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群调皮捣蛋的问题学生,一位充满爱心、循循善诱的优秀教师,一个粗暴自私、冷漠刻薄的专制校长,一所专为问题学生而设的寄宿制学校……这一切共同演绎了一段发生在“水池底部”的教育故事。故事很短,让人哭又让人笑;回味很长,让人沉思又让人凝望……
【电影概况】
马修是一个才华横溢的音乐家,不过在1949年的法国乡村,他没有展现自己才华的机会,最终成为一所名为“水池底部”的学校的学监。这所学校的大部分学生都是难缠的问题儿童。马修发现学校的校长以残暴的手段来管治这班问题少年,体罚在这里司空见惯。性格沉静的他尝试用自己的方法改善这种状况,他组建了合唱团,唤醒了孩子们的心灵。然而校长并不支持马修。最后,马修被迫离开了学校。
【剧情透析】
立意维度:暴力惩罚违背教育真义
在马修到来前,校长认为最好的教育方法,是那个如同校训一般无处不在的“行动·反应”准则——暴力惩罚,包括殴打、关禁闭等。僵硬的管理制度,使学生们战战兢兢。影片中,学生蒙丹被误认为偷了学校资金,被校长拷打半个小时。不堪忍受屈辱的蒙丹奋起反抗,死死掐住了校长的脖子,最后,一把火烧了学校。由此可见,冷酷无情的惩罚严重违背了教育的真义,只会对学生造成严重的伤害,并且也会伤害教育工作者本身。
【素材反思】校长用僵硬的制度和暴力惩罚来树立威权,从表面上看是取得了“胜利”,但带来的却是学生的反抗甚至仇恨,这不是教育的真义所在。
立意维度:无私付出
作为学监,马修的职责就是管理学生,但他深爱音乐,也很有爱心,看到这些被关在一个沉闷阴冷的空间的孩子后,他希望用音乐唤醒孩子们的心灵,培养他们一种正确、阳光的思维和生活方式。马修的伟大之处在于他的奉献精神,即使他面对的是一群顽劣不堪的孩子,但他依然像一个传教士一样孜孜不倦。虽然最后他被校长解雇了,但他没有后悔一直以来为学生所做的一切,反而痛斥校长的冷酷和自私。
【素材反思】人类的前进不只需要各行各业的精英,更需要像马修一样甘做引路者和铺路石的师者,他们在艰苦的条件下,默默付出青春、心血甚至是生命,把改变命运的希望带给自己的学生,正是他们的付出成就了学生的未来。
立意维度:人文关怀
初到学校,马修老师请孩子们在小纸片上写下自己的姓名、年龄、理想的职业。这些孩子早已习惯了粗野和惩罚,从没有正视过自己的灵魂。现在,马修老师要他们重新拾起早时的梦想,重新捡回自己的人格尊严。消防员、驯虎员、将军、热气球驾驶员、战士……一个个职业梦想,闪耀着纯真的心灵之光。在后来的情节中,马修老师一直尝试用爱去感动这些本质其实很善良只是渴望用叛逆的形式来引起周围人关注的学生,即便学生们总是戏弄他,但他仍坚持着自己最初的原则,从未放弃。
【素材反思】马修老师将学生当成同自己一样的、有血有肉有尊严的活生生的人来看待,并对他们进行适当的引导教育。从马修老师的身上我们体会到,我们应当把教育当成是理解学生和培养学生的判断力以评价自身行为的过程。
立意维度:因材施教
马修老师用音乐去引导学生走向积极光明的人生道路,他不是用所谓的“一概而论”来对待这些音色、音高、音准不同的学生,相反,他能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发掘不同学生的音色特点,让他们唱不同的声部,从而达到和谐的效果。这一点在学生莫翰奇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马修老师及时发现了莫翰奇天生的“金嗓子”,并训练他成为合唱队的领唱,这为莫翰奇今后在音乐道路上的成功打开了大门。
【素材反思】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并竭尽全力挖掘学生的闪光点以给他们前进的动力与希望,这才是正确的教育方式。
【影片拓展】
NO.1《死亡诗社》
威尔顿预备学院以其沉稳凝重的教学风格和较高的升学率而闻名,作为其毕业班的学生,理想就是升入名校。新学期文学老师约翰·基汀的到来如同一阵春风,一反传统名校的严肃刻板。
约翰·基汀带学生们在校史楼内聆听死亡的声音,反思生的意义;让男生们在绿茵场上宣读自己的理想;鼓励学生们站在课桌上,用新的视角俯瞰世界。老师发散式的哲学思维让学生们产生强烈的共鸣,他们渐渐学会自己思考与求索,勇敢地追问人生的路途,甚至违反门禁,成立死亡诗社,在山洞里击节而歌!
【立意维度】打破传统/敢于创新/鼓励
NO.2《心灵捕手》
《心灵捕手》讲述的是一个叛逆天才少年威尔改邪归正、重获新生的故事。威尔是个熊孩子,他每天昏昏度日,常常和一群狐朋狗友混在一起喝酒打架。同时,他又是个天才,博览群书,智商超群,解开了数学教授蓝波留下的千古难题。数学教授有心提拔威尔,要他定期研究数学和接受心理辅导。数学难题难不倒威尔,但对于心理辅导,威尔却特别抗拒,直至遇到一位事业不太成功的心理辅导专家桑恩。在桑恩的努力下,威尔打开了心扉,走出了孤独的阴影,实现了自我。
“What do you want?”这是影片中桑恩的台词,也间接地对生命给予了哲学的思考。你要过什么样的生活,你要成为什么样的人,选择权在你手中。记住,你要和你的心灵对话,要捕捉你心灵最真实的声音,要告诉自己,你是主宰你自己的神灵。
【立意维度】掌握生命的主动权/友谊/引导
<电影沙发>
春天的启示
影片没有故作忧伤,没有战争阴霾,没有生死离别。当这些小男孩的歌声响起的时候,我闻到了春天的味道,眼泪悄然落下。这略带感伤的调子,配上优美的歌词,由这群所谓的问题少年用纯纯的声音演绎出来,就是天籁之音。《放牛班的春天》就是这样一部以问题少年为主角,以音乐拯救心灵的如同幻境的法国电影。
《放牛班的春天》于2004年在法国上映时便博得了观众的喜爱,据说有850万法国人进入影院观看了这部电影,这足以看出此片的魅力。
在这部电影里,我们可以看到对失败的教育方式的批判、对音乐的挚爱、对理想人生的淡然、对问题少年的关怀、对人性虚伪的憎恶,而所有这些都用歌声串联在一起,以歌声开始,以歌声结束。
影片中所谓的法国公立学校放弃的少年,虽然在行为上有种种的恶作剧之举,但他们纯真的眼神暗示他们都是可爱的孩子,只是教育者们并不去寻找孩子们身上的问题根源,而一味地以粗暴的惩罚方式试图纠正他们的错误举止,结果反而适得其反。当音乐老师马修将孩子们带入音乐的世界后,并以站在孩子們的角度来理解他们的行为时,孩子们身上的纯真、善良终于一一显现。
当马修老师最后被校长解雇离开学校,无法脱身相送的孩子们集体唱着老师教授的歌曲,从窗口扔出写有感激语言的纸飞机向他们的老师表达离别之情时,一份师生间的真情实感顷刻间便溢满了整个银幕。
马修老师怀有成为音乐家的梦想,是出于对音乐的喜爱,而不是为成名所累,这给我们带来了一个启示:人应为做自己喜欢的事情而快乐,而不是为了成名而奔波终生。
【电影概况】
马修是一个才华横溢的音乐家,不过在1949年的法国乡村,他没有展现自己才华的机会,最终成为一所名为“水池底部”的学校的学监。这所学校的大部分学生都是难缠的问题儿童。马修发现学校的校长以残暴的手段来管治这班问题少年,体罚在这里司空见惯。性格沉静的他尝试用自己的方法改善这种状况,他组建了合唱团,唤醒了孩子们的心灵。然而校长并不支持马修。最后,马修被迫离开了学校。
【剧情透析】
立意维度:暴力惩罚违背教育真义
在马修到来前,校长认为最好的教育方法,是那个如同校训一般无处不在的“行动·反应”准则——暴力惩罚,包括殴打、关禁闭等。僵硬的管理制度,使学生们战战兢兢。影片中,学生蒙丹被误认为偷了学校资金,被校长拷打半个小时。不堪忍受屈辱的蒙丹奋起反抗,死死掐住了校长的脖子,最后,一把火烧了学校。由此可见,冷酷无情的惩罚严重违背了教育的真义,只会对学生造成严重的伤害,并且也会伤害教育工作者本身。
【素材反思】校长用僵硬的制度和暴力惩罚来树立威权,从表面上看是取得了“胜利”,但带来的却是学生的反抗甚至仇恨,这不是教育的真义所在。
立意维度:无私付出
作为学监,马修的职责就是管理学生,但他深爱音乐,也很有爱心,看到这些被关在一个沉闷阴冷的空间的孩子后,他希望用音乐唤醒孩子们的心灵,培养他们一种正确、阳光的思维和生活方式。马修的伟大之处在于他的奉献精神,即使他面对的是一群顽劣不堪的孩子,但他依然像一个传教士一样孜孜不倦。虽然最后他被校长解雇了,但他没有后悔一直以来为学生所做的一切,反而痛斥校长的冷酷和自私。
【素材反思】人类的前进不只需要各行各业的精英,更需要像马修一样甘做引路者和铺路石的师者,他们在艰苦的条件下,默默付出青春、心血甚至是生命,把改变命运的希望带给自己的学生,正是他们的付出成就了学生的未来。
立意维度:人文关怀
初到学校,马修老师请孩子们在小纸片上写下自己的姓名、年龄、理想的职业。这些孩子早已习惯了粗野和惩罚,从没有正视过自己的灵魂。现在,马修老师要他们重新拾起早时的梦想,重新捡回自己的人格尊严。消防员、驯虎员、将军、热气球驾驶员、战士……一个个职业梦想,闪耀着纯真的心灵之光。在后来的情节中,马修老师一直尝试用爱去感动这些本质其实很善良只是渴望用叛逆的形式来引起周围人关注的学生,即便学生们总是戏弄他,但他仍坚持着自己最初的原则,从未放弃。
【素材反思】马修老师将学生当成同自己一样的、有血有肉有尊严的活生生的人来看待,并对他们进行适当的引导教育。从马修老师的身上我们体会到,我们应当把教育当成是理解学生和培养学生的判断力以评价自身行为的过程。
立意维度:因材施教
马修老师用音乐去引导学生走向积极光明的人生道路,他不是用所谓的“一概而论”来对待这些音色、音高、音准不同的学生,相反,他能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发掘不同学生的音色特点,让他们唱不同的声部,从而达到和谐的效果。这一点在学生莫翰奇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马修老师及时发现了莫翰奇天生的“金嗓子”,并训练他成为合唱队的领唱,这为莫翰奇今后在音乐道路上的成功打开了大门。
【素材反思】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并竭尽全力挖掘学生的闪光点以给他们前进的动力与希望,这才是正确的教育方式。
【影片拓展】
NO.1《死亡诗社》
威尔顿预备学院以其沉稳凝重的教学风格和较高的升学率而闻名,作为其毕业班的学生,理想就是升入名校。新学期文学老师约翰·基汀的到来如同一阵春风,一反传统名校的严肃刻板。
约翰·基汀带学生们在校史楼内聆听死亡的声音,反思生的意义;让男生们在绿茵场上宣读自己的理想;鼓励学生们站在课桌上,用新的视角俯瞰世界。老师发散式的哲学思维让学生们产生强烈的共鸣,他们渐渐学会自己思考与求索,勇敢地追问人生的路途,甚至违反门禁,成立死亡诗社,在山洞里击节而歌!
【立意维度】打破传统/敢于创新/鼓励
NO.2《心灵捕手》
《心灵捕手》讲述的是一个叛逆天才少年威尔改邪归正、重获新生的故事。威尔是个熊孩子,他每天昏昏度日,常常和一群狐朋狗友混在一起喝酒打架。同时,他又是个天才,博览群书,智商超群,解开了数学教授蓝波留下的千古难题。数学教授有心提拔威尔,要他定期研究数学和接受心理辅导。数学难题难不倒威尔,但对于心理辅导,威尔却特别抗拒,直至遇到一位事业不太成功的心理辅导专家桑恩。在桑恩的努力下,威尔打开了心扉,走出了孤独的阴影,实现了自我。
“What do you want?”这是影片中桑恩的台词,也间接地对生命给予了哲学的思考。你要过什么样的生活,你要成为什么样的人,选择权在你手中。记住,你要和你的心灵对话,要捕捉你心灵最真实的声音,要告诉自己,你是主宰你自己的神灵。
【立意维度】掌握生命的主动权/友谊/引导
<电影沙发>
春天的启示
影片没有故作忧伤,没有战争阴霾,没有生死离别。当这些小男孩的歌声响起的时候,我闻到了春天的味道,眼泪悄然落下。这略带感伤的调子,配上优美的歌词,由这群所谓的问题少年用纯纯的声音演绎出来,就是天籁之音。《放牛班的春天》就是这样一部以问题少年为主角,以音乐拯救心灵的如同幻境的法国电影。
《放牛班的春天》于2004年在法国上映时便博得了观众的喜爱,据说有850万法国人进入影院观看了这部电影,这足以看出此片的魅力。
在这部电影里,我们可以看到对失败的教育方式的批判、对音乐的挚爱、对理想人生的淡然、对问题少年的关怀、对人性虚伪的憎恶,而所有这些都用歌声串联在一起,以歌声开始,以歌声结束。
影片中所谓的法国公立学校放弃的少年,虽然在行为上有种种的恶作剧之举,但他们纯真的眼神暗示他们都是可爱的孩子,只是教育者们并不去寻找孩子们身上的问题根源,而一味地以粗暴的惩罚方式试图纠正他们的错误举止,结果反而适得其反。当音乐老师马修将孩子们带入音乐的世界后,并以站在孩子們的角度来理解他们的行为时,孩子们身上的纯真、善良终于一一显现。
当马修老师最后被校长解雇离开学校,无法脱身相送的孩子们集体唱着老师教授的歌曲,从窗口扔出写有感激语言的纸飞机向他们的老师表达离别之情时,一份师生间的真情实感顷刻间便溢满了整个银幕。
马修老师怀有成为音乐家的梦想,是出于对音乐的喜爱,而不是为成名所累,这给我们带来了一个启示:人应为做自己喜欢的事情而快乐,而不是为了成名而奔波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