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的人口红利分析

来源 :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ryst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加速、人口红利的逐渐消失,这种变动必然通过影响一系列中介变量最终传递到我国各个方面,既包括经济方面的影响,也包括社会方面的影响;既包括宏观层面的储蓄、消费、投资等的影响,也包括微观层面的家庭结构变化、子女抚养、老年赡养等的影响。当今的“用工荒”、“技工荒”和部分行业劳动力成本的上升,延长退休的计划等等也说明了这一点。因此,深入探讨我国的人口红利变动具有重要意义,这就是本文的出发点和目的所在。
  关键词:人口红利;抚养比;老龄化
  一、人口红利的定义与指标刻画
  “人口红利”这一概念,最早是由国外经济学家在研究东亚“经济奇迹”时提出的。关于人口红利,Mason and Lee(2004)提出了两个人口红利的说法,分为“第一人口红利”和“第二人口红利”。
  “第一人口红利”是指人口出生率下降,劳动年龄人口比例提高,劳动力供给增加,表现出人口总体负担相对较轻的局面。
  对于“第二人口红利”的说法,即是在人口年龄结构转变的过程中,作为理性的个人、家庭和政府,在生命周期假理论说下,其个人行为、家庭行为和政府公共政策的选择将针对人口年龄结构变化会对预期的产出和消费做出合理的安排。在人口转变的特定阶段,由于劳动年龄人口比例不断提高,理性行为将导致国民储蓄提高和资本供给增加,这对经济增长起到较大的推动作用,他们将其称为“第二人口红利”。
  人口红利刻画指标很多,国际上统一用劳动力负担来刻画人口红利,相对于劳动力抚养负担,还有一个劳动力经济负担的概念,这是由于不同年龄段的人口消费水平的差异比较大,劳动力经济负担大致反映出了少儿人口和老年人口相对于劳动力人口的消费情况,这能够更好的测算不同年龄阶段人口的社会消费结构以及产生的经济效用。然而实际上,抚养负担其实并不仅仅体现在消费上的物质供给和经济支撑,同时也体现在精神以及情感上的支持和慰藉。因此,通过抚养的数量比即劳动力抚养负担更能反映真实的负担状况。
  因此本文中的人口红利指标即用抚养负担来刻画,而抚养负担又存在理论抚养负担和实际抚养负担。二者并不等同,差距在于劳动参与率,若全部的劳动力年龄人口都参与到经济活动中,理论抚养负担与实际抚养负担保持一致,一般情况下,实际抚养负担要高于理论抚养负担。
  然而,需要指出是,本文将采用理论的抚养负担,而非实际抚养负担,由于我国的劳动力市场非市场化以及城乡二元结构带来的官方劳动力就业统计范围仅限于城镇劳动力,而忽略了大量的农村劳动力,并且具体到劳动力年龄阶段的劳动参与率较难,即使估计的数据也与实际差异较大,很难反映真实情况,因此,就用劳动力年龄人口来代替劳动力就业人口。
  二、人口红利的特征
  为了对人口红利进行比较充分的认识,研究人口红利的特征是特别重要的,对于一般文献中提到的三点:高劳动参与率、低抚养比、高储蓄率。这只是从表面上一些简单的特征表述,下面详述人口红利的具体特征。
  (一)差异性
  人口红利差异性包括地区差异、进入时间差异、红利持续时间的差异、结束时间差异、结构差异等。
  (二)不平衡性
  一是人口红利的区域不平衡,人口流动使得我国东中西部的人口红利存在差距。
  二是人口红利的城乡不平衡,城镇化也在影响着我国人口红利的城乡差距。
  三是人口红利持续时间的不平衡性,相对而言,东部人口红利持续时间因中西部的劳动力人口流入被延长了,城镇人口红利持续时间因农村劳动力的流入被延长了。
  (三)时效性
  人口红利仅仅只是劳动力资源在一定时空条件下的配置结果,不是永久性的经济增长源泉。我国的人口红利是一个短暂而又一次性的过程,这种人口红利不可储存,必须即时存在、即时消费。
  (四)成本性
  因为人口红利消逝后的社会面临的是人口负债,人口红利所创造的经济发展机遇是迎接人口老龄化的关键。因此,必须充分利用当前的人口红利,通过经济社会的不断积累来应对人口负债阶段的各种挑战。
  (五)条件性
  人口年龄结构转变带来的劳动力比重较大只是为经济的快速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而不是经济发展的充要条件。人口红利只是一种有利于经济增长的一种人口年龄优势,人口红利不等于经济红利,也就是说,人口转变虽然带来人口红利,但是并不必然促进经济增长。因此,人口红利的兑现具有条件性。
  三、我国人口红利的分析及预测
  随着人口结构的转变,我国人口红利正在发生着变化,《联合国人口展望》预计到2015年我国劳动年龄人口将停止增长,随后将会慢慢减少。此外,尽管劳动年龄人口比重上升,但是老年人口比重的增加,使得老龄化趋势初现。根据此次人口普查结果显示,2010年满15周岁到60周岁之间的劳动年龄人口是9.2亿, 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约为1.65亿,2020年将增加到2.4亿,2030年时则高达3.4亿,届时约占我国总人口的四分之一。
  根据目前的人口红利趋势,很有必要对我国未来人口红利进行预测、分析,下面是采用联合国发展报告中的数据所作出的预测分析。在1950年到2050年期间,我国的劳动力总抚养比的变化表现出上下波动的形态,其中有两大拐点:一是1965年附近的总抚养比达到最高点,另一个点是2013年左右的最低点,自从2013年起,总抚养比因人口老龄化而不断的增加,尽管人口红利在2013年左右消失,但仍有持续近30年的平衡期,在将来的这一时期,人口红利已经消失,但人口负债并不显著,也是一个应对于人口负债和老龄化调整的重要“缓冲期”,仍处于一个有利于经济增长的时期。
  从1950-1990年,总抚养比和少儿抚养比均呈现出“倒U”型轨迹,在这一阶段,老年抚养比一直稳定的保持在8%左右,1990年之后,少儿抚养比在不断的下降,直到2030年左右达到谷值,1990年到2050年,总抚养比呈现出“U”型轨迹,在2000年,我国进入老龄化社会,2015年老龄化加速,促使老年抚养比迅速增加,负担迅速加重。在1950-2050的一百年里,总抚养比的变化在1950-1990年期间主要因为少儿抚养比的变化,而在1990-2050年期间主要由老年抚养比变化来解释。少儿抚养比和老年抚养比的“交叉点”发生在2030年左右,即从2030年,老年抚养比历史性超过少儿抚养比,开始全面的影响我国的经济社会。
  四、政策建议
  借鉴国际经验,在面对老年负担加重的挑战时,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政策有所不同,发达国家采用了移民以及延长退休年龄等政策,而有些发展我国家强调了劳动年龄人口积极参与经济活动,为此采取了加强教育和培训、劳动力市场改革等措施。我国应该根据自身情况,采取合适的政策,然而摆在我国经济发展面前的两个重要问题就是:一是如何尽可能充分利用即将消失殆尽的人口红利;二是如何利用人口红利积累的经济社会基础应对未来人口负债的挑战。人口红利优势转变、产业结构升级和经济增长方式协调发展;劳动力全流通与充分参与;提高老年市场参与战略;集中型抚养和赡养战略等等。(作者单位:南京财经大学)
  参考文献:
  [1]蔡防、王德文.中国经济增长可持续性与劳动贡献.经济研究,1999(10):5-10.
  [2]蔡防.人口转变、人口红利与经济增长可持续性—兼论充分就业如何促进经济增长.人口研究,2004(2):10-20.
其他文献
随着我国当前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与进步,我国的房地产行业也在飞速的发展,但是我国当前的房产档案数字化的发展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制约着房产行业的进步与发展,在文中笔者对
摘要:“三农”问题一直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当前,我国“三农”发展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也面临着新的形式,如农民利益保护问题、农村地区人口的社会保障问题、农村劳动力素质问题等。因此,当前破解“三农”问题也面临着一些难点,基于对新形势与难点的分析,最后得出了新形势下破解“三农”问题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三农”问题;破解;新形势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在我国被普遍简称为“三农”问题。 2002年,湖北
摘要:公共服务需求有效表达是公共服务准确提供的前提条件。在我国中部农村地区,公共服务供给不仅存在“整体供应不足”,更出现了“供给错位”的现象。究其原因主要是缺乏有效的农民公共服务需求表达机制。本文拟从中部农民群体的特征、中部地区农民需求表达机制的构成要素方面分析中部地区农民公共服务需求表达机制的内涵。  关键词:农民群体特征;机制;需求表达机制要素  中国农村地区的温饱问题基本解决,整体社会正向小
在当前中职会计教学当中,应注重转变传统教学形式,并将体验性教学模式更好地运用在实际教学当中,由此不仅能够优化中职会计教学活动,也能提升学生整体学习水平,对促进中职教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进步,体育教学摆脱了传统的可有可无的教育地位,它成为教育体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在新时期的高校体育教学中,确立了以人为本的重要教学理念和以学生为主
贵州习水县位于滇、渝、川三地交界,原名“鳛水县”.在传说中,“鳛” [xí]是一种神奇的飞鱼,这种鱼原本只是一种普通的小鱼,它怀着腾空的梦想,忍受千年孤独,在岁月的长河中
期刊
维护服务业产业安全是促进我国服务业发展的必要保障。开放经济下,我国服务业产业安全既受外国资本、外国产品以及本国产品出口所面临的国际贸易壁垒的影响,也受国内环境和产
小学是每个人的知识的启蒙阶段,也是可塑性最强的阶段,从小学开始培养学生对某个学科的兴趣是最容易被接纳的。既然现在不需要硬试的英语的教育那么就是需要兴趣英语来培养孩
财务管理一直都是企业工作重点,有效的财务管理方式能够从基础上保障企业长远发展实现的可能性.在经济快速发展、市场竞争异常激烈的社会环境中,财务报表分析的必要性也渐渐
根据中共中央宣传部、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中华全国总工会和共青团中央等五部委联合下发的国质检质联[2008]305号要求.结合宣传中国石油天然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