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实施新课程实验以来,高考仍然采用“3 小综合”的模式,因此,普通高中学生升入高二年级,就要文理分科,而面临的一个难题就是选修模块的选课和上课。笔者一方面负责学校教材的征订工作,另一方面也参与新课程实验高中语文教学,所以对选修I模块课程的选择的难度有深切的体验。下面就语文学科在选课和上课方面所做的探索做一总结。
一、解读选课方案,明确选课要求
《甘肃省普通高中新课程选修I课程实施指导意见(试行)》明确指出:选修模块分为“指定开设”模块和“选择开设”模块两部分,并要求“选课必须按照全省统一要求,开足、开齐限定模块。”这就明确告诉我们:“指定开设”模块,各校必须全部开设,可以称为“必选修模块”,“选择开设”模块子,只给出开设范围,各学校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开设,可以称为“选选修模块”。
语文学科选修I模块包括五个系列(诗歌与散文、小说与戏剧、新闻与传记、语言文字应用、文学论著研读)、九门课程(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中国小说欣赏、外国小说欣赏、新闻阅读与实践、中外传记作品选读、语言文字应用、文章写作与修改、先秦诸子论著选读),按《甘肃省普通高中新课程选修I课实施指导意见(试行)》的要求,五个模块均为“指定开设”模块,因此,五个模块中至少选择四个开设。
二、研究“课标”试卷,依据题型选课
《甘肃省普通高中新课程选修I课实施指导意见(试行)》指出,在选修I模块课程的选择和开设上,“既要考虑高考升学要求,又要尽力满足学生个性发展需求。”因此,选课之前,必须研究全国“课标卷”,明确“课标卷”的设题模式、考查角度、考查内容。就目前全国语文“课标卷”的考查模式来看,由“论述类文本阅读”“古诗文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实用类文本阅读”“语言文字及应用”“写作”六大板块组成,鉴于此,我们在选修I“必选修模块”课程的选择上,就要本着既要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语言运用能力,又要为高考备考服务的原则选课,高二秋学期,在修完必修5后,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语言文字应用”两门课程;高二年级春学期,选修“中国小说欣赏”“中外传记作品选读”“文章写作与修改”三门课程,力争在选课上与高考内容实现对接。
三、本着“减负”原则,分期征订教材
一旦选定所开设课程后,就要做好教材的征订工作,目前,教材的征订出现了两种情况:一种是一次性将所选课程的教材全部订下来,一种是按各学期所上的课程征订。依据这几年征订和使用的情况,我们认为一学期一订效果较好。一则,学生经济负担不会过重,二则可根据教材使用情况,适当进行调整。例如,2013年春学期,我们就将2012年春学期使用过的教材“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调整为“文章写作与修改”。一方面是征求了上一届参加实验的老师们的意见,一致认为教材内容太多,在高考总复习之前上不完;另一方面,在高考试卷中,“写作”这一板块分值高,所占分量重,抓好,就可以大面积提高学生成绩。
四、必修选修兼顾,提升素养能力
新课程实验过程中,许多语文教师面临的最大的困惑是不能按期上完课程安排的内容。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是相当一部分教师对课程内容不会取舍,二是对选修课程缺乏正确认识,存在以必修为主,选修为辅,主要上好必修课程,选修课程尽量少上,或者不上的偏见。鉴于此,我们认为,在学习必修1—5课程时,任课教师一定要进行宏观计划,将每一册教材中的基本篇目按问答型、讲解型、赏析型、探究型、展示型、练习型等课型进行划分,用不同的方式教学,大胆取舍,尽量提前一两周时间结束课程,千万不能让必修课程占去选修课程的授课时间,保证选修课程的正常实施。高一年级两个学期,集中进行必修1—4的学习,高二年级第一学期,除了进行必修5的学习外,还要将选修I模块中的“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语言文字及运用”两门课程进行完,在时间的安排上,还可与高考复习中“语言知识及应用”板块的复习结合起来,这样在完成课程教学任务的同时,又进行了高考复习,一举二得,既积累了语言知识,提高了学生语言文字方面的素养,又掌握了高考的基本题型,培养了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
五、两种模式并存,因地制宜选择
由于选修I模块中所选课程,均与高考全国“课标卷”的考查板块相对应,因此,我认为授课方式可以分为两种。
一种是采用“行政班”的体制,将选修课程的学习与高考复习相结合,穿插进行。例如,学习“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这门课程时,将高考复习中的“古诗文阅读”结合在一起。在给学生归纳讲解完古汉语常识、古诗词鉴赏的基本方法和专业术语后,以文本中的篇目为例,按高考题的形式,设计成模拟试题,学生在阅读、欣赏完文本的基础上,解答设计的问题,将素养转化成能力。由此及彼,在进行其他课程时,都可以与“课标卷”中的对应模块相结合,以试题的形式,消化文本中的基本篇目,这样,在进行高考复习的过程中就进行完了课程的学习。
另一种方法是采用“行政班”和“教学班”并存的授课方式。由于选修I模块多(五个模块),课程繁(九门课程),授课教师可以采用分工协作,分块承包的方式,按“教学班”的形式授课。这样,既减轻了教师的备课量,又发挥了教师的专业特长,同时照顾了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学习兴趣,完全符合《甘肃省普通高中新课程选修I课实施指导意见(试行)》“尊重学生的选课自主权,努力创造条件,尽可能满足学生的选课意愿”的要求。当然,“教学班”要依据学生的兴趣,以“行政班”人数为基准,先让学生报名自主选课(必须在学校已选课程范围内),然后按人数划分为“教学班”,制作好“教学班”花名册,按“教学班”,以专题形式授课。当然,普通高中的专题课绝非大学里的专题课,一是必须依据所选教材授课,二是必须将专题与高考试卷中的考查板块对接,在提高学生素养的同时,培养解答高考题的能力。
总之,选修I课程的选课和上课,一方面必须体现新课程标准要求的学生自主原则,选课时尽量照顾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素养能力形成的基本要求,同时,还要考虑课程开设有没有这方面的专业教师,更重要的是考虑在高考制度尚未改革的前提下,如何与高考内容和考查方式接轨的问题,只有这样,才能因地制宜,选好和上好选修I的课程。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新课程标准》;
[2]《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
[3]《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
[4]《甘肃省普通高中新课程选修I课实施指导意见(试行)》;
[5]《甘肃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课程设置指导意见》;
[6]《新课程背景下学校行政班和教学班管理指导意见》;
[7]《甘肃省普通高中新课程模块教学指导意见》。
一、解读选课方案,明确选课要求
《甘肃省普通高中新课程选修I课程实施指导意见(试行)》明确指出:选修模块分为“指定开设”模块和“选择开设”模块两部分,并要求“选课必须按照全省统一要求,开足、开齐限定模块。”这就明确告诉我们:“指定开设”模块,各校必须全部开设,可以称为“必选修模块”,“选择开设”模块子,只给出开设范围,各学校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开设,可以称为“选选修模块”。
语文学科选修I模块包括五个系列(诗歌与散文、小说与戏剧、新闻与传记、语言文字应用、文学论著研读)、九门课程(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中国小说欣赏、外国小说欣赏、新闻阅读与实践、中外传记作品选读、语言文字应用、文章写作与修改、先秦诸子论著选读),按《甘肃省普通高中新课程选修I课实施指导意见(试行)》的要求,五个模块均为“指定开设”模块,因此,五个模块中至少选择四个开设。
二、研究“课标”试卷,依据题型选课
《甘肃省普通高中新课程选修I课实施指导意见(试行)》指出,在选修I模块课程的选择和开设上,“既要考虑高考升学要求,又要尽力满足学生个性发展需求。”因此,选课之前,必须研究全国“课标卷”,明确“课标卷”的设题模式、考查角度、考查内容。就目前全国语文“课标卷”的考查模式来看,由“论述类文本阅读”“古诗文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实用类文本阅读”“语言文字及应用”“写作”六大板块组成,鉴于此,我们在选修I“必选修模块”课程的选择上,就要本着既要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语言运用能力,又要为高考备考服务的原则选课,高二秋学期,在修完必修5后,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语言文字应用”两门课程;高二年级春学期,选修“中国小说欣赏”“中外传记作品选读”“文章写作与修改”三门课程,力争在选课上与高考内容实现对接。
三、本着“减负”原则,分期征订教材
一旦选定所开设课程后,就要做好教材的征订工作,目前,教材的征订出现了两种情况:一种是一次性将所选课程的教材全部订下来,一种是按各学期所上的课程征订。依据这几年征订和使用的情况,我们认为一学期一订效果较好。一则,学生经济负担不会过重,二则可根据教材使用情况,适当进行调整。例如,2013年春学期,我们就将2012年春学期使用过的教材“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调整为“文章写作与修改”。一方面是征求了上一届参加实验的老师们的意见,一致认为教材内容太多,在高考总复习之前上不完;另一方面,在高考试卷中,“写作”这一板块分值高,所占分量重,抓好,就可以大面积提高学生成绩。
四、必修选修兼顾,提升素养能力
新课程实验过程中,许多语文教师面临的最大的困惑是不能按期上完课程安排的内容。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是相当一部分教师对课程内容不会取舍,二是对选修课程缺乏正确认识,存在以必修为主,选修为辅,主要上好必修课程,选修课程尽量少上,或者不上的偏见。鉴于此,我们认为,在学习必修1—5课程时,任课教师一定要进行宏观计划,将每一册教材中的基本篇目按问答型、讲解型、赏析型、探究型、展示型、练习型等课型进行划分,用不同的方式教学,大胆取舍,尽量提前一两周时间结束课程,千万不能让必修课程占去选修课程的授课时间,保证选修课程的正常实施。高一年级两个学期,集中进行必修1—4的学习,高二年级第一学期,除了进行必修5的学习外,还要将选修I模块中的“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语言文字及运用”两门课程进行完,在时间的安排上,还可与高考复习中“语言知识及应用”板块的复习结合起来,这样在完成课程教学任务的同时,又进行了高考复习,一举二得,既积累了语言知识,提高了学生语言文字方面的素养,又掌握了高考的基本题型,培养了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
五、两种模式并存,因地制宜选择
由于选修I模块中所选课程,均与高考全国“课标卷”的考查板块相对应,因此,我认为授课方式可以分为两种。
一种是采用“行政班”的体制,将选修课程的学习与高考复习相结合,穿插进行。例如,学习“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这门课程时,将高考复习中的“古诗文阅读”结合在一起。在给学生归纳讲解完古汉语常识、古诗词鉴赏的基本方法和专业术语后,以文本中的篇目为例,按高考题的形式,设计成模拟试题,学生在阅读、欣赏完文本的基础上,解答设计的问题,将素养转化成能力。由此及彼,在进行其他课程时,都可以与“课标卷”中的对应模块相结合,以试题的形式,消化文本中的基本篇目,这样,在进行高考复习的过程中就进行完了课程的学习。
另一种方法是采用“行政班”和“教学班”并存的授课方式。由于选修I模块多(五个模块),课程繁(九门课程),授课教师可以采用分工协作,分块承包的方式,按“教学班”的形式授课。这样,既减轻了教师的备课量,又发挥了教师的专业特长,同时照顾了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学习兴趣,完全符合《甘肃省普通高中新课程选修I课实施指导意见(试行)》“尊重学生的选课自主权,努力创造条件,尽可能满足学生的选课意愿”的要求。当然,“教学班”要依据学生的兴趣,以“行政班”人数为基准,先让学生报名自主选课(必须在学校已选课程范围内),然后按人数划分为“教学班”,制作好“教学班”花名册,按“教学班”,以专题形式授课。当然,普通高中的专题课绝非大学里的专题课,一是必须依据所选教材授课,二是必须将专题与高考试卷中的考查板块对接,在提高学生素养的同时,培养解答高考题的能力。
总之,选修I课程的选课和上课,一方面必须体现新课程标准要求的学生自主原则,选课时尽量照顾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素养能力形成的基本要求,同时,还要考虑课程开设有没有这方面的专业教师,更重要的是考虑在高考制度尚未改革的前提下,如何与高考内容和考查方式接轨的问题,只有这样,才能因地制宜,选好和上好选修I的课程。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新课程标准》;
[2]《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
[3]《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
[4]《甘肃省普通高中新课程选修I课实施指导意见(试行)》;
[5]《甘肃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课程设置指导意见》;
[6]《新课程背景下学校行政班和教学班管理指导意见》;
[7]《甘肃省普通高中新课程模块教学指导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