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程改革的先决条件是思想观念的解放与更新,面对高中历史新教材,历史教师要转变教育观念和教学行为。课程改革实施后,历史课堂可以说是百花齐放,精彩纷呈。但是,是否我们的历史课堂都符合历史课改的新理念呢?结合本人的课堂实践谈谈我们该如何运用新课改理念上好高中历史新教材。
1 正确认识历史新课程的三维目标
新课标以原先重知识到重过程、方法,再到重情感、态度、价值观,但是我们不要以为注重过程、方法、情感、价值观的教育就符合了新课标的要求,传授知识就违背新课标的理念。搞素质教育并不否认知识教学的重要性,因为知识水平也是衡量人的素质高低的一个方面。特别历史是一门知识性较强的学科,历史知识是历史课进行思想教育和能力培养的基础和依托。知识是能力的载体,没有知识就谈不上有运用知识的能力,更谈不上通过知识设计新情境,用唯物观分析历史问题,揭示其本质。当然也不能把历史教学的任务限制在传授历史知识这一狭小范围内,知识与情感、个性的培养是对立统一的关系,在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可以培养学生的情感与个性,积极的情感与个性也有利于学生的进一步发展。正确的做法应该首先坚持历史知识的学习,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要以知识的掌握为基础,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了解和运用一定的史学方法,体验历史,培养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新教材在选择内容和编辑过程中,正是遵循了课程标准的要求,选择了最基本的历史知识,提供了丰富而有趣的史料,还新增了许多活动建议。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知识,比如具有重要影响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以及重要的历史概念和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
2 正确使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新课标倡导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给历史课堂带来了空前活跃的气氛,但它提倡在教学活动中“以学生为主体”,却忽视了学生主体地位由确定到实现需要一个培养的过程,而忽略这一培养过程,实际上就是否定了学生是受教育者的客观事实,把学生变成不需要一个接受真理、积累知识、增长才能的过程就能发现真理的“超人”,其结果是容易把“以学生为主体”异化成“以学生为中心”。再有,以前很多学生的历史学习基本上通过课堂完成,对历史课的学习严重依赖于教师。教师一旦一下子放手,进行课改核心点——引导学生思考探究,培养学生能力,结果往往会得不偿失。因此这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新教材给了教师和学生以很大的空间,教师可以依托教材,开发各种有关的课程资源,学生也可以借助教材,根据各自的兴趣,自主收集相关资料,解决实际问题。兴趣有巨大的心理效应,“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依赖于乐趣”,历史教师应下功夫研究能激发学生学习历史持久兴趣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主动性、积极性,增强学生在学习中的成功心理,使学生喜“学”。针对每个学生不同的情况让他在不同的场合获得不同的成功感觉,像可以对在课堂上回答问题正确的学生作出当众表扬,对学生的每一点成绩和进步多加以肯定和鼓励,使他们对学习抱有信心,最终保持历史学习的稳定兴趣。有了兴趣,才能改变学生学习历史是为应试而学,不得不学的被动状态,才能在课堂上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做到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由此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才能深入、有效。
3 根据编排特点灵活使用新教材
历史新教材的章节编写方式更加完整清晰地反映了历史发展主要线索和体系,编写方式更加突出了历史发展的阶段性,这些都有助于教学双方从整体上、全局上理解和把握教材的知识系统。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指导学生学会宏观把握历史发展的脉络。还要指导学生学好新教材每章的引言,每章引言不但是这一章的基本线索介绍,而且还介绍了这一章内容的“国际、国内背景,当时中国所处的国际地位”等,从而置中国于世界环境之中,以培养学生树立整体的历史观,“培养学生用发展与联系的观点观察历史和解释历史的能力”。历史新教材还强化了对于历史事件背景、原因、作用、影响、意义、评价等理性知识的分析与阐述,有的甚至提供典型材料,要求教师正确引导学生对之进行理性的思考分析和评价,如“洋务运动”这一节,这些都是为了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使学生对事物不仅想知其然,还想知其所以然,以提高学生理性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中,专业术语多的单元,往往出现教师很难在规定的单位教学时间内完成教学目标要求的情况。教师可对教材进行适当的取舍、调整和补充。可以在各必修教材内部(同一册书)进行多种方式的整合。从相互联系的特点出发,相互参照、统筹兼顾,整合相关内容进行教学。
高中历史新教材中增加了许多文献,不但在课文行文和单独一段竖体字有原始资料引文,而且在材料解析练习题、阅读与思考专栏中也都有文献资料的引用,再加上课本中的图表等,这些都有助于加强培养学生搜集、解读、判断、运用历史资料的能力和历史思维能力,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充分应用。
教师还可以因地制宜,提出一些更贴近学生实际、更贴近生活和更切合现实意义的切入口小的研究性课题。也可以指导学生提出一些课题,或师生共同研究提出课题。教师还应对学生进行研究课题的操作方法指导,如搜集整理有关资料和论文著述、提供信息、启发思路、补充知识、介绍方法与线索、引导交流研讨和指导撰写论文等等。
1 正确认识历史新课程的三维目标
新课标以原先重知识到重过程、方法,再到重情感、态度、价值观,但是我们不要以为注重过程、方法、情感、价值观的教育就符合了新课标的要求,传授知识就违背新课标的理念。搞素质教育并不否认知识教学的重要性,因为知识水平也是衡量人的素质高低的一个方面。特别历史是一门知识性较强的学科,历史知识是历史课进行思想教育和能力培养的基础和依托。知识是能力的载体,没有知识就谈不上有运用知识的能力,更谈不上通过知识设计新情境,用唯物观分析历史问题,揭示其本质。当然也不能把历史教学的任务限制在传授历史知识这一狭小范围内,知识与情感、个性的培养是对立统一的关系,在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可以培养学生的情感与个性,积极的情感与个性也有利于学生的进一步发展。正确的做法应该首先坚持历史知识的学习,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要以知识的掌握为基础,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了解和运用一定的史学方法,体验历史,培养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新教材在选择内容和编辑过程中,正是遵循了课程标准的要求,选择了最基本的历史知识,提供了丰富而有趣的史料,还新增了许多活动建议。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知识,比如具有重要影响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以及重要的历史概念和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
2 正确使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新课标倡导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给历史课堂带来了空前活跃的气氛,但它提倡在教学活动中“以学生为主体”,却忽视了学生主体地位由确定到实现需要一个培养的过程,而忽略这一培养过程,实际上就是否定了学生是受教育者的客观事实,把学生变成不需要一个接受真理、积累知识、增长才能的过程就能发现真理的“超人”,其结果是容易把“以学生为主体”异化成“以学生为中心”。再有,以前很多学生的历史学习基本上通过课堂完成,对历史课的学习严重依赖于教师。教师一旦一下子放手,进行课改核心点——引导学生思考探究,培养学生能力,结果往往会得不偿失。因此这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新教材给了教师和学生以很大的空间,教师可以依托教材,开发各种有关的课程资源,学生也可以借助教材,根据各自的兴趣,自主收集相关资料,解决实际问题。兴趣有巨大的心理效应,“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依赖于乐趣”,历史教师应下功夫研究能激发学生学习历史持久兴趣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主动性、积极性,增强学生在学习中的成功心理,使学生喜“学”。针对每个学生不同的情况让他在不同的场合获得不同的成功感觉,像可以对在课堂上回答问题正确的学生作出当众表扬,对学生的每一点成绩和进步多加以肯定和鼓励,使他们对学习抱有信心,最终保持历史学习的稳定兴趣。有了兴趣,才能改变学生学习历史是为应试而学,不得不学的被动状态,才能在课堂上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做到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由此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才能深入、有效。
3 根据编排特点灵活使用新教材
历史新教材的章节编写方式更加完整清晰地反映了历史发展主要线索和体系,编写方式更加突出了历史发展的阶段性,这些都有助于教学双方从整体上、全局上理解和把握教材的知识系统。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指导学生学会宏观把握历史发展的脉络。还要指导学生学好新教材每章的引言,每章引言不但是这一章的基本线索介绍,而且还介绍了这一章内容的“国际、国内背景,当时中国所处的国际地位”等,从而置中国于世界环境之中,以培养学生树立整体的历史观,“培养学生用发展与联系的观点观察历史和解释历史的能力”。历史新教材还强化了对于历史事件背景、原因、作用、影响、意义、评价等理性知识的分析与阐述,有的甚至提供典型材料,要求教师正确引导学生对之进行理性的思考分析和评价,如“洋务运动”这一节,这些都是为了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使学生对事物不仅想知其然,还想知其所以然,以提高学生理性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中,专业术语多的单元,往往出现教师很难在规定的单位教学时间内完成教学目标要求的情况。教师可对教材进行适当的取舍、调整和补充。可以在各必修教材内部(同一册书)进行多种方式的整合。从相互联系的特点出发,相互参照、统筹兼顾,整合相关内容进行教学。
高中历史新教材中增加了许多文献,不但在课文行文和单独一段竖体字有原始资料引文,而且在材料解析练习题、阅读与思考专栏中也都有文献资料的引用,再加上课本中的图表等,这些都有助于加强培养学生搜集、解读、判断、运用历史资料的能力和历史思维能力,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充分应用。
教师还可以因地制宜,提出一些更贴近学生实际、更贴近生活和更切合现实意义的切入口小的研究性课题。也可以指导学生提出一些课题,或师生共同研究提出课题。教师还应对学生进行研究课题的操作方法指导,如搜集整理有关资料和论文著述、提供信息、启发思路、补充知识、介绍方法与线索、引导交流研讨和指导撰写论文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