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创新是知识经济时代的一个显著标志,知识经济时代的核心是培养人的创新素质。在新技术革命的严峻挑战面前,要大力发展综合国力,在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培养大批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思想政治教学的创新主要体现在教学知识和教学方法两大方面。教材知识的更新要求思想政治教师们做出同步的反应,必须不断学习和更新。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我们要适应形势的发展,着眼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
一、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创新意识
学习兴趣是创造能力发展的必要条件,浓厚的兴趣是一种巨大的动力,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思考力和想象力,驱使学生去积极思考、观察和研究。从实际情况看,学生对政治课感兴趣与否,将直接影响着思维的积极性。如果教学总是老一套,教条条、背条条、“一言堂”式的灌输,只会使学生感到厌烦,丧失对思想政治课学习的兴趣,这样的教学由于没有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不能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因而难以达到培养学生素质的目的。因此,教师在教学中首先应富有创新意识,设计形象生动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那种强烈的探索欲望,使学生处于一种积极的思维状态,这样才能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对于教材中比较抽象的概念和原理,在教学中就遵循从个别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的人类认识事物的规律,深入浅出,用形象生动的比喻去帮助学生进行分析理解,提高学习兴趣,激发学习热情。在教学过程中应多运用录音、录像、幻灯片等多媒体直观材料,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会大大增加。
二、创造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
发展创造思维能力的关键是动脑思考,创设问题意识环境,启发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让学生提出不同的看法和见解。只有在活跃、宽松、民主的课堂氛围中,学生具有的问题意识才能充分表露和发展。教学活动中应特别爱护和尊重学生的个性,让他们积极思维。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要鼓励学生对前人的科学理论和传统观点有一个大胆的质疑精神,对前人尚未揭示的事物的提问,在争辩中某些与众不同的见解,考虑问题时“标新立异”的构思以及别出心裁的想法,哪怕只有一点点新意,都应充分肯定,并对其合理的、有价值的一面,教师还应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扩大思维中的闪光因素,学生的探索精神往往是出自发现矛盾,为解决矛盾寻找突破口,探索的过程往往也是思维的创新过程。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通过设疑引思,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有很大的作用。“疑”是激发思维的起点,“疑”是激发思维的动力。教师应针对教材中的基本概念、原理,巧妙提出问题。这类问题主要是学生没能提出而又是教学中非常重要的问题,一般是在重点、难点、社会热点和思维盲点处提出问题。这类问题要有一定的深度,具有思索的空间,能引起学生认识的升华。在提出问题的基础上,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沿着问题思考,引发学生去探究、思考、解决问题,从而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
三、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和想象力
发散思维具有开放性、广阔性的特点,它是对某一问题,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侧面去观察、思考、想象,寻找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法、方案或者假说的一种思维方式。实践证明,在教学过程中,围绕问题进行发散思维,既有利于打破墨守成规的思维模式,能用前所未有的新知觉去认识事物,提出新的创见,具有多向性和跨越性的优势,又有利于提高他们运用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发散思维在创造性思维中占主导地位,所以为了发展学生的发散思维,使他们成为独立思考、锐意创新的人才,就应发展学生的发散思维,当发散量增加到一定程度而成为质的时候,发散就变成了创造。在教学中,教师应结合教材内容,多提一些发散型问题,因为这类提问能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想象力,从多角度、多层次分析解决问题。例如对美国火星探测器的成功飞行这一事件,我要求学生分别从经济常识、政治常识和哲学常识等不同角度去分析说明,绝大多数学生能从经济上说明这一事件对人类开发太空资源具有深远意义;从政治上看,则反映了美国继续维持其世界霸权的政策;从哲学的角度看,再次证明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从而发挥主观能动性运用规律认识和改造世界。发散思维是一种新的能力,它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加强训练,才能熟练地掌握并运用。
可见,思想政治教学的“追新”不能脱离求实的基本宗旨。思想政治教学非常有创新的必要,这个必要性也是基于一种现时所存在的问题和时代的发展要求而提出的,并非一种为新而求新,如果存在的即是合理的,就不必改变这种存在。所以在“追新”的活动中,时刻需要注意的是,如何使一种新兴的事物适用于实际的教学,而不是那种将房子上的瓦换了新的就是革命的做法。求实在先,而后才是创新。就实际上来讲,我们今天的思想政治教学创新正是要去改革传统中不实际的东西,所以创新的实质和目的正是求实,从内容到形式的变革,从观念到实践的更新,不如说是让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回归和切合实际,从根本上来说是要符合人的发展与社会的发展,真正地“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真正地做到“以人为本”。
一、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创新意识
学习兴趣是创造能力发展的必要条件,浓厚的兴趣是一种巨大的动力,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思考力和想象力,驱使学生去积极思考、观察和研究。从实际情况看,学生对政治课感兴趣与否,将直接影响着思维的积极性。如果教学总是老一套,教条条、背条条、“一言堂”式的灌输,只会使学生感到厌烦,丧失对思想政治课学习的兴趣,这样的教学由于没有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不能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因而难以达到培养学生素质的目的。因此,教师在教学中首先应富有创新意识,设计形象生动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那种强烈的探索欲望,使学生处于一种积极的思维状态,这样才能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对于教材中比较抽象的概念和原理,在教学中就遵循从个别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的人类认识事物的规律,深入浅出,用形象生动的比喻去帮助学生进行分析理解,提高学习兴趣,激发学习热情。在教学过程中应多运用录音、录像、幻灯片等多媒体直观材料,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会大大增加。
二、创造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
发展创造思维能力的关键是动脑思考,创设问题意识环境,启发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让学生提出不同的看法和见解。只有在活跃、宽松、民主的课堂氛围中,学生具有的问题意识才能充分表露和发展。教学活动中应特别爱护和尊重学生的个性,让他们积极思维。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要鼓励学生对前人的科学理论和传统观点有一个大胆的质疑精神,对前人尚未揭示的事物的提问,在争辩中某些与众不同的见解,考虑问题时“标新立异”的构思以及别出心裁的想法,哪怕只有一点点新意,都应充分肯定,并对其合理的、有价值的一面,教师还应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扩大思维中的闪光因素,学生的探索精神往往是出自发现矛盾,为解决矛盾寻找突破口,探索的过程往往也是思维的创新过程。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通过设疑引思,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有很大的作用。“疑”是激发思维的起点,“疑”是激发思维的动力。教师应针对教材中的基本概念、原理,巧妙提出问题。这类问题主要是学生没能提出而又是教学中非常重要的问题,一般是在重点、难点、社会热点和思维盲点处提出问题。这类问题要有一定的深度,具有思索的空间,能引起学生认识的升华。在提出问题的基础上,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沿着问题思考,引发学生去探究、思考、解决问题,从而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
三、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和想象力
发散思维具有开放性、广阔性的特点,它是对某一问题,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侧面去观察、思考、想象,寻找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法、方案或者假说的一种思维方式。实践证明,在教学过程中,围绕问题进行发散思维,既有利于打破墨守成规的思维模式,能用前所未有的新知觉去认识事物,提出新的创见,具有多向性和跨越性的优势,又有利于提高他们运用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发散思维在创造性思维中占主导地位,所以为了发展学生的发散思维,使他们成为独立思考、锐意创新的人才,就应发展学生的发散思维,当发散量增加到一定程度而成为质的时候,发散就变成了创造。在教学中,教师应结合教材内容,多提一些发散型问题,因为这类提问能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想象力,从多角度、多层次分析解决问题。例如对美国火星探测器的成功飞行这一事件,我要求学生分别从经济常识、政治常识和哲学常识等不同角度去分析说明,绝大多数学生能从经济上说明这一事件对人类开发太空资源具有深远意义;从政治上看,则反映了美国继续维持其世界霸权的政策;从哲学的角度看,再次证明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从而发挥主观能动性运用规律认识和改造世界。发散思维是一种新的能力,它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加强训练,才能熟练地掌握并运用。
可见,思想政治教学的“追新”不能脱离求实的基本宗旨。思想政治教学非常有创新的必要,这个必要性也是基于一种现时所存在的问题和时代的发展要求而提出的,并非一种为新而求新,如果存在的即是合理的,就不必改变这种存在。所以在“追新”的活动中,时刻需要注意的是,如何使一种新兴的事物适用于实际的教学,而不是那种将房子上的瓦换了新的就是革命的做法。求实在先,而后才是创新。就实际上来讲,我们今天的思想政治教学创新正是要去改革传统中不实际的东西,所以创新的实质和目的正是求实,从内容到形式的变革,从观念到实践的更新,不如说是让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回归和切合实际,从根本上来说是要符合人的发展与社会的发展,真正地“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真正地做到“以人为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