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记叙文要不要扣题?答案是肯定的!如何在记叙中扣题?下面以2015年高考的几道作文题为例具体说明。
[精拟题目,彰显主题]
好题一半文。好标题的标准是形象而准确。形象,能抓住读者的眼球,激发读者的阅读欲望;准确,能紧扣材料拟题,能告诉读者文章立意。拟写作文题时,我们可以将话题或材料的主题词置于其中,以彰显立意,笼罩全文。如2015年高考湖南卷题干的文字:
大树决定自己想办法,它结出甜美的果实,果实中包着种子。飞禽走兽们吃了果实,大树的种子就这样传播到世界各地。
两篇满分作文的题目是——
①为自己开扇窗 ②虽去不了远方,也不负春光
两题很好地扣住了材料所包含的寓意,让人一看就知道是符合题意的。再如2015年高考江苏卷的两篇满分记叙文的题目——“智慧,就藏在房间里”“写作的智慧”,直接将材料的中心词“智慧”引入题目,扣不扣题,不言自明。
[画面描摹,渲染主题]
在写人记事时,穿插一些自然环境和客观景物的描写,既能渲染抒情氛围,又能将人、景、情、事融合在一起,更好地表达人物内心情感,凸显文章主题,还能使文章摇曳多姿,张弛有度。如2015年高考湖南卷的满分作文《为自己开扇窗》最后一段:
大树没有翅膀,也没有腿。但它结出甜美的果实,果实中包着种子。飞禽走兽们吃了果实,大树的种子就这样传播到世界各地。我也没有翅膀,我甚至是一个别人口中的聋子,但多么庆幸,一星陨落,暗淡不了整个星空,一花凋零,荒芜不了整个春天!我为自己开一扇窗,让我贫瘠的文字带我去看世界!去倾听这世界的轻盈与无声的爱!
本段一箭双雕:其一,回扣材料,文章和材料结合得很紧;其二,描摹一个画面,将状物与记叙结合在一起:“大树没有翅膀,也没有腿”,但“种子就这样传播到世界各地”;我“一个别人口中的聋子”,而“贫瘠的文字带我去看世界!去倾听这世界的轻盈与无声的爱”——两者是何其相似,所述之事与材料多么相符。
[写人叙事,暗含主题]
记叙文主体是记叙性的文字,文章的主旨隐藏在对事件的叙述和人物的刻画之中,这就要求我们在写人记事时是有倾向性的,人物的言行是符合文章主旨的。例如满分作文《王大爷的早餐店》中间几段:
吃客们有周末不肯做饭的,也跑来吃早饭。这时就少不了王大爷爽朗的笑声了。
“王大爷,店面不租大点,我们要站外面吃饭啦!”
“哈哈,我给你们搬个小凳坐外边吃!哈哈……钱全给你们做粥吃了,哪有闲钱啊?”
“对,王大爷的粥里头有肉,价格还不贵哩!难怪,难怪!”
“那你提个五毛一块的价,我们还能不来啊?”
“不行不行,都是好多年在这吃的老邻居了!我老王别的不敢说,良心还是有的啊。多亏你们养着我哩!哈哈,我老头子亏得有你们陪着解解闷呢。”
“那大妈呢?”我这个心直口快的傻孩子没忍住就问了出来。我发现周围似乎过分的安静。我也看到王大爷似乎笑容僵了下来。
王大爷早年失去老伴、贫寒而又孤寂,但他没有消沉,多年来支撑一间简陋的早餐铺子,用精心制作早餐来“团结”邻居们,他活得有滋有味了。他这种“圆通”和“豁达”,乃是“活”用小经验、小能力。文章没有一句话写到“智慧”,但老人的智慧让你随处可见可感,因为人物的言行让你感觉到了智慧。
[一线串珠,明示主题]
选用一线串珠式结构,首先要快速把准备呈现在文章中的几个事件或场景明确下来。之后分析事件或场景的有关细节,从中提炼出共同的、有意味的、能够凸显材料中心或文题的细节作为线索。最后在文章叙述或描写过程中,选定特定的位置,对这一细节反复重复,以达到突出强化、引人注意的目的。例如2015年高考广东卷的满分作文 《带您去看花海》的前6段:
昨日之时,你教我草长莺飞,细雨朦胧。
今日之时,我教你细数花名,测天看云。
……浅浅的荷香,仿佛我就正是荷花欲开时刚醒来的花仙子,我离荷塘多么多么近啊!大雨冲刷了盛夏的暑气,连人身上的毛孔都是清凉的,溢着花香的。
荷花淡淡开,在风雨中舒展姿态,绿色的裙摆随风扬起……我心中略有惆怅,这片荷塘已离我有些远了。
……我扬了扬手机,天空就在这里,自然也在这里,不远。我们可以离那片荷塘更近。
很感谢你,带我去看荷赏雨,让我亲近自然,获得感性认识;现在,我带你去看荷花成片,给你数数荷花的药效,让我们理性认识自然,不必遗憾。
开头兩段快速入题,写花草、飞鸟和雨云,中间两段写我幼时被外婆带去“感受自然”,5段写我长大了带外婆“感受自然”,6段用议论抒情收束前文。这段以“带您去看花海”为主体事件,以“感受自然”为情感线索,紧扣材料,中心明确。
[卒章显志,点明主题]
在文章的结尾运用抒情议论或者描写性文字,将主体内容做由浅入深、由此及彼的点示或推演,呼应题目,透出主旨,可以收到“豹尾一击”的艺术效果。例如2015年高考湖南卷的满分作文《虽去不了远方,也不负春光》最后一段:
有记者采访他,问他为什么要在偏僻的山村里办小学。他平静地说:“只想让更多人能接受教育。”记者想采访他早年的经历,他不好意思地说:“以前,总想着去外面,但又去不成,后来一想,自己出不去,可以帮助别人出去嘛,就在这里办了学校,虽然去不了远方,也不负春光。”
尾段有两个妙处:其一扣住了材料(材料见前面的文字),文章中人物的做法与材料中树的做法如出一辙;其二扣住了文题,突显了主题。文末“就在这里办了学校,虽然去不了远方,也不负春光”既呼应了标题“虽去不了远方,也不负春光”,又写出来主人公的精神品质。
[精拟题目,彰显主题]
好题一半文。好标题的标准是形象而准确。形象,能抓住读者的眼球,激发读者的阅读欲望;准确,能紧扣材料拟题,能告诉读者文章立意。拟写作文题时,我们可以将话题或材料的主题词置于其中,以彰显立意,笼罩全文。如2015年高考湖南卷题干的文字:
大树决定自己想办法,它结出甜美的果实,果实中包着种子。飞禽走兽们吃了果实,大树的种子就这样传播到世界各地。
两篇满分作文的题目是——
①为自己开扇窗 ②虽去不了远方,也不负春光
两题很好地扣住了材料所包含的寓意,让人一看就知道是符合题意的。再如2015年高考江苏卷的两篇满分记叙文的题目——“智慧,就藏在房间里”“写作的智慧”,直接将材料的中心词“智慧”引入题目,扣不扣题,不言自明。
[画面描摹,渲染主题]
在写人记事时,穿插一些自然环境和客观景物的描写,既能渲染抒情氛围,又能将人、景、情、事融合在一起,更好地表达人物内心情感,凸显文章主题,还能使文章摇曳多姿,张弛有度。如2015年高考湖南卷的满分作文《为自己开扇窗》最后一段:
大树没有翅膀,也没有腿。但它结出甜美的果实,果实中包着种子。飞禽走兽们吃了果实,大树的种子就这样传播到世界各地。我也没有翅膀,我甚至是一个别人口中的聋子,但多么庆幸,一星陨落,暗淡不了整个星空,一花凋零,荒芜不了整个春天!我为自己开一扇窗,让我贫瘠的文字带我去看世界!去倾听这世界的轻盈与无声的爱!
本段一箭双雕:其一,回扣材料,文章和材料结合得很紧;其二,描摹一个画面,将状物与记叙结合在一起:“大树没有翅膀,也没有腿”,但“种子就这样传播到世界各地”;我“一个别人口中的聋子”,而“贫瘠的文字带我去看世界!去倾听这世界的轻盈与无声的爱”——两者是何其相似,所述之事与材料多么相符。
[写人叙事,暗含主题]
记叙文主体是记叙性的文字,文章的主旨隐藏在对事件的叙述和人物的刻画之中,这就要求我们在写人记事时是有倾向性的,人物的言行是符合文章主旨的。例如满分作文《王大爷的早餐店》中间几段:
吃客们有周末不肯做饭的,也跑来吃早饭。这时就少不了王大爷爽朗的笑声了。
“王大爷,店面不租大点,我们要站外面吃饭啦!”
“哈哈,我给你们搬个小凳坐外边吃!哈哈……钱全给你们做粥吃了,哪有闲钱啊?”
“对,王大爷的粥里头有肉,价格还不贵哩!难怪,难怪!”
“那你提个五毛一块的价,我们还能不来啊?”
“不行不行,都是好多年在这吃的老邻居了!我老王别的不敢说,良心还是有的啊。多亏你们养着我哩!哈哈,我老头子亏得有你们陪着解解闷呢。”
“那大妈呢?”我这个心直口快的傻孩子没忍住就问了出来。我发现周围似乎过分的安静。我也看到王大爷似乎笑容僵了下来。
王大爷早年失去老伴、贫寒而又孤寂,但他没有消沉,多年来支撑一间简陋的早餐铺子,用精心制作早餐来“团结”邻居们,他活得有滋有味了。他这种“圆通”和“豁达”,乃是“活”用小经验、小能力。文章没有一句话写到“智慧”,但老人的智慧让你随处可见可感,因为人物的言行让你感觉到了智慧。
[一线串珠,明示主题]
选用一线串珠式结构,首先要快速把准备呈现在文章中的几个事件或场景明确下来。之后分析事件或场景的有关细节,从中提炼出共同的、有意味的、能够凸显材料中心或文题的细节作为线索。最后在文章叙述或描写过程中,选定特定的位置,对这一细节反复重复,以达到突出强化、引人注意的目的。例如2015年高考广东卷的满分作文 《带您去看花海》的前6段:
昨日之时,你教我草长莺飞,细雨朦胧。
今日之时,我教你细数花名,测天看云。
……浅浅的荷香,仿佛我就正是荷花欲开时刚醒来的花仙子,我离荷塘多么多么近啊!大雨冲刷了盛夏的暑气,连人身上的毛孔都是清凉的,溢着花香的。
荷花淡淡开,在风雨中舒展姿态,绿色的裙摆随风扬起……我心中略有惆怅,这片荷塘已离我有些远了。
……我扬了扬手机,天空就在这里,自然也在这里,不远。我们可以离那片荷塘更近。
很感谢你,带我去看荷赏雨,让我亲近自然,获得感性认识;现在,我带你去看荷花成片,给你数数荷花的药效,让我们理性认识自然,不必遗憾。
开头兩段快速入题,写花草、飞鸟和雨云,中间两段写我幼时被外婆带去“感受自然”,5段写我长大了带外婆“感受自然”,6段用议论抒情收束前文。这段以“带您去看花海”为主体事件,以“感受自然”为情感线索,紧扣材料,中心明确。
[卒章显志,点明主题]
在文章的结尾运用抒情议论或者描写性文字,将主体内容做由浅入深、由此及彼的点示或推演,呼应题目,透出主旨,可以收到“豹尾一击”的艺术效果。例如2015年高考湖南卷的满分作文《虽去不了远方,也不负春光》最后一段:
有记者采访他,问他为什么要在偏僻的山村里办小学。他平静地说:“只想让更多人能接受教育。”记者想采访他早年的经历,他不好意思地说:“以前,总想着去外面,但又去不成,后来一想,自己出不去,可以帮助别人出去嘛,就在这里办了学校,虽然去不了远方,也不负春光。”
尾段有两个妙处:其一扣住了材料(材料见前面的文字),文章中人物的做法与材料中树的做法如出一辙;其二扣住了文题,突显了主题。文末“就在这里办了学校,虽然去不了远方,也不负春光”既呼应了标题“虽去不了远方,也不负春光”,又写出来主人公的精神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