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辅导员是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高校学生工作的主力军。目前辅导员队伍存在着数量不足、思想不稳定、专业化与职业化程度不高等问题,为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必须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职业化专业化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7-0011-01 高校辅导员队伍是高校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大学生成才和维护学校、社会稳定的重要力量,是高校大学生工作的主要承担者,在大学生思想教育和日常管理工作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高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职业化建设,是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发展的必然走向。
一、高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职业化的发展历程
中国的辅导员制度脱胎于上世纪三十年代解放区的抗日军政大学、陕北公学的政治工作干部。1933年党在江西瑞金创办了由中共中央直接领导的专门培养军事干部的学校——中国工农红军大学,以培养军事干部为目标。新中国解放后,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教育,特别是政治思想教育工作。1950年10月,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要求各类学校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1951年,全国工学院院长会议指出:“各工学院有准备的试行政治辅导员制度,设立专人担任各级政治辅导员,主持政治学习思想改造工作。”教育部在1961年颁布的《教育部直属高等学校暂行工作条例(草案)》和1965年颁布的《关于政治辅导员工作条例》进一步强调指出,全国各高校中应普遍建立辅导员制度。七十年代末,随着政治运动接近尾声,社会重回到理智的年代。直至2005年1月,教育部出台了《关于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辅导员、班主任队伍的建设意见》,提出专职辅导员总体上按1:200的比例配备,保证每个院(系)的每个年级都有一定数量的专职辅导员。2005年12月,胡锦涛书记作出重要批示,要提高辅导员工作的水平。
至此,纵观我国高校辅导员制度50余年的发展历程,可以说,高校辅导员制度是适合我国国情的思想政治教育制度,同时,这些政策的出台为辅导员队伍专业化、职业化提供了理论指导、政策支持和制度保障,也为辅导员队伍专业化、职业化创造了广阔的空间。
二、高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职业化建设的现状
1.高校辅导员队伍职业化程度不高,流动性较大。
长期以来,我国高校辅导员队伍存在着人员比较年轻,流动性过大的问题。造成这一现状的主要原因是,辅导员目前仍是高校学生管理中的一个阶段性岗位,而不是一种可以让人终其一生的职业,缺乏身份认同感。因此,大多数人认为辅导员工作没有前途,加之很多学校对辅导员工作有年龄限制,岗位上的辅导员成熟一批走掉一批,新老更替特别快,这就使得整个教育管理系统缺乏一种清晰的思路、长远的规划和明确的目标,辅导员工作不连续、断层,职业化根本谈不上。
2.辅导员队伍专业化水平普遍较低,知识结构单一。
具备专业基础的辅导员拥有较厚实的政治理论和文化素养,能够为学生答疑解惑。但现在高校辅导员大多数是高校各专业毕业后直接留校的学生或从外校引进的应届毕业生,学历层次较低,知识结构单一,多数来自非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缺乏科学管理知识、心理健康咨询方面的知识和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技能。
3.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专家匮乏。
现行体制下,辅导员队伍来源有三种:一种是留校的优秀本科生,二是保送研究生,三是部分长线专业毕业的研究生。由于辅导员队伍流动性较大,研究生不愿放弃自己的专业,一心想转到本专业上去,保送研究生当辅导员只是跳板,本科生在高校环境中生存空间日趋狭小。因此,没有人静下心来搞研究,加之高校现在没有辅导员专业,没有辅导员职称评审系列,导致高校辅导员队伍普遍存在政治理论素质不高、学术水平较低,流动性大、队伍不稳定,专职化、专业化水平较低等弊端,极为缺乏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专家。
三、实现辅导员队伍专业化、职业化建设的途径
1.建立辅导员选聘机制
高校应当制定符合本校实际的辅导员选聘机制。按照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的标准,把德才兼备、乐于奉献、潜心教书育人、热爱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事业的人员选聘到辅导员队伍中来。在选聘程序上,采用组织推荐和公开招聘相结合的办法。由组织、人事和学生工作部门共同组成辅导员选聘工作领导小组,可适当吸收部分学生参加。遵循公开、透明、公正、规范的原则,借用后备干部选拨方式,严把入口关,精心选拨。建立一支老、中、青相结合、以青年为主体的辅导员工作队伍,确保进行全方位、多渠道的择优选拨。
2.完善辅导员考核机制
完善激励保障机制是要建立科学合理的辅导员工作考核体系。按照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建立科学的考核体系。在考核内容上,应侧重于总体工作效果的把握,侧重于总体在重大事件、重大任务和主要工作上的表现,不宜过于细化、量化。为保持辅导员队伍的相对稳定,要建立辅导员任期制,专职辅导员的任期原则上要与大学生的学制相对应,一般不能低于四年,与此相对应,辅导员的考核既要有年度考核,也要有期满考核。
3.加强自身队伍建设,提高业务素质和综合素质
具体说来,一要加强政治学习,提高自己的思想政治素质。辅导员要具备敏锐的政治鉴别力,能够准确判断形势,把握政治方向。从而正确的引导教育学生。二要提升自己的业务素质。三要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要具备运用新技术做好工作的能力,利用计算机网络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有一定的法律知识,增强依法治校的观念;要具备一定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能力,积极和大学生进行谈心交流。
新形势下,要把辅导员队伍建设作为高校德育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打造一支“信得过、用得上、留得住”的高校辅导员队伍,以适应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挑战。
参考文献:
[1]曲士培.中国大学教育发展史[M].山西教育出版社,1993,460-471.
[2]杨东平.中国高等教育的苏联——关于1952年的院系调整[EB/OL].
[3]杨玲玲,丁振国. 论高校政治辅导员工作职业化[J]. 中国地质教育,2006(1).
[4]王萱,陈爱民.《新时期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现状及对策初探》,《科技信息》,2009(6).
[5]祈欢.《构建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长效机制》,《教育探索》,2009(3).
[6]王玉国.《当前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科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9).
作者简介:
陈高朋、(1984.8-)、男、汉族、安徽桐城、硕士研究生、助教、研究方向:民族法学。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职业化专业化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7-0011-01 高校辅导员队伍是高校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大学生成才和维护学校、社会稳定的重要力量,是高校大学生工作的主要承担者,在大学生思想教育和日常管理工作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高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职业化建设,是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发展的必然走向。
一、高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职业化的发展历程
中国的辅导员制度脱胎于上世纪三十年代解放区的抗日军政大学、陕北公学的政治工作干部。1933年党在江西瑞金创办了由中共中央直接领导的专门培养军事干部的学校——中国工农红军大学,以培养军事干部为目标。新中国解放后,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教育,特别是政治思想教育工作。1950年10月,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要求各类学校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1951年,全国工学院院长会议指出:“各工学院有准备的试行政治辅导员制度,设立专人担任各级政治辅导员,主持政治学习思想改造工作。”教育部在1961年颁布的《教育部直属高等学校暂行工作条例(草案)》和1965年颁布的《关于政治辅导员工作条例》进一步强调指出,全国各高校中应普遍建立辅导员制度。七十年代末,随着政治运动接近尾声,社会重回到理智的年代。直至2005年1月,教育部出台了《关于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辅导员、班主任队伍的建设意见》,提出专职辅导员总体上按1:200的比例配备,保证每个院(系)的每个年级都有一定数量的专职辅导员。2005年12月,胡锦涛书记作出重要批示,要提高辅导员工作的水平。
至此,纵观我国高校辅导员制度50余年的发展历程,可以说,高校辅导员制度是适合我国国情的思想政治教育制度,同时,这些政策的出台为辅导员队伍专业化、职业化提供了理论指导、政策支持和制度保障,也为辅导员队伍专业化、职业化创造了广阔的空间。
二、高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职业化建设的现状
1.高校辅导员队伍职业化程度不高,流动性较大。
长期以来,我国高校辅导员队伍存在着人员比较年轻,流动性过大的问题。造成这一现状的主要原因是,辅导员目前仍是高校学生管理中的一个阶段性岗位,而不是一种可以让人终其一生的职业,缺乏身份认同感。因此,大多数人认为辅导员工作没有前途,加之很多学校对辅导员工作有年龄限制,岗位上的辅导员成熟一批走掉一批,新老更替特别快,这就使得整个教育管理系统缺乏一种清晰的思路、长远的规划和明确的目标,辅导员工作不连续、断层,职业化根本谈不上。
2.辅导员队伍专业化水平普遍较低,知识结构单一。
具备专业基础的辅导员拥有较厚实的政治理论和文化素养,能够为学生答疑解惑。但现在高校辅导员大多数是高校各专业毕业后直接留校的学生或从外校引进的应届毕业生,学历层次较低,知识结构单一,多数来自非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缺乏科学管理知识、心理健康咨询方面的知识和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技能。
3.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专家匮乏。
现行体制下,辅导员队伍来源有三种:一种是留校的优秀本科生,二是保送研究生,三是部分长线专业毕业的研究生。由于辅导员队伍流动性较大,研究生不愿放弃自己的专业,一心想转到本专业上去,保送研究生当辅导员只是跳板,本科生在高校环境中生存空间日趋狭小。因此,没有人静下心来搞研究,加之高校现在没有辅导员专业,没有辅导员职称评审系列,导致高校辅导员队伍普遍存在政治理论素质不高、学术水平较低,流动性大、队伍不稳定,专职化、专业化水平较低等弊端,极为缺乏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专家。
三、实现辅导员队伍专业化、职业化建设的途径
1.建立辅导员选聘机制
高校应当制定符合本校实际的辅导员选聘机制。按照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的标准,把德才兼备、乐于奉献、潜心教书育人、热爱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事业的人员选聘到辅导员队伍中来。在选聘程序上,采用组织推荐和公开招聘相结合的办法。由组织、人事和学生工作部门共同组成辅导员选聘工作领导小组,可适当吸收部分学生参加。遵循公开、透明、公正、规范的原则,借用后备干部选拨方式,严把入口关,精心选拨。建立一支老、中、青相结合、以青年为主体的辅导员工作队伍,确保进行全方位、多渠道的择优选拨。
2.完善辅导员考核机制
完善激励保障机制是要建立科学合理的辅导员工作考核体系。按照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建立科学的考核体系。在考核内容上,应侧重于总体工作效果的把握,侧重于总体在重大事件、重大任务和主要工作上的表现,不宜过于细化、量化。为保持辅导员队伍的相对稳定,要建立辅导员任期制,专职辅导员的任期原则上要与大学生的学制相对应,一般不能低于四年,与此相对应,辅导员的考核既要有年度考核,也要有期满考核。
3.加强自身队伍建设,提高业务素质和综合素质
具体说来,一要加强政治学习,提高自己的思想政治素质。辅导员要具备敏锐的政治鉴别力,能够准确判断形势,把握政治方向。从而正确的引导教育学生。二要提升自己的业务素质。三要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要具备运用新技术做好工作的能力,利用计算机网络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有一定的法律知识,增强依法治校的观念;要具备一定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能力,积极和大学生进行谈心交流。
新形势下,要把辅导员队伍建设作为高校德育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打造一支“信得过、用得上、留得住”的高校辅导员队伍,以适应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挑战。
参考文献:
[1]曲士培.中国大学教育发展史[M].山西教育出版社,1993,460-471.
[2]杨东平.中国高等教育的苏联——关于1952年的院系调整[EB/OL].
[3]杨玲玲,丁振国. 论高校政治辅导员工作职业化[J]. 中国地质教育,2006(1).
[4]王萱,陈爱民.《新时期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现状及对策初探》,《科技信息》,2009(6).
[5]祈欢.《构建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长效机制》,《教育探索》,2009(3).
[6]王玉国.《当前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科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9).
作者简介:
陈高朋、(1984.8-)、男、汉族、安徽桐城、硕士研究生、助教、研究方向:民族法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