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时间副词“一直”在现代汉语中表“持续义”, 最初的源结构是一个表示状中关系的偏正短语。本文拟从历时的角度考察“一直”的副词化过程并探讨相关问题。
关键词:直 一直 副词化 隐喻
每个词的发展都有自己的独特历史,汉语复音虚词的形成与实词的虚化密切相关。副词“一直”的形成过程是怎样的?它又是如何从短语逐步演化而来?本文拟从历时的角度考察“一直”的副词化过程并探讨相关问题。
一、 “直”的语义发展
《说文·乚部》:“直,正见也。从乚从十从目。”段玉裁注:“《左传》曰:正直为正,正曲为直。其引申之义也。见之审则必能矫其枉,故曰正曲为直。”《玉篇·乚部》:“直,不曲也。”可见,其本义是“不弯曲”,与“曲”相对。如:
(1)周道如砥,其直如矢。(《诗经·小雅·大东》)
由“不弯曲”可以引申出“竖(与“横”相对)、伸直、挺直”等意义。如:
(2)(章尾山)有神,人面蛇身而赤,直目正乘。(《山海经·大荒北经》)
郭璞注:“直目,目从(纵)也。”“从”通“纵”,与“横”相对,南北方向。
行为公正与物体不弯曲有相似的地方,因此“直”还可以引申为“公正、正直”。如:
(3)汝作秩宗。夙夜惟寅。直哉惟清。伯拜稽首。(《尚书·舜典》)
从“不弯曲”到“竖、伸直、挺直”再引申为“公正、正直”经过了一个从表示“空间实物形状”到“事物性质”的隐喻过程。
“直”还可以置于谓词性成分前用作副词,先秦已有用例,后沿用于文言中。如:
(4)夫旷日离久,而周泽既渥,深计而不疑,引争而不罪,则明割利害以致其功,直指是非以饰其身,以此相持,此说之成也。(《韩非子·说难第十二》)
(5)聂政直入,上阶刺韩傀。(《战国策》卷二十七)
“直”表示动作行为直截了当,可释为“径直、直接”。“直”的这个副词义项与其本义“不弯曲”相关,“不拐弯、直接”与“不弯曲”存在相似性,“直”的这一虚化过程,是由表示“空间实物形状”认知域向“动作方式状态”认知域的投射,从而实现其从形容词虚化为情状副词。当“直”所表示的动作状态在某一特定时段具有一定的延续性时,“直”的空间意义弱化,时间性特征得到凸显。如:
(6)早春见花枝,朝朝恨发迟。直看花落尽,却意未开时。(郑昈《落花》)
例(6)中“直”修饰动作动词“看”,表示“一直”之义。
二、“一直”的演变历程和语义分化
从汉语文献记载的语言事实来看,先秦两汉时期,“一”与“直”就开始在一起连用,如:
(7)百里一小曲。千里一曲一直。(《尔雅·释水》)
《汉语大词典》援引了例(7),释为“顺着一个方向”。“一”与“直”此时还是一个结合不紧密的偏正短语,在句中做谓语,这是“一直”成词的源结构。
魏晋南北朝时期,“一”与“直”仍然是临时组合在一起,如:
(8)于东西两省、文武闲职、公府散佐、无事冗官,或数旬方应一直,或朔望止于暂朝,及其考日,更得四年为限。(《魏书》卷五九)
“直”在此处通“值”,作动词“值班、值勤”义,意思是数旬才轮到一次值勤。
隋唐时期,“一直”连用承袭了前朝用法,如:
(9)门前向城路,一直复一曲。( 陆龟蒙《门前路》)
(10)武生为府掾属,公务繁夥,或数夜一直,或竟日不归。(《非烟传》)
例(9)中“一直”与“一曲”相对,义同例(7)之“一直”,表示“顺着一个方向”。例(10)中“掾属”指“佐治的官吏”,整句话的大意是“武生为官,公务繁忙,有时数夜一次值勤,有时整日不归”,此处“直”通“值”解,“一”与“直”临时连用。
“一直”在同期的文献中可置于谓词性成分之前,在句法位置上处于状位。如:
(11)师云:“不许夜行,投明须到。”赵州便下来一直走,师教沙弥:“你去问他我意作摩生。”(《祖堂集》卷第六)
例(11)中“一直”连用修饰持续动词“走”,似可作双重分析,既可以理解为“顺着一个方向走不变”,也可以用来修饰动词“走”的方式,表“径直、直接”。
由上可知,“一直”最初真正意義上的连用是一个偏正短语,意思是“顺着一个方向”,由“直”的本义“不弯曲”引申而来,在句中经常做谓语。发展到隋唐时期,“一直”的句法位置开始逐渐前移至谓词性成分之前充当状语,这是它得以虚化为副词的句法基础。
到宋代,“一直”连用充当状语,修饰其后谓词性成分的用例明显增多。如:
(12)如要去取咸阳,一直去取,便好,何必要问咸阳是如何广狭?(《朱子语类》卷一百二十)
文中连动结构“去取”后可以补出处所名词“咸阳”,“一直”在句中后接动词性短语表示动作行为的方式直截了当,可译为“径直、直接”。
(13)或曰:“恐是元初受得气如此,所以后来一直是如此。”(《朱子语类》卷五十九)
这一例的前一小句“元初”表示过去某一时间,后句中时间成分“后来”表示“元初”之后的时间,“一直”在句中强调元初以后行为状态的持续长久,明显是时间副词了。
我们认为 “一直”表示“动作行为直截了当”与表示“动作行为状态持续不变”具有相通性,事物总是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内存在,“一直”由表示“空间方向不变”的认知域向表示“动作行为状态”的认知域发生投射,当所修饰的动词性成分历时较短时,句子凸显的就是情状意义;当所修饰限制的动词性成分历时较长时,句子的时间特征因认知优势得到凸显,表示在某一特定时间里动作状态的持续性。
发展至元代,“一直”在句中以位于谓词性成分前做状语为绝大多数,既可以用来强调动作行为状态的持续性也可以表示动作行为的方式,如: (14)你若是执性愚顽不从我教,引孙也,我着你淡饭黄齑,一直饿到你老。(《全元杂剧·武汉臣·散家财天赐老生儿》)
(15)在那书房里诗词歌赋,正饮酒中间,被他那嬷嬷撞见,那小姐一直的去了。(《全元杂剧·张寿卿·谢金莲诗酒红梨花》)
例(14)前一小句中出现假设连词“若”,“一直”作时间副词修饰动词“饿”用于未然句中,与表示时间终点成分同现。例(15)“一直”带上了形式标志“的”做状语修饰瞬间动词“去”,表示动作行为方式。
明代,副词“一直”的使用更加频繁,既可以表示空间范围内事物顺着某个方向发展,也可以作情状副词使用,表示动作行为方式,还可以用作时间副词,表示动作行为状态连续不变,但以表示空间意义居多。如:
(16)武松问了,自和两个公人一直奔到十字坡边看时,为头一株大树,四五个人抱不交,上面都是枯藤缠着。(《水浒传》第二十七回)
(17)扯一把椅子拿过来,一直坐下,长吁了一声气。(《警世通言》第二十四卷)
(18))听说直到今天,这个庙宇中灵异的现象仍然十分显著,香火仍然一直不断。(《剪灯余话》卷一)
(19)不意自立春后,总是雨雪连绵,一直至正月,没个好晴天。(《梼杌闲评》第二回)
例(16)中“一直”修饰动词性短语“奔到十字坡边”,表空间范围方向不变。例(17)“一直”对“坐下”的方式进行修饰限定,表“径直”义。例(18)“一直”修饰动词“不断”,强调从过去到今天,“香火”一直持续不间断,时间范围很明确。例(19)中时间的起止点很清楚,“一直”与“总是”同现,都用于表示过去的事件,但二者的语义侧重点有所分别:“一直”强调“没个好晴天”这一状况“自立春后至正月”这段特定的时间域内没有改变,而“总是”强调在这段时间内“雨雪连绵”的状况无例外地重复发生。
“一直”发展至清代,其时间副词的用法已经相当成熟,表现在:
一、“一直”所运用的范围不断扩大,既可以修饰光杆动词或动词性短语,如例(20)、(21),也可以修饰形容词性短语,如例(22)。
(20)看他们二人一直说话,相离着很远,听不见说些个什么。(《大八义》第三十回)
(21)大家一直嘈嘈到此时,甚么工夫儿容他去问这句话、看这两桩东西?(《儿女英雄传》第二十六回)
(22)且说他自从奉到赏加四品衔的信息,心上一直不高兴。(《官场现形记》第三十六回)
二、“一直”表示动作行为或状态的持续不变既可以与时段词共现,如例(23),也可以与确指的时间成分同现,如例(24),或与说明行为起点和终点的时间成分共现,例(25)中“一直”的前后出现介词“从”、“到”,表示持续的时间跨度。
(23)他这一夜赛如热锅上蚂蚁似的,在一间屋里踱来踱去,一直没有住脚。(《官场现形记》第五十八回)
(24)谁知一直服药调养到八九月间,才渐渐的起复过来,下红也渐渐止了。(《红楼梦》第五十五回)
(25)偏生贺根从天不亮出去,一直到晚不曾回来。(《官场现形记》第二回)
三、结语
从先秦至明清的漫长历时发展过程中,“一直”连用最初是作为一个偏正式短语“(顺着)一个方向”,在句中处于谓语位置。唐宋时期,“一直”的句法功能由作谓语发展为谓语的修饰成分,处于状位,表示动作行为的方式“径直、直接”。在此基础上,根据所饰谓词性成分在时间轴上的延续性,由表示方式演变为表示动作持续不断或状态持续不变的时间副词,元明时期,副词“一直”的使用频繁,既可以表示动作行为方式也可以用作时间副词,至清代,“一直”的时间副词用法成熟。
参考文献
[1] 董秀芳.词汇化:汉语双音词的衍生和发展[M].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2002.
[2] 关键.“一直” “总” “老”的比较研究[J].汉语学习,2002(3).
[3] 陆俭明、马真.关于时间副词[A]//现代汉语虚词散论(修订版)[C].北京:语文出版社,1999[1985].
[4] 張斌.现代汉语虚词词典[Z].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
[5] 张谊生.现代汉语副词探索[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4.
[6] 赵艳芳.认知语言学概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关键词:直 一直 副词化 隐喻
每个词的发展都有自己的独特历史,汉语复音虚词的形成与实词的虚化密切相关。副词“一直”的形成过程是怎样的?它又是如何从短语逐步演化而来?本文拟从历时的角度考察“一直”的副词化过程并探讨相关问题。
一、 “直”的语义发展
《说文·乚部》:“直,正见也。从乚从十从目。”段玉裁注:“《左传》曰:正直为正,正曲为直。其引申之义也。见之审则必能矫其枉,故曰正曲为直。”《玉篇·乚部》:“直,不曲也。”可见,其本义是“不弯曲”,与“曲”相对。如:
(1)周道如砥,其直如矢。(《诗经·小雅·大东》)
由“不弯曲”可以引申出“竖(与“横”相对)、伸直、挺直”等意义。如:
(2)(章尾山)有神,人面蛇身而赤,直目正乘。(《山海经·大荒北经》)
郭璞注:“直目,目从(纵)也。”“从”通“纵”,与“横”相对,南北方向。
行为公正与物体不弯曲有相似的地方,因此“直”还可以引申为“公正、正直”。如:
(3)汝作秩宗。夙夜惟寅。直哉惟清。伯拜稽首。(《尚书·舜典》)
从“不弯曲”到“竖、伸直、挺直”再引申为“公正、正直”经过了一个从表示“空间实物形状”到“事物性质”的隐喻过程。
“直”还可以置于谓词性成分前用作副词,先秦已有用例,后沿用于文言中。如:
(4)夫旷日离久,而周泽既渥,深计而不疑,引争而不罪,则明割利害以致其功,直指是非以饰其身,以此相持,此说之成也。(《韩非子·说难第十二》)
(5)聂政直入,上阶刺韩傀。(《战国策》卷二十七)
“直”表示动作行为直截了当,可释为“径直、直接”。“直”的这个副词义项与其本义“不弯曲”相关,“不拐弯、直接”与“不弯曲”存在相似性,“直”的这一虚化过程,是由表示“空间实物形状”认知域向“动作方式状态”认知域的投射,从而实现其从形容词虚化为情状副词。当“直”所表示的动作状态在某一特定时段具有一定的延续性时,“直”的空间意义弱化,时间性特征得到凸显。如:
(6)早春见花枝,朝朝恨发迟。直看花落尽,却意未开时。(郑昈《落花》)
例(6)中“直”修饰动作动词“看”,表示“一直”之义。
二、“一直”的演变历程和语义分化
从汉语文献记载的语言事实来看,先秦两汉时期,“一”与“直”就开始在一起连用,如:
(7)百里一小曲。千里一曲一直。(《尔雅·释水》)
《汉语大词典》援引了例(7),释为“顺着一个方向”。“一”与“直”此时还是一个结合不紧密的偏正短语,在句中做谓语,这是“一直”成词的源结构。
魏晋南北朝时期,“一”与“直”仍然是临时组合在一起,如:
(8)于东西两省、文武闲职、公府散佐、无事冗官,或数旬方应一直,或朔望止于暂朝,及其考日,更得四年为限。(《魏书》卷五九)
“直”在此处通“值”,作动词“值班、值勤”义,意思是数旬才轮到一次值勤。
隋唐时期,“一直”连用承袭了前朝用法,如:
(9)门前向城路,一直复一曲。( 陆龟蒙《门前路》)
(10)武生为府掾属,公务繁夥,或数夜一直,或竟日不归。(《非烟传》)
例(9)中“一直”与“一曲”相对,义同例(7)之“一直”,表示“顺着一个方向”。例(10)中“掾属”指“佐治的官吏”,整句话的大意是“武生为官,公务繁忙,有时数夜一次值勤,有时整日不归”,此处“直”通“值”解,“一”与“直”临时连用。
“一直”在同期的文献中可置于谓词性成分之前,在句法位置上处于状位。如:
(11)师云:“不许夜行,投明须到。”赵州便下来一直走,师教沙弥:“你去问他我意作摩生。”(《祖堂集》卷第六)
例(11)中“一直”连用修饰持续动词“走”,似可作双重分析,既可以理解为“顺着一个方向走不变”,也可以用来修饰动词“走”的方式,表“径直、直接”。
由上可知,“一直”最初真正意義上的连用是一个偏正短语,意思是“顺着一个方向”,由“直”的本义“不弯曲”引申而来,在句中经常做谓语。发展到隋唐时期,“一直”的句法位置开始逐渐前移至谓词性成分之前充当状语,这是它得以虚化为副词的句法基础。
到宋代,“一直”连用充当状语,修饰其后谓词性成分的用例明显增多。如:
(12)如要去取咸阳,一直去取,便好,何必要问咸阳是如何广狭?(《朱子语类》卷一百二十)
文中连动结构“去取”后可以补出处所名词“咸阳”,“一直”在句中后接动词性短语表示动作行为的方式直截了当,可译为“径直、直接”。
(13)或曰:“恐是元初受得气如此,所以后来一直是如此。”(《朱子语类》卷五十九)
这一例的前一小句“元初”表示过去某一时间,后句中时间成分“后来”表示“元初”之后的时间,“一直”在句中强调元初以后行为状态的持续长久,明显是时间副词了。
我们认为 “一直”表示“动作行为直截了当”与表示“动作行为状态持续不变”具有相通性,事物总是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内存在,“一直”由表示“空间方向不变”的认知域向表示“动作行为状态”的认知域发生投射,当所修饰的动词性成分历时较短时,句子凸显的就是情状意义;当所修饰限制的动词性成分历时较长时,句子的时间特征因认知优势得到凸显,表示在某一特定时间里动作状态的持续性。
发展至元代,“一直”在句中以位于谓词性成分前做状语为绝大多数,既可以用来强调动作行为状态的持续性也可以表示动作行为的方式,如: (14)你若是执性愚顽不从我教,引孙也,我着你淡饭黄齑,一直饿到你老。(《全元杂剧·武汉臣·散家财天赐老生儿》)
(15)在那书房里诗词歌赋,正饮酒中间,被他那嬷嬷撞见,那小姐一直的去了。(《全元杂剧·张寿卿·谢金莲诗酒红梨花》)
例(14)前一小句中出现假设连词“若”,“一直”作时间副词修饰动词“饿”用于未然句中,与表示时间终点成分同现。例(15)“一直”带上了形式标志“的”做状语修饰瞬间动词“去”,表示动作行为方式。
明代,副词“一直”的使用更加频繁,既可以表示空间范围内事物顺着某个方向发展,也可以作情状副词使用,表示动作行为方式,还可以用作时间副词,表示动作行为状态连续不变,但以表示空间意义居多。如:
(16)武松问了,自和两个公人一直奔到十字坡边看时,为头一株大树,四五个人抱不交,上面都是枯藤缠着。(《水浒传》第二十七回)
(17)扯一把椅子拿过来,一直坐下,长吁了一声气。(《警世通言》第二十四卷)
(18))听说直到今天,这个庙宇中灵异的现象仍然十分显著,香火仍然一直不断。(《剪灯余话》卷一)
(19)不意自立春后,总是雨雪连绵,一直至正月,没个好晴天。(《梼杌闲评》第二回)
例(16)中“一直”修饰动词性短语“奔到十字坡边”,表空间范围方向不变。例(17)“一直”对“坐下”的方式进行修饰限定,表“径直”义。例(18)“一直”修饰动词“不断”,强调从过去到今天,“香火”一直持续不间断,时间范围很明确。例(19)中时间的起止点很清楚,“一直”与“总是”同现,都用于表示过去的事件,但二者的语义侧重点有所分别:“一直”强调“没个好晴天”这一状况“自立春后至正月”这段特定的时间域内没有改变,而“总是”强调在这段时间内“雨雪连绵”的状况无例外地重复发生。
“一直”发展至清代,其时间副词的用法已经相当成熟,表现在:
一、“一直”所运用的范围不断扩大,既可以修饰光杆动词或动词性短语,如例(20)、(21),也可以修饰形容词性短语,如例(22)。
(20)看他们二人一直说话,相离着很远,听不见说些个什么。(《大八义》第三十回)
(21)大家一直嘈嘈到此时,甚么工夫儿容他去问这句话、看这两桩东西?(《儿女英雄传》第二十六回)
(22)且说他自从奉到赏加四品衔的信息,心上一直不高兴。(《官场现形记》第三十六回)
二、“一直”表示动作行为或状态的持续不变既可以与时段词共现,如例(23),也可以与确指的时间成分同现,如例(24),或与说明行为起点和终点的时间成分共现,例(25)中“一直”的前后出现介词“从”、“到”,表示持续的时间跨度。
(23)他这一夜赛如热锅上蚂蚁似的,在一间屋里踱来踱去,一直没有住脚。(《官场现形记》第五十八回)
(24)谁知一直服药调养到八九月间,才渐渐的起复过来,下红也渐渐止了。(《红楼梦》第五十五回)
(25)偏生贺根从天不亮出去,一直到晚不曾回来。(《官场现形记》第二回)
三、结语
从先秦至明清的漫长历时发展过程中,“一直”连用最初是作为一个偏正式短语“(顺着)一个方向”,在句中处于谓语位置。唐宋时期,“一直”的句法功能由作谓语发展为谓语的修饰成分,处于状位,表示动作行为的方式“径直、直接”。在此基础上,根据所饰谓词性成分在时间轴上的延续性,由表示方式演变为表示动作持续不断或状态持续不变的时间副词,元明时期,副词“一直”的使用频繁,既可以表示动作行为方式也可以用作时间副词,至清代,“一直”的时间副词用法成熟。
参考文献
[1] 董秀芳.词汇化:汉语双音词的衍生和发展[M].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2002.
[2] 关键.“一直” “总” “老”的比较研究[J].汉语学习,2002(3).
[3] 陆俭明、马真.关于时间副词[A]//现代汉语虚词散论(修订版)[C].北京:语文出版社,1999[1985].
[4] 張斌.现代汉语虚词词典[Z].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
[5] 张谊生.现代汉语副词探索[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4.
[6] 赵艳芳.认知语言学概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