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电子政务是高校本科生的必修基础课程,其授课对象有别于电子政务系统操作人员、电子政务技术(业务管理)人员、电子政务管理人员。因此,本科教学内容侧重于以行政管理基础知识为核心,以现代信息技术知识为补充,尽可能体现知识结构的针对性和完整性,使学生能够较好地把握我国电子政务的现状和发展趋势,适当了解电子政务的运用功能,加强理论分析能力。然而,传统的非网络教学环境与电子政务实践的动态变迁产生了巨大冲突,使学生无法在体验中理解知识模块,导致学习兴趣减退,师生互动不足,不利于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在这种情况下,改进现有的教学方法,发挥电子政务课程的教学功能已成为当务之急。
一非网络环境下电子政务教学的难点
客观地说,电子政务是信息时代的产物,电子政务课程是一门集理论、实践、技术为一体的新兴应用性学科,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但学生的文科背景和学校教学软件开发方面的滞后性制约了教学环境从非网络化向网络化的变迁,在教学中存在着诸多难点:
一是教学内容难以从抽象到直观。笔者在五年的教学过程中不断尝试运用多媒体手段丰富课程信息量,通过图片、数据、视频等载体提升教学效果。比如在讲授“数字鸿沟”专题的时候,笔者从国内不同区域、不同阶层到世界各个国家均进行了色差绘图、图表展示和文本分析,使学生加深对此专题的印象。但是在讲授“政府机关内部公务处理电子化”相关内容的过程中,非网络环境下,学生无法真正进行政府公务处理的操作,传统授课无法帮助没有政府工作经验的学生直观理解办公自动化和电子化公务处理的本质区别、电子化公务处理系统的运行规律。再如“政府流程设计与优化”知识单元,学生只能从流程图设计中体会政府流程的步骤,无法通过网络真实感受政府业务流程是如何优化、重组的,其结果又是怎样的。
二是教学知识模块兼顾程度不够。完整的电子政务课程的知识模块应包括公共管理知识体系、计算机网络知识体系、电子政务法律法规建设知识体系,具体体现为政务信息技术、文件管理、网站设计、数据库管理、行政管理等内容。目前由于教学对象的专业定位不同,导致各授课教师的教学内容安排侧重点不同。笔者所教学生均为行政管理专业,如从信息化角度讲授该课程,较多涉及信息技术方面知识点,学生学习起来相当吃力,因此只能更多从学生的专业背景出发,以学生的专业知识为铺垫,侧重于从管理学、行政组织学、公共管理学的角度进行讲授。如此,便与培养既懂信息技术、又了解政府管理体系和流程的复合型人才的目标产生了巨大的差异。
三是教学理论与电子政务实践脱节。电子政务是指高效、开放的政府凭借计算机技术、现代通信技术等高新技术在安全可靠的网络平台行使管理职能、开展政务活动。非网络环境下的核心教学目标只是要求学生了解、掌握电子政务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在实践操作方面没有提出相应的要求。课程的实践性长期得不到体现,学生缺乏体验信息时代全新政务模式的机会。
二非网络环境下电子政务教学模式的创新
针对高校电子政务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根据电子政务课程自身的特点以及学生就业的需要,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准确把握电子政务的学科定位,创新电子政务的教学模式,探索电子政务教学改革。
首先,以问题导向型教学贯穿教学始终。以问题为基础(Problem?BasedLearning,简称PBL)的教学方式使得教学内容围绕电子政务中的相关问题展开,以问题引导学生的学习方向、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有利于学生聚焦问题本质,反省理论知识。如何提炼问题是PBL教学的关键,学生通过教师预先设计的问题,可以自主发言,也可小组讨论,以3~6个课时去系统理解一个知识单元。笔者讲授“电子政务给政府管理带来的变化”这一专题时,设置了若干个子问题:环境方面的变化、政府管理职能的变化、政府组织结构形式的变化、政府组织规模的变化等。此问题与学生的专业知识积累建立了联系,能够引起学生知识经验的共鸣,同时又蕴涵了思维探索的路向,需要学生在信息时代的背景中去发现这些变化。又如讲授“电子政务的安全问题”的时候,以“什么是计算机安全?什么是网络安全?关于信息安全问题,你有什么好的建议?”等系列问题展开。学生饶有兴趣地开始讨论,部分学生认为计算机安全和网络安全差不多;部分学生认为计算机安全和网络安全有共性的地方,但也存在差异:计算机安全更注重信息存储和处理方面的安全,网络安全更关心信息在网络传播过程中涉及的安全问题。笔者对讨论结果进行总结,并进一步引导学生去思考信息安全的内涵。如此循序渐进,学生自然而然地发现信息安全既要考虑计算机本身固有的安全问题,也要考虑网络及网络传输中的安全问题,其内涵应该是计算机安全和网络安全的综合。电子政务安全问题需要从宏观和微观两方面去理解,学生对第三个问题的回答一般都是微观层面的技术类对策,教师可以稍加补充完善,然后引导学生从宏观层面考虑国家政策、基础设施、文化建设、管理服务的作用。
其次,以探究式教学培养学生能力。所谓探究式教学,即从学科领域或现实社会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主题,在教学中创设一种类似于学术(或科学)研究的情境,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调查、收集与处理信息,开展交流与合作等探究活动,从而获得知识与技能、情感与态度的发展,特别是探索精神的提高和创新能力的发展。在知识学习方面,传统的讲授方式是学生被动接受、系统接纳、反复训练、强化记忆的过程,而探究式教学以实现学生自主获取知识为目标,教师的指导帮助逐渐过渡到学生主动地获取、记忆、理解知识,使学生养成探究的习惯。在能力培养方面,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内容进行不同的教学安排,使学生参与合作与交流,拥有表达自己看法的机会。比如进行专题研究,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学生自行确定研究目标、研究方法,最后将研究成果进行汇报。作为电子政务课程重要教学内容之一的“政府网站公共服务功能”,非网络环境的教学难以体现其内在的逻辑结构、外观表现和现实效果,而且当前我国各级政府网站的发展水平参差不齐,很难在几个课时的讲授中一一揭示其特点和不足。因此笔者在期中考试阶段要求学生分组进行课后探究,以江苏省地级市政府网站为例,围绕此课题自选角度进行观察、分析,最后每组推荐一位同学进行课堂多媒体演示,将研究的成果进行汇报。实践证明,学生充分发挥了团队合作精神,显示出了一定的信息收集、处理能力,虽然某些观点尚显稚嫩,表述学术规范性稍欠缺,但是通过探究确实对政府网站能提供什么样的公共服务,其服务对象有哪些,社会公众的普遍反映如何有了更为直观和深刻的认识。其中有一位同学提到了她曾通过市长信箱解决了家门口长期没有路灯的难题,体会到了电子政务给公众带来的便利。 三非网络环境下电子政务教学方法的改进
非网络环境下的电子政务教学更应突出师生互动,鼓励学生参与,在教学方法上可以综合运用案例教学法、情景模拟法。
第一,引入案例教学法。案例教学法,是指围绕一定的教学目的,把从实践中收集到的真实事例加以典型化处理,引导学习者运用所学理论思考、分析和决断的教学方法。案例教学的优势在于,所选取的案例是以现实为研究对象,以事实为依据,是理论联系实际的桥梁,案例客观上起到诱导的作用,诱导学生思考问题,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电子政务课程引入案例教学法,即在教学中以一定篇幅的电子政务真实情景的材料再现,通过比较分析、师生交流,揭示电子政务发展的基本规律,培养学生创造性的思维,使学生掌握电子政务的基本理论。在案例教学中要注意的是:(1)案例的时效性。电子政务始终处于动态变化中,每一个发展阶段都有特定的目标和评价标准,早期的信息化建设固然对电子政务发展起到基础性作用,但在当代,电子政务无论是外在形态还是内部流程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因此,应尽可能提供近些年反映国内外电子政务现状的案例供学生分析讨论。(2)案例的真实性。实施案例教学,案例必须是真实有效,不能是虚构的案例。(3)案例的正面性。虽然我国电子政务还不够完善,在建设中存在很多问题,但电子政务案例仍应尽量显现正面效应,如过多展示负面案例,学生可能会产生消极想法,对电子政务存在的必要性产生疑虑,不利于教师实现教学目标。
第二,尝试情景模拟法。情景模拟法是通过角色扮演、演讲等方式理解教学内容的体验式教学方法。情景模拟法的教学目标在于通过活跃课堂气氛而提高教学效果及学生学习兴趣,因此在实施情景模拟活动时,应注意开发学生的学习智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同时,教师针对情景的难易度要把握适度,兼顾好各个层次的学生,尽可能调动所有学生自愿参与情景活动。情景模拟教学主要由教师发起,教师围绕某一教学主题,创设情景模拟的步骤,进行角色分配,明确模拟要求。学生通过角色扮演,再现事件发生及发展的过程,设身处地地实践非网络环境中的政府管理工作,以增强组织能力和应变能力。如为了使学生理解电子政务给政府效率带来的变化,可以设计情景让学生参与模拟传统政务处理的某一场景,通过对比方能更直观地认识到传统“公文旅行”式的政务处理方式的低效。首先教师围绕任务确定若干个与之相关的政府职能部门,然后要求学生以政府工作人员的身份进行任务模拟,按照传统政府事务处理的程序从命令下达—接收指示—执行—检查监督—反馈进行操作。当学生由于经验不足陷入困境时,教师应及时补充有效信息,帮助其调整,减少角色扮演的阻力,以达到最佳效果。当学生观点不一致时,教师应启发学生多元角度思考,以确保在规定的时间完成任务。情景模拟活动结束以后,教师应该及时进行点评和总结,肯定学生扮演中的出色表现,同时对扮演中出现的问题和不足加以分析。
参考文献
[1]朱虹,罗宁.“电子政务”课程研究型教学中的大学生信息素质培养[J].石家庄经济学院学报,2013(12).
[2]许云凤.探究式教学与传授式教学辨析[J].教育探索,2006(7).
[3]周琼婕.浅析情景模拟教学法在“公共管理学”教学中的运用[J].企业导报,2013(16).
一非网络环境下电子政务教学的难点
客观地说,电子政务是信息时代的产物,电子政务课程是一门集理论、实践、技术为一体的新兴应用性学科,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但学生的文科背景和学校教学软件开发方面的滞后性制约了教学环境从非网络化向网络化的变迁,在教学中存在着诸多难点:
一是教学内容难以从抽象到直观。笔者在五年的教学过程中不断尝试运用多媒体手段丰富课程信息量,通过图片、数据、视频等载体提升教学效果。比如在讲授“数字鸿沟”专题的时候,笔者从国内不同区域、不同阶层到世界各个国家均进行了色差绘图、图表展示和文本分析,使学生加深对此专题的印象。但是在讲授“政府机关内部公务处理电子化”相关内容的过程中,非网络环境下,学生无法真正进行政府公务处理的操作,传统授课无法帮助没有政府工作经验的学生直观理解办公自动化和电子化公务处理的本质区别、电子化公务处理系统的运行规律。再如“政府流程设计与优化”知识单元,学生只能从流程图设计中体会政府流程的步骤,无法通过网络真实感受政府业务流程是如何优化、重组的,其结果又是怎样的。
二是教学知识模块兼顾程度不够。完整的电子政务课程的知识模块应包括公共管理知识体系、计算机网络知识体系、电子政务法律法规建设知识体系,具体体现为政务信息技术、文件管理、网站设计、数据库管理、行政管理等内容。目前由于教学对象的专业定位不同,导致各授课教师的教学内容安排侧重点不同。笔者所教学生均为行政管理专业,如从信息化角度讲授该课程,较多涉及信息技术方面知识点,学生学习起来相当吃力,因此只能更多从学生的专业背景出发,以学生的专业知识为铺垫,侧重于从管理学、行政组织学、公共管理学的角度进行讲授。如此,便与培养既懂信息技术、又了解政府管理体系和流程的复合型人才的目标产生了巨大的差异。
三是教学理论与电子政务实践脱节。电子政务是指高效、开放的政府凭借计算机技术、现代通信技术等高新技术在安全可靠的网络平台行使管理职能、开展政务活动。非网络环境下的核心教学目标只是要求学生了解、掌握电子政务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在实践操作方面没有提出相应的要求。课程的实践性长期得不到体现,学生缺乏体验信息时代全新政务模式的机会。
二非网络环境下电子政务教学模式的创新
针对高校电子政务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根据电子政务课程自身的特点以及学生就业的需要,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准确把握电子政务的学科定位,创新电子政务的教学模式,探索电子政务教学改革。
首先,以问题导向型教学贯穿教学始终。以问题为基础(Problem?BasedLearning,简称PBL)的教学方式使得教学内容围绕电子政务中的相关问题展开,以问题引导学生的学习方向、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有利于学生聚焦问题本质,反省理论知识。如何提炼问题是PBL教学的关键,学生通过教师预先设计的问题,可以自主发言,也可小组讨论,以3~6个课时去系统理解一个知识单元。笔者讲授“电子政务给政府管理带来的变化”这一专题时,设置了若干个子问题:环境方面的变化、政府管理职能的变化、政府组织结构形式的变化、政府组织规模的变化等。此问题与学生的专业知识积累建立了联系,能够引起学生知识经验的共鸣,同时又蕴涵了思维探索的路向,需要学生在信息时代的背景中去发现这些变化。又如讲授“电子政务的安全问题”的时候,以“什么是计算机安全?什么是网络安全?关于信息安全问题,你有什么好的建议?”等系列问题展开。学生饶有兴趣地开始讨论,部分学生认为计算机安全和网络安全差不多;部分学生认为计算机安全和网络安全有共性的地方,但也存在差异:计算机安全更注重信息存储和处理方面的安全,网络安全更关心信息在网络传播过程中涉及的安全问题。笔者对讨论结果进行总结,并进一步引导学生去思考信息安全的内涵。如此循序渐进,学生自然而然地发现信息安全既要考虑计算机本身固有的安全问题,也要考虑网络及网络传输中的安全问题,其内涵应该是计算机安全和网络安全的综合。电子政务安全问题需要从宏观和微观两方面去理解,学生对第三个问题的回答一般都是微观层面的技术类对策,教师可以稍加补充完善,然后引导学生从宏观层面考虑国家政策、基础设施、文化建设、管理服务的作用。
其次,以探究式教学培养学生能力。所谓探究式教学,即从学科领域或现实社会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主题,在教学中创设一种类似于学术(或科学)研究的情境,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调查、收集与处理信息,开展交流与合作等探究活动,从而获得知识与技能、情感与态度的发展,特别是探索精神的提高和创新能力的发展。在知识学习方面,传统的讲授方式是学生被动接受、系统接纳、反复训练、强化记忆的过程,而探究式教学以实现学生自主获取知识为目标,教师的指导帮助逐渐过渡到学生主动地获取、记忆、理解知识,使学生养成探究的习惯。在能力培养方面,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内容进行不同的教学安排,使学生参与合作与交流,拥有表达自己看法的机会。比如进行专题研究,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学生自行确定研究目标、研究方法,最后将研究成果进行汇报。作为电子政务课程重要教学内容之一的“政府网站公共服务功能”,非网络环境的教学难以体现其内在的逻辑结构、外观表现和现实效果,而且当前我国各级政府网站的发展水平参差不齐,很难在几个课时的讲授中一一揭示其特点和不足。因此笔者在期中考试阶段要求学生分组进行课后探究,以江苏省地级市政府网站为例,围绕此课题自选角度进行观察、分析,最后每组推荐一位同学进行课堂多媒体演示,将研究的成果进行汇报。实践证明,学生充分发挥了团队合作精神,显示出了一定的信息收集、处理能力,虽然某些观点尚显稚嫩,表述学术规范性稍欠缺,但是通过探究确实对政府网站能提供什么样的公共服务,其服务对象有哪些,社会公众的普遍反映如何有了更为直观和深刻的认识。其中有一位同学提到了她曾通过市长信箱解决了家门口长期没有路灯的难题,体会到了电子政务给公众带来的便利。 三非网络环境下电子政务教学方法的改进
非网络环境下的电子政务教学更应突出师生互动,鼓励学生参与,在教学方法上可以综合运用案例教学法、情景模拟法。
第一,引入案例教学法。案例教学法,是指围绕一定的教学目的,把从实践中收集到的真实事例加以典型化处理,引导学习者运用所学理论思考、分析和决断的教学方法。案例教学的优势在于,所选取的案例是以现实为研究对象,以事实为依据,是理论联系实际的桥梁,案例客观上起到诱导的作用,诱导学生思考问题,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电子政务课程引入案例教学法,即在教学中以一定篇幅的电子政务真实情景的材料再现,通过比较分析、师生交流,揭示电子政务发展的基本规律,培养学生创造性的思维,使学生掌握电子政务的基本理论。在案例教学中要注意的是:(1)案例的时效性。电子政务始终处于动态变化中,每一个发展阶段都有特定的目标和评价标准,早期的信息化建设固然对电子政务发展起到基础性作用,但在当代,电子政务无论是外在形态还是内部流程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因此,应尽可能提供近些年反映国内外电子政务现状的案例供学生分析讨论。(2)案例的真实性。实施案例教学,案例必须是真实有效,不能是虚构的案例。(3)案例的正面性。虽然我国电子政务还不够完善,在建设中存在很多问题,但电子政务案例仍应尽量显现正面效应,如过多展示负面案例,学生可能会产生消极想法,对电子政务存在的必要性产生疑虑,不利于教师实现教学目标。
第二,尝试情景模拟法。情景模拟法是通过角色扮演、演讲等方式理解教学内容的体验式教学方法。情景模拟法的教学目标在于通过活跃课堂气氛而提高教学效果及学生学习兴趣,因此在实施情景模拟活动时,应注意开发学生的学习智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同时,教师针对情景的难易度要把握适度,兼顾好各个层次的学生,尽可能调动所有学生自愿参与情景活动。情景模拟教学主要由教师发起,教师围绕某一教学主题,创设情景模拟的步骤,进行角色分配,明确模拟要求。学生通过角色扮演,再现事件发生及发展的过程,设身处地地实践非网络环境中的政府管理工作,以增强组织能力和应变能力。如为了使学生理解电子政务给政府效率带来的变化,可以设计情景让学生参与模拟传统政务处理的某一场景,通过对比方能更直观地认识到传统“公文旅行”式的政务处理方式的低效。首先教师围绕任务确定若干个与之相关的政府职能部门,然后要求学生以政府工作人员的身份进行任务模拟,按照传统政府事务处理的程序从命令下达—接收指示—执行—检查监督—反馈进行操作。当学生由于经验不足陷入困境时,教师应及时补充有效信息,帮助其调整,减少角色扮演的阻力,以达到最佳效果。当学生观点不一致时,教师应启发学生多元角度思考,以确保在规定的时间完成任务。情景模拟活动结束以后,教师应该及时进行点评和总结,肯定学生扮演中的出色表现,同时对扮演中出现的问题和不足加以分析。
参考文献
[1]朱虹,罗宁.“电子政务”课程研究型教学中的大学生信息素质培养[J].石家庄经济学院学报,2013(12).
[2]许云凤.探究式教学与传授式教学辨析[J].教育探索,2006(7).
[3]周琼婕.浅析情景模拟教学法在“公共管理学”教学中的运用[J].企业导报,2013(16).