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年那秋 斯戏斯人

来源 :上海戏剧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eihe_887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那年那秋”蔡晓秋个人戏曲艺术专场7月10日在天蟾逸夫舞台演出。四折重头戏,没有主持人、没有助演嘉宾,每折间只以平均3分钟左右的视频串联。素净纯粹的两个小时,满是蔡晓秋其人、其戏。2017年是蔡晓秋从艺二十周年,打造这个专场,不仅是对个人艺术的小结和汇报,更希望展示当今瓯剧舞台中坚力量及团队的艺术风采和生命力。专场的四个作品,简单勾勒出蔡晓秋不同阶段的艺术足迹。
  一
  《磨房产子》和《装疯》都是瓯剧最有代表性的传统折子戏。 《磨房产子》是瓯剧《玉燕记》中的一折,也是蔡晓秋进戏校那一年,她的老师翁墨姗亲授的第一个戏,此后她一直在演,已经演了整整20年。《装疯》是蔡晓秋进校第5年时,瓯剧的老艺术家章世杰专门为她排演的。
  另外两折戏则体现出瓯剧一贯的从各兄弟剧种吸纳养分的艺术传统。蔡晓秋一直非常喜欢昆曲,2010年她开始向昆曲表演艺术家张洵澎学习,2011年,正式拜张洵澎为师。她将张洵澎很有特色的代表作《百花赠剑》移植成瓯剧,剧本和表演照昆曲来,唱腔则依瓯剧的特色而创作。如今,它已成为蔡晓秋和方汝将最受欢迎的常演剧目。
  每年夏天,蔡晓秋都会到上海来“补课”,逐渐学了《寻梦》《亭会》《琴挑》,却一直藏在箱笼,很少有机会展现人前。“地方剧种的演员敢来上海滩唱昆曲,胆量不小。”蔡晓秋偏偏就在自己的专场里放了一折昆曲《红梨记·亭会》。这是她极其钟爱的一折戏。有一次,张洵澎在温州做讲座,现场示范《亭会》中谢素秋的一段念白,一开口,就深深吸引住了蔡晓秋——原来念白可以那么生动,有快有慢,节奏分明,仿佛剧中的人物已经鲜明地“跳”出来了。蔡晓秋觉得,《亭会》非常能体现张洵澎饱含激情、满台生辉的特点。她马上下定决心:“明年夏天我来上海跟您学这个《亭会》。”
  瓯剧是有近四百年历史的多声腔剧种,本就包含吹腔,与京昆的吹腔渊源颇深。《磨房产子》中的两段唱糅合了瓯剧最有代表性的声腔音乐。起始一段“反二黄”转“流水”是瓯剧中适合表现旦角哀怨的抒情性的曲牌。到最后母子分别时怀抱孩子依依不舍的唱腔则是“乱弹原板”转“叠板”“散板”,足有9分钟,而且是跪着唱,要求演员气息充沛、感情饱满,又要控制得当,保证声带松弛自如,以比较好的状态展现瓯剧中特有的高音。“老师告诉我,最好的状态就是泪含在眼中,但不能流出来。”
  戏曲之路是旷日持久的磨练,专场则是集中加倍的磨练。《磨房产子》结尾那一大段跪着的唱腔一结束,必须在3分钟内从头到脚改换《亭会》的行头,马上投身水磨调的氛围和节奏。灯光再次亮起,只见俏丽灵动的佳人,脚下走着稳稳的圆场,身上舒展、流畅,洋溢着青春鲜妍的美,丝毫看不出前一刻她赶装时争分夺秒的匆忙,更没人知道,跪久后她的双足已麻木得没有知觉。
  二
  蔡晓秋生在温州苍南县的小镇上,因为父母无暇照顾,从小就被托付给深山里的一位阿婆。在民风淳朴的村子里吃百家饭长大,无拘无束、满山撒欢的童年,成为蔡晓秋灵气的土壤。妈妈是民办教师,恢复高考的时候,已经有了三个孩子的妈妈在繁重的教学和家务中挤出时间复习,花了三年时间考进大学。妈妈的坚强和勤奋,为蔡晓秋播下韧性的种子。练功学戏,她对自己颇有股子“狠”劲儿。两个多小时的专场,一遍演下来已经能让人精疲力竭,而为了让视频、舞美、音乐和表演衔接得严丝合缝,来上海之前,她连续五天、每天完整地来上两遍,被惊为“铁娘子”。正是有这一轮轮的魔鬼训练,才有公演时的笃定从容。
  妈妈与众不同的见识和志向尤其对蔡晓秋影响深远。温州本是商贾之地,蔡晓秋从戏校毕业进入剧团时,正是20世纪90年代后期戏曲凋零、市场萎缩的阶段,剧团人心浮动,人一批一批地走,同班的三十多个同学最后只剩下十来个。蔡爸爸一直劝她回家帮着做生意,她自己也曾经有过动摇,可妈妈阻止了她:“老师在你们身上花了多少心血,老师流的汗比你多!如果你是跑龙套的,走了也没关系。你是演主角的,走了怎么对得起这些老师?”蔡晓秋觉得下乡演出异常艰苦,妈妈对此嗤之以鼻:“才这么几天就觉得苦了,人家可是在乡村生活了一辈子。”2013年底,老团长退休,蔡晓秋面临一个抉择:要不要接班做团长,是进一步承担起繁重的行政琐事,还是退一步单纯地享受演戏的快乐?蔡晓秋一度犹豫过,妈妈又一次支持她站出来:“如果组织觉得你有能力、当得起,就应该接。那么多人在为公益事业付出,你就把瓯剧当公益事业来做嘛,何况还给你发工资。”每当想起妈妈的话,想到这方舞台和观众给了她那么多荣誉、掌声、肯定,蔡晓秋就觉得,再大的烦难也能挺过去。这时她也会庆幸自己首先是个演员,不至于在繁琐的事务中迷失自我,在台上总有一片放飞自我的纯粹空间……
  外形文静乖巧的蔡晓秋,其实最钟情复杂、有张力的角色。“人家都说被我的外表欺骗了。我是闺门旦的长相,刀马旦的个性。我喜欢性格比较分裂的、心理比较纠结的人物,在台上有更大的发挥空间。”比如《痴梦》里的崔氏,比如《装疯》里的赵玉珍。台上的赵玉珍,在“癫狂的疯女子”和“冤苦的弱女子”之间游走切换,她要“骗”过身边众人的眼,却“骗”不了自己的心。蔡晓秋要将两者清晰地展现给台下的观众。这个过程,观者酣畅淋漓,蔡晓秋自己也非常享受。
  幸运的是,除了有众多名师倾力栽培,蔡晓秋还有一个优秀的搭档方汝将,两人被誉为瓯剧的金童玉女。在原原本本继承《高機与吴三春》《吕布与貂蝉》等经过几代人打磨的传统精品剧目的同时,两人也在尝试扩展瓯剧当代形态的可能性,希望提升瓯剧的艺术品位,使这个古老的剧种渗进他们青春朝气的印迹。她说:“瓯剧要从农村回到城市,虽然是地方剧种,也要向时尚化、精致化发展。我和汝将都爱美,舞台上也不能马虎。服装、头饰、音乐、舞美……甚至连海报、剧照、说明书都要讲究起来。”从京剧、昆曲等一些底蕴深厚的剧种借鉴和吸取对本剧种唱表有益的营养,融化、锻铸于瓯剧之中,也是重要的一步。两人先后将《西园记》《狮吼记》等优秀剧目整本移植成瓯剧,还创作了《东瓯王》《橘子红了》等新编作品。另一方面,他们利用自身年轻靓丽的优势,积极投入到瓯剧的宣传推广,“瓯剧进校园”的活动坚持了整整15年。如今,在温州市区,走进剧场看瓯剧的有八成是年轻人,两人所到之处受到如同明星般的追捧。
  从艺二十年,蔡晓秋切身感受到大环境的变化:国家对传统文化越来越重视,以及社会对戏曲从业者越来越尊重。头十年,她从来不敢说自己是瓯剧团的,就怕人家问:“温州还有瓯剧团?”而现在,她总是大大方方地说:“我是唱瓯剧的!”
其他文献
关于话剧《兵团记忆》的记忆  在上海艺海剧院的首场演出,是《兵团记忆》第101场演出。剧组离开新疆石河子时天下着大雨,途中变成大雪,到了上海卸道具车的时候又是大雨。演职员43个人冒雨卸车,可谓是男女演员齐上阵,汗水雨水分不清,卸车两个半小时,装台五个半小时,确保了首场演出的顺利。一切装置完毕,等着演出时,那种站着就打瞌睡的疲惫感觉就来了,但是军号一响,演员马上就进入了状态。进剧场前演员都很忐忑,都
期刊
时 间 残唐时期  地 点 长安、晋、梁一带  人 物  李存孝 原姓名安敬思,李克用义子,排行第十三太保,封飞虎大将军(武生扮)  李克用 晋王,沙驼人(净或老生扮)  瑞 云 李存孝妻,李克用、刘妃女(花衫扮)  刘 妃 李克用妻(青衣扮)  康君立 十一太保(武净扮)  李存信 十二太保(武丑扮)  小 云 瑞云贴身侍女(花旦扮)  梁 使 梁国使者(文丑扮)  马 童 李存孝贴身马夫(武丑
期刊
淮剧《半纸春光》观后  人文新淮剧《半纸春光》在上海初演时,管燕草要我写几句话,我毫不犹豫就写了以下的话:“淮剧向以金戈铁马大江东去为传统,而《半纸春光》却携带着浓浓书卷气走出了传统,别开生面,让流浪知识分子、烟厂女工、黄包车夫等城市贫民在淮剧舞台上展开一部有情有义的新式都市剧。”我先读了剧本,先前也曾与燕草讨论过改编郁达夫作品的一些问题。说句心里话,我虽然鼓励她把郁达夫的作品搬上舞台,但还是为她
期刊
7月,总计五场的“开天辟地——中华创世神话”创作辅导讲座在中华艺术宫开讲,五场讲座分别为,上海交通大学志远讲席教授、中国神话学会会长叶舒宪主讲 《从神话学看中国文化》,华东师范大学民俗学研究所教授田兆元主讲 《中国创世神话的类型与谱系》,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民间文学教研室主任陈连山主讲 《中国古代神话的涵义》,中国现代文学馆特聘研究员黄德海主讲 《中国古代神话损益》,上海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毕旭玲主
期刊
7月7日至10日,“上海市舞台艺术精品创作——2017年度剧本研讨会(上半年)”在沪召开。  根据研讨会专家的综合评价,此次讨论的21部剧本题材广泛,基础扎实,风格多样,其中反映上海作为党的诞生地的作品1部,即交响合唱史诗《启航》。演绎中华创世神话的作品5部,即越剧《素女与魃》、史诗情景歌剧《炎黄曲》、创世神话小戏《补天》《精卫》《鲧复生禹》。表现革命历史题材的作品2部,即音乐剧《犹太人在上海》、
期刊
7月6日晚,第21届“佐临话剧艺术奖”颁奖典礼在上海话剧艺术中心举行。《大清相国》剧组一举夺得三个奖项:最佳男主角奖田蕤,最佳男配角许圣楠和最佳女主角丁美婷。最佳女配角奖则由《玻璃动物园》中饰演劳拉的朱杰夺得。  沪剧电影《挑山女人》开机  沪剧电影 《挑山女人》 近日在上海举行开机仪式。《挑山女人》 由汪灏担任总导演,华雯担任制片人兼主演,上海宝山沪剧艺术传承中心原班人马参演。影片保留了舞台演出
期刊
6月27日晚,法国兰斯喜剧院在上海大剧院上演了现代版莫里哀喜剧《吝啬鬼》(1668年)。于是,在黯淡潮湿的梅雨季,诙谐幽默和阵阵笑声多少消解了不少人心中的阴郁。  17世纪的莫里哀古典主义喜剧在本质上遵循“一地、一天、一件事”的戏剧三一律原则,剧本中巧合密集,短时间内的矛盾冲突和消解都很迅速。从当下的语境反观,诸多偶合加强了戏剧张力,同时也让全剧容易囿于刻意的局限,因而现代版的诠释焦点往往在于主创
期刊
《堂吉诃德》是西班牙作家塞万提斯创作于17世纪初的作品,彼时西班牙正处于“黄金世纪”由盛转衰的时期,塞万提斯通过这部小说探讨人类理想与现实的永恒矛盾。作品问世之时,堂吉诃德滑稽可笑的疯子形象深入人心,作品以杰出喜剧小说的定位流行于西班牙;而当作品转译到欧洲其他国家后,18-19世纪的欧洲浪漫主义文学家解读出人物的悲剧性,英国诗人拜伦、法国作家雨果等皆称其“可笑又可悲”;而到20世纪,中国学者朱光潜
期刊
7月由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李宝春领衔的台北新剧团为沪上观众带来了三部京剧“新老戏”——《长生殿》《赵匡胤》《宝莲神灯》,三部戏均由李宝春编导并主演。本刊与李宝春先生进行了一次对话。这三个戏,新剧团称之为“新老戏”,即新包装的老戏,李宝春形容它是“老腔老调,但又是有些生疏的老相识”,对于继承与创新,他说,不论新戏还是老戏都要做到一个“新”字。  问:其实戏曲改编、移植都很常见,同一题材不同剧种的演绎也
期刊
最近,温州市瓯剧艺术研究院为上海观众带来了三台好戏。在上海天气酷热的日子里,掀起了一股不小的瓯剧热。这次瓯剧院来沪献演了“那年那秋”蔡晓秋个人戏曲艺术专场、《白蛇传》和《狮吼记》三台大戏,这次演出活动,生动地展现了瓯剧这个古老剧种丰富的剧目结构和独特的艺术魅力,生动地展现了瓯剧研究院在传承传统艺术中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新鲜经验,生动地展现了瓯剧院人才培养、梯队建设的成绩和薪火相传、代代守护的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