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1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90周年,2012年迎来党的十八大,在此重要时间点前后,国际学术界出现了新一轮“中共研究热”,突出表现为外版涉党图书明显增多。作者通过来华访学、实地调研等近距离接触和深入观察,对我党的研究越来越客观全面,多部涉党研究著作受到国际社会广泛关注,一些新观点、新角度也对学界和媒体界产生重要影响。本文选取了20余部这一时期对我党进行相对客观研究并经严肃论证的著作,分析其共同关注的重点问题和主要观点。
研究重点
1.评价领导人对党和国家发展的关键作用
外界普遍承认,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实现了全面发展并跻身世界大国,中共赢得了人民支持,其成功经验具有世界意义。很多学者将中国共产党取得成功的原因归结为有一批卓越的领导人,特别是执政理念中坚持以人为本的宗旨,以及执政思想保持与时俱进,是成功的重要保证。因此,深入研究我党领导人的执政思想和理念,成为涉党图书的重要选题之一。
剑桥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毛泽东评论》,收集了来自世界各地不同年代的著名学者对毛泽东政治生涯和政治主张的介绍,是近年来西方研究毛泽东及其思想的一部力作。傅高义在其近作《邓小平与中国转型》一书中,详细记录了邓小平的人生经历,以及如何坚定不移地推动中国走向现代化。凯利·布朗在《胡锦涛:沉稳的中国领导人》一书中,高度评价了胡锦涛总书记领导中国经济发展、处理国际事务的成就,以及他在思想理论方面的贡献和对共产党的卓越领导。罗伯特·库恩的《中国领导人是如何思考的》一书,则从整体上分析了中国领导人的想法及对世界未来的意义。
2.分析中共创造的“中国模式”和中共的执政能力
不少学者特别指出,中共在中国模式中发挥着独特作用,中共的领导是区分中国模式与西方模式的显著标志。“政府愿意而且有能力计划和干预经济事务”、“执政党使公众普遍理解和期盼社会稳定”、“党组织拥有广泛政治构架”,这些是中国模式成功的重要原因,也是中共执政能力的生动体现。
在《毛式经济学:为什么中国的共产主义者经营的资本主义比我们好》中,作者认为,中国共产党的经济模式已经战胜了西方体系,比其它任何模式都更能保障经济增长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虽然不能确定“中国模式”能否成为21世纪的榜样,但至少已经形成了一种模式。在《探索中国发展模式:超越北京共识》一书中,作者通过分析中国特殊的经济、政治、法律和社会因素,研究了中国模式是如何驱动中国经济发展的。
3.透过政治体制改革展望我党执政前景
政治体制改革是外界对我长期关注的重要话题。近两年,西方精英群体由无视中国政治领域的变革,到逐渐肯定中国政治改革;从形形色色的“崩溃论”,到认识中共执政的合法性及可持续性;从肯定中国改革成果,到赞扬中共改革精神。通过与其他国家政党比较,还进一步认识到我党不同于苏共,不会改变社会主义发展方向。
《中国试验:从地方创新到全国改革》以专门章节详细阐述了中国政治发展领域的四个重要变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各级领导人的选举机制改革,公民社会的出现和发展,以及政府工作透明度的提高。《中国投票箱:一党专政下的草根民主》一书,基于对农村选举的全程参与,并通过收集整理来自官员、学者和智库等群体的不同看法,分析了“中国特色的民主”。《毛的无形之手:中国适应性管理的政治基础》一书提到,在成功经历了各种挑战之后,共产主义中国看来已经变得越来越应对自如了。
4.透过党建赞赏我党的灵活性和适应能力
很多学者通过研究党的建设,找到我党不断适应新局面、克服新挑战的秘诀。他们得出结论认为,中共灵活性和适应性不断增强,在危机面前的组织能力也很强。
《毛的无形之手:中国适应性管理的政治基础》的作者认为,中国政治体系可以接受的多样性和灵活性远远大于其正式构架所允许的程度,其重要的一条经验就是重视局部实验,然后进行推广。《中国的危机管理》一书认为,近年来中国的成功崛起,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成功的管理与预防潜在的和现实的危机处理能力。《毛式经济学:为什么中国的共产主义者经营的资本主义比我们好》一书对比中西方在经济危机中的做法后认为,中国利用“资本主义”挽救了国家,并且运作得非常好,相比之下,西方人的意识形态色彩太重,太不灵活。
研究特点
1.对比和反思
金融危机以来中国的“一枝独秀”直接推动了境外的“中共研究热”。事实表明,金融危机带给西方的不只是经济问题,还是政治问题、社会问题和发展方向问题。面对中西方实力地位的此长彼消,面对资本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黯然失色,西方学者和媒体开始认真思考资本主义的制度缺陷和未来命运,同时也慢慢改变了过去有意忽略中国取得成绩背后的执政党作用的习惯做法,已经有越来越多学者试图客观深入地研究中国发展模式和中共执政能力。通过对比中国与美欧等发达国家在推动经济发展、应对金融危机挑战的不同表现,不少西方学者在一定程度上肯定中共执政体制的优势,认为这一体制最重要的优点是能够迅速做出众多复杂的决定。
在《美国能向中国学习什么:化敌为师的指导手册》一书中,作者对中国的干部任命制度和五年规划给予很高评价,同时批评美国政客只忙于竞选,对如何推进工作毫不关心。在《毛式经济学:为什么中国的共产主义者经营的资本主义比我们好》一书中,作者根据多次访华取得的第一手资料研究发现,中国坚持了与西方不同的民主观,中国的民主不注重选举,更注重经济机会、财富的公平分配和经济繁荣。与很多认为“冷战的结束标志西方资本主义战胜了共产主义”的人不同,该书作者认为,“我们见到的却是资本主义崩溃的开始,与‘逐利共产主义’的胜利”。
2.数量增加,影响扩大
如上所述,近年来,西方出版的涉华专著中主张理性看待中国崛起、深入了解和研究中国共产党的声音明显增强。广大发展中国家希望学习我党执政理念和治国理政经验、研究和借鉴我政治体制和发展道路的愿望日益迫切。在此背景下,涉党图书出现了较为繁荣的局面。
特别是近两年来,一些长期比较活跃的学者和记者,如基辛格、傅高义、沈大伟、郑永年、凯利·布朗、马利德等人,推出了一批较有影响的涉党图书,如前文提及的《邓小平与中国转型》、《美国能向中国学习什么》、《中国投票箱:一党专政下的草根民主》等等。这些图书一改西方主流舆论在涉华涉党言论中简单从意识形态角度出发的习惯,日趋多维度、理性地研究中共的历史发展、组织结构、运行机制、取得的成就、面临的挑战等,客观上起到了对我党形象的纠偏作用。而且,上述很多图书出版之后,很快受到多方关注,多部图书登上亚马逊等知名网站的销售排行榜前列,并被读者评为“五星级”好书,有的图书短时间内销售一空并再版印刷,甚至被翻译成多种文版。
3.关注未来,涉十八大内容升温
外界将十八大看成是“中国在经历了10年的社会高速变革后的第一次权力移交”,非常关注十八大后中共会把中国引向何方,将对世界产生哪些影响。因此,研究和预测我高层人事变动、在重大问题上的政策延续以及未来发展方向和前景,也成为不少涉党图书的重要选题。
早在2011年4月,《2020:中国未来十年》一书就从中国共产党及领导阶层等多个不同视角向读者展示了中国在21世纪20年代末的发展远景。该书评估了中国经济、军事、软实力等的当前状况,预测了未来十年中国可能的发展轨迹。2011年8月,《描绘中国的未来:来自国内外的挑战》一书又集合了世界顶级亚洲问题研究专家们的研究成果,分析了中国的复杂性,以及这种复杂性将引领中国走向何处。该书还对中国在国内外面临的各种重要经济、政治和社会问题进行了研究,对影响中国未来发展的因素及发展轨迹进行了预测。2011年年底以来,外界围绕新一届领导人的猜测越来越多。
4.“研究热”带动“报道热”
研究还显示,在建党90周年和十八大前夕,外媒涉党报道的热度也比平时高出很多,专门、系统报道和研究中共的文章频见报端,所涉及的话题与图书的选题有较高的一致性。这说明,外界的中共研究热和中共报道热出现了相互推动的局面。
一方面,学者的涉党研究和图书出版为媒体的涉党报道提供了更多、更专业的理论支撑,增加了媒体上各类涉党报道的深度;另一方面,媒体也为很多涉党图书和涉党研究提供了广阔发布平台。很多图书在出版之前就已经通过媒体平台发布出版信息或者连载其中的重要章节,很多图书作者同时也在接受媒体采访并撰写涉党文章。此外,外媒涉党报道的增多也能提升普通民众对共产党的关注热度,进而可以带动涉党图书的出版和发行。
启示与建议
1.加强交流
一定程度上来说,涉党研究专家起着涉党舆论风向标的作用,他们所持有的观点也很可能会影响到媒体的涉党报道,进而影响到普通大众对中共的认知。因此,加强与他们的交流对话,是在涉党舆论源头上做好工作的有效途径。尤其要加强做新生代涉党研究专家的工作,通过加深年轻一代对我党的客观认识和了解,培养“知华派”和“友华派”。鼓励他们从事涉党研究,并通过学术会议、交流互访、共同研究、合作出版等形式,为其持续开展涉党涉华研究提供一些便利。
2.总结经验
近两年来,国内涉党图书也日渐丰富,通过主动走出去,我方出版的部分涉党图书也日益受到国际出版界和学界的重视,如《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等著作,在法兰克福书展等国际舞台上受到较高重视,因此,我们要进一步总结经验,在加强国内涉党图书出版的同时,借鉴外版涉党图书的选题角度和思维判断方式,主动参与国际图书市场,寻求更多国际出版合作方,多输出版权,多提供中国视角,多传递中国声音。
3.跟踪研究,有效回应
应该密切跟踪亚马逊等主流网站,及时发现国际涉党图书出版动态,分析热点选题和新观点,准确把握外界关切。在此基础上,组织国内相关专家,围绕外界关注的新老问题、面临的困难和挑战,找准切入点,出版和推广一批涉党外宣品,多阐释中国政策尤其是经济政策和外交政策的延续性,多说明中国发展的稳定性和确定性,多展示我党民主建设方面取得的成就,不断塑造于我更加有利的舆论环境。
【参考文献】
1. Robert Lawrence Kuhn, How China’s Leaders Think, Wiley, 2011
2. Sebastian Heilmann and Elizabeth Perry, Mao’s Invisible Hand: The Political Foundations of Adaptive Governance in China, Harvard University Asia Center, 2011
3. Rey-ching Lu, Chinese Democracy and Elite Thinking, Palgrave Macmillan, 2011
4. S. Philip Hsu, Yu-Shan Wu and Suisheng Zhao, In Search of China’s Development Model: Beyond the Beijing Consensus, Routledge, 2011
5. June Teufel Dreyer, China’s Political System: Modernization and Tradition, Prentice Hall, 2011
6. Ezra Vogel, Deng Xiaoping and the Transformation of China, Belknap Press of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2011
7. Kerry Brown, Ballot Box China: Grassroots Democracy in the Final Major One Party State, Zed Books, 2011
8. Stephen Leeb, Red Alert: How China’s Growing Prosperity Threatens the American Way of Life, Business Plus, 2011
9. Loretta Napoleoni, Maonomics: Why Chinese Communists Make Better Capitalists Than We Do, Seven Stories Press, 2011
10. Ann Lee, What the U.S. Can Learn from China, Berrett-Koehler Publishers, 2012
11. Ann Florini, Lai Hairong and Yeling Tan, China experiments: From Local Innovations to National Reform, Brookings Institution Press, 2012
12. Kerry Brown, Hu Jintao: China’s Silent Ruler, World Scientific Publishing Company, 2012
13. Alexander V. Pantsov and Steven I Levine, Mao: The Real Story, Simon & Schuster, 2012
14. Henry Kissinger, On China, Penguin Books, 2012
(作者来自中国外文局,图片由作者提供)
研究重点
1.评价领导人对党和国家发展的关键作用
外界普遍承认,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实现了全面发展并跻身世界大国,中共赢得了人民支持,其成功经验具有世界意义。很多学者将中国共产党取得成功的原因归结为有一批卓越的领导人,特别是执政理念中坚持以人为本的宗旨,以及执政思想保持与时俱进,是成功的重要保证。因此,深入研究我党领导人的执政思想和理念,成为涉党图书的重要选题之一。
剑桥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毛泽东评论》,收集了来自世界各地不同年代的著名学者对毛泽东政治生涯和政治主张的介绍,是近年来西方研究毛泽东及其思想的一部力作。傅高义在其近作《邓小平与中国转型》一书中,详细记录了邓小平的人生经历,以及如何坚定不移地推动中国走向现代化。凯利·布朗在《胡锦涛:沉稳的中国领导人》一书中,高度评价了胡锦涛总书记领导中国经济发展、处理国际事务的成就,以及他在思想理论方面的贡献和对共产党的卓越领导。罗伯特·库恩的《中国领导人是如何思考的》一书,则从整体上分析了中国领导人的想法及对世界未来的意义。
2.分析中共创造的“中国模式”和中共的执政能力
不少学者特别指出,中共在中国模式中发挥着独特作用,中共的领导是区分中国模式与西方模式的显著标志。“政府愿意而且有能力计划和干预经济事务”、“执政党使公众普遍理解和期盼社会稳定”、“党组织拥有广泛政治构架”,这些是中国模式成功的重要原因,也是中共执政能力的生动体现。
在《毛式经济学:为什么中国的共产主义者经营的资本主义比我们好》中,作者认为,中国共产党的经济模式已经战胜了西方体系,比其它任何模式都更能保障经济增长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虽然不能确定“中国模式”能否成为21世纪的榜样,但至少已经形成了一种模式。在《探索中国发展模式:超越北京共识》一书中,作者通过分析中国特殊的经济、政治、法律和社会因素,研究了中国模式是如何驱动中国经济发展的。
3.透过政治体制改革展望我党执政前景
政治体制改革是外界对我长期关注的重要话题。近两年,西方精英群体由无视中国政治领域的变革,到逐渐肯定中国政治改革;从形形色色的“崩溃论”,到认识中共执政的合法性及可持续性;从肯定中国改革成果,到赞扬中共改革精神。通过与其他国家政党比较,还进一步认识到我党不同于苏共,不会改变社会主义发展方向。
《中国试验:从地方创新到全国改革》以专门章节详细阐述了中国政治发展领域的四个重要变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各级领导人的选举机制改革,公民社会的出现和发展,以及政府工作透明度的提高。《中国投票箱:一党专政下的草根民主》一书,基于对农村选举的全程参与,并通过收集整理来自官员、学者和智库等群体的不同看法,分析了“中国特色的民主”。《毛的无形之手:中国适应性管理的政治基础》一书提到,在成功经历了各种挑战之后,共产主义中国看来已经变得越来越应对自如了。
4.透过党建赞赏我党的灵活性和适应能力
很多学者通过研究党的建设,找到我党不断适应新局面、克服新挑战的秘诀。他们得出结论认为,中共灵活性和适应性不断增强,在危机面前的组织能力也很强。
《毛的无形之手:中国适应性管理的政治基础》的作者认为,中国政治体系可以接受的多样性和灵活性远远大于其正式构架所允许的程度,其重要的一条经验就是重视局部实验,然后进行推广。《中国的危机管理》一书认为,近年来中国的成功崛起,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成功的管理与预防潜在的和现实的危机处理能力。《毛式经济学:为什么中国的共产主义者经营的资本主义比我们好》一书对比中西方在经济危机中的做法后认为,中国利用“资本主义”挽救了国家,并且运作得非常好,相比之下,西方人的意识形态色彩太重,太不灵活。
研究特点
1.对比和反思
金融危机以来中国的“一枝独秀”直接推动了境外的“中共研究热”。事实表明,金融危机带给西方的不只是经济问题,还是政治问题、社会问题和发展方向问题。面对中西方实力地位的此长彼消,面对资本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黯然失色,西方学者和媒体开始认真思考资本主义的制度缺陷和未来命运,同时也慢慢改变了过去有意忽略中国取得成绩背后的执政党作用的习惯做法,已经有越来越多学者试图客观深入地研究中国发展模式和中共执政能力。通过对比中国与美欧等发达国家在推动经济发展、应对金融危机挑战的不同表现,不少西方学者在一定程度上肯定中共执政体制的优势,认为这一体制最重要的优点是能够迅速做出众多复杂的决定。
在《美国能向中国学习什么:化敌为师的指导手册》一书中,作者对中国的干部任命制度和五年规划给予很高评价,同时批评美国政客只忙于竞选,对如何推进工作毫不关心。在《毛式经济学:为什么中国的共产主义者经营的资本主义比我们好》一书中,作者根据多次访华取得的第一手资料研究发现,中国坚持了与西方不同的民主观,中国的民主不注重选举,更注重经济机会、财富的公平分配和经济繁荣。与很多认为“冷战的结束标志西方资本主义战胜了共产主义”的人不同,该书作者认为,“我们见到的却是资本主义崩溃的开始,与‘逐利共产主义’的胜利”。
2.数量增加,影响扩大
如上所述,近年来,西方出版的涉华专著中主张理性看待中国崛起、深入了解和研究中国共产党的声音明显增强。广大发展中国家希望学习我党执政理念和治国理政经验、研究和借鉴我政治体制和发展道路的愿望日益迫切。在此背景下,涉党图书出现了较为繁荣的局面。
特别是近两年来,一些长期比较活跃的学者和记者,如基辛格、傅高义、沈大伟、郑永年、凯利·布朗、马利德等人,推出了一批较有影响的涉党图书,如前文提及的《邓小平与中国转型》、《美国能向中国学习什么》、《中国投票箱:一党专政下的草根民主》等等。这些图书一改西方主流舆论在涉华涉党言论中简单从意识形态角度出发的习惯,日趋多维度、理性地研究中共的历史发展、组织结构、运行机制、取得的成就、面临的挑战等,客观上起到了对我党形象的纠偏作用。而且,上述很多图书出版之后,很快受到多方关注,多部图书登上亚马逊等知名网站的销售排行榜前列,并被读者评为“五星级”好书,有的图书短时间内销售一空并再版印刷,甚至被翻译成多种文版。
3.关注未来,涉十八大内容升温
外界将十八大看成是“中国在经历了10年的社会高速变革后的第一次权力移交”,非常关注十八大后中共会把中国引向何方,将对世界产生哪些影响。因此,研究和预测我高层人事变动、在重大问题上的政策延续以及未来发展方向和前景,也成为不少涉党图书的重要选题。
早在2011年4月,《2020:中国未来十年》一书就从中国共产党及领导阶层等多个不同视角向读者展示了中国在21世纪20年代末的发展远景。该书评估了中国经济、军事、软实力等的当前状况,预测了未来十年中国可能的发展轨迹。2011年8月,《描绘中国的未来:来自国内外的挑战》一书又集合了世界顶级亚洲问题研究专家们的研究成果,分析了中国的复杂性,以及这种复杂性将引领中国走向何处。该书还对中国在国内外面临的各种重要经济、政治和社会问题进行了研究,对影响中国未来发展的因素及发展轨迹进行了预测。2011年年底以来,外界围绕新一届领导人的猜测越来越多。
4.“研究热”带动“报道热”
研究还显示,在建党90周年和十八大前夕,外媒涉党报道的热度也比平时高出很多,专门、系统报道和研究中共的文章频见报端,所涉及的话题与图书的选题有较高的一致性。这说明,外界的中共研究热和中共报道热出现了相互推动的局面。
一方面,学者的涉党研究和图书出版为媒体的涉党报道提供了更多、更专业的理论支撑,增加了媒体上各类涉党报道的深度;另一方面,媒体也为很多涉党图书和涉党研究提供了广阔发布平台。很多图书在出版之前就已经通过媒体平台发布出版信息或者连载其中的重要章节,很多图书作者同时也在接受媒体采访并撰写涉党文章。此外,外媒涉党报道的增多也能提升普通民众对共产党的关注热度,进而可以带动涉党图书的出版和发行。
启示与建议
1.加强交流
一定程度上来说,涉党研究专家起着涉党舆论风向标的作用,他们所持有的观点也很可能会影响到媒体的涉党报道,进而影响到普通大众对中共的认知。因此,加强与他们的交流对话,是在涉党舆论源头上做好工作的有效途径。尤其要加强做新生代涉党研究专家的工作,通过加深年轻一代对我党的客观认识和了解,培养“知华派”和“友华派”。鼓励他们从事涉党研究,并通过学术会议、交流互访、共同研究、合作出版等形式,为其持续开展涉党涉华研究提供一些便利。
2.总结经验
近两年来,国内涉党图书也日渐丰富,通过主动走出去,我方出版的部分涉党图书也日益受到国际出版界和学界的重视,如《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等著作,在法兰克福书展等国际舞台上受到较高重视,因此,我们要进一步总结经验,在加强国内涉党图书出版的同时,借鉴外版涉党图书的选题角度和思维判断方式,主动参与国际图书市场,寻求更多国际出版合作方,多输出版权,多提供中国视角,多传递中国声音。
3.跟踪研究,有效回应
应该密切跟踪亚马逊等主流网站,及时发现国际涉党图书出版动态,分析热点选题和新观点,准确把握外界关切。在此基础上,组织国内相关专家,围绕外界关注的新老问题、面临的困难和挑战,找准切入点,出版和推广一批涉党外宣品,多阐释中国政策尤其是经济政策和外交政策的延续性,多说明中国发展的稳定性和确定性,多展示我党民主建设方面取得的成就,不断塑造于我更加有利的舆论环境。
【参考文献】
1. Robert Lawrence Kuhn, How China’s Leaders Think, Wiley, 2011
2. Sebastian Heilmann and Elizabeth Perry, Mao’s Invisible Hand: The Political Foundations of Adaptive Governance in China, Harvard University Asia Center, 2011
3. Rey-ching Lu, Chinese Democracy and Elite Thinking, Palgrave Macmillan, 2011
4. S. Philip Hsu, Yu-Shan Wu and Suisheng Zhao, In Search of China’s Development Model: Beyond the Beijing Consensus, Routledge, 2011
5. June Teufel Dreyer, China’s Political System: Modernization and Tradition, Prentice Hall, 2011
6. Ezra Vogel, Deng Xiaoping and the Transformation of China, Belknap Press of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2011
7. Kerry Brown, Ballot Box China: Grassroots Democracy in the Final Major One Party State, Zed Books, 2011
8. Stephen Leeb, Red Alert: How China’s Growing Prosperity Threatens the American Way of Life, Business Plus, 2011
9. Loretta Napoleoni, Maonomics: Why Chinese Communists Make Better Capitalists Than We Do, Seven Stories Press, 2011
10. Ann Lee, What the U.S. Can Learn from China, Berrett-Koehler Publishers, 2012
11. Ann Florini, Lai Hairong and Yeling Tan, China experiments: From Local Innovations to National Reform, Brookings Institution Press, 2012
12. Kerry Brown, Hu Jintao: China’s Silent Ruler, World Scientific Publishing Company, 2012
13. Alexander V. Pantsov and Steven I Levine, Mao: The Real Story, Simon & Schuster, 2012
14. Henry Kissinger, On China, Penguin Books, 2012
(作者来自中国外文局,图片由作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