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以多元智力理论为基础,旨在运用多元智力理论对学生个体智力的差异性,对物理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物理学习的能力等作探讨,以求更好地发展学生智力和兴趣,提高初中物理教学的质量。
关键词:智力理论 智力能力表征
一、引言
对初次接触物理学科的初中学生来说,如何在物理教学初期针对学生个体的差异有区别地培养其学习物理的兴趣,如何通过不同的智力表现能力引导学生个性化的学习,从一开始给学生一个好的方法指引,培养兴趣,让他们充满信心地走上物理学习这条路,逐渐培养和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我们广大初中物理老师要面对的问题。
二、多元智力理论
多元智力理论是哈佛大学研究生院教授、著名的发展心理学家加德纳在1983年出版的《心智的结构》一书中提出的。它是20世纪80年代后在美国教育界和心理学界最具影响力的智力理论之一。20世纪60年代加德纳在研究人类的潜能及其开发的过程中发现:传统的智力概念过于狭窄,传统的智力测验方法也不能全面准确地反映学生的能力。因为以往的智力和智力测验主要集中在受社会文化尤其是学校重视的语言和数理逻辑能力上。如著名的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人类的全部思维可以概括为理想化的科学思维。这种观点忽视了对人类和个体生存发展同样重要的其它能力,如交往能力、空间能力等等。传统的智商理论和皮亚杰的认知理论还认为:智力是以语言能力和数理逻辑能力为核心的、以整合的方式存在的一种能力,智商决定了一个人的聪明程度。加德纳反驳了上述观点,他认为:智力不是一种能力而是一组能力;智力不是以整合的方式存在,而是以相互独立的方式存在的。在《心智的结构》一书中,加德纳把智力定义为,“是在某种社会和文化环境的价值标准下,个体用以解决自己遇到的真正难题或生产及创造出某种产品所需要的能力。”在加德纳看来,智力的核心和衡量标准是解决现实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此外,加德纳还提出多元智力框架是一个开放的结构。要鉴别某种能力是否可以成为多元智力框架中的一种相对独立智力,取决于其理论基础——“智力选择依据系统”。根据上述研究,加德纳阐述了他的智力的种类及其基本性质的多元智力理论。在加德纳的多元智力框架中,人的智力至少包括:1.言语——语言智力。这种智力主要是指听、说、读、写的能力,表现为个人能够顺利而高效地利用语言描述事件、表达思想并与人交流的能力。2.音乐——节奏智力。这种智力主要是指感受、辨别、记忆、改变和表达音乐的能力,表现为个人对音乐,包括节奏、音调、音色和旋律的敏感,以及通过作曲、演奏和歌唱等表达音乐的能力。3.逻辑——数理智力。这种智力主要是指运算和推理的能力,表现为对事物间各种关系如类比、对比、因果和逻辑等关系的敏感,以及通过数理运算和逻辑推理等进行思维的能力。4.视觉——空间智力。这种智力主要是指感受、辨别、记忆、改变物体的空间关系并藉此表达思想和情感的能力,表现为对线条、形状、结构、色彩和空间关系的敏感,以及通过平面图形和立体造型将它们表现出来的能力。5.身体——动觉智力。这种智力主要是指运用四肢和躯干的能力,表现为能够较好地控制自己的身体,对事件能够做出恰当的身体反应,以及善于利用身体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的能力。6.自知——自省智力。这种智力主要是指认识洞察和反省自身的能力,表现为能够正确地意识和评价自身的情感、动机、欲望、个性、意志,并在正确的自我意识和自我评价的基础上形成自尊、自律和自制的能力。7.交往——交流智力。这种智力主要是指与人相处和交往的能力,表现为觉察、体验他人情绪、情感和意图并据此做出适宜反应的能力。8.自然智力。即人们认识世界、适应世界的能力,是一种在自然世界里辨别差异的能力,如植物区系和动物区系、地质特征和气候。
三、多元智力理论对初中生教育的意义
1多元智力理论的意义
多元智力理论认为人的智力结构是由不同的智力层面构成的,从教育发展人全方面能力的功能来看,这种理论在指导教育工作者全方位的认识学生,了解学生,承认学生的个体智力差异性,发掘学生的优势智力等方面,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该理论还有助于我们重新认识传统的人才观、教学观、学生观和考试观。多元智力理论认为,个体间的差异主要是由于智力的不同组合,同时个体的每一种智力在相当程度上又是獨立的,一个人一种智能的高低并不能决定他另一种智能的高低。多元智力理论提出在正常的条件下,通过恰当的教育训练和适宜的环境条件,个体的每一种智力都能得到某种程度的发展,甚至可以发展到较高的水平。因为该理论认为,智力作为一种潜能,它不是稳固的、内在的特征,而是生物潜能与环境相互作用的产物。
2多元智力理论指导下全面提高学生能力的途径
对刚刚接触物理学科的初中学生而言,学习物理知识的潜能是不稳固的,外界环境的刺激对其在物理知识学习能力方面的影响是巨大的,教师应在物理教学中,对不同的学生做适当的指引,以充分发挥其优势智力在物理学习中的作用,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首先应对学生建立全面的了解,职业的敏感指导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细微的差别并发现学生的优势智力,帮助学生客观地认识自己所偏好的学习方式,同时,应该认识到一些学生在物理学习中成为失败者,主要是存在着不相称的学习方式或教学方式,例如,动觉和触觉占优势的学生往往成为课堂学习中失败的主要人选,就是由于其优势智力所牵引的理解角度不相符合所导致的,他们需要触摸、需要感觉、需要做,如果他们被允许这样做,他们就感到满足,有兴趣;如果他们不被允许,就会感到失落、乏味,被排挤、被遗忘。认识到这一点非常重要,它可以帮助学生找出失败的真正原因,可以使学生避免持续性的挫折。
其次针对不同的物理教学发展学生的智力及能力,这种发展的能力又会反作用于学生学习,使其兴趣增长,自学能力增长等。初中生的好奇心强,接受新事物的新奇感也强,实验的教学可以发展其人际交往合作的能力,语言能力,数理逻辑能力,肢体动觉能力,视觉观察能力等。课堂授课中,针对不同智力能力表征的学生给予其不同的指引,例如爱讲话的学生可以指引其多做知识表达方面的练习,发展其语言能力,进而促进其对物理基础知识的理解;可以利用课堂现场讨论的方式,引导学生在交流的过程中,更好地理解基本知识。课后的练习同样也是学生巩固理解知识的途径,认识学生多元智力能力的差异,可以在物理练习中通过以下途径取得不同的智力侧重点以加强学生的基础知识学习,在练习的形式和内容上给学生更多的选择空间,对不同智力接受能力的学生加以区分;练习要突破课本界限,充分挖掘教学内容中的创新因素,利用视觉、动觉等智力对数学思维的促进作用,设计一些能让学生自主发挥、各抒己见的练习,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练习设计上要力求从书本回到生活,加强练习的实践性,培养学生物理实际情景的构画能力,例如一道有关浮力计算的题目,可以引导学生将实际的物理情景构画出来,将抽象的物理情景形象化,让学生把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结语
物理作为一门基础的学科,在学生中,尤其是初中学生的全面智力能力发展中,有着重要的作用,而承认学生智力优势,也就是个体差异的存在,可以引导教师有差别地针对不同智力优势的学生进行教学,突出其优势智力在学科学习中的优势,发展全面的智力能力,反之也促使其进一步地理解知识。
参考文献:
[1]霍华德·加德纳著,沈致隆译.多元智能[M].新华出版社,1999年版.
[2]霍华德·加德纳,兰金仁译.心智的结构[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90.
[3]冯建华等.多元智能理论及其对学校教育的价值[J].心理发展与教育,1997.
[4]王俊山.借鉴多元智能思想促进学生全面发展[J].四川心理科学,2000.
关键词:智力理论 智力能力表征
一、引言
对初次接触物理学科的初中学生来说,如何在物理教学初期针对学生个体的差异有区别地培养其学习物理的兴趣,如何通过不同的智力表现能力引导学生个性化的学习,从一开始给学生一个好的方法指引,培养兴趣,让他们充满信心地走上物理学习这条路,逐渐培养和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我们广大初中物理老师要面对的问题。
二、多元智力理论
多元智力理论是哈佛大学研究生院教授、著名的发展心理学家加德纳在1983年出版的《心智的结构》一书中提出的。它是20世纪80年代后在美国教育界和心理学界最具影响力的智力理论之一。20世纪60年代加德纳在研究人类的潜能及其开发的过程中发现:传统的智力概念过于狭窄,传统的智力测验方法也不能全面准确地反映学生的能力。因为以往的智力和智力测验主要集中在受社会文化尤其是学校重视的语言和数理逻辑能力上。如著名的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人类的全部思维可以概括为理想化的科学思维。这种观点忽视了对人类和个体生存发展同样重要的其它能力,如交往能力、空间能力等等。传统的智商理论和皮亚杰的认知理论还认为:智力是以语言能力和数理逻辑能力为核心的、以整合的方式存在的一种能力,智商决定了一个人的聪明程度。加德纳反驳了上述观点,他认为:智力不是一种能力而是一组能力;智力不是以整合的方式存在,而是以相互独立的方式存在的。在《心智的结构》一书中,加德纳把智力定义为,“是在某种社会和文化环境的价值标准下,个体用以解决自己遇到的真正难题或生产及创造出某种产品所需要的能力。”在加德纳看来,智力的核心和衡量标准是解决现实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此外,加德纳还提出多元智力框架是一个开放的结构。要鉴别某种能力是否可以成为多元智力框架中的一种相对独立智力,取决于其理论基础——“智力选择依据系统”。根据上述研究,加德纳阐述了他的智力的种类及其基本性质的多元智力理论。在加德纳的多元智力框架中,人的智力至少包括:1.言语——语言智力。这种智力主要是指听、说、读、写的能力,表现为个人能够顺利而高效地利用语言描述事件、表达思想并与人交流的能力。2.音乐——节奏智力。这种智力主要是指感受、辨别、记忆、改变和表达音乐的能力,表现为个人对音乐,包括节奏、音调、音色和旋律的敏感,以及通过作曲、演奏和歌唱等表达音乐的能力。3.逻辑——数理智力。这种智力主要是指运算和推理的能力,表现为对事物间各种关系如类比、对比、因果和逻辑等关系的敏感,以及通过数理运算和逻辑推理等进行思维的能力。4.视觉——空间智力。这种智力主要是指感受、辨别、记忆、改变物体的空间关系并藉此表达思想和情感的能力,表现为对线条、形状、结构、色彩和空间关系的敏感,以及通过平面图形和立体造型将它们表现出来的能力。5.身体——动觉智力。这种智力主要是指运用四肢和躯干的能力,表现为能够较好地控制自己的身体,对事件能够做出恰当的身体反应,以及善于利用身体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的能力。6.自知——自省智力。这种智力主要是指认识洞察和反省自身的能力,表现为能够正确地意识和评价自身的情感、动机、欲望、个性、意志,并在正确的自我意识和自我评价的基础上形成自尊、自律和自制的能力。7.交往——交流智力。这种智力主要是指与人相处和交往的能力,表现为觉察、体验他人情绪、情感和意图并据此做出适宜反应的能力。8.自然智力。即人们认识世界、适应世界的能力,是一种在自然世界里辨别差异的能力,如植物区系和动物区系、地质特征和气候。
三、多元智力理论对初中生教育的意义
1多元智力理论的意义
多元智力理论认为人的智力结构是由不同的智力层面构成的,从教育发展人全方面能力的功能来看,这种理论在指导教育工作者全方位的认识学生,了解学生,承认学生的个体智力差异性,发掘学生的优势智力等方面,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该理论还有助于我们重新认识传统的人才观、教学观、学生观和考试观。多元智力理论认为,个体间的差异主要是由于智力的不同组合,同时个体的每一种智力在相当程度上又是獨立的,一个人一种智能的高低并不能决定他另一种智能的高低。多元智力理论提出在正常的条件下,通过恰当的教育训练和适宜的环境条件,个体的每一种智力都能得到某种程度的发展,甚至可以发展到较高的水平。因为该理论认为,智力作为一种潜能,它不是稳固的、内在的特征,而是生物潜能与环境相互作用的产物。
2多元智力理论指导下全面提高学生能力的途径
对刚刚接触物理学科的初中学生而言,学习物理知识的潜能是不稳固的,外界环境的刺激对其在物理知识学习能力方面的影响是巨大的,教师应在物理教学中,对不同的学生做适当的指引,以充分发挥其优势智力在物理学习中的作用,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首先应对学生建立全面的了解,职业的敏感指导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细微的差别并发现学生的优势智力,帮助学生客观地认识自己所偏好的学习方式,同时,应该认识到一些学生在物理学习中成为失败者,主要是存在着不相称的学习方式或教学方式,例如,动觉和触觉占优势的学生往往成为课堂学习中失败的主要人选,就是由于其优势智力所牵引的理解角度不相符合所导致的,他们需要触摸、需要感觉、需要做,如果他们被允许这样做,他们就感到满足,有兴趣;如果他们不被允许,就会感到失落、乏味,被排挤、被遗忘。认识到这一点非常重要,它可以帮助学生找出失败的真正原因,可以使学生避免持续性的挫折。
其次针对不同的物理教学发展学生的智力及能力,这种发展的能力又会反作用于学生学习,使其兴趣增长,自学能力增长等。初中生的好奇心强,接受新事物的新奇感也强,实验的教学可以发展其人际交往合作的能力,语言能力,数理逻辑能力,肢体动觉能力,视觉观察能力等。课堂授课中,针对不同智力能力表征的学生给予其不同的指引,例如爱讲话的学生可以指引其多做知识表达方面的练习,发展其语言能力,进而促进其对物理基础知识的理解;可以利用课堂现场讨论的方式,引导学生在交流的过程中,更好地理解基本知识。课后的练习同样也是学生巩固理解知识的途径,认识学生多元智力能力的差异,可以在物理练习中通过以下途径取得不同的智力侧重点以加强学生的基础知识学习,在练习的形式和内容上给学生更多的选择空间,对不同智力接受能力的学生加以区分;练习要突破课本界限,充分挖掘教学内容中的创新因素,利用视觉、动觉等智力对数学思维的促进作用,设计一些能让学生自主发挥、各抒己见的练习,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练习设计上要力求从书本回到生活,加强练习的实践性,培养学生物理实际情景的构画能力,例如一道有关浮力计算的题目,可以引导学生将实际的物理情景构画出来,将抽象的物理情景形象化,让学生把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结语
物理作为一门基础的学科,在学生中,尤其是初中学生的全面智力能力发展中,有着重要的作用,而承认学生智力优势,也就是个体差异的存在,可以引导教师有差别地针对不同智力优势的学生进行教学,突出其优势智力在学科学习中的优势,发展全面的智力能力,反之也促使其进一步地理解知识。
参考文献:
[1]霍华德·加德纳著,沈致隆译.多元智能[M].新华出版社,1999年版.
[2]霍华德·加德纳,兰金仁译.心智的结构[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90.
[3]冯建华等.多元智能理论及其对学校教育的价值[J].心理发展与教育,1997.
[4]王俊山.借鉴多元智能思想促进学生全面发展[J].四川心理科学,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