。西方人严谨的生活习惯使其的各项技术发展也比较精密,以此要实施这个“双元制”教育不仅要学习这种教育模式还要改变国人的思想,这样才能保证双元制职业教育顺利进行。
2.2教育模式不同
德国的双元制教育主要是企业文主导的,学生在企业的时间比较多,在学校的时间占整个阶段的四分之一左右,但是中国的却不是这样,虽然我国的双元制教育模式有很多,但是学生在企业的时间基本上占在校时间的三分之一。在德国的双元制教育主要是企业招收学生,委托学校进行一定的培训,但是在我国一般都是学校招生,在委托企业进行培训,两者的主导方完全相反,因此学生学习的侧重点就不同。在德国的双元制职业教育中的教育经费一般都是企业和政府负责,因此企业对学习的关注度比较大,培养的学生实践性比较强,在我国教育的经费一般都由学生自己和学校负责,企业不会投入资金来派样学生,因此企业对学生的重视度并不高,而且有些学校还要向合作单位交一定的费用,用以支付学生在实习期间的住宿和水电费等。这样的模式并不能引起企业的重视,因此学生的实践能力并不是很强。 2.3教师的素质和水平差异很大
在德国,双元制素质教育是教育的主体,对任职教师的要求比较高,一般老师要接受专业的大学教育并且通过国家组织的考试取得合格证,然后在进行企业实习和教学实习,在通过国家组织的第二次考试才有当文化课的教师。而实训老师必须是双元制教育的践行者并且已经有一定的实践经验的,这样的教师团队保证了其教学和实践的质量;在我国职业教育本身就不是教育的主體,而且加上很多的人并不认可所以其教师团队的素质和能力比较低,研究表明在我国职业教育的教师达到本科学历的只有60%左右,近两年这种现象有所缓解,企业的指导教师一般都是中专学院的毕业生,有一定的实践经验但是却没有充足的理论体系,这也是我国双元制职业教育不能取得很好的效果的原因。
2.4考核和监管制度不同
德国的双元制职业教育培训的质量非常高,这和它完善的考核制度息息相关。德国的双元制培训考核公正公平公开且客观。它有固定的组织负责按照国家条例进行考核从而保证了考核结果的公平性和权威性。而在我国主要是学校考核,而且不同的学校考核方式还不同,企业的参与度比较低,没有全国统一性的标准,从而也就缺少权威性和客观性。德国对其的监督管理机制也非常合理,由行业协会和地方的教育部共同负责和监管,其中既有政府的参与又有企业和学校的践行,在德国的法律条例中明确规定了参与双元制的学校和企业责任义务、学生的义务和权力、培训期的长短、参加考核的方式等等,很多小的细节都由统一的标准,其监管很正规。在中国没有相关条例表明各个企业和学校的责任,也不能明确学生应到达的技术和素质水平,有一些学院性的文件对其进行了一定的说明,但是说明很笼统并没有实际效果,由此可见考核方式和法律缺失导致的监管不到位等问题也制约了我国双元制教育的顺利实施。
3借鉴德国的双元制教育,我国双元制教育应该采取的对策
3.1更新教育理念优化双元制职业教育的社会环境
由于思想文化的不同导致了很多的国人不认可职业教育,这是实施双元制教育的思想阻碍、要想发展双元制教育体系就要政府、学校和企业三方的共同努力更新教育理念为其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政府首先要明确自己的地位即服务型政府,努力为双元制教育提供资源和便利条件,并且提高证书的价值,鼓励学生参与双元制教育。其次学校要大力发展双元制教育,摒除落后的观念,要有长远的眼观,同时还要加强对其宣传,纠正人们对职业教育的偏见,在此过程中要善于利用法律法规等来约束企业的某些行为,为学生争取更多的利益。企业在很多时候面临着用工荒的情况,参加双元制教育能够为企业直接输送高素质和高能力的人才这样就能缓解人力压力,保证企业顺利发展,因此企业要在双元制教育中明确自己的责任积极热情的参与其中。
3.2建设科学教育体系,重视实践教学
虽然我国的双元制教育吸收了德国的教育模式,即企业和学校结合的教育方式,但是两者的主导方却是相反的,在德国企业是主导方,为学生负主要责任,而在中国学校是主导方,企业的参与度并不是很高,而且很多都是形式,学生在企业中并不能学到具体的东西,因此建设双元制教育的效果并不是非常明显。在双元制培养模式中学校应该和合作单位成立专门的小组优势互补,根据企业的需求设置相关的专业对学生有针对性的培养。在课程上学校应该合理的规划学习的时间课程的内容和结构合理的安排教师等等。在实践中不仅要求学生动手去做还要求他们能够发现问题并及时解决问题,这样才能真正的解决企业面临的问题,增加企业参与的积极性,更好地发展双元制教育。同时在教育体系的建设中还要注意教师团队的甄选,有能力的教师和师傅才能真正传授学生知识和经验,这是发展双元制教育的基础。
3.3健全完善的合作机制和监管体制
从双元制的实施上可以看出校企之间紧密的合作才是顺利培养学生的关键,而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学生在企业学习的实践能力。为了加强合作学校和企业之间应该建立实践交流的平台,完善合作机制,虽然我国很多学校都有学校内部小型的实践基地,但是这中实训基地和实际的企业还是有很大差距的,因此真正和企业合作才能培养更有能力的学生。学校和企业之间要加强交流活动,让指导教师都能掌握先进的学习理念和实践方法,这样才能保证对学生的教学质量。对于企业而言要是实践老师掌握一定的教育学很心理学以便更好地指导学生的实践。除此之外学校和企业要加强监管体制建设,其中包括考核机制和评价机制,要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来保证考核的公平和客观性。比如要改变目前的考试主观性的特点,保证其客观,而且为了避免随机情况还可以多次考核,对考核方式和内容进行严格的监督。同时还要企业积极的参与到考核之中,企业为学生提供考核标准有利于提高学生参与实践的积极性,从而保证双元制教育可以顺利实施。
4总结
中德的文化思想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导致了双元制教育的实施存在很多的不同,虽然双元制教育在德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是我们不可以生搬硬套,要合理的吸收其精华,并且结合我国的国情进行实践,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双元制职业教育。为了更好地实施双元制教育政府、学校、企业都要从不同的方面努力,改变人们的思想提高教育的质量,增强教育的实用性,并且相关的部门要制定相应的法律和文件来规范和监管双元制的职业教育,多管齐下才能保证双元制教育的顺利实施。
参考文献
[1] 张燕. 中德实施双元制职业教育的比较研究[J]. 教育与职业, 2007, 卷缺失(33): 19-21.
[2] 侯静,周谊. 中德实行“双元制”职业教育之比较[J]. 世界教育信息, 2007, 卷缺失(2): 26-28, 95.
[3] 曲永宁. 中德职业教育比较研究[J]. 北京财贸职业学院学报, 2012, 卷缺失(3): 9-13.
[4] 张书芳. 德国“双元制”模式与中国高职院校“2+1”人才培养模式的比较研究[D]. [出版地不详]: 南昌大学, 2014.
【關键词】中德 双元制职业教育 学校 企业参与
引言
众所周知德国的双元制职业教育推动力德国经济的发展,是德国职业教育的杀手锏,它不同于一般的大学教育。大学教育主要是理论为主,有体系的培养学生的过程,而双元制教育更加注重理论和实践的结合,培养的学生能够更快的适应工作岗位,这就能够很好地解决在校生的工作问题,减少了社会和企业的压力。中国是人口大国,2013年被称为是“世上最难就业季”而2014年我国高校的毕业生达到了727万,比2013年增加了28万,就业形势更加困难,而中国的很多企业总是不能够招聘到满意的员工,这之间存在着巨大的矛盾——就业难和招聘荒。这其中的主要原因就是学校的教育和企业实际脱节,培养的人才不能满足企业的要求,这是很严重的社会问题,而德国的双元制教学正好解决了这些问题,因此我国目前也在积极的推行双元制职业教育。
1双元制职业教育的基本概念以及实施情况
在普通的大学教育中学校是主要的学习地点,学生大部分的时间都在学校里进行理论学习,很少接触到企业与实践,在毕业前夕,很多学生都会进行一段时间的实习,这是很多在校学生的唯一和企业接触的机会。而双元制职业教育则不同,首先来讲它属于职业教育,这就和普通的全日制学生有很大的区别,其培养目的就偏重实践,一般采用的都是学历加技能加就业的模式;再次双元制,顾名思义它有两个元,这里指的是两个地方,一个是学校另一个是企业。在德国,联邦政府颁布相应的条例,进行企业培训,而学校学习都是由各个州分别进行的,一般企业培训的费用基本上由企业负责而学校学习的费用是由政府承担,学生每周在企业学习3-4天,在学校学习1-2天。
德国的双元制教育已经经历百年的发展,其体系已经非常完善,运行也非常顺利,双元制教育目前在德国已经成为职业教育的主体。在德国,初中毕业生里面有75%以上愿意参加双元制的职业教育,可见双元制教育在德国的大众认可度也是非常高的。双元制教育为德国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很多的国家都开始实施该项教育模式,当然我国也不例外。1982年开始,我国与德国合作开展双元制教育,但是由于两国的背景不同,因此其实施方式也有所差异。
目前在我国双元制职业教育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直接合作,即我国和德国签订正式的合同双方开展合作,德国提供相应的课件以及派遣教授等,我国就按照相应的条例来进行培训,教学方式基本和德国的没有差异;二是间接合作,中德双方签订协议,但是并不是按照德方的大纲进行而是利用德国这种模式;三是自主尝试,两方不签订协议,由地方的学校发起不照搬德国的模型,合理的利用其形式和内涵。由于合作的模式不同,双元制的人才培养方式在中国有不同的实践形式。常见的模式包括“2+1”模式、订单式人才培养、工学结合模式以及工学交替模式。“2+1”模式是指学生在学校系统的学习两年,最后一年到企业去实践并且在企业中发现问题收集数据完成毕业设计,但是其中的“2”和“1”并不是严格的时间限制,此模式强调的是学生的实践能力、发现问题的能力和动手能力,由企业和学校共同组成评价小组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学校和企业签订协议,共同培养学生,共同制定学习计划和教学内容,学生毕业之后直接到企业工作,这种培养方式使学校教育更加贴近市场,但不足之处就是学生学习的知识比较单一,对其以后的转岗不利。学工结合模式是指企业介入学校对学生进行培养,即让学生掌握“学”也让学生掌握“工”,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必须要有不少于十个月的社会实践。学工交替模式主要是指学生在校学习和在企业实践相结合,第一、三、六学期学生要在企业进行实践了解企业的运作流程,在该模式中学生具有双重身份即“员工”和“学生”,经过此模式的培养学生能够更加明确企业的需求进而调整学习的重点,但是这样的校企合作比较困难,难以推广。由此可见在我国双元制职业教育的模式比较多,由于两个国家的文化、经济等都有一定的差异这就导致了中国的双元制职业教育和德国存在一定的差别。
2中德实施“双元制”职业教育的区别
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确实给德国带来了很多收益,我国利用该模式的时候也应该注意不能照搬,要结合我国的实际进行改进。我国在应用双元制职业教育的时候继承了核心思想,即企业和学校相结合,使学生即学习也工作,但是这种培养模式和德国的双元制教育也存在很大的差别。下面具体了分析其中的差别。
2.1思想文化不同
一提到德国人我们首先想到的就是严谨,德国的产品质量都很高,各个企业的信誉也比较强。德国人的思想逻辑很严密、逻辑分析能力也特别强而且他们国家的各种技术也非常严密。在德国学习一项技术是非常有用的,师傅带徒弟也是常见的事情,但是在中国传统的文化我们都认为只有学生学习能力不强,不能顺利升入大学的时候才会去拜师学习一门手艺,这在我国并不是很光彩的事情,就是因为这种思想和文化的差距才使得我国双元制职业教育并没有受到社会大众的广泛认可,其实施的方式和效果才会产生差异。西方人严谨的生活习惯使其的各项技术发展也比较精密,以此要实施这个“双元制”教育不仅要学习这种教育模式还要改变国人的思想,这样才能保证双元制职业教育顺利进行。
2.2教育模式不同
德国的双元制教育主要是企业文主导的,学生在企业的时间比较多,在学校的时间占整个阶段的四分之一左右,但是中国的却不是这样,虽然我国的双元制教育模式有很多,但是学生在企业的时间基本上占在校时间的三分之一。在德国的双元制教育主要是企业招收学生,委托学校进行一定的培训,但是在我国一般都是学校招生,在委托企业进行培训,两者的主导方完全相反,因此学生学习的侧重点就不同。在德国的双元制职业教育中的教育经费一般都是企业和政府负责,因此企业对学习的关注度比较大,培养的学生实践性比较强,在我国教育的经费一般都由学生自己和学校负责,企业不会投入资金来派样学生,因此企业对学生的重视度并不高,而且有些学校还要向合作单位交一定的费用,用以支付学生在实习期间的住宿和水电费等。这样的模式并不能引起企业的重视,因此学生的实践能力并不是很强。 2.3教师的素质和水平差异很大
在德国,双元制素质教育是教育的主体,对任职教师的要求比较高,一般老师要接受专业的大学教育并且通过国家组织的考试取得合格证,然后在进行企业实习和教学实习,在通过国家组织的第二次考试才有当文化课的教师。而实训老师必须是双元制教育的践行者并且已经有一定的实践经验的,这样的教师团队保证了其教学和实践的质量;在我国职业教育本身就不是教育的主體,而且加上很多的人并不认可所以其教师团队的素质和能力比较低,研究表明在我国职业教育的教师达到本科学历的只有60%左右,近两年这种现象有所缓解,企业的指导教师一般都是中专学院的毕业生,有一定的实践经验但是却没有充足的理论体系,这也是我国双元制职业教育不能取得很好的效果的原因。
2.4考核和监管制度不同
德国的双元制职业教育培训的质量非常高,这和它完善的考核制度息息相关。德国的双元制培训考核公正公平公开且客观。它有固定的组织负责按照国家条例进行考核从而保证了考核结果的公平性和权威性。而在我国主要是学校考核,而且不同的学校考核方式还不同,企业的参与度比较低,没有全国统一性的标准,从而也就缺少权威性和客观性。德国对其的监督管理机制也非常合理,由行业协会和地方的教育部共同负责和监管,其中既有政府的参与又有企业和学校的践行,在德国的法律条例中明确规定了参与双元制的学校和企业责任义务、学生的义务和权力、培训期的长短、参加考核的方式等等,很多小的细节都由统一的标准,其监管很正规。在中国没有相关条例表明各个企业和学校的责任,也不能明确学生应到达的技术和素质水平,有一些学院性的文件对其进行了一定的说明,但是说明很笼统并没有实际效果,由此可见考核方式和法律缺失导致的监管不到位等问题也制约了我国双元制教育的顺利实施。
3借鉴德国的双元制教育,我国双元制教育应该采取的对策
3.1更新教育理念优化双元制职业教育的社会环境
由于思想文化的不同导致了很多的国人不认可职业教育,这是实施双元制教育的思想阻碍、要想发展双元制教育体系就要政府、学校和企业三方的共同努力更新教育理念为其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政府首先要明确自己的地位即服务型政府,努力为双元制教育提供资源和便利条件,并且提高证书的价值,鼓励学生参与双元制教育。其次学校要大力发展双元制教育,摒除落后的观念,要有长远的眼观,同时还要加强对其宣传,纠正人们对职业教育的偏见,在此过程中要善于利用法律法规等来约束企业的某些行为,为学生争取更多的利益。企业在很多时候面临着用工荒的情况,参加双元制教育能够为企业直接输送高素质和高能力的人才这样就能缓解人力压力,保证企业顺利发展,因此企业要在双元制教育中明确自己的责任积极热情的参与其中。
3.2建设科学教育体系,重视实践教学
虽然我国的双元制教育吸收了德国的教育模式,即企业和学校结合的教育方式,但是两者的主导方却是相反的,在德国企业是主导方,为学生负主要责任,而在中国学校是主导方,企业的参与度并不是很高,而且很多都是形式,学生在企业中并不能学到具体的东西,因此建设双元制教育的效果并不是非常明显。在双元制培养模式中学校应该和合作单位成立专门的小组优势互补,根据企业的需求设置相关的专业对学生有针对性的培养。在课程上学校应该合理的规划学习的时间课程的内容和结构合理的安排教师等等。在实践中不仅要求学生动手去做还要求他们能够发现问题并及时解决问题,这样才能真正的解决企业面临的问题,增加企业参与的积极性,更好地发展双元制教育。同时在教育体系的建设中还要注意教师团队的甄选,有能力的教师和师傅才能真正传授学生知识和经验,这是发展双元制教育的基础。
3.3健全完善的合作机制和监管体制
从双元制的实施上可以看出校企之间紧密的合作才是顺利培养学生的关键,而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学生在企业学习的实践能力。为了加强合作学校和企业之间应该建立实践交流的平台,完善合作机制,虽然我国很多学校都有学校内部小型的实践基地,但是这中实训基地和实际的企业还是有很大差距的,因此真正和企业合作才能培养更有能力的学生。学校和企业之间要加强交流活动,让指导教师都能掌握先进的学习理念和实践方法,这样才能保证对学生的教学质量。对于企业而言要是实践老师掌握一定的教育学很心理学以便更好地指导学生的实践。除此之外学校和企业要加强监管体制建设,其中包括考核机制和评价机制,要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来保证考核的公平和客观性。比如要改变目前的考试主观性的特点,保证其客观,而且为了避免随机情况还可以多次考核,对考核方式和内容进行严格的监督。同时还要企业积极的参与到考核之中,企业为学生提供考核标准有利于提高学生参与实践的积极性,从而保证双元制教育可以顺利实施。
4总结
中德的文化思想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导致了双元制教育的实施存在很多的不同,虽然双元制教育在德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是我们不可以生搬硬套,要合理的吸收其精华,并且结合我国的国情进行实践,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双元制职业教育。为了更好地实施双元制教育政府、学校、企业都要从不同的方面努力,改变人们的思想提高教育的质量,增强教育的实用性,并且相关的部门要制定相应的法律和文件来规范和监管双元制的职业教育,多管齐下才能保证双元制教育的顺利实施。
参考文献
[1] 张燕. 中德实施双元制职业教育的比较研究[J]. 教育与职业, 2007, 卷缺失(33): 19-21.
[2] 侯静,周谊. 中德实行“双元制”职业教育之比较[J]. 世界教育信息, 2007, 卷缺失(2): 26-28, 95.
[3] 曲永宁. 中德职业教育比较研究[J]. 北京财贸职业学院学报, 2012, 卷缺失(3): 9-13.
[4] 张书芳. 德国“双元制”模式与中国高职院校“2+1”人才培养模式的比较研究[D]. [出版地不详]: 南昌大学, 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