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众所周知,第一课时主要目标不外乎三点:一是学会课文中的生字词,二是把课文读得正确、流利、有感情,三是掌握课文大意。但在平常的听课调研中,我发现教师对第一课时教学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往往缺少深入思考和研究。那么如何高效落实第一课时教学目标,让学生学得主动积极、学得有效呢?最好的方法应该还是以读为主,以读促学,努力做到“四读”。
一是“自读”。自读既要有明确的目标要求,又要有情感的激发。比如让学生读题生疑,以疑促读,书题释题是我们新授课的一个环节,应该用好它。课题有的是文眼,有的是课文内容的高度概括,有的是人文精神的集中体现,有的饱含编者的匠心独运,语言隽永,值得品读。用心读题,就会生疑。如学生读苏教版六年级上册《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就会产生:“我”是谁?为什么自己不回祖国,而要别人把自己的心脏带回祖国?为什么只把“心脏”带回祖国?同册的《小草和大树》一课,写的是有关夏洛蒂三姐妹的故事,课题为什么是“小草和大树”?“小草”“大树”分别指什么?学生有疑问,就会产生探究问题、解决疑问的欲望,“愤悱”之时,正是激发学生读书的最好时机。学生静心读书,遇到不认识的字,他会想办法利用身边的资源自行解决,这是长期养成的初读习惯使然。
二是“助读”。学生读一遍课文。一般还做不到把课文读正确、流利,再读时抓不住关键,突破不了重点,这就需要老师助读。助读的方法可以是指出重点段落、提示重点词语和标点,让学生再读。因此,教师在备课时要关注那些不易读顺的句子,关注长的重点段落。由自己读书时有哪些困难,是如何解决的,想到怎样指导学生解决,心中要有数。如苏教版六年级上册《青海高原一株柳》写“一株柳奇迹般活下来”的第6自然段,不但内容长,像“随之而来的持续的干旱把这一茬柳树苗子全毁了”,这样的长句子有三四处,学生读起来有一定的难度,需要提出来重点指导,通过反复读,才能读顺读熟。再如苏教版六年级上册《钱学森》一课的第1自然段的“1955年10月1日”,这对钱学森来说是个特殊的日子。是个盼望已久的日子,是个特别兴奋的日子,是个永远值得记忆的日子。这个日子对新中国、对中国的导弹事业也是个特别日子。要指导学生读好它。“想到前方就是魂牵梦绕的祖国,他多么希望脚下不是轮船的甲板,而是火箭的舱壁呀!他,就是世界著名的科学家钱学森。”句中的“!”表达着钱学森感动、激动和冲动,“他”后的逗号突出钱学森的影响力、重要性。这样的重点句段学生读不熟,是无法做到精读感悟,无法做到运用语言进行实践活动的。
三是“竞读”。竞读要设定标杆,以“杆”引读。学生在自读、助读后,教师树立标杆,指引学生前进的方向。如提出老师要挑战学生,先交代自己读课文时,读了4遍才把课文读熟,你们读一两遍肯定读得不熟,等会儿请同学站起来与自己比试,先让同学们练一练。战胜老师是学生的一种愿望,非常有成就感。如此调动学生读书积极性,学生读得用心,读得得法。读得有效,读有收获。在学生再次阅读后,不急于让学生与老师比试。而是找一名读得好的学生代老师与学生比试,降低了标杆,便于后进的一部分学生接近,让那些读得还不够好的学生有盼头,有再次读书的机会。这样,学生比试的欲望更强,求胜的心更切。当大部分学生读书效果接近于或高于标杆生时,老师再抬高标杆,让学生与自己比试。这样,学生始终处于积极兴奋的阅读状态,在不断的阅读实践中扫除了“拦路虎”,理解了词语。读熟读透了课文。这既有效达成第一课时目标,又为第二课时深入对话感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四是“促读”。概括能力是重要的语文能力之一,是语文课堂必须训练的能力。如设计概括主要内容的填空题,建立坡度,降低难度。指导方法。如苏教版六年级上册《詹天佑》一课主要写詹天佑不畏帝国主义国家阻挠,毅然接受、并提前完成修筑京张铁路的任务,为中国人争气的事。让学生填高度凝练的词语“不畏阻挠、勘测线路、提前竣工”等词语,借此让学生再读课文,读熟课文,领悟到:主要意思是读出来的,概括能力是读出来的。从而更加重视读书,更会读书。
一是“自读”。自读既要有明确的目标要求,又要有情感的激发。比如让学生读题生疑,以疑促读,书题释题是我们新授课的一个环节,应该用好它。课题有的是文眼,有的是课文内容的高度概括,有的是人文精神的集中体现,有的饱含编者的匠心独运,语言隽永,值得品读。用心读题,就会生疑。如学生读苏教版六年级上册《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就会产生:“我”是谁?为什么自己不回祖国,而要别人把自己的心脏带回祖国?为什么只把“心脏”带回祖国?同册的《小草和大树》一课,写的是有关夏洛蒂三姐妹的故事,课题为什么是“小草和大树”?“小草”“大树”分别指什么?学生有疑问,就会产生探究问题、解决疑问的欲望,“愤悱”之时,正是激发学生读书的最好时机。学生静心读书,遇到不认识的字,他会想办法利用身边的资源自行解决,这是长期养成的初读习惯使然。
二是“助读”。学生读一遍课文。一般还做不到把课文读正确、流利,再读时抓不住关键,突破不了重点,这就需要老师助读。助读的方法可以是指出重点段落、提示重点词语和标点,让学生再读。因此,教师在备课时要关注那些不易读顺的句子,关注长的重点段落。由自己读书时有哪些困难,是如何解决的,想到怎样指导学生解决,心中要有数。如苏教版六年级上册《青海高原一株柳》写“一株柳奇迹般活下来”的第6自然段,不但内容长,像“随之而来的持续的干旱把这一茬柳树苗子全毁了”,这样的长句子有三四处,学生读起来有一定的难度,需要提出来重点指导,通过反复读,才能读顺读熟。再如苏教版六年级上册《钱学森》一课的第1自然段的“1955年10月1日”,这对钱学森来说是个特殊的日子。是个盼望已久的日子,是个特别兴奋的日子,是个永远值得记忆的日子。这个日子对新中国、对中国的导弹事业也是个特别日子。要指导学生读好它。“想到前方就是魂牵梦绕的祖国,他多么希望脚下不是轮船的甲板,而是火箭的舱壁呀!他,就是世界著名的科学家钱学森。”句中的“!”表达着钱学森感动、激动和冲动,“他”后的逗号突出钱学森的影响力、重要性。这样的重点句段学生读不熟,是无法做到精读感悟,无法做到运用语言进行实践活动的。
三是“竞读”。竞读要设定标杆,以“杆”引读。学生在自读、助读后,教师树立标杆,指引学生前进的方向。如提出老师要挑战学生,先交代自己读课文时,读了4遍才把课文读熟,你们读一两遍肯定读得不熟,等会儿请同学站起来与自己比试,先让同学们练一练。战胜老师是学生的一种愿望,非常有成就感。如此调动学生读书积极性,学生读得用心,读得得法。读得有效,读有收获。在学生再次阅读后,不急于让学生与老师比试。而是找一名读得好的学生代老师与学生比试,降低了标杆,便于后进的一部分学生接近,让那些读得还不够好的学生有盼头,有再次读书的机会。这样,学生比试的欲望更强,求胜的心更切。当大部分学生读书效果接近于或高于标杆生时,老师再抬高标杆,让学生与自己比试。这样,学生始终处于积极兴奋的阅读状态,在不断的阅读实践中扫除了“拦路虎”,理解了词语。读熟读透了课文。这既有效达成第一课时目标,又为第二课时深入对话感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四是“促读”。概括能力是重要的语文能力之一,是语文课堂必须训练的能力。如设计概括主要内容的填空题,建立坡度,降低难度。指导方法。如苏教版六年级上册《詹天佑》一课主要写詹天佑不畏帝国主义国家阻挠,毅然接受、并提前完成修筑京张铁路的任务,为中国人争气的事。让学生填高度凝练的词语“不畏阻挠、勘测线路、提前竣工”等词语,借此让学生再读课文,读熟课文,领悟到:主要意思是读出来的,概括能力是读出来的。从而更加重视读书,更会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